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99.03 KB
- 文档页数:2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及护理目的就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重型颅脑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本院重症监护室2016年1月~2017年5月以来36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对其进行亚低温治疗。
术后6~8小时及早实施,维持体温在32℃~35℃,对患者进行一系列的护理。
结果36例重型颅脑术后患者在上述精心护理后,显效33例,有效3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亚低温治疗有效地控制重型颅脑术后患者的体温,降低颅内压。
越早实施亚低温治疗,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疗效越好,亚低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也对重症监护发起了更多挑战,需要我们全位方的护理。
标签: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术后;冰毯;体温;护理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多种病理机制保护颅脑创伤后的神经功能[1],对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2-3]。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
可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含氧量,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
重症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脑水肿在术后极易发生,及早实施亚低温治疗非常有必要。
就本科室36例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评估重型颅脑术后患者GCS≤8分,头颅CT可见明显的脑水肿,占位效应式中线结构有移位,短时间内不能苏醒且脑水肿有进展加重的可能。
1.2 亚低温治疗开展亚低温治疗在术后6~8小时尽早开展,制定好亚低温流程并实施。
首先要制定亚低温治疗的目标体温(32~35℃),2小时内选择无创-低温治疗仪(冰毯)将体温降到目标温度,实施亚低温诱导,越快越好,尽快达到目标体温,我们选用鼻腔温度、直肠温度。
计划亚低温治疗维持时间,48~72小时,或个体化。
在治疗过程严格遵医嘱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镇静镇痛,首剂予负荷量。
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观察与护理[摘要]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孙绍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方法,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8例重症颅脑损伤并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i组患者给予临床护理干预,ii组患者不给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i组患者预后良好20例,中度残疾7例,重度残疾6例,患者治疗期间共发生并发症13例;ii组患者预后良好9例,中度残疾5例,重度残疾7例,治疗期间发生并发症25例,i组患者预后情况明显优于ii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使用亚低温治疗时加强临床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临床护理;护理干预重度颅脑损伤是临床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创伤严重,情况危急,生命体征多不稳定,患者由于严重的脑组织受损导致颅内压升高,出现缺血缺氧等情况,导致预后较差。
使用亚低温冬眠疗法治疗,其利用镇静药物对中枢镇静系统的抑制,加之物理降温,使患者处于低温状态,中枢神经耗氧减少,组织代谢减慢,可有效提高患者预后[1、2]。
我院为分析此期间的护理干预对患者的预后影响,现进行了本次试验,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88例重度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将患者按照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
i组患者44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10例,患者年龄在17~69岁之间,平均(38.3±5.11)岁;患者损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8例,高空坠落8例,硬物击伤6例,其他2例;损伤情况包括:颅内血肿24例,脑挫裂伤20例;gcs评分,6~8分27例,3~5分17例。
ii组患者44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在19~72岁之间,平均(39.3±5.33)岁;患者损伤原因为:交通事故伤27例,高空坠落9例,硬物击伤5例,其他3例;损伤情况包括:颅内血肿22例,脑挫裂伤22例;gcs评分,6~8分26例,3~5分18例。
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摘要】重症颅脑外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手术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首先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原理和适应症,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护理措施。
同时强调了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
在讨论了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关键信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护理、操作步骤、适应症、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应用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亚低温治疗通过控制患者体温在较低的水平,可有效减缓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缺氧和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和保护神经功能。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争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工作,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2. 正文2.1 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患者体温在较低水平,以达到保护大脑、减少细胞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和脑水肿、降低脑灌注压、改善脑血流灌注的目的。
术后患者的脑组织受到损伤后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脑水肿、脑代谢紊乱、细胞损伤等,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控制体温,减缓脑组织的代谢率,降低脑氧需求,减少细胞损伤并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脑组织。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体温在32°C~35°C范围内,降低细胞代谢率和神经细胞死亡速度,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聚积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细胞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亚低温还可通过降低脑组织的氧需求和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缓解脑缺血缺氧状态,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
