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溪《林泉高致》的绘画美学思想
- 格式:docx
- 大小:16.92 KB
- 文档页数:8
浅析郭熙《林泉高致》之“三远”绘画美学作者:司淑婷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北宋画家郭熙所著的《林泉高致》可以称的上是中国绘画理论上的经典之作,其中提出的“三远法”更是影响深远。
“三远法”的提出不仅仅在于对技法上的贡献,其主要的影响还在于它所包含的绘画美学思想。
关键词:《林泉高致》;“三远法”;绘画美学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03-0058-01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是全书中最为著名,影响最为深远的理论。
历来画家对“三远”的阐释都是从各自的时代角度出发,赋予其本时代的现实语境,然而,对于郭熙本人来说,“三远”首先是中国画中特有的造境之法,构图之法,是为了表现其山水画的一种非再生的绘画技巧,与追求临摹物象真实性的现实主义观念有所区别,同时,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根本特点之一。
郭熙所强调山水画中的“形”,其实也是为了实现山水画的“可居可游”,表现出理想审美意境的幻想,使之产生诗一样的境界。
如我们所知,中国画中的透视法则是散点透视,是为了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如游览真实的自然风景一般,景随人变,不集中于一个焦点之上,因此,郭熙所提出的“三远法”,可以说是一种“无焦点的透视法则”,是一种艺术美学上的创造,而不是科学的绘画技法。
作为北宋后期最为著名画家之一的郭熙,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到神宗去世(1085年)是他绘画的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品《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都是在这个时期所创。
在《林泉高致》中提到郭熙从小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儒学起家”,自然会在他的作品和画论中有所体现,以《林泉高致》为例,郭熙站在儒者的身份上,将山水画不作为以往的隐逸之所,而是以儒家思想的积极入世为基础,解释之所以喜爱山水的原因在于因公务在身而不能亲身游历山水的遗憾。
郭熙的思想不是说因人老年迈而不能亲历山水,而在于入世为官的儒者因为要“心怀天下”而没有时间,似乎符合宗炳所提出的“卧以游之”,但又有一定的差别,所以他们向往山水是一种对琐碎生活的发泄,是一种精神慰藉。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23美学史研究宋代是山水画发展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很多山水画大家以及他们自身对于绘画经验理论总结的著作,在这一阶段出现的画论著作——《林泉高致》,正是在此背景之下出现的重要作品。
这部画论是关于山水画大家郭熙的绘画创作经验以及独到艺术见解。
《林泉高致》中融入了作者对六朝以来山水画创作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前人山水画论深入的探析,并结合时代背景文化层面的思想创作而成的绘画理论。
在书中呈现出它和前代画论的传承关系,但也能了解到其与前代名家画论之间的明显性区别,像创作理论当中的“三远说”等,在他的《早春图》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创作特点。
郭熙结合自身的山水画创作理念以及总结前人画家的创作理论,在山水画创作中进行新的思考,影响了后来的山水画家。
一、《林泉高致》概述《林泉高致》对于山水画创作理论经验的论述十分丰富,如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创作的材料、如何看待或吸取前人的绘画创作的经验以及在绘画创作中具体的构图、笔法、墨法,等等。
其中很多绘画理论对于当前山水画创作构思也有很多值得学习思考的地方。
《山水训》这一部分论述了郭熙的山水画创作思想特点和自身绘画经验总结。
郭熙认为在创作当中,如果想要避开世俗纷扰,畅意自得,不一定只能走前人之路——退隐于自然山水之中,他认为可以将山水之美呈现在画作之上,运用笔墨变幻,不出厅堂依然可以饱览山水之美。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到郭熙对前代画家“卧游、畅神”等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发展。
同时也清楚地论述了在绘画创作中如何从大自然中汲取素材、对于前人的绘画技法及理论如何吸收以及自身对于山水画创作的独特构思等等。
《画意》这一部分主要论述画家自身艺术修养与文学修养的关系,在创作中要提高自身的涵养,使得身心愉悦才能让万事万物的生动情态出现在心中而流于笔端。
他认为诗画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画家能够从诗歌当中能够获得无穷的想象。
《画诀》论述的关于绘画创作的一些技巧以及四时景色变化的一般规律,例如绘画构图、笔墨技法等。
在《画格拾遗》篇幅中记载了关于郭熙山水画作品的情况。
