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史-古今监察与检查制度之对比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2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可以追溯到秦朝的郡县监察制度。
在古代,监察制度主要是负责监督官员的廉洁和政绩,保障了政府的廉洁性和正义性。
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工作具有以下启示:
1. 廉洁政府:古代监察制度强调官员的廉洁,对于腐败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
这告诉我们现代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反腐倡廉工作,建立严密的监察体系,并对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2. 正当程序和权力制衡:古代监察制度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对于官员的调查和审查需经过严格程序。
这提醒现代监察机关要注重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确保权力的制衡和人权的保护。
3. 公众参与与舆论监督:古代监察制度允许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对于官员的不当行为进行揭露和监督。
这告诉我们现代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公众参与,提升舆论监督的力度,形成多方监督、公众参与的监察格局。
4. 建立有效的惩罚机制:古代监察制度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有明确的惩罚措施,强调从重惩处,形成震慑效应。
这提醒现代监察机关应建立健全的惩罚机制,使违纪违法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5. 组织修复与教育培训:古代监察制度注重官员的教育、培训和组织修复,帮助其改正错误,提高廉洁能力。
这告诉我们现代监察机关应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机会,帮助被监察对象纠正错误,提高廉洁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工作具有启示,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监察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建立健全的监察机制,保障政府的廉洁和权力的正义。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改革和发展,其趋势可以概括如下:
1.早期监察制度:中国古代早期的监察制度主要以丞相巡行制度为代表。
皇帝或丞相会派遣巡行官巡查地方政府和官员的表现,以维护王朝统治的稳定。
这种制度具有初步的监察功能,但通常受到皇帝或丞相的控制。
2.唐代削弱监察:在唐朝,监察制度逐渐衰落。
政府更加集中权力,官员的任命和管理由中央控制,监察制度的独立性减弱。
唐朝末年的宦官专权也加重了监察制度的腐败。
3.宋代设立东厂和西厂:宋代建立了东厂和西厂,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秘密警察机构,具有强烈的政治监察功能。
这一时期监察制度变得更为严密,但也更具专制性。
4.元明清监察体系:在元明清时期,监察制度得以恢复和发展。
明清两代分别设立东厂、西厂和东厂、西厂两大体系,以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
此时监察制度更为完善,涵盖了对官员、地方政府和民众的监察。
5.清朝提出提举制度:清朝的监察制度在封建体制下得以改进,引入了提举制度,允许民众举报官员的不正之举。
这一制度使得监察制度更加开放和多元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早期的相对简单和受中央控制的制度,到后来的更加复杂、多元化和社会参与度更高的制度。
然而,监察制度也受到封建体制的限制,对官员的权力和特权的监察有一定局限性。
近代以来,中国监察制度经历了更大规模和制
度性的改革,以适应现代国家治理的需要。
中国监察制度古今谈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法违纪、失职行为的一种制度。
中国古代无论是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制度的构建,还是监察活动的规范,都不断地法律化,形成了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监察法体系。
中国古代监察立法规定了监察机关的职掌,规范了监察机关的行动准则和程序以及监察官的违法制裁,因而是监察机关活动的法律依据,它的权威性增强了监察机关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它的价值不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给当代的监察制度与法制建设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借鉴。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廉洁从政,是古今中外对政府官员的基本要求,尽管不同国家、不同政体,在目的与形式上可能不同,但在反腐倡廉、对官员实行监察这一点上,其本质上相同的。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模式大致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御史监察制度,二是谏官言谏制度。
御史又称为台官或宪官,是皇帝的耳目,职责为纠察官邪,肃正朝纲,监察的主要方式是运用弹劾手段。
谏官又称言官,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谏官向皇帝指陈得失的方式主要是廷争和上封事。
台官和谏官二者职责不同,前者是对下监督百官,后者是对上纠正皇帝的过失,二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监察制度体系。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自秦汉始建监察制度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并对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不断完善。
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源很早,大体上可以分为形成、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是形成阶段。
实际上,有官就有察官,有官就有考课。
但是,作为一种监察制度,是从战国时期才开始确立的。
战国以前,还是贵族政治。
战国时期,官僚制度出现,皇帝任免官员。
监察官的制度、名称,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产生的。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以后,六国的残余势力,仍是不安定的因素,因此监察制度建设的重点在郡。
