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米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费米能级表1.引言费米能级表是用来描述费米分布函数的数学表。
费米分布函数是描述电子占据能级的人口分布情况的函数,在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和核物理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2.费米分布函数费米分布函数是描述电子占据能级的人口分布情况的函数,其表达式为:f(E) = 1 / (exp((E - E_F) / kT) + 1),其中E是能级,E_F是费米能级,k是玻尔兹曼常数,T是温度。
3.费米能级定义费米能级是指在绝对零度时,电子占据的最高能级。
在绝对零度以上,电子会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填充到有空缺的能级上。
因此,费米能级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4.费米能级与温度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电子会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导致费米能级上升。
因此,费米能级与温度有关。
5.费米能级与化学势关系化学势是描述系统的自由能的参数之一,与费米能级有关。
在半导体中,当化学势一定时,费米能级的位置将保持不变。
6.费米能级与载流子浓度关系载流子浓度是指半导体中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量。
在半导体中,费米能级的位置与载流子浓度有关。
当载流子浓度发生变化时,费米能级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7.费米能级与半导体性质关系费米能级与半导体的电学、光学和热学等性质密切相关。
例如,费米能级的位置决定了半导体的导电性和光学反射率等性质。
8.费米能级计算方法可以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或通过实验测量半导体中的载流子浓度等方法来计算费米能级。
9.费米能级表使用说明在使用费米能级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费米能级是动态的概念,需要结合具体的温度和载流子浓度等因素进行理解;其次,不同半导体材料的费米能级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材料进行测量和计算;最后,费米能级表仅供参考,具体应用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是指费米子在特定条件下所占据的微观状态的数量。
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与系统的尺寸、温度、粒子数等参数有关。
下面将对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进行简要的说明。
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可以按照统计物理中的费米分布来计算。
费米分布是一种描述粒子在给定粒子数和能量条件下分布的统计分布。
在费米系统中,粒子被视为费米子,其占据的微观状态的数量遵循费米分布。
当系统处于费米温度下时,费米子占据的微观状态的数量遵循费米分布函数,即每个费米子占据一个微观状态的概率与其能量成反比。
具体来说,对于一个具有相同能量的费米子,它们在系统中占据不同微观状态的数量的概率相等。
为了计算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我们需要知道系统的尺寸、粒子的数目以及能量边界条件。
这些参数将影响微观状态的数目,因为它们决定了系统内可利用的粒子位置和相互作用的可能性。
假设我们有一个由有限数量的粒子组成的二维矩形系统,其中每个粒子具有相同的能量和动量。
我们还需要考虑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库仑相互作用。
根据这些参数,我们可以使用统计物理中的费米统计方法来计算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使用费米子占据的微观状态的能量作为变量,并使用费米分布函数来计算每个能量范围内的微观状态的数量。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到系统的边界条件和粒子的数目,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总之,费米系统的微观状态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考虑系统的尺寸、温度、粒子数、相互作用等多个因素。
通过使用适当的统计物理方法和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得到准确的微观状态数,为研究费米系统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
费米悖论,又称费米悖论悖论,是指地球上存在着如此之多的星球,因此地外生命体一定存在,但人类从未与外星人接触过。
这一悖论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思考。
费米悖论的提出者是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他认为在宇宙中存在着大量的恒星和行星,地球只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
而在这么多的星球中,就算只有一小部分行星有条件孕育生命,也会有无数的外星文明存在。
然而,我们却从未接触过任何外星生物,这就是费米悖论。
对于费米悖论,科学家们给出了多种解释。
有人认为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可能无法被外星生物接受,也有人认为外星文明可能已经发现了地球,但选择对我们保持沉默。
另外,也有人认为我们之所以未接触到外星生物,是因为科技水平的限制,我们尚未具备探测外星生命的能力。
费米悖论给人类的想象力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无限的星空中,外星生物可能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方式存在,也可能具备无法想象的智慧和科技。
费米悖论促使人们不断思考地球以外的世界,也促使科学家们加快了对宇宙的探索。
虽然费米悖论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确切的解释,但这一悖论却激发了人类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的热情。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能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找到属于外星生命的证据。
试卷题目:
1.请简要介绍费米悖论是什么?
2.你认为费米悖论有哪些可能的解释?