摘要:中国山水画是画家心性学养的表达、人格境界的外化。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了“林泉之心”、“养之扩充”、“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一系列重要观点。
本文认为,郭熙的这些观点对当代山水画家依然有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只有既注重学识修养,又注重心性陶养,方能真正创作出具有内在生命精神的中国山水画,从而完成一个画家心物化一的最终抵达。
关键词:郭熙山水画家学识修养心性陶养郭熙是宋代杰出的画家和画论家。
郭熙之子郭思将他一生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见解整理编纂为《林泉高致》,文中提出的“林泉之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身即山川而取之”、“注精以一之”、“神与俱成之”、“三远”、“养之扩充”、“经之众多”、“览之淳熟”、“胸中宽快”、“意思悦适”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依然具有经典的意义。
本文仅就《林泉高致》中所及山水画家的修养谈如下三点认识。
一、作为一个中国山水画家,要注重“养之扩充”中国山水画是画家心性学养的表达、人格境界的外化。
中国山水画注重观物取象、抒写性灵,讲究形神兼备、虚实相生,追求象外之意、韵外之致,形成了天人合一、物我同构、时空交融的独特审美境界。
而欲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山水画家全面加强自身的修养,所以,“养之扩充”是中国山水画家创作的基本前提。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用生动的例子说明了“养之扩充”的重要性:何谓所养欲扩充?近者画手有《仁者乐山图》,作一叟支颐于峰畔;《智者乐水图》作一叟侧耳于崖前,此不扩充之病也。
盖仁者乐山,宜如白乐天《草堂图》,山居之意裕足也。
智者乐水,宜如王摩诘《辋川图》,水中之乐饶给也。
仁智所乐,岂只一夫之形状可见之哉?郭熙指出近者画手所作《仁者乐山图》和《智者乐水图》之所以过于直白,其根本原因在于“所养不扩充”。
他认为,“仁者乐山”应该像白居易的《草堂图》一样,将山居之意画得妙趣横生;“智者乐水”应该像王维的《辋川图》一样,将水中的乐趣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0-05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艺术画廊《林泉高致》的山水画学思想浅议刘洋(黑龙江哈尔滨150036)摘要:北宋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郭熙则是“北宋传统”中的最后一位大师,其作品体现了维系自然与人文关系的“北宋传统”,他同时也是一位有着较强理论自觉性的画家,其山水画美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林泉高致》中。
关键词:山水;三远;感悟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177-01一、《林泉高致》的成书及主要内容严格地说,《林泉高致》不能算是郭熙的著作,它的编订者是郭熙的少子郭思,成书于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
书成之后不久,郭思请同僚许光凝作序。
根据许序,我们知道此书至少包括四项内容:郭熙自己保存的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崇公巨儒诗歌赞记”;二、郭熙日常讲论绘画范式的记录;三、郭熙的“潜德懿行”;四、郭熙所受之神宗奖遇。
但是,迟至南宋,此书已散逸,此后流通的皆为残本,不是郭思手编的旧貌。
清人所编撰的《四库全书》本,是迄今所见内容最全的一个版本,包括:画记、画训、画意、画题、画决五个部分。
笔者参阅版本以《四库全书》本为据修订。
前有郭氏《林泉高致》原序、后有许光凝序,主体有六个部分:山水训,是这部画论的核心部分,为郭熙对山水绘画理论的阐述;画意,是郭熙讲的创作心境的陶养,并辑录了古人适合入画的诗词佳句;画诀,是郭熙具体的山水画画法要点;画题,首先引用了戴安道劝说范宣改变对绘画看法的故事说明绘画的认识功能,之后是郭思整理的郭熙的画题;画格拾遗,是郭思对父亲郭熙作品的风格寓意的简评;画记,是依据郭熙手记,由郭思追记的郭熙生平的一些记载,涉及到一些作品创作的缘起和具体情况,是研究郭熙生平的第一手资料。
二、郭熙的山水画学思想后世对《林泉高致》的重视,主要是郭熙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精微阐发,正如“文质俱盛”的北宋风格,在郭熙的文章中了有体现。
读《林泉高致》有感作者:赵雅婷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郭熙是北宋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
字淳夫,河阳温县人。
他出身于平民,早年信奉道教,游于方外,以画闻名。
熙宁元年召入画院,后任翰林待诏直长。
山水师法李成,山石创为状如卷云的皴笔,后人称为“卷云皴”。
他画山水注重深入体察生活,能真实、细致、微妙地表现出不同地区、季节、气候的特点,得“远近浅深,四时朝暮,风雨明晦之不同”,创造出极其丰富优美动人的意境,另外他还长于影塑,在墙壁上用泥堆塑浮雕式的山水,别具情趣。