郡设监察官郡御史,《秦简·语书》就有这样的记载:“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这可以看作是郡御史的工作对象与职权范围。
浅谈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
本文主要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结构及其其影响的优缺点来阐述与剖析,,从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找出其千年不衰的原因,对其批判的吸收与借鉴。
(一)我国古代的监察机制1、我国古代监察机制的演变春秋战国,设御史一职,兼著纠察功用,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到秦朝时,。
正式出现完善的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其下设御史中丞,辅助皇帝执行弹劾之权;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监察郡内。
汉代时,古代监察制度系统建立,中央设御史府,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长吏。
到魏晋南北朝时,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
地方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
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到隋朝时,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司隶台,专掌州县监察,并建谒者台,持节察授。
唐朝时,中央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地方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宋朝时,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到元代时,中央设御史台;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即提刑按察司。
明朝时,中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到清朝时,中央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2、我国古代监察机制的特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从中央(皇帝、君主)到地方的各级监察机构形成单线垂直(单线联系、单线领导)的相对独立体系。
监察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与政治权力运行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过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监察制度从一种简单的管理控制手段逐渐发展为一种社会监督机制和政治权力制衡机制,其演变经历了从单一形式到多元化和从独立性到权力协调的过程。
最早的监察制度可追溯到古代社会,当时的监察主要是指对政府官员和军队指挥官的职权范围、行为和财产进行监督,目的是为了防止官员滥用职权、侵犯人民权益。
作为权力运行和社会秩序维护的工具,监察制度在各个朝代中逐渐完善,但权力仍然高度集中,监察机构往往与行政机构融为一体,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
现代社会监察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欧洲启蒙时代。
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下,人们开始强调国家权力应受限制、行政机关应受监督。
追求权力制衡和法治的思想不断发展,监察制度开始逐步分离出来,并与法治原则相结合。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后,监察制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法国制定了《大革命宪法》,明确规定了人民对政府官员的监察权,同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为当时世界各国监察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
在许多国家,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监督机构,具备调查、审计和检举等职能。
监察制度开始注重程序的公正和权力的合法性,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制度来限制权力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然而,在实践中,监察制度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由于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仍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能导致监察机构失去独立性,无法有效地履行监督职能。
另一方面,由于权力的复杂性和分散性,监察机构往往面对巨大的调查压力和资源限制,无法彻底揭露和惩处权力滥用。
此外,社会对监察机构的监督和参与程度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
为改善监察制度,各国纷纷进行改革。
从独立性角度出发,一些国家开始探索建立独立的监察机构,确保其不受其他机构的影响和干预。
从权力协调角度出发,一些国家试图建立跨部门的监察机构,集中行使监督职能,实现监察权力的有效整合和协调。
古今中国监察制度的对比研究[摘要]监察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违法违纪、失职行为的一种制度。
中国监察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萌芽于先秦时期,形成于秦汉,成熟于隋唐,在宋元时期得到强化,明清时期充分发展,这一制度在监督官员、维护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监察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十分重视监察工作,在政府中设立了人民监察委员会,履行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察。
本文主要探究古今中国监督制度的历史沿革,从监察制度的特点等方面,对比研究古今中国的行政监察制度。
[关键词] 监察制度[正文](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历史沿革中国的监察制度自秦汉建始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并对如何监察官员以防止并惩治腐败已经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并在不断地完善。
中国的监察制度是萌芽于先秦时期,总地来说,先秦时期出现的监察活动是十分简单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很原始的。
