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画森林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24画森林教学目标:1、学会6个字,会认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思考,以疑促学1、示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让学生自由谈3、过渡:大家的小眼睛真会观察,你们知道吗?这三幅图画是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为什么他画的森林有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森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游戏巩固:找朋友。
5、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6、相机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画家画画技术的高超。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
2、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指导学生学写“刮、抖、枯”三个字。
3、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刮”。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并评议。
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画家把树“画得像极了,看上去好像只要刮过一阵风,白杨树的叶子就会抖动,松树和云杉的枝条就会摇晃起来似的”。
结果怎样呢?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默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
树木还会枯死呢?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发现。
3、怎样用读来体现画家的得意?抓住“得意”一词来体现。
《画森林》《画森林》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一位画家为了画出一座“真正森林”而努力,可是画家所画的森林却不断枯死,在小精灵的提醒下,画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画面,也丰富着对“真正的森林”的认识。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画家画森林的过程,逐步地让学生认识并感悟到“真正的 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丰富,富于变化,人物语言生动,是儿童喜爱的阅读材料。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6个字,会认5个字;2.学习默读课文;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出示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让学生自由谈。
这些画都画得很好,非常漂亮;森林里的景色很美(有……有……还有……);这三幅图画是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为什么他画的森林有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森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5.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画家画画技术的高超。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
2.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指导学生学写“杨、抖、枯”三个字。
24画森林教学目标:1、学会6个字,会认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思考,以疑促学1、示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让学生自由谈3、过渡:大家的小眼睛真会观察,你们知道吗?这三幅图画是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为什么他画的森林有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森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4、游戏巩固:找朋友。
5、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6、相机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画家画画技术的高超。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
2、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指导学生学写“刮、抖、枯”三个字。
3、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教师范写“刮”。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并评议。
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画家把树“画得像极了,看上去好像只要刮过一阵风,白杨树的叶子就会抖动,松树和云杉的枝条就会摇晃起来似的”。
结果怎样呢?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默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
树木还会枯死呢?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发现。
3、怎样用读来体现画家的得意?抓住“得意”一词来体现。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24、画森林》第二课时教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一位画家为了画出一座“真正森林”而努力,可是画家所画的森林却不断枯死,在小精灵的提醒下,画家不断丰富着自己的画面,也丰富着对“真正的森林”的认识。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画家画森林的过程,逐步地让学生认识并感悟到“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文章中的人物情感丰富,富于变化,人物语言生动,是儿童喜爱的阅读材料。
设计理念:结合新课标,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词句训练;引导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读中表达情感,抓住关键词句体验人物感情,鼓励学生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学习目标:1、学会6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3、学习默读课文。
4、了解画家画森林的过程,感悟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森林才会充满生机。
教学重点:1.学会6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教学难点:了解画家画森林的过程,感悟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学习1-4自然段,随文学写五个生字。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2.学习默读课文。
3.了解画家画森林的过程,感悟真正的森林里有无数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和谐共处。
一.回顾1-4自然段内容,导入新课。
1.读课题,描述“森”字含义让学生初步了解森林。
2.抽读词语。
3.导入新课。
二.学习5-8自然段,体验画家的感情变化,逐步加深对真正森林的认识。
1.轻声自读课文5-8自然段,边读边想:接下来又发生了什么事?画家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习第5自然段,指导学生读出“得意”的感情。
(板书:真正的森林)相机读词:显得3.学习第6自然段,练习分角色朗读,感悟人物语言。
小学语文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画森林》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 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笔、杨、抖、枯、死、显”6个字;会认“杉、精、讶、蘑、菇”5个字。
2. 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它们相互依存,繁衍生息,才构成了美丽和谐的大自然。
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2学情分析
结合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字词训练,在读文时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反复朗读去品味人物的感情,鼓励学生自主理解文本,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情感体验。
3重点难点
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学会“笔、杨、抖、枯、死、显”6个字;会认“杉、精、讶、蘑、菇”5个字。
2.反复认读,识记字音,运用加偏旁换偏旁等多种方法识记字形。
3.流利朗读课文,学习1-5自然段。
4.1.2学时重点
1.学会“笔、杨、抖、枯、死、显”6个字;会认“杉、精、讶、蘑、菇”5个字。
2.反复认读,识记字音。
3.指导朗读。
4.1.3学时难点。
