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备课教材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版《小学五年级科学备课第一册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积极倡导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式学习活动,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学会探索和解决问题,为终身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要求是:1 .这本书将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更完整的探究过程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应有充分的推测和解释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4、利用模拟实验探索自然事物的成因、变化和规律5,面临几项长期的观察和研究活动:用线条、符号、图片、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条形图和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重要性教材分析教材包括《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和《运动与力》“生物与环境”单元按内容分为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萌发与生长”和“蚯蚓选择”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通过制作和观察生态瓶,探究生物群落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的第三部分是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将上述认识延伸到自然,认识到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特性(线性传播和反射)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引导学生知道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一个物体在太阳下获得的热量与其接收到的光的强度有关,也与该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
最后,通过生产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是了解地球表面的一般地形,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的地形和特征。
2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运动与力”的单位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重力、弹性和后坐力。
的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和识别力的单位,以便为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准备技能第三部分认识摩擦,研究影响摩擦大小的一些因素,并研究摩擦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造汽车学习情况分析1,五年级整体学习情况:学生整体学习比较认真,对科学实验比较感兴趣,不喜欢死记硬背知识,理解不是很深,运用能力差2、现有知识和经验:独立探究能力和主动探究意识不强家长和学校注重语言、数学和英语教学,这使得学生在观察、实验、调查和其他实践活动中无法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思想感情。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多彩的生命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微观世界2.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太阳系遥远的星空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能量的转换能量的守恒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非生物的特征,认识动植物的基本特点。
2.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了解太阳系的基本成员及特点。
3. 理解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原理。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地球自转、公转的理解物质性质与变化的概念能量转换与守恒的应用2. 教学重点:生物、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非生物图片地球仪物质样品能量转换实验器材2. 学具:彩色笔、画纸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多彩的生命:展示生物、非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特征。
地球与宇宙: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自转、公转的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展示物质样品,让学生观察、触摸,感受物质的性质。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进行简单的能量转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
2.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章节的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设计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结构: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内容:分四个板块,分别展示每个章节的重点内容。
2. 板书要求: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采用关键词、图表等形式,增强视觉效果。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变化能量的转换、守恒2. 答案:针对每个题目,给出详细的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有关光的思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
本课主要介绍了光的概念、光的传播方式以及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他们对光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光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光的传播方式;-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概念和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光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光的概念,并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引入光的概念:老师向学生展示一束光,并引导学生观察光的特点,引发学生对光的思考。
-老师:同学们,你们看到我手上这束光了吗?请仔细观察,光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学生:光是亮的,能照亮物体。
2. 提问:你们平时在哪些地方见过光?你们对光有什么了解?-老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们见过光的地方和对光的了解。
第二环节:探究光的传播方式1. 实验:老师准备一个小盒子,盒子的一面有一个小孔,通过小孔射入一束光,并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老师:现在我用这个小盒子来进行一个实验。
我将在盒子的一面做一个小孔,然后通过小孔射入一束光。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光的传播情况。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光是直线传播的。
-老师: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光是直线传播的。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主要涉及第一单元《物质世界》的第三节《物质的构成》以及第四节《物质的转化》。
具体内容包括:1. 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叫做分子。
2. 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4. 物质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物质,例如,铁和氧气反应铁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能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2. 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构成对物质的性质有决定性的影响。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物质转化的过程,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这一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难点: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铁、氧气、水等)、黑板、粉笔。
学具:实验记录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现象,例如,将一块冰放入一杯水中,观察水的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引发学生对物质构成的思考。
2. 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物质由微小粒子组成的图像,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与氧气反应铁锈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质转化的过程以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
4. 练习:让学生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现象,例如,为什么湿衣服会在阳光下晒干。
六、板书设计物质构成:分子、原子、离子分子特点:微小、有间隔、不断运动物质转化:铁 + 氧气→ 铁锈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什么特点。
答案: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2. 铁和氧气反应铁锈,这个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答案:在铁和氧气的反应中,铁原子和氧原子结合了铁氧化物,即铁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引入日常现象和实验,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分子之间有间隔,它们在不断地运动。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用水计量时间》教案一、教材分析:《用水计量时间》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这一章节的第二课,主要介绍了如何用水来计量时间。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到时间的长短和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了解时间的基本概念,知道如何用水计量时间。
2.掌握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3.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对于时间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时间的长短,同时培养他们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1.教师出示一个计时器,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的作用。
教师可以问学生:“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感受时间的长短。
教师可以问学生:“你们如何知道一分钟的时间是多长?”3.通过讨论,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用水计量时间。
教师可以问学生:“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如何用水来计量时间?”例子:教师可以拿出一张钟表图片,让学生看一分钟的时间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伸手摸一下一分钟的时间,感受一下时间的长短。
教师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比如说“你们刷牙的时间是多长?”来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概念。
第二环节:讲解1.教师讲解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即用不同容量的瓶子装水,观察水流出的时间长短。
教师可以用示意图或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用水计量时间的方法。
2.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师可以详细讲解实验步骤,如何准备实验器材,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以及如何记录实验数据。
同时,教师也要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如何避免水洒出来等。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身体的“总指挥”》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健康生活章节的第四课《身体的“总指挥”》,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神经系统。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体神经系统的重要性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神经系统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二、教学目标:1.了解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认识神经系统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2.掌握如何保护神经系统,学会正确的生活习惯和健康饮食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3.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如何保护神经系统。