3.费米悖论对人类有什么启发?。
费米能级表摘要:一、费米能级表的定义与概念1.费米能级的定义2.费米能级与半导体材料的关系二、费米能级表的应用领域1.半导体器件的工作原理2.半导体材料的分类3.费米能级在半导体技术中的应用实例三、费米能级表对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1.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现状2.费米能级表在推动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中的作用3.我国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四、结论1.费米能级表的重要性2.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前景正文:费米能级表是一个描述半导体材料中电子能级的表格。
在半导体材料中,电子的能量与其在晶格中的运动状态有关。
费米能级是半导体中电子的最高能级,它将半导体中的电子分为两部分:价带内的电子和导带内的电子。
费米能级表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首先,它是半导体器件工作原理的基础。
在半导体器件中,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时,会释放出能量,从而产生电流。
而这一过程的发生,正是依赖于费米能级的存在。
其次,费米能级表对半导体材料的分类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费米能级与导带底部的距离,半导体材料可以被分为n 型和p 型。
n 型半导体中,费米能级靠近导带底部,导带内的电子浓度较高;而p 型半导体中,费米能级远离导带底部,价带内的空穴浓度较高。
在我国,费米能级表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半导体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费米能级表为我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推动了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费米能级表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概念,它在半导体产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费米函数是描述费米子统计行为的重要函数之一,在物理学和统计力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通常用于描述费米子的激发态分布和热力学性质。
在弱简并情形下,费米函数的形式具有一定的特点和规律,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 弱简并情形下费米函数的定义在弱简并情形下,费米能级与费米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费米函数来描述。
费米函数通常用符号 f(E) 表示,它表示在温度为T时,能级E处的费米子的分布概率。
在经典统计力学中,费米函数可以由费米-狄拉克分布导出,其形式为:f(E) = 1 / (exp((E-μ)/(kT))+1)其中,E为能级,μ为化学势,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温度。
2. 弱简并情形下费米函数的近似表达式在弱简并情形下,即费米能级与费米温度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的情况下,费米函数可以近似为:f(E) ≈ 1 / (exp((E-μ)/(kT))+1)这一近似表达式在实际物理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一些热力学性质的计算中,可以通过这一近似表达式来简化问题的复杂度,从而快速获得结果。
3. 弱简并情形下费米函数的物理意义在弱简并情形下,费米函数描述了费米子在低温下的激发态分布规律。
它体现了费米子在外加能级作用下的反应,以及其对温度的敏感程度。
通过对费米函数的分析和计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费米子在低温下的行为特点,对实际物理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 实际物理系统中的应用费米函数在实际物理系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凝聚态物理学中,费米函数常被用于描述晶格中的电子状态,以及导体、半导体等材料的电子输运行为。
在核物理学和天体物理学中,费米函数也被用于描述原子核和中子星等系统中费米子的统计行为。
5. 弱简并情形下费米函数的计算方法对于给定的能级E、化学势μ和温度T,可以通过对费米函数的近似表达式进行数值计算来获得费米子在相应能级处的分布概率。
在实际研究中,科学家们通过计算费米函数,可以获得系统的热力学性质,进而对系统的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和预测。
费米推论法【原创实用版】目录1.费米推论法的定义与背景2.费米推论法的基本原理3.费米推论法的应用领域4.费米推论法的优缺点分析5.费米推论法的未来发展前景正文1.费米推论法的定义与背景费米推论法,又称费米估计,是一种根据已知数据估计未知参数的统计推断方法。
该方法起源于 20 世纪 40 年代,由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首先提出,旨在解决物理学领域中的问题。
后来,费米推论法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社会科学、生物学、经济学等。
2.费米推论法的基本原理费米推论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已知数据,估计出参数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这个范围来推断未知参数的真实值。
具体来说,费米推论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已知数据:收集与问题相关的已知数据,如实验数据、观测数据等。
(2)建立概率模型:根据已知数据和问题的背景知识,建立一个概率模型,用于描述参数的取值范围。
(3)计算置信区间:利用概率模型,计算参数的置信区间,即参数可能的取值范围。
(4)推断未知参数:根据置信区间,推断未知参数的真实值。
3.费米推论法的应用领域费米推论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1)物理学:费米推论法最初应用于物理学领域,用于解决原子核、粒子物理等问题。
(2)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费米推论法可以用于估计人群的平均收入、教育水平等。
