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良教乡中心学校 李成芳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篇1一、素质教育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火焰、暖烘烘、闪烁、灵魂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2〕他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二〕才能训练点1、培养学生理解词句,领悟课文中心的才能。
2、指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浸透点通过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及所有受压迫的穷苦人的深切同情,对资本社会制度的憎恨。
〔四〕美育浸透点体会小女孩的美妙愿望,珍惜如今的美妙生活。
二、学法引导〔一〕老师教法谈话法、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想象。
〔二〕学生学法自读自悟、小组讨论、感情朗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一〕重点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二〕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化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小女孩死后为什么嘴上带着微笑?她真的能飞到没有寒冷,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吗?〔四〕解决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有感情地朗读加以深化理解。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老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引导感情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二〕学生活动设计讨论重难点问题,听录音、看投影、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提醒课题1、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童话故事,今天,我们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所写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
2、简介时代背景及作者安徒生,19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他家境贫寒,14岁开场自谋生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摇篮、围裙、蜷腿、裂缝、填满、橱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深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注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小女孩生活的悲惨和作者寄予的同情。
2.鼓励学生就有关句子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后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讨论,交流各自的理解和体会,体会到句子的言外之意和其中饱含的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设计:课内:抄写词语组织近义词填空课外:朗读课文四、教学课时: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能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第一部分,了解小女孩的家庭情况。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简介作者1.板书课题,作者“安徒生”2.简介作者安徒生是十九世纪丹麦著名的作家,被称为“世界童话之王”。
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中部的一个小镇上,祖父是个农民,父亲是个鞋匠,他们常给幼年的安徒生讲故事,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
1835年初,安徒生决心为孩子写作童话。
自此,每年圣诞节,他都献出一本“给儿童们看的童话”。
你们看过安徒生写的哪些童话?(《皇帝的新装》、《拇指姑娘》、《丑小鸭》等)3.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课文插图,这个坐在雪地里的小女孩就是大年夜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
请大家根据图想象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这篇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请大家都来关心这个小女孩的命运。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精选13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篇1学习目标1、学会十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满、橱窗、闪烁、灵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领悟作者基于现实合理想象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光亮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两句含义深刻的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1、大家喜欢过年吗?为什么?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知道在遥远而古老的丹麦王国,安徒生的故乡,有一个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光着头赤着脚在街上卖火柴。
3、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小女孩的处境吗?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读第一部分表现小女孩悲惨可怜的句子。
2、想象这一整天,小女孩是怎么求别人买她一根火柴的?3、感情朗读三、四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想一想,小女孩几次划火柴,她看到了什么?2、小组合作学习。
a、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b、自读、互读。
c、交流汇报。
四、总结升华《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六年级语文下册篇2【课时目标】1、学会生字词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句段体会到当年的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
3、初步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一、以诗歌导入课文1、师:(配乐朗读)妈妈给我两块蛋糕,我悄悄地留下了一个。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爸爸给我穿上棉衣,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哥哥给我一盒歌片,我选出了最美丽的一页。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晚上,我把它们放在床头边,让梦儿赶快飞出我的被窝。
你别问,这是为什么?我要把蛋糕送给她吃,把棉衣给她去挡风雪。
在一块儿唱那最美丽的歌。
你想知道她是谁吗?请问问安徒生爷爷——她就是卖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2、了解作者师:这是当年九岁的刘芊芊读了丹麦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第1课时牟定县茅阳第一小学李光炳学习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学习难点:体会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生活的不幸,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
教学引导过程: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过年的时候大年夜你是怎样度过的?(学生发言后创设情境导入:大年夜,下着雪,天冷极了,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饿着肚子走在大街上卖火柴,这个小女孩是谁?生答教师出示课件,板书课题)(课件一:课题)二、明确学习目标(课件二:学习目标)自读学习目标,注意关键词。
