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版从动力学角度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1.24 MB
- 文档页数:52
自恋性人格障碍分析概述:在对自恋的研究中,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
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4]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其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的贡献最为卓著。
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8]。
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 这样, 控制他人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
科胡特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在这样一个自恋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又到达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状态,到了一个更加高的境界,更加深的程度。
什么程度?就是一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完全不具备同理心,他没有办法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另外一个人的状态里面,另外一个人的位置里面,去想他可能在经受了什么,别人的需求可能是什么,我怎么能去在我的利益和不伤害别人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他们非常的认为,世界就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办法以自己为中心的话,比如说他们身边的人不再完全的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于他的利益的话,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非常的生气发怒,甚至很凶狠,就是那种很带有仇恨的凶狠。
我们先来说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上的一些特征。
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是,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并且极其缺乏共情的一种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它往往源自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表现为以下的五项或者说更多个症状。
下面是DSM5中清晰标示出来的九个症状,这九个症状里面符合五项,就可以说是一个正向的诊疗标准了。
第一,这样的人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他们觉得自己特别的有成就,特别的有才能,或者说并没有相应的成就,但是却觉得别人应该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或者很有能力的,他觉得自己理应是优胜者。
第二,他们幻想自己有无限的成功,或者无限的权力,或者是美丽,或者是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生活等等,这样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是非常深的,他们也非常的认定这样一种自我期待。
第三,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独特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高于其他人,比别人更特殊,地位更高,这些都可以是理解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第四,他们要求过度的赞美,正常的认可往往有时候不能满足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他们需要是过度的赞美,非常明显的非常深入的这种持续的对他的赞美和欣赏。
第五,他们有一种权力感,这个权力感指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期待是我的,那它就一定要实现,因为这个要求是我的要求,所以别人就一定要顺从我这个要求。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通常表现为对自己的过分自我看重,需要得到持续的赞美和肯定,缺乏同情他人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建立健康、平等的关系。
本文将从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症状特征、识别方法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1.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心理学上的诊断分类,属于人格障碍范畴。
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与众不同的,并且对自己过于自负,不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或指责。
他们经常渴望得到外界持续性的肯定和认可,虽然外表看似自信、充满魅力,但内心却存在着脆弱和自卑感。
2.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症状特征2.1 基本特征过度关注自我,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或特质;缺乏同情心,往往忽视他人感受和需要;强烈渴望赞美和肯定,但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没有足够的灵活性,坚持己见,并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
2.2 行为特征常常谈论自己多于倾听他人;对他人成就缺乏真诚的祝贺或赞扬;在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支配欲和优越感;难以建立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
3.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方法要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因为许多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具备某些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的特征。
然而,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以下几点,则需要警惕可能存在自恋型人格障碍: - 过分追求成功和权力; - 对批评反应过度敏感; - 缺乏同情心,忽视他人感受。
在识别时,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全面评估和诊断。
4.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应对策略4.1 个体心理治疗通过个体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分析等方式来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过度追求肯定和优越感的问题,并逐步调整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4.2 家庭治疗家庭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与家庭成员建立更健康、和谐的关系模式,减少患者对赞美和肯定的依赖,并提高其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4.3 社会支持鼓励患者加入社会团体或群体活动,增加社交机会和社会支持体系,建立更全面、积极健康的社交网络。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边缘型与自恋型人格障碍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所谓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所谓外在客体是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或东西;而内在客体则是指属于这些人物、地方、东西的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指的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
虽然客体有时是表示一个外在的人物、地方或东西,有时是表示一个内在的影像,但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人内在影像。
外在观察者所看到的某个人并不是自体,而只是一个人。
自体是私密的。
客体关系单元包括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内在客体,这二者之间由一个驱力或一种情感连接着。
当客体关系单元中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楚的时候,就称之为自体-客体。
共生是最初始也是最彻底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其他的自体客体皆由此而逐渐发展。
共生在习惯上被描述成和愉悦的情感有关,如爱工狂喜,至于其他的融合状态则可能令人感到困惑或畏惧。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内在客体或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称为客体关系单元的关系存在。
