抗充血性心力衰竭药物
- 格式:ppt
- 大小:460.00 KB
- 文档页数:61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药物分类
根据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治疗CHF的药物分一下几类: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S)抑制药
(1)肾素血管紧张素I转换酶抑制药(ACE)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2)肾素血管紧张素II受体(AT1)拮抗药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3)醛固酮拮抗药螺内酯(是对抗醛固酮,排钠保钾利尿剂)
2、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噻米、螺内酯等
3、B-受体阻断药美托洛尔、卡维地洛等
4、强心苷类药地高辛(毛花苷丙、毒毛花苷K ,需静脉给药,显效快,作
用短)
5、其他治疗CHF药物
(1)血管扩张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硝普钠、硝酸异山梨脂、肼屈嗪、哌唑嗪等
(2)非苷类正性肌力药米力农维司力农(抑制磷酸二脂酶,增加心肌细胞内c-AMP含量,激活蛋白激酶A,促进Ca内流增加心肌收缩力)等(3)长效钙通道阻滞药氨洛地平等(短效的钙通道阻滞药如硝苯地平、地尔硫卓、维拉帕米可使CHF症状恶化)。
第二十五章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内容提示及教材重点】慢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适当的静脉回流下,心脏排出量绝对或相对减少,临床上以组织血液灌流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在心肌功能改变的同时,伴有心肌结构和多种内分泌功能异常。
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药不仅要有效地改善心功能,还强调逆转心肌重构,纠正内分泌功能异常。
治疗CHF药物一线用药有: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药(包括ACEI、AT1拮抗药和抗醛固酮药)、利尿药、β受体阻断药、强心苷。
其它治疗CHF的药物还有: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儿茶酚胺类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和钙拮抗药。
(一)RAAS抑制药ACEI通过抑制RAS,使AngII减少,缓激肽水平增多而调节CHF时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室壁肌张力和舒张末压,增加心输出量而改善血流动力学;抑制心肌细胞增生和纤维化,提高心肌和血管的顺应性而抑制心肌肥厚及血管重构;是治疗CHF的首选药,能明显降低CHF死亡率。
AT1拮抗药抑制RAAS传统途径和旁路途径,更彻底阻断了AngII。
但长期治疗CHF不如ACEI,多用于不耐受ACEI的心衰患者。
抗醛固酮药(常用药:螺内酯)比ACEI更能有效地抑制醛固酮产生,常与ACEI合用,避免负反馈激活RAAS;是继ACEI和β-R拮抗剂后第三个能降低CHF死亡率的药物。
(二)利尿药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消除或缓解静脉充血及其所引发的水肿。
(三)β受体阻断药:常用美托洛尔卡维洛尔(不能无限推广)。
阻断了β-R持续激动时导致的信号转导通路的减敏;改善β受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过度激活,抑制RAAS而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逆转心肌重构。
(四)强心苷:常用药有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去乙酰毛花苷(西地兰)、毒毛花苷K。
体内过程与药物脂溶性和极性大小相关。
药理作用:1、正性肌力作用;2、对神经-激素的作用:抑制交感神经活性、增强迷走神经的活性;3、对心肌电理特性的影响:降低窦房结自律性、提高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及缩短其有效不应期(ERP)、抑制房室结、减慢传导;4、对肾脏的作用: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