三、检查质疑本文的作者是谁?(安徒生)在安排预习的时候老师已经安排大家查阅了安徒生的相关资料?现在先请大家在小组中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学习成果吧(之后教师出示课件,简介丹麦作家安徒生)(课件三:安徒生简介)2、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预习完成情况并向教师汇报。
3、抽查学习预习生字词情况:出示课件,指名读生字词,并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字容易写错?该怎样记住它?(课件四、五:生字词语我会读)4、书写训练:在本子上写一写9个词语,每个词语写一个,要求坐姿正确,书写工整,有一定的速度。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完以后教师提问1-2名学生: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课件六:除读课文,整体感知)五、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再在小组中交流,形成小组意见后准备交流汇报。
(课件七:小组合作探究一)2、请一个小组代表交流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六、浏览课文,理清课文结构脉络。
(课件八: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浏览课文,结合下列小标题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大年夜冒雪卖火柴→擦燃火柴,看到幻象→冻死街头。
(学生结合小标题快速地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然后请1-2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后教师相机板书)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个童话故事的?(事情的发展顺序)整个故事思路清晰,脉络清楚,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这样做。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一、教材解读这篇课文是丹麦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作者开头描写了小女孩的处境:大年夜的街头又冷又黑,天下着雪,小女孩还在街头卖火柴。
接着,写了小女孩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飞走。
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在街头。
选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切实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三是通过课文,使学生走近安徒生,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说教法学法“教师教是为学服务的”,教师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1.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就是读,让学生人人参与到读书中,人人动口,人人动脑,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积累,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以自我活动为中心,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2.情境教学法三、说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提前预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解决了生字新词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4课,一起走进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在朗诵中领会小女孩的可怜,及幻想世界的美妙。
⑵通过品读词句领会到小女孩的可怜。
【教学重点】领会文中含义深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习题同学们,我们一年中要度过很多节日,你们最喜爱什么节日?为什么?大年三十,除夕之夜,我们又是怎样度过的呢 ?(从中让学生领会到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我们的生活是如许的幸福。
为领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比照)可就在这样一个除夜,有一个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在大雪纷飞的街头卖火柴,最后活活冻死在街头,没能看到新年的第一轮太阳,你们想了解小女孩悲惨的遭遇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读课文,抓住主线⑴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⑵学生读后交流,然后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印象写在黑板上。
(例如:可怜冷饿穷苦没人疼漂亮等)三、品词析句⑴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是从文中那些词句中领会到这些的?在那些语句旁边注上这些词语。
并说说理由,前后桌之间可以讨论。
⑵全班交流:主要从小女孩的冷,饿,无人同情,受人欺负,家穷等几个角度领会到小女孩的可怜。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随机用富裕引导性的语言小结学生的答复。
例如:在学生领会又冷又饿后,老师小结,这样一个又冷又黑的除夜本来应该是在家中围着和煦的火炉,吃着丰富的晚餐幸福的度过,可小女孩却光着头赤着脚流落街头,真是太可怜了!在学生领会了小女孩无人同情,受人欺负后,老师小结,这样一个小女孩在雪窖冰天的除夜忍冻受饿一整天,不仅得不到他人的半点怜悯,甚至还有受他人的欺负,真是太可怜了!⑶重点句学习(1)“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个钱。
”从三个“一” 你领会到什么?(2)“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这些”指哪些? 她为什么没注意这些 ?小结:谁不爱美丽,可此时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根本无法顾及表面的美丽,她想要的只是能让她吃饱穿暖,可就是这样小小的要求都是无法实现的,小女孩真实太可怜了!(3)“每个窗子都显露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除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科目语文课题14、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型讲读集体备课个性备课是设计者李成芳执教者李成芳教学对象六年级学生课时 2 一、教材内容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四组课文的首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的导读告诉学生:阅读时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关心人物的命运。
学习本组课文要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阅读适合他们程度的外国名篇名著。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作品。
课文以火柴为线索,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写实和写虚交替进行,美丽的幻象和残酷的现实更迭出现,是这篇童话的特点,也是这个凄美的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二、知识结构(梳理)回顾导入学生朗读整体感知人物命运思想感情写作方法拓展延伸三、教学目标(通过什么策略、方法和手段达到那些目标)课标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3、了解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者特征(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对于安徒生的童话,学生是不陌生的,这不仅是教材选用过安徒生的《丑小鸭》,还因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来在中国广泛的影响。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安徒生童话他们可能会觉得浅近,因此,我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课文的语言朴素自然,极其生动,文章的语句除了表面的意思外,还蕴涵着作者深切的同情、强烈的悲愤。