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体温,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和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分析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的效果和护理措施。
方法:以2013年9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
两组患者均采用亚低温方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加强综合护理干预。
结果:治疗后48~168 h,观察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评分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P<0.05)。
结论:加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中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重视和推广应用。
标签: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效果;护理干预重型颅脑损伤是临床中比较常见且最为严重的一种外伤病症,具有较高的病死率,约为36.8%~64.4%[1]。
临床中主要采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方法治疗,以保证将患者的体温控制在33℃~35℃,在这样的体温条件下,患者机体各器官功能基本正常,且无严重的并发症,脑组织获得有效保护[2]。
治疗期间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可保证临床治疗的顺利进行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在应用亚低温方式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过程中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取得显著进展,将其临床研究情况进行整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9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8岁,平均(29.43±3.22)岁。
观察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最大59岁,年龄最小19岁,平均(29.32±3.18)岁。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亚低温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中治疗的护理发表时间:2011-10-14T14:07:58.26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1期供稿作者:于华[导读] 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目前亚低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脑外伤的救治,疗效显著。
于华(威海市经区医院山东威海 264200)【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1-0321-02【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中的护理体会。
方法通过2006年9月~2007年6月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48例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观察,结合颅脑损伤病人的特点,参照亚低温在重症脑外伤病人中的应用,采用不同于治疗脑外伤的冬眠药物,通过对颅脑损伤病人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环境要求、降温护理、神经系统、呼吸、循环系统的观察护理结果进行临床资料搜集、论证,并与非亚低温治疗护理组重症颅脑损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亚低温治疗护理组病人的致残率、死亡率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优于非亚低温治疗护理组(P<0.05)。
结论亚低温技术对于重症颅脑损伤病人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研究亚低温技术在重症颅脑损伤病人中的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明显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亚低温颅脑损伤脑出血护理亚低温治疗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目前亚低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重症脑外伤的救治,疗效显著。
本文研究总结了我院48 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情况,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1.1.1 资料来源收集我院自2006年9月~2007年6月所救治的颅脑损伤48例。
1.1.2 资料分类重症颅脑损伤患者48例中男性30例(GCS≤8分),女性18例;年龄6~78岁,作为亚低温治疗护理组,其中脑挫裂伤32例,颅内血肿16例。
对照组43例,其中脑挫裂伤29例,颅内血肿14例。
1.2 方法在临床护理中对重度颅脑损伤病人置降温毯帽,用氯丙嗪100 mg、异丙嗪50 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观察及护理近年来亚低温治疗已成为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能有效的降低组织器官的代谢率,降低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减轻脑水肿,增加脑灌注压,保护血脑屏障,起到脑保护作用。
明显降低了sTBI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但同时由于新陈代谢的降低也使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各种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行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尤为重要。
现将2010年7月~2011年7月年我院收治的98例sTBI患者(即GCS≤8分)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98例病人均在24h内入院并经CT确诊:男62例,女36例,平均43岁。
患者在入院后30分钟给予冬眠合剂缓慢静推或肌注每日4次。
用冬眠合剂后1~2小时启用持续冰毯、冰帽降温,维持肛温在33~35℃的水平。
为保证在2~3小时体温降至理想水平,还可以酒精擦浴及在颈部、腋窝、腹股沟处加至冰袋降温,降温时间持续3~7天让病人自然复温。
在降温的同时,各项抢救措施,常规治疗按医嘱进行。
2、护理2.1 生命体征监测我们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对病人进行生命体征的24小时动态监测。
同时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节律、频率和幅度的改变,定时监测动脉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等。
2.2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
本组98例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征象。
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准确反映颅内压的动态变化,避免单纯依靠临床体征间接估计颅内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诊治的误导。
我们采用颅内压监护仪监测硬脑膜外压力。
根据其显示的数据测评颅内压的变化。
2.3 循环系统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需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因低温可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并伴有心电图的改变。
同时还应注意肢体末梢循环及面色,为了保证重要生命器官的供血,低温疗法的患者心率应维持在60次/分,舒张压在50~60mmhg,平均血压在80mmhg比较安全,若患者出现肌肉紧张、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时,说明循环功能障碍,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并保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