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道德经第三章的原文内容为: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翻译: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才智出现了,才有克服阴谋诡计的必要;当家庭、家族发生纠纷时,才能显示出孝子和慈惠;国家陷于混乱时,才能显出忠臣。
个人理解:
首先从治理天下的角度来谈论:“大道废,有仁义”,此处所说的“大道”,老子用来指的是“天之道”,即自然无为。
如果帝王能本着“无为”的原则治理天下,则不需仁义教化。
因为,天之道是任物之自然,人只须加以保护而不须加以扰费。
但是天下大乱之后,仁义便出来了。
仁义是扰民之政,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强迫百姓必须接受的。
如果百姓不接受,则统治者便要动用暴力镇压。
这样,仁义便成了统治者压迫百姓的工具。
其次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谈论:“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认为“大道”是虚无清静的,虚无清静则不需要智慧。
智慧是扰乱人的清静心,使人迷惑困扰的东西。
一个人若拥有了智慧,便可以伪装自己,使人看不出他的真实面目。
这是对人的一种约束和规范。
人若受到约束和规范,便会失去自由。
因此,“智慧出”便是“有大伪”。
总之,“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一章通过论述大道被废弃后,仁义、智慧产生的社会根源,说明当时社会政治的弊端已十分严重。
主张复归到清静无为、虚无自然的状态中去。
老子认为只有复归到朴素的自然本性去,去掉人为的私欲和机心,才能与天地并列,称得上“天德”了。
以上就是道德经第三章的原文内容和我的理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道德经》第三章为国家而学、而想、而奉献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者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
---------------------------------------------------- 译文:不使钱财公开,命令百姓不得竞争(钱财多少);不使难得的货物贵重,命令百姓不得盗窃;不使确定的慾望显现,命令民心不能混乱。
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心变得安定,使百姓的肚子变实,使百姓的期望值降低、脚踏实地,使百姓的筋骨变强,经常命令百姓为国家学习、为国家著想,命令受人尊敬的聪明人既不敢不作为又不敢不为国奉献。
如此而已,则没有治理不了的。
---------------------------------------------------- 概述:本章用于解释如何向百姓普及无之道,有名:有无相成、养民有方。
本章重点在于“无知无欲”如何解读,是“为国家而学、为国家而想”的意思。
“智者不敢弗为”即智者不敢不为国家奉献。
----------------------------------------------------解读字义:《道德经》的难点还是在于字义,“合义”过多,又增加了很多老子的见解,导致字义难测。
经书中,“无”是个极其重要的字,字义为融合至无,还是没有,需要根据语境判断,一般而言,赞成或者支持的则为前者,反对的则为后者。
(1)“民”即人民,范围大于百姓,经书中代指除统治者之外的国民,统治者即王侯将相。
百姓,战国之前为贵族总称,之后指平民,后多以“老百姓”代指庶民,如今百姓和老百姓含义相同。
(2)“尚”本义为摊开,引申为公开。
后本义调整,《说文解字》:尚,曾也,即曾经、以前的意思。
另有版本为“上”,本义为高、上面,可以解读为使……上,即抬高的意思。
(3)“贤”古义为管理钱财的人,引申为钱财。
我读《道德经》第三章有感1、我读《道德经》第三章有感《道德经》第三章原文: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读《道德经》仿佛有点儿读微博段子的感觉,因为老子惜字如金,一章就那么百来个字,恰恰符合今天微博、微信、说说的特点,但是千万别误解,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老子所著道德经通篇的连贯性非常强,前后之间的衔接天衣无缝,藉此可见,老子绝对是文章高手。
在第二章中,老子第一次抛出了“无为”以及圣人(得道高人、明道之人)的行为准则,紧跟着在第三章中老子进一步深入地继续深度、广度地阐述了这两点。
此外,精致短小的章节,通常都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论道或者论德,另一部分则是给出了圣人行为准则(当然偶尔也来个反面典型),藉此告知世人,这些道该如何去实践。
事实上,这也就是《道德经》历经数千年依然经久不衰,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
《道德经》的这种伟大,就是从“道”与“德”的角度出发,见微知著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某些一定会发生的现象。
于是,老子虽然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是却于数千年之前就知道今日世界会发生的一切。