(3)生物学:在生物学领域,费米推论法可以用于估计物种的数量、生长速度等。
(4)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费米推论法可以用于估计市场的规模、消费者的需求等。
4.费米推论法的优缺点分析费米推论法具有以下优点:(1)简单易懂:费米推论法的计算过程相对简单,容易理解和操作。
(2)适用性广泛:费米推论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领域,解决不同类型的问题。
然而,费米推论法也存在一些缺点:(1)对先验信息的依赖:费米推论法需要有一定的先验信息,才能建立概率模型。
(2)结果的局限性:费米推论法只能估计参数的取值范围,而无法精确估计参数的值。
历史上费米是谁费米是一位多才多艺的物理学家,后人誉为是中子物理学之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费米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费米的简介恩里科·费米(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他对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方面均有重大贡献,首创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负责设计建造了世界首座自持续链式裂变核反应堆,发展了量子理论。
费米在理论与实验方面都有很多的成就,对于现代物理学家来说,他是屈指可数的。
像化学元素中的100号化学元素镄、以及美国芝加哥著名的费米实验室、芝加哥大学的费米研究院等,都是为了纪念他而命名的。
在物理学家费米的一生中的最后几年,他主要是从事高能物理方面的研究学习。
在1949年,就通过一些理论向大家揭示了宇宙线中原粒子的加速机制,还研究出了π介子、μ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并提出宇宙线起源理论。
后来经过3年的时间,在1952年,他又发现了第一个强子共振,也就是“同位旋四重态”。
据说在1949年的时候,他就曾与杨振宁合作过,还提出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
此外,费米还曾先后获得了德国普朗克奖章、以及美国哲学会刘易斯奖学金、美国费米奖。
在1953年他还被选为是美国物理学会的主席。
之后甚至还被德国海森堡大学、荷兰乌特勒支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个名校授予荣誉博士的称号。
在他去世后,为纪念物理学家费米对核物理学方面做出的贡献,于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就为记念他而建立了“费米奖”,以此表彰为和平利用核能作出贡献的各国科学家。
费米的生平简介费米出生于意大利首都罗马,父亲阿尔贝托·费米是通讯部的职员。
他在中学时代就展现了在数学和物理方面的才能。
1918年获得比萨高等师范学校的奖学金。
四年之后他在比萨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导师是普契安提教授。
1923年到1924年期间,他通过意大利政府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访问了德国哥廷根大学的马克思·玻恩教授和荷兰莱顿大学的艾伦法斯特教授。
费米问题经典例子
费米问题是指,在一个大群体中,随机抽取一个个体,该个体与另一个特定个体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问题最早由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提出,因此得名费米问题。
费米问题经常被用来讨论概率和组合问题,是组合数学和概率
论的典型例子之一。
费米问题最常见的例子是:假设有一个教室,里面有23个学生。
现在要从这
23个学生中随机抽取2个学生,问这2个学生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多少?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运用排列组合的知识才能解答。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需要计算出从23个学生中任选2个学生的组合数,即C(23,2)=253。
然后,我们需要计算出这23个学生中有多少个生日相同的组合数。
假设有k个学生生日
相同,那么从这k个学生中任选2个学生的组合数是C(k,2)。
由于要求2个学生的
生日相同,因此k的取值范围是1到23。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个k值对应
的组合数,将所有的组合数相加得到最终的概率。
除了生日问题,费米问题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比如统计学、社会学、生物学等。
在这些领域中,费米问题被用来研究各种不同的事件和现象,如人口统计、物种多样性、社会网络等。
总之,费米问题是一个经典的概率和组合问题,在数学和其他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概率和组合的基础知识,以及
它们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费米速度单位介绍费米速度单位是一种用于表示微观粒子的运动速度的特殊单位。
它以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的名字命名,其缩写为fm/s或c。
费米速度单位在粒子物理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实验中。
费米速度的定义费米速度是指粒子在自由束缚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它是由粒子的动能与质量的比值得出的。
费米速度是相对论性的,即需要考虑到粒子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况。
费米速度的计算公式费米速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v F=ℏk F m其中,v F表示费米速度,ℏ为约化的普朗克常数,k F为费米动量,m为粒子的质量。
费米速度与费米能级费米速度与费米能级是密切相关的概念。
费米能级是指系统中最高被占据的能级,处于费米能级上的粒子被称为费米子。
费米速度则是处于费米能级上的粒子所具有的速度。
费米速度的应用1. 粒子物理学研究费米速度单位在粒子物理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费米速度的测量与计算,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地理解粒子的运动行为和相互作用。
费米速度的计算也有助于研究粒子在高能实验中的散射过程。