难点: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的理解,如何将保护神经系统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人体的组成和器官的作用,对于身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入本课的学习,例如:你们知道人体有哪些重要的器官?这些器官有什么作用?你们知道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吗?2.讲授介绍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让学生了解神经系统在人体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同时,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来展示神经系统的构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习惯,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生活习惯有利于保护神经系统,哪些生活习惯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4.总结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课的重点内容。
5.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护神经系统的文章,可以从生活习惯、饮食方式等方面进行阐述。
六、板书设计:身体的“总指挥”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1.中枢神经系统2.周围神经系统如何保护神经系统1.良好的生活习惯2.健康的饮食方式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神经系统的构成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了解到了如何保护神经系统。
2024年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反思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常见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3. 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内部结构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4. 能量的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适应性,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物质变化现象的能力,掌握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3.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认识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增强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适应性、物质变化与能量转化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能量的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地球仪、实验器材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学习卡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生物适应性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探讨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 实践活动:观察身边的生物,分析其适应性,完成观察记录表。
4. 例题讲解:分析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结合实验现象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判断给出的物质变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6. 新课导入: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
7. 实践活动:模拟地震、火山喷发实验,观察现象,增强安全意识。
8. 例题讲解:讲解能量转化现象,结合生活实例进行讲解。
9.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适应性生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 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形态、状态的变化化学变化:新物质3. 地球的力量地球的内部结构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4. 能量的转化常见的能量形式及相互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生物,描述其适应性,完成观察报告。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教学目标
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这个问题对于成年人来说已不是什么秘密。
人们很早之前就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
他首先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
沈括又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
沈括用光的直进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科学概念目标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探究目标
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会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新教科版2021-2022小学科学5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教材分析2021年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分析第一单元光一、单元概述从教师的角度而言,本单元首先要弄清楚的问题应该是“光是什历史上,对光的研究曾经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长足发展,改变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打通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通道。
今天我们对“光”的认识,看似是对知识本体的认知实则是对光,抑或是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波长可以将光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几个波谱区。
其中,可见光区又可细分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
光具有波动和粒子的双重性质,凡是与光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有关的均是波动性的表现,凡是与光的碰撞、散射、叠加等有关的都是粒子性的表现。
波粒二象性可以用爱因斯坦公式得到解释:E=hy,P=h。
这里能量E和动量p都是表征光的粒子性的量,而频率v和波长A都是表征光的波动性的量,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数h联系起来了,这也可以解释“光是能量的表现形式”这一概念的出处。
如此,我们对光的本质的认识可以帮助教师准确把握“光”单元教学的概念发展。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教师没有必要指点学生从光的本质去认识光。
教学中应该遵循课程尺度的相关要求,完成关于光的课程内容。
本单元的研究目标来自课程标准中5-6年级的下列相关研究内容。
621.1辨认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辨认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
6.2.1.2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6.22.1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6.2.2.2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
6.2.3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18.2.2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子或实物。
在课程尺度中,这三方面的课程内容要求,都是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征象和对这些征象的解释,由此形成对光的一些根本认知。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时间在流逝》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计量时间的第一课《时间在流逝》,主要介绍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流逝以及时间的计量单位。
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理解,是学习计量时间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知道时间的概念,了解时间的流逝;2.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时间的流逝;3. 掌握时间的计量单位:秒、分、时、日、周、月、年;4. 能够简单地进行时间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流逝、时间的计量单位;2. 教学难点:时间的概念的理解、时间的流逝的描述、时间的计量单位的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课是小学五年级的第一节计量时间的课程,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多为模糊,需要从生活中的实例入手,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理解时间的概念、时间的流逝以及时间的计量单位。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知道时间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对时间的概念。
2. 教师可以再问学生:“你们每天早上几点钟起床?中午几点钟吃午饭?下午几点钟放学?”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逐渐理解时间的概念。
第二环节:时间的流逝1. 教师可以播放日出日落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引导学生描述时间的流逝。
例如,教师可以说:“大家看,太阳从东边升起,到中午的时候已经到了天顶上方,下午又慢慢地落到了西边。
这个过程就是时间的流逝。
”2. 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沙漏,让学生观察沙子从上面流下来的过程,引导学生描述时间的流逝。
例如,教师可以说:“大家看,这个沙漏里面有很多沙子,当我们把它翻过来的时候,沙子就会从上面流下来,这个过程就是时间的流逝。
”第三环节:时间的计量单位1. 教师可以用秒表,让学生感受1秒钟的时间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名字,然后计时1秒钟,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个时间长度。
2. 教师可以拿出日历,让学生感受1天和1月的时间长度。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生日,然后让学生找到这个日期在日历上的位置,让学生感受一下一天和一个月的时间长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本单元所涉及到的科学概念有:
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
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
不同的生物对环境都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需求。
如光照强度、水分多少、食物种类等。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有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如食物关系等。
5、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6、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平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第二单元光
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
1、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大小和光源的位置、方向、以及物体和光源的距离有关;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光是直线传播的。
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但有时候反光也给我们带来不便和危害。
4、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光强热量就大,光弱热量就低。
5、物体吸收太阳光和热的多少和物体材料的特性、接受光的位置、角度有关。
6、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类一直都在研究如何接收更多的太阳光,以便获得更多的热能,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就是一些成功的事例。
7、太阳能热水器的基本构造、工作过程及简单原理。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以及变化
本单元中的科学概念包括:
1、知道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并知道这些地形的大致特点。
2、认识到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3、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有的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有的改变却是一个比较迅猛的过程。
4、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使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5、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6、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7、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8、流水、风力、海浪、冰川等都会对地表产生侵蚀和沉积作用,并形成不同的地形地貌。
9、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表形态,这种改变有时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影响。
10、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会影响土壤被侵蚀的程度。
第四单元运动与力
1、本单元的概念沿着“运动和力”这条线发展。
活动以探究车的运动为主要载体,对力的研究相伴相随贯穿始终。
2、与常见运动关系最为密切的力就是重力和摩擦力了,所以本单元重点研究了重力和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
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
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