当网络上的几个小红人为了博取眼球制造热点在不遗余力地折腾着的时候,老子骑在了牛背上,慢慢悠悠地道出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尊尚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
其实老子在数千年之前先知先觉所预见的现象,不仅仅只是发生于互联网上,在学术界,在知识分子层面,这一现象或许更为突出。
少数颇受社会尊崇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常常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他们这些行为的核心动机,大概也是博取知名度,以期进而扩大影响力,从而在商业社会的洪流中可以攫取一些利于自身的方方面面的利益。
《道德经》的第三章,在深入阐述“无为”、“无为而治”以及如何实现无为而治的圣人行为准则。
老子除了强调不要尊宠虚名,以免让天下人为此不择手段地追逐之外,还提出了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不要搞出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让其顺着物以稀而贵的方向,影响了社会风尚。
第二课首尾呼应【国学诵读】《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译文】不崇尚贤能之辈,方能使世人停止争斗。
不看重珍奇财宝,方能使世人不去偷窃。
不诱发邪情私欲,方能使世人平静安稳。
所以,圣人掌管万民,使他们心里谦卑,腹中饱足,血气淡化,筋骨强壮。
人们常常处于不求知、无所欲的状态,那么,即使有卖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为了。
遵从无为之道,则没有不太平之理.《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深奥得很啊!它真像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锐气,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俗,隐没不见啊,又似乎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词语超市】福如东海海阔天空空谷幽兰心花怒放流芳百世功德无量世代书香出神入化马到成功奇光异彩彩笔生花花好月圆圆首方足足智多谋谋事在人【佳句仓库】1。
(首)时间流逝,光阴飞转。
十四岁的春秋,我已与父母走遍数载花开花落。
从我生命的始初以同一速度不可挽回地向未来飞速冲刺.待偶尔停驻,才发现:季节轮替的十四年里,我一直与父母同行。
苍老的,是岁月,是父母;而与之相反的,我长大了。
(尾)我想我们还会一直走更长的岁月,大概要有他们的一辈子那么长.我们会感叹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以后的几十载,我与父母同行.苍老的,是岁月,是人;而不变的,是爱。
2.(首)都说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都说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理想的生活中最快乐的时光,便是梦想的花季。
(尾)花季中,我希望自己能永远记住先哲的那句良训:生活的船不能没有理想的帆,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3.(首)摊开这页洁白的稿纸,我静静地思索着,脑海里第一个闪现的面容就是爷爷.我的好爷爷,此刻他正躺在医院里,在等待着我为他送去成功的喜讯。
【原文】不尚贤①,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编秘法解读】1、思维导图(虽有不当,但便于大家记忆,为初学者制定)道德经第三章思维导图(快速记忆)2、秘法解读《道德经》第三章全新解读(思维导图),揭露隐藏着的最高秘法!这一章总体上是阐释天下之人往往为物欲所驱使,争名夺利,以致于天下大乱,这是有为之心带来的后果。
圣人针对这种情况教导为人君者如何实行无为而治,以校正那些弊病。
不尚贤,使民不争。
尚贤,意为 崇尚名誉 。
君王推崇名誉,比如表扬哪些大臣为官清廉,这样子就引起争端了,大臣们就会在朝廷上互相攻击,裁脏陷害,争着表现自己是清官。
然后你说我是奸臣,我说你是奸臣,政治旋涡就形成了!然后是上行下效,天下之民也肯定走到这条道儿上来。
所以,如果君王不推崇名誉,天下就不会这么争斗了。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前一句讲 好名 ,这一句是讲 好利 。
如果提高稀有之货的价值,那就会引起盗贼的贪心而去盗窃。
如果上层之人不看重这些东西,不抬高市价,就不会有人去偷了。
打个比方,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文物拍卖价格非常高,由此引发了许盗墓者,偷盗文物者。
如果把价格降得跟普通商品一样,哪里还有这些盗窃案?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句是说天下之乱都是因上层之人好名好利,让老百姓增长了那些 欲望 。
如果上层之人不去看重名利,则老百姓觉得那些名利并没有什么稀罕的,就会心安而没有那些欲望贪求了。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一句是说世间名利都是人类虚妄之心假定的东西,比如一块黄金,人类看上去很喜欢,很想要,而把这块黄金扔给一只麻雀,它反而会吓的飞走了。
人类如果真正体悟到世间名利的虚妄,心志自然就会安定下来,世界将会和平、安乐。
所以上古圣人治世,先教人格除妄想,思虑,保持心志安定,清净,也就是“虚其心”。
