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谈
- 格式:pdf
- 大小:114.87 KB
- 文档页数:1
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探讨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实验与思考,练习与讲解相结合多边活动,同时物理又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必须很好地组织物理课堂教学。
近几年,我对物理课堂教学进行大胆地改革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物理教学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能否保持和稳定的发展,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专注思想,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促进创造精神的发展,为什么同样的教材,相同的学生,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住,而有的教师却使学生学得枯燥乏味,一上课就睡觉。
我在讲初二物理第一堂课时,首先做“水重新沸腾”实验,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深深地吸引,接着其他四个实验边实验边讲解,这样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都没有分散,最后我总结并提问:“有谁在学习物理后能造出既经济又实用的东西吗?”班中的陈杰同学立即发言:“我将来争取造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利用人体的热量发电,再也不怕黑夜了”,说完后赢得全班同学赞许的目光。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思维进入高度亢奋状态,进入好奇,学生的智力才会得到极大地开发。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师应设法将物理学科的体系及逻辑结构完美地展现给学生,要联系生活实际,使物理贴进生活,尽量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解释深奥的、枯燥无味的物理概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
同时教者要用亲切的语言,优美的板书,不失时机地幽默和幻灯等,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坐在教室里是一种享受,盼望着物理课。
二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够把学生引进问题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问题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学生学习,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好,减少使用那些传统的填空式或判断式的问答,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把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入。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艺术【摘要】有趣的现象可以激起学习兴趣,有用的知识也可以产生学习兴趣,但要使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艺术、揭示物理科学美的艺术,这二者相互联系、形成结构。
在教育教学中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这一结构,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达到艺术境界。
【关键词】求知欲;物理科学美;学前概念;成功的欢乐;和谐美;新奇美;对称美;简洁美;独立学习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艺术,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
1. 促动内需,激起学生求知欲一个人内心真正需要了,他会尽最大的能力去实现他自己的目标。
求知欲也叫学习兴趣,是最内在的动力,是力求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渴望获得科学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意向活动。
求知欲作为内在力量促进人们致力于从各方面去认识对象,了解对象产生的原因,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它是活动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杨振宁教授也指出:“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即学习兴趣。
1.1 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使是刚学习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决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
这些“学前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
认识给正确的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许多困难,但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的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
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相冲突和矛盾,将会激发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主动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 借助实验的趣味性,让学生在欢乐中获得兴趣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特别强,富于幻想,求知欲望盛,有趣味的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更大的兴趣。
在初中物理课本中提出的演示实验,如“用玻璃杯盛水演示大气压的存在”,教师照着课本演示,那只能收到一般的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的艺术特色一、引子初中物理是一门既深奥又有趣的学科,它关乎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合理利用教学艺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物理教学的艺术特色。
二、情景烘托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巧妙地创造情景,为学生展示物理现象。
例如,在讲解电流和电路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个小灯泡和电池组成简单的电路,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小灯泡是否亮起。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电流的存在和电路的闭合原理。
情景烘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生动比喻物理知识常常抽象而难以理解,但通过生动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例如,在讲解力的平衡和合成时,教师可以比喻为人们一起拉绳子,力的平衡就像两个人力量相等,各自用力方向相反,绳子保持平衡。
合成力可以比喻为两个人一起拉绳子,力的合成方向就是两个人拉绳子的方向。
通过这样的比喻,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力的平衡和合成的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四、实验探究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实验探究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由学生自主思考和总结。
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一个小孔板和一束光线进行实验。
学生可以观察到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并在实验的基础上,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并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情感教育物理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物理实践的应用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例如,在讲解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时,教师可以讲述牛顿的辛勤探索和科学精神,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总结回顾在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情景烘托、生动比喻、实验探究和情感教育等教学艺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调控艺术探讨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教师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要求教师具有实施调控的能力。
课堂实施调控能力的强弱是教师专业水平高低的集中反映,是教师教学风采的展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落实教学目标,应该善于调节气氛,掌握节奏,控制局面,自觉地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对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使课堂出现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
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常用以下几种调控方式:一、兴趣调控兴趣是指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当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时,总是学习积极主动,乐此不疲。