郭熙画《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等传世。
其中《早春图》成功地表现出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甦醒的细致季节变化。
在绘画理论上郭熙亦有很高建树,其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林泉高致》一书中。
关键词:林泉高致;美学;三远《林泉高致》是由郭熙之子郭思编,但由于时代久远,此书已散佚。
如今所看见的《林泉高致》乃清人豫章欧阳必学课本,整理共得《山水訓》、《画意》、《画决》、《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山水训至画题是郭熙的言论。
《林泉高致》在中国画论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价值的著作。
《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理论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对北宋以前的山水画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一部关于山水画论最丰富,最完整的一部著作。
一、《林泉高致》中的思想美学《林泉高致》所体现的绘画美学思想对于中国山水画而言,是一个翻天覆地大变化。
郭熙在美学研究这个领域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北宋中期,郭熙身为为贵族服务的画家,跟着时代在我国的古代的绘画美学中也占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绘画潮流的趋势,在这个时期,特别明显的一点是那些山水画家美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这一切都由他的儿子编辑撰写到不再受传统思想的禁锢,他们走出家门,走出家乡,开始游历。
在这同时也有大量的画家在绘画中反复的揣摩,历大山大水,充满想象力的创作,挥毫泼墨。
郭熙此时对作画的理解得有很大提升,他们总结的理论也逐步应运到绘画中去,这使山水画和山水画系统理论两个点做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浅析《林泉高致》对山水画学习的指导意义作者:王霞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4期摘 ; ;要:对于中国山水画的学习,各个大学都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但是由于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受西方美术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生在学习中国画时,存在思维局限在焦点透视、用体面表现事物、对景写生缺乏想象、用笔用墨较为生疏等问题。
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希望从宋代画论家郭熙的山水画理论著作《林泉高致》中找到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林泉高致》山水画教学 ; ;中国画 ; ;写生一、《林泉高致》及作者郭熙简介《林泉高致》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原书有南宋许光凝序,今佚。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
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广,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的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都有很好的说明,不少地方发前人所未发。
本篇就从山水画的写生着手,深入浅出地论述下《林泉高致》的价值所在。
二、郭熙对山水画写生的创作经验就山水画写生的创作经验而论,郭熙强调了如下几点:(一)观察:在《林泉高致》中郭熙强调“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的远近观察法,远望取势对山水画的整体构图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近看取质是对山水画皴法选取的参照物。
对于郭熙提出的“三远”法,即“山有三远,自山下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我认为这也是对山水画构图总结出的方法论。
郭熙的“三远”论,包括他的一系列“远望”理论都有这种概念化、程式化的视觉经验特征。
它说明画家在观察自然山水和艺术表现山水时,是按照它们已有的空间概念进行的,而不是按照物体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变形特征表现的。
郭熙《林泉高致》绘画美学观散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画论思想资源,很早时期就有画论思想萌芽,而先秦诸子几乎都有关于画的论说。
