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论文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做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恶性肿瘤病人的心理状态,并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他们的痛苦,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肿瘤病人心理护理的论文范文一:肿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有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系,不良生活事件/负性情绪/不良行为及某些个性特征都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催化剂”,而患病后的应对方式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
身患肿瘤不仅意味着面临死亡,还意味着将要经历一个痛苦的治疗过程,患者出现一系列的剧烈心理变化是正常现象。
但过于消极的心理反应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生活质量,加速疾病进展。
心理护理就是要通过人际交往,掌握肿瘤患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对策,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整患者的心理适应,满足患者的心理需要,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帮助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身体康复。
因此,心理护理在肿瘤整体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1 肿瘤患者常存在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诊治过程的不同时期,肿瘤患者的心理一般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其中一些心理反应是正常的/适应性的,而另一些有可能是异常的/适应不良的。
掌握了不同阶段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就可以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心理护理。
1.1 肿瘤患者正常的心理变化(1)诊断前:关心各种与诊断有关的信息;怀疑诊断的准确性;担心医疗费用/工作问题;对患病后可能出现的疼痛/损容/死亡等的恐惧。
(2)诊断后:部分患者否认自己患有肿瘤,易产生愤怒/敌意/受迫害感/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3)治疗期:担心治疗效果不佳及治疗出现的副作用;害怕疼痛与死亡。
(4)治疗后:担心复发。
(5)复发期:情感震荡/焦虑/抑郁,四处求治及试用各种偏方。
(6)疾病恶化期:抑郁。
肿瘤病人心理分析1、肿瘤患者心理特点1.1恐惧心理:通常是指害怕、心里慌张不安这样一种心理状态,绝大多数患者都有恐惧心理。
患者害怕癌症无法治愈和受病痛折磨,害怕昂贵的医药费用。
表现:终日忧心忡忡,不思饮食,坐卧不安1.2焦虑和敏感心理:敏感,在肿瘤患者中亦较为常见,表现:对身体变化感觉敏感,无论看到听到什么都会认为与自己病情有关,往往会迫不急待的打听询问或追根问底。
焦虑是感受到了威胁而产生的恐惧和紧张,害怕失去健康、职业、地位,减少或失去经济来源,表现:由恐惧或侥幸转为自怜和怨恨,愁闷不已,情绪极度消沉。
1.3求生心理:患者度过恐惧焦虑心理后,求生的欲望非常强烈。
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期盼能被治愈,或病情得到控制,表现: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到处搜集信息及古方妙药,要求上级医院教授会诊治疗等。
1.4愤怒心理:当一个人长期而艰难地与恶性肿瘤作斗争,在多次失去信心和希望之后,终于意识到这场斗争不能取胜时,极度痛苦,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
表现为愤怒和嫉妒,常常与亲人、医护人员发生吵闹,事事感到不如意,不顺眼,大声喧哗,百般抱怨。
1.5情绪抑郁:癌症患者都面临着疼痛与死亡的威胁,部分患者还会随着医疗费用的压力,为自己成为家庭的负担而不安。
加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好转,近而转为情绪抑郁。
表现:情绪低落,不活动,沉默寡言,不再配合治疗或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1.6悲观与孤独:患者身患癌症往往会脱离正常工作,并且失去了应有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产生被抛弃感,被隔绝感,孤独感,表现:悲观失望,沉闷压抑,郁郁寡欢,对自己及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冷漠麻木。
2、肿瘤病人心理安慰要点2.1针对恐惧心理:1)对待病人,言语温和,行为得体,认真听取患者的诉说;2)广泛宣传当今医疗发展的科技手段,癌症治疗的先进措施,告诉患者肿瘤也是慢性病,打破患者认为的肿瘤不可治愈的心理;3)讲述康复实例鼓励患者增强信心,消除恐惧心理;参考对话:(仅供参考)病人:得了这种病,花钱无数,治病又痛苦,到最后还不是人财两空。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护理指导方法一、现状分析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国家癌症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06.4万,而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群的4倍。
焦虑、抑郁障碍作为肿瘤的常见共患病,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预后转归,早期发现和有效干预癌症患者和一般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和临床意义。
一项包含261万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精神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患者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死亡率,且癌症存活率更低[1]。
二、发病特点不同癌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具有不同的特点,临床应在肿瘤标准化治疗的同时关注不同癌种特点,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倾向明显受疼痛、化疗的影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研究发现,高文化程度、低收入、独居患者更易发生抑郁[2]。