在这个时期,既没有制定专门的监察法规,也没有设置专门的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监察职能主要是由天子或诸侯亲自行使,这一时期只能是中国监察制度形成的准备时期,在这一时期对官吏的监督,只能称为监察活动或监察行为,而并没有正式的行政监察制度。
但是它对后来建立起来的中国封建监察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属于封建监察制度的开创时期,这个时期开创了监察官员“以卑临尊”的制度,制定了监察法规,加强了监察的中央集权。
但是也产生了一些弊端:比如刺史制度使得刺史与郡太守相互牵制,形成“内耗”,一定程度上使郡级机构行政效率降低。
综观这个时期的监察制度,还是“得”多于“失”。
其弊端后来多被纠正,有的却被后代封建政权所继承,成为封建检查制度的痼疾。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不断的时期,从封建监察制度的发展全过程来看,魏晋南北朝行政监察制度的发展是曲折的,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监察机构,监察官员的设置都不完备,总地来说,这个时期是中国监察制度的一个衰微时期。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行政管理制度,其作用是监督官员的廉政和履职情况,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
对当今监察工作的启示主要包括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加强监察力量建设、严肃监察执纪问责等方面。
首先,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是重视监察制度建设。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御史台和都御史组成,御史台作为监察机构,负责对官员进行监察和纠正。
古代监察制度注重建立监察机构、规范监察程序和加强监察执法,为当今监察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现代监察体制也需要注重建立监察委员会等监察机构,健全监察程序和完善监察执法。
其次,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是加强监察力量建设。
古代监察制度中,都御史是御史台的核心力量,主要责任是监督和检举官员的违纪行为。
古代监察制度中还设有参议、札草诏令等不同级别的监察官,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监察机构和相互协作的监察力量。
当代监察制度建设中也需要注重培养专业化的监察人才,提高监察力量的质量和效能。
再次,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是严肃监察执纪问责。
在古代监察制度中,对官员的违纪行为采取严厉的制度化处罚,包括免职、削官、罚钱等。
古代监察制度通过严肃的监察执纪问责机制,强化了对官员廉政和履职情况的监督。
当今监察工作也应该建立健全严格的监察执纪问责机制,对违纪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和追究责任,确保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廉洁运行。
最后,古代监察制度的启示是注重群众监督参与。
在古代监察制度中,群众监督参与是御史台开展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御史们通过宣传、劝说、举报等形式,获取并收集丰富的信息来自检。
并将其放在抄中,进行反映,从而对官员的廉政和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当今监察工作也需要注重强化群众监督的力量,在加强监察执纪问责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的作用,推动监察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之,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对当今监察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通过重视监察制度建设、加强监察力量建设、严肃监察执纪问责和注重群众监督参与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当代监察工作能够更好地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利益。
浅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摘要: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萌芽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定型于魏晋至隋唐,完备于宋元明清。
经过长期的嬗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了监察机构独立化、监察官员选拔制度化、监察方式多样化、监察制度法律化等特点。
它不仅对上有诤谏、对下有监督弹劾、对左右有牵制监督的作用,而且在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其统一,纠举不法官员、保持官员的廉洁性、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关键词:行政监察;特点;职能;现实意义一、中国古代的行政监察制度(一)何为监察制度古代的监察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基本政治制度。
监察制度不但可以使中央决策者减少失误,而且可以使中央决策者通过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的监督,及时地掌握信息,了解吏治民情,并对各级政府和官吏加强震慑作用,督导他们恪尽职守,保持吏治清廉,提高工作效能,以保证中央的政令顺利执行,维护吏治民生的稳定。
可以说监察制度在国家政治体系中具有制衡作用,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
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备于隋唐宋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颇具中国特色的机构、职能和监察法规,切实起到了在国家机器运行中的制衡作用。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证明,虽然古代监察制度是建立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础上、服务于以皇帝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专政,但是在纠察百官、保证吏治清明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不仅对历代封建王朝兴衰产生过重大影响,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制度,迄今仍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二)行政监察体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御史执掌的纠举弹劾,以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于西周,但“宰牧想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物”①的监察体系,是秦代才初具规模的。