后来,有画学专论,有画品、画史和画家的传记以及绘画技巧专论等。
中国画论无疑是世界艺术理论中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美学资源。
《周易》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
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周易·系辞》)从画论角度来看,这即是强调画(八卦符号)是观察天地自然的结果,而且,这也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即是说,绘画是具有有宗教、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功能的。
中国古代的画论著作很多,如顾恺之《论画》,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谢赫《古画品录》,姚最《续画品录》,张璪的《画境》,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荆浩的《笔法记》,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等,这里谈谈郭熙《林泉高致》里所表现的绘画美学观。
郭熙《早春图》第一,《林泉高致》体现了道家的美学倾向郭熙认为山水画足以弥补士大夫的仕宦生活烦乱和无聊,让人体验山林情调,解决周旋于官场与钟情于山水之间的矛盾。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
泉石啸傲,所常乐也。
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陨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这就是说,山水画成了人的精神解放的安顿之所,因为它超越了世俗的关怀,成就了渔樵般隐逸的心理性格。
不难看出,这种观点具有道家的超脱理念,是从道家思想去理解山水,理解山水画。
首先,郭熙很注重绘画陶冶精神的功能。
他说:“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得画家之法。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啼笑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
郭熙《林泉高致》之山水美学思想探析第一篇范文郭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画家,他的山水画作影响深远。
《林泉高致》是郭熙的一篇重要山水画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山水美学思想。
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对《林泉高致》中体现的山水美学思想进行探析。
一、《林泉高致》的山水美学思想概述《林泉高致》中,郭熙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山水美学观点。
他认为山水画的创作应当追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的艺术境界。
在郭熙看来,画家在作画之前,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构思,而画出来的作品只是将心中的意境表现出来。
这种观点强调了画家内心的修养和艺术表现的手法。
二、郭熙的山水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1. 对自然山水的认识郭熙认为,山水自然之美在于其内在的精神和气质。
他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山,骨气奇伟;水,清澈 Miles 。
”在他看来,山水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
画家要通过观察和体验,发现山水的内在之美,将其表现出来。
2. 画面的构图与布局在《林泉高致》中,郭熙详细论述了山水画构图的原则。
他认为,画面应该做到“远观其势,近观其质”。
也就是说,画家在创作时要有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表现,使画面既有整体的气势,又有局部的细腻。
3. 画面的笔墨运用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笔法”和“墨法”的观点。
他认为,画家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灵活运用笔和墨,使画面既有笔触的力度,又有墨色的韵味。
他在画作中运用了丰富的笔墨变化,使画面具有生动的氛围和情感。
4. 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郭熙的山水画作追求“空灵”和“静谧”的艺术境界。
他在《林泉高致》中提到:“画以境生,境以情迁。
”他认为,画家要通过画作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感悟,使画面具有深刻的意境。