2. 凝聚态物理学费米速度单位在凝聚态物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凝聚态物理学研究的是宏观物质中的电子行为,而费米速度则是描述电子在固体材料中运动的重要参数之一。
通过研究费米速度,可以揭示电子在材料中的输运性质和导电行为。
3. 强子物理学费米速度单位也在强子物理学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强子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质子和中子等由夸克组成的粒子。
费米速度的计算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强子的结构和相互作用,从而深入探索强子内部的奥秘。
结论费米速度单位是用于描述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重要参数。
它在粒子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和强子物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费米速度的计算和研究,科学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粒子的运动行为和相互作用,从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
他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
1901年9月29日生于罗马,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是中学教师。
中学时是模范学生,各方面名列前茅。
从小对机械着迷,曾和哥哥一起设计与制造电动机,设计飞机引擎等。
他酷爱数学和物理,10岁时听大人们谈论表示圆,就独自弄懂了这一表示式。
独自钻研了大量代数、几何、分析题目。
17岁时以第一名考入比萨大学师范学院。
他的入学试卷“声音的特性”详细探讨了振动杆的实例,写出了振动杆偏微分方程,求得其本征值与本证函数并对杆的运动作傅里叶展开。
主考教授对这一通篇无错的答卷惊讶万分,交口称赞,认为是意大利科学复兴的希望。
图书馆里的书籍是他最好的老师。
在比萨大学,他被认为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最高权威。
大学三年级就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1922年获博士学位。
1923年去格丁根大学随M.玻恩工作,1924年到荷兰的莱顿大学,随厄任费斯脱(PaulEhrenfest,1880~1933)工作。
同年回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
1926年起任罗马大学教授。
此后10年,是他创造的黄金时代,并在他周围形成著名的罗马学派,192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移居美国。
1939~194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42~1945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44~1945年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
194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教授。
他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技术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1925年12月,与狄拉克各自独立地提出具有半整数自旋粒子的统计法(费米-狄拉克统计法)。
1928年给出描述和计算多电子原子基态的近似方案(托马斯-费米原子模型)。
1934年,建立β衰变理论,从而奠定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恩利克·费米——原子弹之父费米介绍中文名:恩利克·费米外文名:意大利文:Enrico Fermi国籍:美国民族:拉丁族出生地:意大利罗马出生日期:1901年9月29日逝世日期:1954年11月28日职业:学者、物理学家毕业院校:意大利比萨大学主要成就:100号化学元素镄诺贝尔物理学奖(1938年)恩利克·费米(意大利文:Enrico Fermi,1901年9月29日—1954年11月28日),美籍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教授,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费米领导小组在芝加哥大学Stagg Field 建立人类第一台可控核反应堆(芝加哥一号堆,Chicago Pile-1),人类从此迈入原子能时代,费米也被誉为“原子能之父”。
费米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
100号化学元素镄、美国伊利诺伊州著名的费米实验室(Fermilab)、芝加哥大学的费米研究院(The Enrico Fermi Institue)都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费米一生的最后几年,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
1949年,揭示宇宙线中原粒子的加速机制,研究了π介子、μ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提出宇宙线起源理论。
1952年,发现了第一个强子共振──同位旋四重态。
1949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
个人成就学业恩里克·费米1922年获比萨大学博士学位。
1923年前往德国。
在量子力学大师马克斯·玻恩(Max Born)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
1924年到荷兰莱顿研究所工作。
1926年任罗马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1929年任意大利皇家科学院院士。
文章当时他已经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主要论文,论述了物理学中的一个深奥的分支,人称量子统计学。
在这篇论文中,费米发展了量子统计学,用它来描述某类粒子大量聚集的行为,这类粒子人称费米子。
由于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普通物质的三种“建筑材料”都是费米子,所以费米学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费米悖论三种解释
1.第一种解释认为,像地球这样能够顺利孕育生命的行星数量十分稀少,类似于人类的智慧生命体也未必能够顺利出现。
而费米悖论成立的前提是,宇宙的尺度巨大,完全有可能存在众多条件合适的星球孕育生命,加上时间久远,才能够成就某个文明。
...