试比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当代检察制度之异同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第二部分中国当代检察制度第三部分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检察制度之比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体名称表1. 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2.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3. 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4.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6.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7.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8. 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
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9.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10. 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当然,这里是指封建法制)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在古代,司法从属于行政,因此,在古代,司法和行政是同义词)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
试比较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当代检察制度之异同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第二部分中国当代检察制度第三部分古代监察制度与当代检察制度之比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具体名称表1. 春秋战国:御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
2. 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
3. 汉: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部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给事中与谏议大夫等言官也已问世。
4. 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脱离少府,直接受命于皇帝,废司隶校尉,监察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谏官系统开始规范化、系统化。
5. 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
6. 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
谏官组织分隶中书、门下两省,形成台谏并立局面。
7. 宋:设立谏院,台谏职权开始混杂,趋向合一,地方监察设监司和通判,直隶皇帝。
8. 元:取消谏院,台谏合一。
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每道设肃政廉访使(提刑按察司),从而使中央与地方在监察机构上浑然一体。
元朝还制定了一整套的监察法规。
9. 明: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罢谏院,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
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
10. 清:将六科给事中归属都察院,科道合一,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清朝还制定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一部监察法典《钦定合规》。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概述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为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
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当然,这里是指封建法制)的统一,参与并监督中央和地方司法(在古代,司法从属于行政,因此,在古代,司法和行政是同义词)机关对重大案件的审理活动,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
监察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而设立的基本政治制度,监察制度不但可以使中央决策者减少失误,而且还可以使中央决策者通过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的监督,及时掌握讯息,了解吏治民情,并对各级政府和官吏加强震慑作用,督导他们恪尽职守,保持吏治清廉,提高工作效能,以保证中央的政令顺利执行,维护吏治的稳定。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发展1、监察制度的起源中国是最早建立监察制度,并将其置于国家主要典制地位的国家之一,以御史执掌的纠举弹劾,以巡按考察为核心的监察制度,可以溯源于西周,但构成“宰牧相累,监察相司,人怀异心,上下殊物”的监察体系,是秦代才初具规模。
《天官书》说:“太微南四星为执法星。
执法星者,谓执法以监众星也。
”古人法天设官,故有监察官吏之设。
监察官历代皆为御史。
御者,侍也,进也;史者,官也。
古代向来把史多用做官名,如长史、刺史、令史、从事史、丞相史等。
史就是官的别名。
那么所谓“御史”意为侍帝左右司进御之官。
御史并非设置之始即为监察官。
《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
”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
秦王不肯击鲊。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
由此看来,秦、赵皆有御史,其职亦在记事掌文书。
《孟子.公孙丑》载“周公使管叔监殷”,看来这是监察官,这也许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监察意识,但那时主要是监国而非监民。
2监察制度的演进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由两大部分构成。
一是御史监察系统。
二是谏官系统。
御史职在纠察官邪,以肃朝纲;谏官职在“讽议左右,以匡人君”。
二者上下相对,相辅相成,构成中国古代完整的监察体系。