三、结论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山水画论的瑰宝,其提出的山水美学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画面的构图与布局、笔墨运用以及对山水画意境的追求,展现了独特的艺术见解。
在今天的艺术创作中,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探索和实践山水画的创作艺术。
浅析郭熙及《林泉高致集》中的绘画思想五代北宋是中国山水画的全盛时期,而郭熙的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是北宋画院中最成功的山水画大师之一,因受到宋神宗的赏识,担任翰林院待诏直长的要职,在宫廷画院中风光无限。
在中国美术史上,郭熙,李成和范宽被认为是北宋最重要的三位山水画家。
区别于人物画和花鸟画居多的唐朝,宋代以墨晕染深入用艺术的角度去创作写实主义的山水画。
郭熙创造性的发扬了李成的画法,用细密专业的笔触展现并还原自然界中的极似真实的场景。
不同时代的山水画风格,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
这篇文章将从《林泉高致》出发,谈谈郭熙的创作理念对国山水画的影响。
《林泉高致》是郭熙辞世后其子郭思根据他生前所言整理而成的一部山水画论,奠定了郭熙在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林泉高致》《林泉高致》产生于中国山水画充分成熟的时期,不仅汇集了郭熙对绘画美学的感悟,还对自然美与山水画创作的相关问题做了很好的总结。
为了提高绘画水平,郭熙不断汲取经验,更新汇总了一套绘画理论。
郭熙把中国山水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强调画家不能只是单纯的模仿一家一派,更不应该拘泥于一时一地的景色,而应学会欣赏山水中美的精髓,并学会创造,这是和西方绘画中强调写实的画风不同。
这本书从境界,构图,精神涵养等方面深入探讨,尤其是他提出的“林泉之心”、“笔墨观”、“三远”等一系列重要的山水画美学命题,让国的山水画理论更加体系化。
郭熙的创作理念对国山水画的影响①关于“林泉之心”的理解“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所谓的“林泉之心”简单来说就是摆脱世俗功利,用平静的心态去看待山水,是一种审美的心胸。
这其中的审美包括两个层面,一种是画家亲临大自然,寄情于山水创作出属于自己审美标准的山水画,而另一种是欣赏者感受山水画传达的意境,愉悦心情。
山水画的创作离不开“林泉之心”,这是一种从容不迫,庭看花开花落的心态。
在画作中寻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精神的追求。
关于古代画家郭熙绘画理论的理解——《林泉高致》的山水画观车言宁摘要:北宋山水画家郭熙理论著作《林泉高致》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古代画论。
本文主要叙述其中的三个方面。
第一,郭熙认为在绘画创作中必须达到的要求和态度;第二,郭熙提出的“可行”、“可望”和“可居”、“可游”两种不同境界的关系。
第三,郭熙提出的关于山水画艺术表现的“三远”论。
关键词:精神专一可行可望可居可游三远北宋画家郭熙是中国的山水画大师,也是北宋中期最有代表性的山水画理论家,他的传世画论名作《林泉高致》在中国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林泉高致》的出现是山水画成熟后的产物。
它是一部较为系统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论著。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论述了各类问题,而我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是有他独到的贡献。
一注重绘画创作的精神专一《林泉高致》〔山水训〕中,郭熙提出,作画时,必须“注精以一之,不精则神不专。
”在这里他讲究作画要全神贯注,注意力高度集中,不能被其他事情所干扰。
反之,画面中的绘画修养、艺术内涵便表达不出来。
他重点强调了作画态度。
“必神与俱成之,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
”也就是说绘画修养与作画态度二者必须兼有,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这样才能做到主观情感与客观境界的相融,天人合一。
“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
”郭熙说明在绘画创作中并不是一挥而就、随意挥洒的,而应该像负担着重大使命似的不敢有丝毫懈怠,是一种严肃持重的精神。
正如郭思回忆说;“凡落笔之日,必窗明几净,焚香左右,精笔妙墨,盥手洗砚,如见大宾。
必神闲意定,然后为之,岂非不敢以轻心挑之者乎?”,“已营之,又撤之;已增之,又润之;一之可矣,又再之;再之可矣,又复之。
每一图必重复终始,如戒严敌,然后毕”。
郭熙的“如戒严敌”,实际体现了儒家的严肃和勤勉精神。
“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
”郭熙提出画者的创作态度、工作态度等思想修养是艺术作品成败的关键。
在绘画创作时必须做到勤奋周到,画面完整。
这四个方面总的来说就是强调精神专一,既要有真性情,又要有宽快的胸襟。
艺术探讨浅谈郭熙“林泉之心”齐乐(澳门城市大学,澳门 999078)摘 要:通过郭熙对“林泉之心”的解读,我们能够了解一定古人的学习与思考的方式。