因而,如果教师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那么,物理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将牢牢地掌握在教师的有效调控范围内。
笔者在教学《简单电路》时事先安排学生自带各种简单的电动玩具,在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玩玩具,有的玩具会叫,有的会跑,有的会投篮……学生兴致勃勃,然后安排学生拆分、重组玩具的内部电路,最后让学生将数种玩具的电路功能合而为一,或者将玩具的电路功能一分为二,学生望着自己创造出来的新玩具或者添加了新功能的玩具爱不释手,对物理探究的热情极度高涨。
二、语言调控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
物理教师大多是行动(动手能力)的“巨人”,语言的“矮子”,其实在物理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
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
在教学中还应善于适时的用体态语配合教学,如表情、视觉等去与学生交流感情,或用微笑给学生以鼓励和勇气。
恰当的体态语能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消除了学生的疑虑和恐惧,产生了语言难以达到的神奇效应。
正如魏书生说过:”你对大山喊我信任你,那么她的回音就是我信任你。
”三、教法调控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新颖、是否多样,是决定能否有效地实施物理课堂教学调控的重要因素之一。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初探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针对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旧采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等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就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策略,以期激发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果。
同时,也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艺术;策略0 引言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通过艺术表现,教学者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迅速的、准确的、透彻并愉快的传授给他们。
物理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课程,由于其概念严谨,推理过程周密,很多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感到有所困难,这时,如果教师还是使用生搬硬套的纯理论来上课,照本宣科的话,学生只会觉得物理非常生硬难懂,产生厌学情绪,上课昏昏欲睡,缺乏课堂气氛。
按照新课程理念,物理的教学要将技巧和艺术结合起来,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我们的自然界,日常生活中都蕴含着很多巧妙的物理现象,将这些引入物理课堂,学生自然会觉得物理贴近我们的生活,渴望从课堂上学到更多知识,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起来当然就会事半功倍。
本文主要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针对目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仍旧采用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等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不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效果不佳这种现象,就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艺术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拙见,旨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质量,推动初中物理的教学发展。
1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1.1 巧妙设疑,激发兴趣好奇心和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是思考的动力来源。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悬念来引发神秘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我们可以用一些物理趣闻或者经典的物理故事来设置悬念,或者物理谜语来设定疑问,或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神奇的自然现象,通过自然想象提出一些疑问,此外还可以通过物理小实验来设疑等等。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浅谈现代教学观念要求我们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应用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创造性和个性。
教学改革说到底是教学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而教学观念改革中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怎样看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以启发式教学为核心的,还是以学生“乐学、会学、主动地学”为标志的“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课堂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己研究探索、积极思考的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一线教育者去思考。
物理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呢?怎样才能启开学生的心扉,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呢?我认为这不仅需要妥善的处理教材,安排内容,更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而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一、语言的形象性的重要性物理教学语言技巧性的特点是它的形象化。
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富有力度,能使学生感到惊讶、感到不同凡响,使学生情绪必奋,对认识身边的事产生兴趣。
产生好感,从而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这样就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要特别注意,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并非基于活跃课堂气氛,逗逗风趣。
与此相反,教师运用形象语言施教,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身,而不是诱使他们的知识撇在一边。
或者说脱离课本。
二、语言要符合科学性、思想性和逻辑性所谓科学性,就是要用准确无误、合乎逻辑的语言来讲。
例如在讲欧姆定律r=u/i时,要注意它的适用条件,不能说当i→o时,电阻无穷大,从数学语言上说得通,但在物理学上,电阻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导体的长度、电阻率、横截面积决定。
我们要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但又不能片面地、一味追求似乎什么概念都要严格地科学地定义,那就大可不必,应根据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知识的循序渐进,不断完善深化。
例如,在讲力的概念时,首先只是叙述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指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到了讲授牛顿第二定律后,又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叙述,力量使物体产生形变、改变方向和改变速度的原因。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艺术浅谈摘要:物理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艺术学习兴趣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c)-0198-01法国自然艺术教育家卢梭强调,教学艺术的真谛在于探索培养学生对学问的兴趣和研究学问的方法。
他曾指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
教学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思维火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想学、愿学。
下面我就参加教学十二年来的一些经验来谈一些我对艺术教学的感受。
1 塑造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物理中的美虽然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但物理学通体闪耀着科学与美的光辉,教师应避免把物理变成枯燥的说教,把物理的教学等同于物理原理,物理现象的简单罗列,教师的关键在于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努力形成了物理理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放射出美的光辉。
教师在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和学习兴趣。
如物理内容的简洁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
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