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入门专题系列讲座_三_五运六气起源与沿革
- 格式:pdf
- 大小:147.06 KB
- 文档页数:2
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概念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治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解读运气学说的中心内容。
以十天干的甲己配为土运,乙庚配为金运,丙辛配为水运,丁壬配为木运,戊癸配为火运,统称五运。
前干属阳,后干属阴,如年干逢甲,便是阳土运年,年干逢己,便是阴土运年,阳年主太过,阴年主不及,依法推算,便知本年属某运。
以十二地支的巳亥配为厥阴风木,子午配为少阴君火,寅申配为少阳相火,丑未配为太阴湿土,卯酉配为阳明燥金,辰戌配为太阳寒水,叫做六气。
按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顺序,分主于一年的二十四节气,是谓主气。
又按风木、君火、湿土、相火、燥金、寒水的顺序,分为司天、在泉、左右四间气六步,是谓客气。
主气分主一年四季,年年不变,客气则以每年的年支推算。
如年支逢辰逢戌,总为寒水司天,湿土在泉;逢卯逢酉,总为燥金司天,君火在泉。
司天管上半年,在泉管下半年,依此类推。
从年干推算五运,从年支推算六气,并从运与气之间,观察其生制与承制的关系,以判断该年气候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
这就是五运六气的基本内容。
从医和述六气到《内经》,都把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作为影响健康和疾病的重要因素,称为六气。
在五运六气中,六气间阐述的是地面垂直气候的特征,以地支为符号,可按阴阳论其属性划分为三阴三阳。
如果说,五运是以时间气象因素为特征的话,六气则以空间的垂直气象为主。
但六气在不同的年代有其变化,在一年的六个节段中变化就更大,故六气重视的是客气的司天、在泉。
作为致病因素的六气,在七篇大论纳入《内经》前,己经认识到六气太过可为六淫,六气致病都可引起发热,以六气杂至相合来解释痹证、诸风、泻泄、水肿、疼痛等,而在五运六气中的六气为病,则更具有深刻性、丰富性与系统性。
2016年11月12日前段时间,答应给大家汇报五运六气的学习心得,但杂事太多,学习进度不快。
今天有点空闲,正好早上曹建也提到了,我也可以汇报下近期的收获。
曹建提到的是,“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曹建的解释是用的一气周流,左升右降。
但这只是曹建断章取义的解释罢了,学习不能不求甚解,我们回到原文看。
这句话出自《素问·天元纪大论》,黄帝问鬼臾区,五运与三阴三阳间的关系。
鬼臾区所回答的话中就有这句话。
当时黄帝可能不是很懂,但是没有提出疑问,这句话鬼臾区也没有解释。
解释到了下一章,《五运行大论》,黄帝找到关系比较好的岐伯,才问他,“论言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未知其所谓也。
”岐伯的解释如下。
上,是指一年的“司天”之气;下,是指“在泉”之气。
而左右,则是指司天、在泉左右两侧的四个“间气”。
而司天、在泉以及间气,都属于“客气”,这就是三阴三阳之气。
客气的六步顺序,是先三阴,后三阳,即:厥阴为一阴、少阴为二阴、太阴为三阴;少阳为一阳、阳明为二阳、太阳为三阳。
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如果把这个链条串起来,形成一个环,那就是:就形成一个左升右降的环。
所以这个左右上下的理论用到人身上,还是大材小用了,因为本来是用在整个大环境的。
这里我不敢说只是能单单指导地球的运气,因为黄帝内经中甚至提到星相学与运气学说的关系。
所以我一向是慎言的。
这里说个小插曲,在《五运行大论》中,有一段这样的对话:帝曰:地之为下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帝曰:冯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
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问岐伯,大地是不是在天空下面啊?就跟天圆地方理论一样,认为天使罩着大地的。
岐伯回答说,应该说大地是在人的下面,在太空之中。
我们现在天文学发达了,才知道原来地球是个球体,漂浮在太空中,这个岐伯在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个道理了,而我们从小以来,都以为古代认识世界是天圆地方的理论,可见得古人科技的发达,也可见得我们一直蒙蔽了双眼,看不到自己祖宗文化的博大。
五运六气入门基础知识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一种理论体系,是中国古代一种描述宇宙和世界的方法。
它把宇宙认为由五运(金、木、水、火、土)和六气(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雪、小寒)组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宇宙系统。
五运六气是中国古代的玄学思想,它将宇宙看作是一个有限的物质系统,其中的五运和六气交互作用,使宇宙保持动态平衡。
五运六气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重要内容之一。
五运: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宇宙中不可分割的基本物质,即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中国古代玄学思想的基础,是中国古代人对宇宙秩序的抽象理解。
六气: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大雪、小寒,这六种天气现象在中国古代被看作是宇宙中不可分割的基本气象,即六气。
六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天文学观念,它们描述了宇宙中的一些现象,如日出、日落、月相变化等,在中国古代玄学思想中,它们也被认为是宇宙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运六气入门教程莊或勳中医师编辑壬辰年清明节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为指导,结合阴阳、五行理论,以天干、地支符号作为演绎的工具,通过独特的运算方法来推论自然与生命现象的共有周期规律,从而寻求疾病的发病规律及相应的防治方法的理论,对中医临床辨证治疗常见病、流行病及传染病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里,以干支相配为推算工具,对将来某一年或某一段时间的的气象、物候,以及证候变化趋势做出推测是其根本特点,否则就不称其为运气学说。