道德经第三章感悟分享道德经第三章以“不尚贤”、“不尚功”、“不尚名”为主题,呼吁人们不要过于追求个人才华、功绩和声名,而应谦逊退让,保持谦虚低调的品德。
这使我想到以下几点感悟:首先,追求谦逊。
今天的社会注重竞争和个人荣誉,人们常常以功成名就为目标,追逐权势和权威。
然而,道德经告诉我们,过分追求个人优越感和虚荣心可能带来内心的痛苦和不幸。
相反,谦虚退让可以使人更加平静和满足。
因此,我要谨记道德经的教诲,努力追求谦逊和平淡,以此来拓宽自己的人生视野。
其次,看重内心的美德。
道德经认为,外在的功利和名声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相反,内心的美德和品德修养才是真正重要的。
这给予我一个警示,提醒我要重视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而不是单纯追求物质成就或外在表现。
第三,关注他人的价值。
道德经告诫人们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通过强制和控制来满足自己的利益。
这让我想到,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应该注重对方的尊重和价值,尊重他人的自主权,关心他人的利益。
只有通过合作和相互尊重,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最后,不追求完美。
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到,“白昼不盈,百谷王;中道而废,百川纷纷。
”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追求完美和绝对的优势,而是要寻求平衡和中庸之道。
我理解为,人生没有完美的状态,不同的事物和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我们要学会接受和欣赏这种多样性,不要盲目追求一种单一的标准。
总的来说,道德经第三章教导我们要追求谦虚、内心的品德修养,注重他人的价值,并摒弃对完美和个人利益的过度追求。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帮助我们保持正确的人生导向,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
心不乱。
”
道德经第三章原文总让人们对其内涵深深吸引。
它表达的“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一种实现和谐世界的智慧要义。
首先,“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指不要让社会上出现太多高位、太
多职位,只要大家都在同一水平线上,权力就不会出现分歧,民众也
就没有争斗的必要。
尊重每一个人,保证每个人过着平等和谐的生活,也就可以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融融。
其次,“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是说社会上不要出现太多无
法买得起的贵重物品,这样才能保证民众的生活不会太艰辛,也不会
出现太多的违法行为。
有人贪慕虚荣,想要占有贵重之物甚至去从事
盗窃等偷窃行为,这在追求合理的社会中是可以避免的。
最后,“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指人们不要总拼命追求万般精
致的物品以及无止境的奢华,而是应该安心于自己目前的生活,只要
满足当下的需求就可以了,也不用焦虑太多,这样才能使心境保持平静,让自己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
总之,《道德经》的第三章原文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创造一个和谐平衡
的、安宁宁静的社会环境。
我们都应该遵循其中的要义,不断为社会和谐和繁荣而努力,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
《道德经》第三章道可道,非恆道①;名可名,非恆名②。
无③,名天地④之始;有⑤,名万物之母。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⑥;恒有欲,以观其徼⑦。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⑧,同谓之玄⑨。
玄之又玄,众玅⑩之门⑪。
译文真理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可以用语言阐明陈述,必须通过因袭效法大道(自然),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懂得大道,在科学探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实在法(法律制度、名分制度)可以制定出来公布,必须通过效法自然法(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
无形的大道,称作世界的本元;大道作为本元,称作万物之母(本源、本原)。
所以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虚、思想实验、思辩的方法探究宇宙万物的根本法则;总是辩证统一的以务实、实验、实证的方法探究实践,掌握适度原则把握分寸解决实际问题。
这两者同是来效法道而各自占有不同的范畴,同称为辩证探究。
辩证探究又辩证探究,是发现众物规律(相对真理)的法门。