第一,秦汉魏晋时期监察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在秦汉魏晋时期创立并逐步成熟起来的,监察制度形成的基本标志是中央专门监察机构的出现和地方监察制度体系的初具规模。
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形成相确立时期。
早在夏商时期,国家设有史官,史官不仅担任记言记事,而且兼司监察职务。
史官位于君侧,统掌祭祀、占卜和记事。
对文武百官实施监察,凭借祭文、占卜,判断官吏的是非。
到了周朝,设有大宰与小宰负责监察工作。
其中小宰纠察官吏是非,依法裁断,具有纠察权与审判权。
秦的御史就是由史官发展而来,随王左右,记言记事,并掌管文书章奏。
他们与国君接触频繁,君主对他们最为宠信,由此对御史反映的官吏功过,也最为相信,御史于是逐渐成为君主的“耳目”,拥有纠察职能。
秦汉时期,我同的行政监察制度正式确立。
这个时期的行监察机构与官员设有的御史与谏官两大部分。
御史专门纠弹百官,负责对行使行政权力进监督和检查,并拥有对法律问题追究责任的权限。
谏官又称给事中,负责匡正皇帝的言行得失。
御史对下监督行宫的言行,谏官对上监督皇帝的言行,上下结合,形成了一个严密的行政监察体制。
秦汉时期确立的行政监察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发展的基础。
后世的行政监察体制,基本上都是按着这—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
秦朝确立的监察制度,包括纠弹与评驳两部分。
纠弹方面由御史系统负责,谏驳之权由谏官执行。
秦始皇统—六国之后,根据韩非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中央集权理论,强化了对各级官吏的监督。
建国之初,就设立了御史大夫之职。
彻史大夫“掌副丞相”之职,辅佐丞相治理天下,同时掌管监督纠弹百官的责任。
御史大夫还设有一批辅佐官员,其中主要包括御史丞和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皇帝的近臣,他们虽为御史大夫的属官,但却有权监察御史人大,而且在行使监察权时,依法弹劾,不受御史大夫或其他人限制。
地方上,御史大夫府派出御称为监郡史,监督各郡。
监郡御史是常设官员,下没有僚属,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进行监督。
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建立了中央监察机构,设置了地方监察官员,标志着封建监察制度的正式确立。
西汉时期,汉承秦制,中央设御史府作为国家监察机构,下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和部刺史。
御史大夫代表丞相监察各级官吏,又以副丞相的地位参与实际的管理工作,从而能了解整个行政过程的情况,使监察工作做到有的放矢。
御史中丞主要承担具体的监察职责,上至一般公卿,甚御史大夫,下至郡史及大守等都有权“举刻案章”。
侍御史负责监察中央官吏。
部刺使全国共计13人,负责全国十三个行政监察区的监察工作。
汉代还设立有谏官制度,汉初设立太中大夫、中大夫。
汉武帝元狩五年,仿秦制,设谏议大夫,但没有固定编制,由皇帝随时召集。
东汉光武设谏议大夫三十人,负责议论、谏诤朝政得失。
魏晋时,御史台脱离原来的地位,成为完全独立的部门,设在宫中,直接由皇帝控制。
南北朝基本因循。
在北魏时,御史台迁出宫中,号为“外台”;宫中有殿中侍御史,号称“内台”。
御史台独立以后,原来御史中丞所统率的属官地位和权力也提高了,并根据所监察的主要事务而一分为三:治书侍御史“掌以法律当其是非”,主要监察司法;殿中侍御史“居殿内察非法“,主管监察殿堂朝见威仪;侍御史“掌察举非法,受公卿群吏奏事,有违失举劾之“,主管纠劾官吏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
为履行职责,需要分曹治事。
御史中丞三方面的属官既各有独立的监察范围,又互相配合,反映出当时监察职权的提高和权力的扩大。
第二,隋唐宋元时期监察制度的发展隋唐时代是我国古代行政察制度日臻成熟到高度发展的时期,其行政监察体制日臻完备,功能发挥越来越充分。
隋代设立了独立的门下省作为统一的言谏机构,谏官享有读奏案、陪从朝直、出使监察的权力。
纠弹部分,中央监察机构设御史大夫为台长,掌纠举之职,并扩大监察机构的规模,将监察御史编制扩大为十六人。
恢复对地方的巡察制度,设司隶台,其长官为司隶台大夫,负责京都与地方的监察工作,井恢复汉朝的刺史制度,设列史十四人巡察外各郡。
唐代是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最为发达的时期。
唐随隋制,并在隋朝监察制度的基础上方了新的发展。
唐朝设立御史台,御史台设御史大夫一人,彻史中丞二人。
在其下设立台院、殿院、察院三院,来负责中央的监察工作。
唐代在地方上的监察体制是实行十道巡按制度。
唐玄宗时又把十道扩充为十五道。
对十道的监察由中央政府派员定期进行巡回监察,被派遣到地方进行巡察的官员称为“巡按使”,这些官员必须是“识治道通明无屈挠者”,且两年一替换。
唐代还设立有谏官制度,谏官机构分为给事中和谏官。
给事中沿袭隋制,隶属门下省,其职权甚重。
给事中可以驳正刑狱,可司理冤滞无告,可裁退补选不当,可分判门下省等,持别是给事中能对赦诏加以修改并退还请求重抄,这对皇帝是一种监督和限制。
唐代的谏官设有左右散骑常侍,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等宫职。
散骑常侍掌管规谏讽喻皇帝和朝廷重臣之过失,谏议大夫负责谏论分析朝政的得失,补阑、拾遗之官负责朝仪供奉等事务的讽谏。
宋承唐制,分中央监察体制与地方监察体制。
地方的正式监察官为转运史,临时被派遣纠察各地。
御史可以兼任谏职,形成了“言察相混”的局面,成为后来台谏合一的开端。
到了元代,谏官则丧失了谏诤君主匡正得失的功能,成了掌记注及兼修起居注的官员。
元代提高了御史台的地位,使之与中书省、枢密院处于平行的地位,其长官御史大夫骤升为一品,而且例由皇太子或贵戚兼任,不轻易授人。
元代在中央设御史内台,设有御史大夫、中丞、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等员,“掌纠察百官善恶、政治得失”,并设经历、都事、照磨等官吏分管具体文案工作。
内台下辖殿中司,主管纠举弹劾;察院,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还附设监狱,可以羁押被弹劾的人犯。
在外省设有江南、陕西两个行御史台,设官及品秩一同内台。
内外三台分辖22道肃政廉访司,构成庞大的监察网络。
元代的监察官自成系统,有直接奏请任免选用监察官吏之权,这在古代是特殊的制度。
第三,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善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由发走向衰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行政监察体制在形式上更加完善与琐细,但在监督功能上却比不上隋唐时期发挥得充分。
明清时代的主要行政监察机构为都察院。
明代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为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
都察院负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成为天子的耳目风纪。
六科给事中掌封驳奏章及稽察六部百官之事。
六科给事中品级虽低,但权力极大。
对六部起着监督和控制作用,同时也有效地配合了都察院的监察工作,台谏并行的谏察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这时谏官的活动全是对下不对上,言谏之制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