其审美主张从老子“涤除玄鉴”与庄子“天人合一”的理论观点继承而来而又有所区别。
对比西方移情说主客两分,郭熙的山水创作把持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审美心胸。
强调与自然山水平等,持学习的态度感受真实山水,重视自身陶养。
用“林泉之心”感悟自然精神,体会山水的自性之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山水画作品。
关键词:郭熙;“林泉之心”;审美心胸;自然山水;“天人合一”一、“林泉之心”郭熙在“林泉之心”的审美观点中阐述了自然山水与人彼此融合、作用,强调鄙弃世俗对立,越过实用主义与社会功利,以一种怡然自得的闲适心境来看待山水,体会其中妙趣。
正如“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用“林泉之心”这种审美鉴赏能力的内心素养,通过审美活动,怀着澄静虚怀的审美胸襟,排除世俗杂念,才会在自然山水中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美。
郭熙画诀中讲:“店舍依溪不依水冲,依溪以近水,不依水冲以为害;或有依水冲者,水虽冲之必无水害处也。
村落依陆不依山,依陆以便耕;不依山以为耕远;或有依山者,山之间必有可耕处也。
”郭熙对艺术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纸面上的空想,而是回归于自然,真切的感受生活中的气息,了解人们现实中的生活情况,店舍、村落坐落位置,为其利害思考。
自然山水在郭熙笔下拥有了现实生活中的情趣,让艺术与自然生活真正融合,而达到“会心”、“怡身”、“畅神”的山水审美层面。
郭熙是一个宫廷画家,但具有浓厚文艺修养与纯熟技法,也是李成众多弟子的“最著者”。
他提出的“林泉之心”是指一种高度净化,空灵化超越现实功利观的空明内心精神境界,强调以“林泉之心”观照审美客体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其实与“林泉之心”相较是为“骄侈之目”,郭熙提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南昌大学人文学院论文期中论文题目:《林泉高致》的意境美学解读学号5405112077 姓名刘月学院人文学院任课教师专业汉语言文学论文成绩完成时间:2014 年12 月06 日目录封面 (1)目录 (2)论文摘要 (3)一、《林泉高致》作品介绍 (4)二、笔墨观 (4)三、美学意象 (5)1.时空论 (5)2.意向论 (6)3.四可说 (7)参考文献 (7)摘要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并有杰作留世,同时,关于山水画方面的相关绘画理论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郭熙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其山水画继承"三家山水"之精髓,且在此基础上开创性地发展了山水画写实的艺术风貌。
同时,他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山水画理论家,其理论著作《林泉高致集》是对北宋中期以前山水画的总结,其美学观念及技法创新对后世山水画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郭熙的绘画理论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林泉高致北宋山水画笔墨观绘画思想一、作品介绍《林泉高致》,宋郭熙撰,其子郭思为其作注并整理成集,成书于宋政和七年。
《林泉高致》是中国北宋时期论山水画创作的重要专著,是郭煕山水画创作的一篇经验总结,由其子郭思整理而成的。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林泉高致》存世的古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明抄本、《四库全书》文津阁本和文渊阁本等。
今存六节中“序言”和“画格拾遗”两节为郭思所写,其余四节均为郭煕之词,乃郭熙生前所述,由郭思记录整理而成。
序言称,郭思小时,常跟随其父游泉石,郭熙“每落笔必曰:‘画山水有法,岂得草草。
’思闻一说,旋即笔记,今收拾纂集,殆数十百条,不敢失坠,用贻同好。
”《山水训》一节集中叙述郭熙山水画创作经验和主张,认为人们生在太平盛世,想要“苟洁一身”,不一定去隐居归向大自然,借助好的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讲述了山水画家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汲取素材、如何继承传统和如何表现。
简述北宋郭熙山水画理论《林泉高致》的主要内容。
《林泉高致》是北宋文学家郭熙所著的一部关于山水画的理论著作,著有五十余篇,深刻反映当时山水画理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林泉高致”的山水画理论,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在林泉画中,林泉之间要相互交融,形成一个和谐的统一整体;
二是山水画中的元素应当有序组合,突出主题,山水画中要有空间感和深度感;
三是林泉画中要营造出一种恢宏壮观的氛围,以达到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情趣;