2.第二种解释认为,外星文明存在,只不过我们无法察觉,他们很有可能隐藏在多维空间中。
这种观点建立在多维空间或者平行时空的基础上,人类独占宇宙,而其他宇宙中又拥有其他形式的生命。
如果外星人只是一块拥有意识的石头,或者他们在量子世界中发展,所以我们目前仍无法感知到。
3.第三种解释有些不可思议,人类文明很有可能被禁锢在银河系甚至太阳系中,永远无法飞出去探索其他空间,而在“隔离区”之外的外星文明,自然不能和我们取得联系。
更恐怖的是,如果外星文明比我们的等级更高,人类或许只是他们在培养皿中制造出来的观察对象,这种情况下,人类文明的未来更加令人绝望。
虽然费米悖论只是一种设想,但是自从提出以后,它就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思路。
面对复杂的宇宙空间,人类并不希望自己是最孤独的存在,同时也害怕受到其他方面的威胁。
好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们有望找到更多线索进行验证,说不定未来某天,来自外星人的消息能够震撼整个世界。
费米估计法费米估计法是由美国物理学家费米在1950年代提出的一种用于科学问题估计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一系列合理的假设,利用简单的数学关系进行估计,从而得出一个粗略的近似结果。
费米估计法广泛应用于物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用于在缺乏具体数据时对问题进行初步估计。
费米估计法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1. 指数增长:在没有外部因素限制的情况下,种群、技术或其他现象将指数级增长。
2. 独立事件: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与其他事件无关。
3. 纳入平均因素:假设每个事件通过平均的方式发生,忽略随机因素的波动。
下面以一个例子来说明费米估计法的应用:假设我们要估算人类在银河系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
我们可以根据银河系中恒星的数量以及适宜生命存在的恒星的比例来进行估计。
1. 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根据天文学的数据,银河系中大约有2000亿颗恒星。
2. 适宜生命存在的恒星比例:根据最新研究,大约有20%的恒星可以提供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
因此,适宜生命存在的恒星数量为2000亿 × 0.2 = 400亿颗。
3. 行星生命的发展概率:假设每个适宜生命存在的恒星中只有1%的可能性发展出智慧生命。
4. 智慧生命的存在时间:假设每个智慧生命存在的文明可以持续10000年。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估计:N = N恒 × f恒 × P生 × T文其中,N表示在银河系中存在的智慧生命文明数量,N恒表示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f恒表示适宜生命存在的恒星比例,P 生表示恒星上发展智慧生命的概率,T文表示智慧生命存在的文明持续时间。
代入具体数值计算:N = 2000亿 × 0.2 × 0.01 × 10000 = 40万根据费米估计法的结果,银河系中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文明数量大约为40万个。
需要指出的是,费米估计法只是提供一个定性的估计结果,并不严格准确。
这是因为在估计过程中使用了很多未知的参数,并且对每个参数的取值都有一定的主观性。
费米
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美籍意大利物理学家。
他在理论和实验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树,这在现代物理学家中是屈指可数的。
1901年9月29日生于罗马,父亲是铁路职工,母亲是中学教师。
中学时是模范学生,各方面名列前茅。
从小对机械着迷,曾和哥哥一起设计与制造电动机,设计飞机引擎等。
他酷爱数学和物理,10岁时听大人们谈论表示圆,就独自弄懂了这一表示式。
独自钻研了大量代数、几何、分析题目。
17岁时以第一名考入比萨大学师范学院。
他的入学试卷“声音的特性”详细探讨了振动杆的实例,写出了振动杆偏微分方程,求得其本征值与本证函数并对杆的运动作傅里叶展开。
主考教授对这一通篇无错的答卷惊讶万分,交口称赞,认为是意大利科学复兴的希望。
图书馆里的书籍是他最好的老师。
在比萨大学,他被认为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的最高权威。
大学三年级就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
1922年获博士学位。
1923年去格丁根大学随M.玻恩工作,1924年到荷兰的莱顿大学,随厄任费斯脱(Paul Ehrenfest,1880~1933)工作。
同年回意大利,在罗马大学任教,1925年到佛罗伦萨大学任讲师。
1926年起任罗马大学教授。
此后10年,是他创造的黄金时代,并在他周围形成著名的罗马学派,192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移居美国。
1939~1942年
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1942~1945年任芝加哥大学教授,1944~1945年任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主任。
1946年起任芝加哥大学核物理研究所教授。
他主要从事统计物理、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天体物理和技术物理等方面的研究。
1925年12月,与狄拉克各自独立地提出具有半整数自旋粒子的统计法(费米-狄拉克统计法)。
1928年给出描述和计算多电子原子基态的近似方案(托马斯-费米原子模型)。
1934年,建立β衰变理论,从而奠定了弱相互作用的理论基础。
在实验物理方面,费米同样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4年用中子代替α粒子对周期表上的元素逐一攻击直到铀,发现了中子引起的人工放射性,还观察了到中子慢化现象,并给出它的理论,为后来重核烈变的理论与实践打下基础,为此,于1938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6年发现中子的选择吸收,他与他的同事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奠定了中子物理学的基础。
1939年,费米着手探索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并于1942年12月2日在芝加哥大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可控原子核裂变链式反应堆,使它达到临界状态,产生可控的核裂变链式反应。
这一成就是原子能时代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其后他参加了原子弹地研制工作。
费米一生的最后几年,主要从事高能物理的研究。
1949年,揭示宇宙线中原粒子的加速机制,研究了Л介子、μ子和核子的相互作用,提出宇宙线起源理论。
1952年,发现了第一个强子共振──同位旋四重态。
1949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的第一个复合模型(费米-杨振宁模型)。
费米于1954年11月29日因癌症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