五运六气学说基本内容运气学说主要由“五运”和“六气”组成,是运用阴阳、五运、六气等理论,并以天干、地支作为演绎工具符号,来推测气候变化、生物生化及其与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
其基本内容包括干支甲子、五运、六气和运气同化等方面。
《内经》主要见于《素问》的《六节藏象论》和《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七篇大论之中。
他如《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遗篇》的《刺法论》、《本病论》等也有论述。
干支甲子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甲子,是因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而得名。
古人用甲子来纪日纪月纪时纪年,并推算四时节气,而运气学说则是以甲子作为演绎工具,来推算运气盛衰和测知气候变化,所以中医运气学研究气运规律和发病规律,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一、天干概念1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称十天干或十干,最早是用来纪日的。
阴阳属性干支各具有不同的阴阳属性。
一般而言,天干属阳,地支属阴。
然而在天干、地支中又可再分阴阳,其划分是以奇偶数为依据的,即:天干之中,甲、丙、戊、庚、壬属阳,又称阳干。
乙、丁、己、辛、癸属阴,又称阴干;五行属性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
天干与五行的配属,是以五行之气的性质,结合五方五时生物生长收藏的规律为依据而确立的。
如甲乙属东方,东方为木位,应于春季,春气主生,万物萌发;甲乙为万物初生,破甲乙屈之象,故属木。
探寻五运六气理论的历史渊源五运六气是在天人合一、周期学、气一元论等理念下,以观象制历为基础,运用天干地支等符号和一定的推演格局,推求值年及各运季时段的气候物候,以及对生命健康的影响,进而提出预测疾病、预测灾害及防治措施的术数体系。
五运六气本属于术数,其诞生系多种学术聚集而成。
五运六气的来源可归结为以下三点:一是天人合一的生命理念和包括生活经验、实践及以此为基础的天文学、气象学、灾害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气和阴阳五行等理论;三是《周易》的易经、易纬体系的术数推求方法。
五运六气理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医学气象历法、推演格局和联接运气要素的医学理论。
包括气象病因学、五运六气病证纲领、气化理论、病机十九条、运气养生理论等。
五运六气的内容,在《后汉书·方术列传》《晋书·天文志》《旧唐书·孙思邈传》都称为或属于“推步”之学。
北宋以后,才以“五运六气”命为专名。
五运六气的演进发展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虽然出自唐代王冰在次注《素问》时所补入的“七篇大论”,但此理论从发生到形成,却与医学同步,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经历了滥觞期、酝酿期、奠立期、隐传期、经传期等多个历史时期。
滥觞期——从远古到周代此时期主要是产生了五运六气理论来源的知识,并提出了“五运”和“六气”的称谓。
此期主要贡献是产生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开始了察天道以明人事的探索。
先民自形成社会以来,积累的关于天文、历法、气象、地理等以及它们与灾害、疾病关系的知识。
先民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中总结经验,很早就“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经·彖传·贲》),《淮南子·天文训》称:“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冥之故。
”天体虽远,地域辽阔,因与生活生产关系(如农业、航海)密切,都是先发的古老科学。
中国古代天文学偕时而进,有完整的历史,各时代继续不断地有记录,有发现,有创解。
中国古代天文学可以分为观象派和制历派两派。
谁都能看懂的五运六气(一)——什么是“五运六气”五运六气学说最早被记载在《黄帝内经》里,《黄帝内经》问世的时间大概是在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里的五运六气学说已经很完整,这么复杂的学问不可能是由某人瞬间顿悟出来的,所以小水牛认为五运六气学说形成的时间可能要在战国之前。
战国时期是公元前 476 年到公元前 221 年,距今两千多年了。
两千多年前与现在会有什么差别?这么说吧,如果让你跟一个来自战国时期的人聊天,你有信心能听懂他说的话吗?你们俩有着两千多年的文化差距,你跟他说现在已经可以隔空面对面上网聊天了,他跟你说今天刚出门的时候算了一卦是明夷卦,所以就出来了。
让人哭笑不得的是,你说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推广的普通话,他说的是战国时期的话,你俩的对话估计也不会超过两句吧?我们能想象与战国时期的人交流是很困难的,那完全看懂他们写的书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那些初学中医的同学千万不要只抱着一本《黄帝内经》读,你是不可能完全搞懂的。
再说,到现在也没有哪个人敢说自己完全搞懂了《黄帝内经》。
同样,单独看《黄帝内经》也不能理解五运六气学说,里面有很多我们不认识的字和不属于我们认知范围内的逻辑。
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这样的字显然是我们不愿意见到的。
可是,现在好多人在谈五运六气时却总会冒出这些字词,貌似很有知识,但却让人听不懂,也不知道他本人是否真的懂。
提了那么多次五运六气,那到底什么是五运六气呢?六气是指六种天气,即寒、热、暑、燥、湿、风。
而五运是指五行的运行规律,即我们之前说过的能量传递的五行圆运动规律。
而五运六气学说就是将自然天气变化和五行运动规律结合在一起的学说。
太阳通过传递光热为地球带来能量,而这些能量作用于地球表面会形成很多自然现象,这其中就包括天气和气候。
因为在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下,地球上的能量会从高传到低,再由低蓄积到高,这种汇集成一个圆的规律,就是能量的圆运动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