四是林泉画要富有变化,突出林中的绿色和泉水的清澈,使画面具有生机勃勃的动感。
浅析郭溪《林泉高致》中的绘画美学思想
摘要: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宋代画论名著,它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
其中以绘画“四可”说来提升人格境界,以山水意象营构来扩展主体的胸襟、开拓审美视界;借营造山水之“势”来体现生命的张力,并在“三远”说的理论凝结中表达了画家对生命境界的追求和性灵安顿。
《林泉高致》不仅在绘画功能、构图和技法上有独到见解,而且在艺术精神和人生境界方面亦有智慧的表达,因而成为中国古典画学的一座里程碑。
关键词:四可山水意象势三远
《林泉高致》集,主要内容为宋代画家郭熙所撰,其子郭思后来将《林泉高致》做注并整理成集,约成书于宋政和七年(1117)。
《林泉高致》涵盖深广,集中体现了郭熙精深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其中对山水画的起源、功能到构思、、笔墨,以及观照法式等,都有精辟的阐述。
笔者在多次研读的基础上,就其中体现的郭熙绘画美学思想的几个层面做简要述评。
一、“四可”说之意蕴
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北宋中期有巨大变化,突出的一点是多数山水画家摒弃隐居,不再强调山水画表现隐居的思想倾向。
郭熙作为宫廷御用画家,适应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及时从实践和理论方面给予总结。
由于郭熙的山水画强调表现诗意,并提出山水画的“四可”价值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使山水画的创作和理论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一开始就谈到山水画的艺术价值与功能问题,认为人们生在承平时代,想要“苟洁一身”,不必去隐归自然;借助山水画,完全可以不下堂奥而坐穷泉壑。
这是对宗炳提出的“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功能论的补充和发展,宗炳的“卧游”、“畅神”论是在道家和佛学思想影响下的产物,而郭熙则不同,他主要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待绘画的艺术功能问题。
《山水训》曰:“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之本意也。
”在郭熙看来,君子爱惜山水,主要是为了养素、啸傲、隐逸、常亲、常适,“快人意,获我心”。
是为了养成淡泊虚静、素洁平常的内在的心灵世界。
从而陶冶性灵,提升人格境界。
同时郭熙认为,“画山水有体,铺舒为宏图而无余,消缩为小景而不少。
看山水亦有体,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目临之则价低。
”欣赏山水,要“以林泉之心临之”。
林泉之心就是审美的心胸,是超越世俗尘淖的真我的体现。
郭熙提出山水(画)的“四可”说,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多重价值,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
郭熙提出的山水(山水画)的功能有“乐、适、亲”说和“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说,它可分成三个层次,即:可行、可望是乐,人在山水之外,作为山水的旁观者而存在,自然山水给人的一般美感和感官愉快;可游是适,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走近,它带来心灵层面的愉悦感,而可居是亲,是人与自然合二为一、不分彼此,是一气流荡中的整体,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游与居,真实体现了郭熙山水画艺术功能理论。
二、山水意象之创造
《林泉高致》中最有价值的画学思想之一就是阐述了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并且郭熙的意象营构理论是对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说的继承与拓展。
它包含了三层次的理论。
一是饱游饫看,兼收并览。
郭熙说:“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身即山川”,是欣赏山水形象,取是摄取,然后山水之意象与美感意蕴才能被显现。
即、取、见,是画家由浅入深地把握山水美的三个阶段,也是山水美不断显现的三个层次。
其基础是“即”和“取”。
“即”是靠近自然、走进山水,到大自然中去饱游饫看,流连,是携情观物;“取”是去粗存精,摄物归心。
强调了画家要在自然中陶冶性情、颐养心胸,以林泉之心观照山水,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山水变化之美。
二要心胸虚静,精神专一。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澄怀味象”的论点,就是确认虚静的心态是进行审美观照和绘画构思的重要前提。
艺术构思必须“守其神,专其一”(张彦远语)。
画家拥有“虚静”的审美心胸,才能深刻、全面、细致地洞察客观事物。