《画森林》教学设计 (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画森林[教材依据]鄂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24课。
[教学设计思想]《画森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4课。
这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情节引人入胜。
字里行间透出儿童情趣,寓深刻的道理于浅显的故事之中,让学生具体形象地感受到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可谓是匠心独具。
本篇课文虽语言简洁,但内容距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头脑中缺少文中所描绘事物的表象,课文的优美辞藻在他们的眼中也就成了单调、抽象的符号,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对森林的景色知之甚少,学生很难由文字描述展开想象。
我设计的方案就旨在通过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极具感染力的网络环境,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自身感悟、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方式下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整理、加工信息,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
[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会“笔、杨”等6个字,会认“杉、精”等5个字。
2.反复认读、识记字音,运用加偏旁等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借助形旁表意的特点摸索形声字的特点,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3.通过读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三、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软件四、教学时数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知道书写“笔、死、显”,把课文读流利,读正确,弄清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精读第1-3自然段)第二课时(一)知识回顾,激趣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想画一座森林的画家,他画了松树、白杨树和云杉树。
树画得像极了,瞧,他还在画的一角画了一个可爱的小精灵。
(CAI出现小精灵的图画) 2.画家画完后,就出门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画森林》这一课吧。
画森林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字,会认5个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初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识记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理解课文,通过画家一次一次的修改让学生感悟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枯、杨、抖”。
整体感知,精读第1—第3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思考,以疑促学
1.示课文中的三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2.让学生自由谈。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画都画得很好,非常漂亮;森林里的景色很美(有……有……还有……);第二幅图上的叶子为什么都没有呢?我发现第三幅图最好看……
3.过渡:大家的小眼睛真会观察,你们知道吗?这三幅图画是出自同一位画家的手,为什么他画的森林有变化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森林》。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准的字多读几遍。
教师巡视辅导。
2.组内自主识字。
教师要注意发现会学习的小组,教学生小组合作的方法。
3.检查初读效果。
采用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挑读等形式,大面积检
查学生初读情况。
4.游戏巩固:找朋友。
5.送生字宝宝回家,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6.相机学习课文的1—3自然段,体会画家画画技术的高超。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指名学生认读,再齐读。
2.问学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指导学生学写“杨、抖、枯”三个字。
3.这三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而且是左窄右宽,教师范写“杨”。
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并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写另外三个生字。
2.学习默读课文。
3.通过读文,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森林之所以有生命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动物和植物,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
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4.步感知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画家把树“画得像极了,看上去好像只要刮过一阵风,白杨树的叶子就会抖动,松树和云杉的枝条就会摇晃起来似的”。
结果怎样呢?
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树木还会枯死呢?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第4、第5自然段,想想为什么画家画得这么好。
树木还会枯死呢?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勾画出相关句子。
2.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相互交流发现。
是啊,这么明显的青草、小花,画家都没有注意到,多疏忽呀,所以他很乐意地重新画了一幅,还加上了青草和小花。
这时,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一读?
3.怎样用读来体现画家的得意?抓住“得意”一词来体现。
谁能演一演?(你觉得怎样得意就怎样演)
评评演得怎样?(可以从表情、动作、朗读的语气等方面去评演)
互相学着演一演,比一比谁是个最得意的画家。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可是,过了不久,树木又开始干枯,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6自然段。
边读边思考,画家为什么忘了画蘑菇?小精灵是怎么说的?(帮助学生认识“找不到,并不等于没有”)
是啊,森林里还有一些我们不是经常看到的事物,但是它们却确确实实地存在着。
小精灵提醒得多好啊!我们去读他们的对话?
指导朗读:抓住“可不是、怎么、不过、不是、都能”等词语读出画家自责同时又想申辩的样子。
抓住“找不到、不等于没有、一定”等词语体现小精灵的态度。
分角色朗读。
(可戴上小精灵的头饰)
2.画了蘑菇以后,为什么树木继续枯死了呢?读读第7自然段。
画上了虫子以后画家的心情是怎样的,谁来读读?
品读:画家真的是很满意了。
读时,强调“真的,很满意……”
3.不久,怪事发生了。
发生了什么事?朗读第8自然段。
看到这种情景,画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苦恼,悲伤)
谁能把这种心情表现出来呢?演一演,演的时候自己还可以加上一些动作。
引导学生抓住:语言“都怪你、整个、都吃光了”;表情“惊呆了、满脸悲伤”。
4.谁愿意帮帮这可怜的画家呢?学生畅所欲言。
(可围绕着第9自然段的内容说,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
)
谢谢你们的帮助,画家接受了你们的意见后,立刻修改了他的画。
他刚一画完,森林里的青蛙就……小鸟发出了……
(让学生自己自学第10自然段)
四、课外拓展,主动发展
1.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小精灵满意了,消失在画家画的森林里了。
同学们,你们满意了吗?
(预设:如果没有学生说不满意。
教师可以说:老师还有点不满意,我看见过的森林还有……)
激发学生去说森林里还有什么?
啊,你们真是一个个聪明的小精灵。
这样的森林更美丽了……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森林之所以看起来生机盎然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不管是高大的还是微小的,不管是人们喜欢的还是不喜欢的……如果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森林最终将会枯死。
3.如果让你画森林,你能画出一座美丽的森林吗?
4.那你们也学一学画家画一座森林吧!也可以用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感受。
五、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笔、死、显。
2.学完了课文,这几个字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读一读?
3.说一说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几个字呢?(识记字形)
4.谁来提醒大家书写这几个字要注意什么呢?
5.教师一边指导一边范写。
6.学生上台书写自己最喜爱的字,大家评写。
7.集体书写,教师巡回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