注释①“道可道,非恆道”:真理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可以用语言阐明陈述,必须通过因袭效法大道(自然),但是我们不可能完全懂得大道,在科学探究中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第一个“道”指:真理、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
从法的分类上,法则、母法、道法、道纪、大法、大制、始制是自然法。
第二个“道”指说、阐述、阐明、用语言表示出来。
第三个“道”指自然,自然指具有无穷多样性的一切存在物,与宇宙、物质、存在、客观实在等范畴同义,包括人类社会;通常分为非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
被人类活动改变了的自然界,通常称为“第二自然”,或“人化自然”。
【例】大自然。
回归自然。
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
从物理学角度看,道就是场,场就是道。
非:必须,非得……不可。
[方言]∶必须。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
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
《道德经》注译析《道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注】尚:崇尚,重用。
【译】不崇尚重用贤能之士,以使众人不相互攀比争宠;不以稀少的东西为贵重,则可使人不生据为己有之心;不刻意培养人的无端需求,则可使得民心不迷失。
因此,圣人治国安邦,应该使得百姓身康体健,而不是促使他们彼此勾心斗角。
使民众一直保持顺其自然的状态,则那些心有机巧之人就不敢违背天道。
有顺其自然的方法,则没有不可被治理的地方。
【析】“不尚贤”句,让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
这与我们一直提倡任人唯贤的观念太冲突了,治理国家怎么能不任用贤才呢?其实任人唯贤的“贤”和不尚贤的“贤”不是一回事。
不尚之“贤”乃是引起人争得根源。
老子乃至整个道家,也都是主张圣人顺其自然治天下的,此处的圣人就是大贤之人。
那他既然主张圣人大贤治天下,为何又说不能“尚”呢?老子说的是“不尚贤”不是不用贤能,而是说不给予贤人什么特殊待遇。
这与社会风气与人类需要有关系。
什么意思呢?遍观当今,普遍的一个现象就是人的职位越高待遇越好,越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人是有需求的,其实任何生物,乃至万物都是有需求的。
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马斯洛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需求是分五个层次的,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只要下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矛盾得到缓解,自然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求,即“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由于职位的越高,越能给人带来高一层次需求的满足,所以这就产生了对于高职位的明争暗斗,从而社会就会变得不和谐。
这是不可取的。
然而道家又不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顺其自然合乎大道即可。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在第三章里面提出了四大社会的乱源,叫做名利欲知,所以他首先就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
老百姓争的是什么?不就是那个名吗?考了进士才能当官,那就拼命的去考进士,你说你要有才有德才能够被重用,那么他就拼命的去追求才德,所以才造成历代都有忠臣不忠,贤臣不贤的现象。
表面上看他是忠臣,最后才发现他是个大奸臣,表面上看他大公无私,最后才知道他完全是自私自利的人。
历朝历代,这种事儿太多了,所以老子是一针见血。
他说你整个社会如果崇尚贤能,崇尚有才德的名,就会造成很多虚有其名,无才无德之人,要装得有才有德来谋取位置,这样整个社会就朝那个方向去竞争,适合不适合的都去追逐那个位置。
明明这个岗位需要一个刚正不阿,真正有贤德的人来,结果来了一个卑鄙小人,能做好的不在位,在位的又做不好,尸位素餐,这对整个社会是不利的。
其实,老子这句话我们好好的感悟,名可名,非常名,是让我们不要崇上任何的名号,就不会盲目的、不顾一切的、不择手段的去竞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现在为什么会有小偷?为什么有强盗?就是因为有难得的东西,有宝贵的东西,有大家公认的奇珍异宝,他才会动歪脑筋。
要是大家都不认为这个东西值钱,偷盗回来又有什么用呢?一个石头可以称为艺术品,一个古董价值连城。
这就是,贵难得之货,你看这个东西觉得它很贵重,然后把它的价钱炒得很高。
本来没有什么,马上就变成奇货可居,马上就变成大家不顾一切抢夺的对象。
正常的手段,拿不到就去抢,就去偷就去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钻石其实就是金刚石,成分是碳元素,在地球上储量巨大。
他本来就是一个石头,却被商人炒作成难得的珍稀植物,还和爱情挂上了钩,宣扬说这个东西代表永恒、幸福、甜蜜的爱情,最后这么一小块石头,居然价值上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