郭熙在《画意》中曰:“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礴’,此真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
”画得画家之法。
人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如所谓易直子谅,油然之心生,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侧,自然家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心胸坦荡,精神愉悦,意象勃勃,遂有画意,“不觉见之于笔下”。
精神专一是作画的心理条件。
《山水训》曰:“凡一景之画,不以大小多少,必须注精以一之。
不精则神不专,必神与俱成之。
神不与俱成则精不明;必严重以肃之,不严则思不深;必恪勤以周之,不恪则景不完。
”虚静专一的审美心态是中国艺术家十分认同的一种理论。
它强调的是要创造一个适宜主体进入审美创造与欣赏活动的特定心态。
这种心态,在审美关系中首先是主体能够保持心灵和精神的自由,这样也就能够澄怀观物,体悟到美的对象和美的真谛。
三是意象在胸,心手已应。
郭熙画学的核心是关于艺术意象生成论。
《画意》篇曰:“然不因静居燕坐,明窗净几,一炷炉香,万虑消沉,则佳句好意亦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
不成,即画之主意亦岂易!及乎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始纵横中度,左右逢源。
”“境界已熟”的境界,实际上同于审美意象,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艺术境界。
郑燮有画竹三过程说,其中“胸中之竹”就是审美意象。
“境界已熟”、“胸中之竹”都是对绘画创造活动中审美意象生成的生动表述。
三、山水之“势”与生命的张力
郭熙认为,山水是活物,是宇宙生命的体现。
宇宙大化流衍,一息不停,山水生机蓬勃,朝夕变化,万物活态玲珑,瞬息万变。
画家将自然山水置于宇宙生命联系的整体中来看待,故此有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见出山水生机鼓荡、生意盎然的动态美。
因此,郭熙说:“山,大物”,“水,活物也”,由于山是“大物”——体现天地的广阔无限,水是“活物”——体现生命的幽深情调,所以画家观照山水的视野与方式也是动态的,是游观远视,一目千里,提神太虚,流眄天地。
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山与水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内在生命的联系,山水之位置即山水内在之势的体现,是万物生命张力的体现。
山水本身就是一气化生的生命整体。
绘画要体现这种生命的关联性、整体性,才能有美感、
情趣、意境。
画家要在时间中玩味山水生命。
郭熙认为,山水是“活物”。
有生命的对象,四时不同,朝暮有别。
郭熙对于山水的四季不同、朝暮之变有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他说:“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朝暮之烟霞、四时之山水,美感各有不同,艺术家应该在山水的时间变化中把握其生命的运动节奏,以流动的眼光、变化的心灵来玩味山水内在的生命本质和外在的生机趣味。
同时,画家郭熙更进一步将四季山水的美感与心灵的陶冶、生命的安顿相统一,从而将真山水以及山水画的价值揭示出来了,山水之美在于为人服务,为了体现和安顿人的心灵,使人“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艺术的价值就是彰显人生的价值、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
四、“三远”法的境界
郭熙认为,山水乃“大物”,因此“须远而观之,方见得一障山川之形势气象”。
如何来远观呢?郭熙进一步提出了中国美术史上著名的“三远”理论。
他说:“山有三远:自
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
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
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高远”,并不是“居高望远”,而是“自山下而仰山巅”,视线处在画面的下端,仰视上端。
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是运用高远法的典型佳作。
“深远”则是“自山前而窥山后”,一目千里,鸟瞰悬视万水千山,丘壑都浓缩在画面的尺幅之间。
视线多处于画作的上端。
元代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一派群山莽莽、溪涧转的无限风光,无疑都是拜深远法所赐。
“平远”是“自近山而望远山”,视线则处在画面的中间或者是中部偏上的位置。
元代倪瓒的作品呈现出这样的视觉效果,像他的《渔庄秋霁图》,采用三段式构图,表现出太湖的幽眇云水。
平远的优势正在于能把南方山水的钟灵神秀和雅逸平和表现在画面上。
1.郭熙《林泉高致》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郭音《中国绘画美学简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