这些单元包含着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其间以一个驱力或情感来连接,比如爱或恨、饥饿或饱足。
人在性高潮中,会失去自体感、失去时间感、空间感,失去了分辨自己和爱人的能力,甚至失去存在的感觉,对成人来说,这可能是最强烈的融合经验。
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被共情地了解,那时的温暖和愉悦虽然不如性高潮那样具有生理强迫性,但却是同样的亲密。
当我们坚信某个人知道我们的感受,热情地倾听而且了解我们,那会伴随着自体-他体界限的模糊。
反过来说,我们要去共情地了解另一个人也会牵涉到他我界限的模糊。
我们虽然可以在回顾时将共情剖析和转译成日常生活的观察,但如果我们还是维持着清楚的人我界限,那就无法共情。
就定义上来说,如果想要同理,这样的客观性就必然要消失。
●自我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味着一些心理功能,像是在知觉、记忆、认知、情感、行动和道德要求等各个领域的分化、整合、平衡和组织。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自恋型人格特征及成因剖析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异常高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往往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肯定,优越感的夸大以及对他人的轻视和忽视。
本文将对自恋型人格的特征以及其成因进行剖析。
一、自恋型人格的特征1. 高度自我评价:自恋型人格的人常常对自己有极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聪明绝顶、容貌出众等,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过分夸大。
2. 强烈的优越感:自恋型人格的人总是认为自己比其他人更出色,他们相信自己懂得更多、更有才华,并且相信自己配享受特权和尊重。
3. 缺乏共情能力:自恋型人格的人对他人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兴趣和理解,他们往往只关注和关心自己,对他人的情感和困境缺乏同理心。
4. 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的人常常把自己放在所有他人之上,他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贴。
5. 追求特殊和独特:自恋型人格的人追求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体验,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并得到特殊的关注。
二、自恋型人格的成因1. 父母的过分溺爱:自恋型人格可能与父母过分溺爱有关,这种溺爱导致了孩子过分依赖和高度负面评价他人的态度。
2. 童年早期经历:自恋型人格可能与童年早期的负面经历有关,如遭受家暴、虐待、失去亲人等,这些经历可能造成对他人失去信任并建立高度自我保护机制。
3. 社会文化影响:社会和文化环境也可能对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例如,父母对孩子的过分重视成绩和外貌,以及社会对成功人士的追捧都可能促使个体形成自恋型人格。
4. 自我认知扭曲:自恋型人格可能由于个体对自我的认知扭曲,即对自己的能力和品质过分夸大和理想化,而忽略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5. 情感缺失:自恋型人格可能源于个体对情感的丧失和压抑,他们通过自恋来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结论自恋型人格是一种异常高自我评价和自我中心的人格障碍,表现为对自我价值的过分肯定、优越感的夸大以及对他人的轻视和忽视。
自恋型人格的形成与父母过分溺爱、童年早期经历、社会文化影响、自我认知扭曲以及情感缺失等因素有关。
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调整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或者我们自己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自恋型人格障碍并非简单的自我欣赏,而是一种可能对个人的自我认知和人际关系产生严重影响的心理障碍。
了解并解决自恋型人格障碍所带来的问题,对于提升个人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质量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自恋型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具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通常具有过度的自我重要感,他们渴望他人的赞美和关注,认为自己是特殊且独一无二的,往往缺乏对他人感受和需求的理解与尊重。
这种障碍并非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可能与早期的成长环境、家庭教养方式以及个人的经历等多种因素有关。
在自我认知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存在严重的偏差。
他们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视而不见。
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时,难以接受现实,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或者采取逃避的方式来应对。
要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偏差。
这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自我反思等方式来实现。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患者逐步认识到自己的过度自恋,并引导他们以更加客观和平衡的方式看待自己。
同时,自我反思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可以通过记录自己的日常行为和想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比如,当自己在取得一点小成就时就过度炫耀,或者在面对他人的批评时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这些都可以作为自我反思的切入点。
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逐渐调整自己的认知模式,更加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在人际关系调整方面,自恋型人格障碍者往往会遇到诸多问题。
由于他们过度关注自己,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理解,很容易导致他人的反感和疏远。
要改善人际关系,首先需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
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要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给对方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表达。
并且要真正用心去倾听,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想法。
此外,学会换位思考也是关键。
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
“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指自体爱(self-love)。
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
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案例来诊简况:P(指病人,下同)女性,23岁,护校毕业后没有留在当地参加工作,直接到远离家乡千里之外的哈尔滨打工,家里当时没人知道P到哪里去了,也不找P。
半年后过春节P也不回家,电话也不打。
P称来哈尔滨目的之一是远远逃离令她感到非常痛苦的家庭,之二是找心理医生治自己严重的心理疾病,听朋友说本院有心理门诊,快下班时未按预约自来诊。
简要个人史:P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两个哥哥,大哥36岁,二哥29岁,均是工人。
母亲患精神分裂症,无业。
父亲是修汽车的,嗜酒、性格暴躁、乖戾、少语,不知关心、教育、照管孩子。
对妻子粗暴,经常当着孩子们的面殴打妻子。
P从小就是喂面糊长大,从记事起就经常目睹母亲犯病的样子。
多次目睹母亲被巫医、父亲及亲属毒打时的情景,非常恐惧。
P记得小时候跟父亲关系很好,经常由父亲搂着睡觉,父亲不打骂P。
P大哥十几岁就离家住校,二哥与P从小在一起长大,但二哥整天在外面玩,父亲的爱成了唯一的爱,虽然少得可怜。
P从10岁开始边上学,边做家务,边给全家人做饭。
不管多累,家庭中其它的成员,很少帮P、关注P。
用P的话:“爸爸整天上班、喝酒;妈妈除了犯病外整天象孩子一样对我撒娇或躺在床上重复做着某个动作;二哥总在外面玩,家里总是冷冰冰的……。
”因此P总是感到孤独、寂寞、忧愁。
首次晤谈及心理动力学分析:P在预约时间相隔12天以后来诊,事先没有提前告诉D(指心理治疗师,下同),又是在D下班时来诊,而D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接待P。
按理P要说对不起,并感谢D休息时间接待她,但P什么也没说。
说明P不能理解或感觉到别人也是一个人,也有自己的需求,P不能理解、尊重别人的要求和利益,这是P心理发育不成熟的一种表现。
首次晤谈,P身着素白纱裙,摩登发型,身高1.50米左右,文静、白晰、圆脸、大眼睛、清秀可人,很讨人喜欢。
主动倾诉,情绪略显烦躁,双眉紧皱,不停地拧手指,谈到痛苦处痛哭流涕,孤独、无助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