乳腺癌患者的高抑郁、焦虑发病率(66.6%、60%)大多与独居、卵巢功能抑制有关,且年轻患者抑郁焦虑发病率更高,其他影响因素有:乳腺癌术后第二性征的缺失导致患者自觉丧失女性魅力、术后上肢肢体功能恢复不佳、担心疾病复发、害怕受到歧视等[3]。
对不同妇科肿瘤患者研究发现,抑郁评分在4分(国家癌症中心心理症状问卷,NCC-PSI)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出现明显症状的可能性是宫颈癌患者的4.72倍,而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是宫颈癌患者的8.26倍[4],更呼吁我们重视不同癌种抑郁焦虑特点,尤其放疗、化疗以及侵入性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家属均要关注其心理变化,积极心理疏导及药物干预等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症状,降低抑郁焦虑的发生率。
三、发病机制肿瘤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已有诸多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但这种关系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2012年在20至39岁的成年人中,有100万新确诊癌症的患者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长期压力(焦虑、抑郁、逆境或孤独、社会孤立等)。
肿瘤病人的心理特点与护理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出患有肿瘤。
良性肿瘤患者有惊无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大降低了癌变机率。
恶性肿瘤患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减少痛苦。
肿瘤病人因各自文化修养程度的高低,家庭经济生活状况的好差,职业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年龄、性别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做为一名护理人员,我们要根据病人的不同心理反应,给予适当的心理行为干预,以提高治愈的成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强化遵医行为,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 震惊否认期
1.1 明确诊断以后,病人震惊,表现眼神呆滞,不言不语,知觉淡漠,甚至晕厥,继之极力否认,要求复查,甚至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希望诊断有误,这是病人面对疾病应激所产生的保护性心理反应,但不易持续时间过长,易免延误治疗。
1.2 对于此期的病人,最好的护理是以非语言的陪伴,协助病人满足其生理需要,给予病人安全感,增进病人与护士之间的人际关系。
允许其有一定时间接受现实,不阻止其发泄情绪,但要小心预防意外事件发生,在否认期医护人员的态度要保持一致性,肯定回答病人的疑问,减少病人怀疑及逃避现实的机会。
同时,鼓励病人家属给予其情感上的支持,生活上的关心,使之有安全感。
2 愤怒期
2.1 当病人不得不承认自己患恶性肿瘤后,表现出恐慌、哭泣、愤怒、悲哀、烦燥等情绪。
有的病人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拒绝治疗,或迁怒于家人和医护人员,甚至出现冲动性行为,此虽属适应性心理反应,但若长期存在,将导致心理障碍。
2.2 此期应在病人面前表现出严肃且关心的态度,切忌谈笑风生。
做任何检查和治疗前,应详细解说,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
在相互信任关心的基础上,与患者共同剖析治疗中的错误意向及对疾病的影响。
并耐心倾听患者主诉,表示对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状态表示理解和认同,同时向病人家属说明愤怒的原因,让家属理解病人的行为,并请恢复良好的病例现身说法,介绍成功治疗的经验,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教育和引导病人正视现实。
3 磋商期
3.1 此期的病人求生欲最强,会祈求奇迹出现,病人易接受他人的劝慰,有良好的遵医行为。
3.2 在此期,护士应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维护病人的自尊,尊重病人的隐私,增强病人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减少病人病急乱投医的不良后果。
4 抑郁期
4.1 此期的病人虽对周围的一切不再关心,但对自己的病更加在意。
4.2 在此期护士应利用恰当的非语言沟通技巧,对病人表示关心,定时探望,加强交流,鼓励病人发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让其家人陪伴,预防意外事故发生。
由于病情加重,病人对自己病情以外的一切都会疏忽,护士应给予适当的鼓励,必要时亲身协助,维持病人的舒适。
5 接受期
5.1 有些病人经过激烈的内心挣扎,认识到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心境变得平和,通常不愿多语多动。
5.2 护士应尊重其意愿,替病人限制访客,主动发现病人的需要,并尽量满足需要。
为病人制定护理计划时,应考虑病人生理状况,最好能集中护理,以免让病人疲劳,增加病人痛苦。
以上心理变化,可同时或反复发生,且不同心理特征者在心理变化分期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另外各期的持续时间、出现顺序也不尽相同。
因此,护士对病人的心理反应,应随时注意观察,并给予适当的护理。
总之,通过适当的心理行为干预,加强了患者的遵医行为,提高了患者对肿瘤的应对能力,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调动自我控制能力,提高机体耐受性,减少了心理
及情绪上的过度痛苦与不安。
加强了护患沟通,密切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也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
只有不断学习,更新护理观念,全面掌握心理护理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拓展心理护理工作领域,修正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才能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真正促进患者身心两方面的康复,体现出心理护理在医学领域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和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