由于小女孩儿的生活境况离现代学生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读中理解、体会非常重要。
基于现实展开合理想象是学生难于把握的一个方面,教学中应致力于情境创设,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小女孩儿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亮光中看到的种种幻象,从而感受到小女孩儿的可怜与悲惨,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教学难点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和学法指导)本文设计依据“以读为本”“尊重个性”“自主合作”的理念,采用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朗读感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形的训练之中无形地入情、入境、用心、动情……最终获得知识与情感的双丰收,实现语言积累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渗透合作探究、联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学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合作学习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以达到教与学的情感共鸣。
七、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室、实验室;器材、多媒体)多媒体课件八、课时教学流程图回顾导入→自读自悟→汇报交流→理解课文→回顾全文→读写结合九、板书设计14、卖火柴的小女孩儿幻象渴望现实(幸福)(不幸)火炉(温暖)寒冷烤鹅(食物)饥饿圣诞树(欢乐)痛苦慈祥的奶奶(快乐幸福)孤苦高大美丽的奶奶十、教学过程(1、注重教学活动设计;2、知识线索(脉络)清晰;3教法/学法渗透到各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中)第二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修改一、回顾导入1、多媒体出示课题师:同学们这是个催人泪下的童话故事,是牵动天下所有小孩的童话故事,这个叫人牵肠挂肚的小孩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生读课题两遍)过渡:现在就让我们随着倒流的时光回到19世纪,我们听到呼呼刮着的寒风,看到大雪纷飞的日子里。
这一夜好冷好长!2、回顾1—4自然段内容(伴着风雪音乐师生口述)过渡:面对小女孩的死亡冷漠的人们是怎么说的?而温暖阳光下悲惨的一幕却深深的触动了安徒生爷爷,他想到了更多让我们随着他的文笔走进课文的第二部分。
在师的引导下回顾进入本课的学习进入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二、师点拨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第二部分(5--10自然段)过渡:同学们带着三个问题快速浏览第二部分,画出小女孩擦着火柴看到的。
1、小女孩共擦燃了几次火柴,每次都看到了什么?2、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想?3、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一)品读幻象中的“幸福”1、(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5-10自然段,画出小女孩擦着火柴幻象的句子,大声地读出来。
学生读文,画句子。
品读幻象中的“幸福”所体会的幻象越美好,与幻象消失一旦联系,则更凄然,为后面的比较作基础。
2、学生反馈,品读感悟。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女孩在幻象中的幸福。
用词概括)她看到的是真的吗?不,是幻想3、多美好的幻象,但同学们想想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幻象?(渴望温暖渴望食物渴望欢乐渴望幸福)4、教师根据反馈小结:现实中的小女孩又冷又饿,没有欢乐、没有人疼爱,所以她渴望温暖、温饱、渴望爱、渴望幸福,所以她一次又一次地擦燃了火柴。
过渡:火柴终究是要灭的呀,火柴一灭,小女孩所渴望的得到了没有?读课文,找出火柴灭了有关句子。
(二)品读现实中的“痛苦”1、学生找句子。
2、当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消失后她又回到了怎样的现实中了呢?3、指导学生读出小女孩幻象消失后的失望、伤心和现实的痛苦。
4、再次品读奶奶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和现实的痛苦。
过渡:美好的时光,一次又一次地消失,所以当唯一疼爱她的奶奶出现时她急迫地叫了起来。
①出示句子:“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就会不见的!”②指导朗读,读出小女孩见到奶奶迫切、激动、祈求等心情。
质疑思考品读现实中的“痛苦”在读中质疑思考运用句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残酷的现实迫使小女孩从开始的犹豫到最后的果断,渴望幻景永不消逝。
③每句话都用上了感叹号,表达了什么?5、为了留住奶奶小女孩不惜浪费“一大把”火柴,这一整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
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1)出示句子: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2)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回答)点拨:①她们去了哪里?②她们得到了什么?③你觉得小女孩非常的?(三)、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安徒生爷爷含着辛酸的泪写下了这个故事,他是通过残酷的现实和美丽的幻象对比,这种表达方法是虚实结合,看,幻象越美好,现实就越痛苦,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更能突出小女孩的生活悲惨。
)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三、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学习课文11-12自然段,深化课文主题。
过渡:最后小女孩是怎样死的?让我们来读一读。
1、师引生接深情朗读。
2、质疑:①小女孩死了,为什么她嘴上还带着微笑?②小女孩悲惨地冻死街头,是那么的不幸,作者却为什么说她是幸福的呢?③、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师引生接深情朗读。
读文质疑通过强烈的对比,体会小女孩面对寒冷、饥饿,面对痛苦的美好幻象,深层次衬托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社会的冷漠。
5、教师引导,(前一个“幸福”是因为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过的,是幸福;后一个“幸福”是说小女孩死了,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就彻底幸福了。
)6、在当时的社会,对一个穷苦的孩子来说,死就等于幸福。
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社会的冷酷,人们的无情。
)7、、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四、拓展延伸过渡:在当时那个人心冷漠的丹麦对小女孩的死人们很淡漠而安徒生却以这个含笑而去的事实展开自己合理的丰富的想象于是才有卖火柴擦火柴的感人心的故事才有了世界上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如今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九岁的小女孩写了一首诗,想不想欣赏?1、想读的同学站起来2、师生齐读3、老师相信同学们也有许多话想对卖火柴的小姑娘说那就拿起笔来写下来吧。
师生朗读读小诗写写朗读、感悟、交流利用阅读链接来拓展延伸,使学生不但超越了文本,更重要的是学生由读作品联想到了自己,只有自己的体验才是最深刻的。
“想象小女孩儿现在来到我们身边”,这样的练笔对培养学生的读书和写作大有益处,既可以深化文本,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分层)A B C1.抄写生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仿照《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写写自己想说的话。
1.收集安徒生童话故事。
2.积累好词佳句。
十一、教学反思《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单位:大通县良教乡桥尔沟小学姓名:李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