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的辨证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282.05 KB
- 文档页数:4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温病的辨证治疗原则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之温病的辨证治疗原则1.温病是虚证。
1.1温病是阴虚也是阳虚。
阴虚指的是温病疏泄太过,收敛不足,导致阴虚。
阳虚指的是木气疏泄太过,肺金不收,胆经不降,肾水失于收藏。
此处阳虚指的是肾阳虚。
1.2温病的脉象是虚象。
温病是虚证,原因就在于如果体壮的人,得了温病,他可以自愈,只有体质虚弱的人,才会病情迁延难愈。
2.治疗原则:养木气,平疏泄,收肺金。
主要采用收降的方法治疗。
温病需要保中气。
不要让中气受到损伤。
其实任何疾病都需要保护好中气,中气即脾胃,脾胃不受伤害,才可以保证人体营养充足,才有利于人体恢复。
3.禁忌:不能用热药补阳;容易伤肾阴,伤肺金。
不能发汗、不能攻下,容易伤阴液,容易伤肾阳。
4.温病与发汗温病服药后出汗不是因为药物发汗作用引起的,而是因为荣卫调和,自然出汗。
如果不是自然出汗,而是通过药物强行发汗,就会损伤津液,导致病情加重。
5.温病与出疹温病如果不出汗,就会出疹,原因是木火内郁。
疹子分为吉凶两类。
吉疹表现为:色红而正。
原理为:阴液续生而血热外达。
凶疹表现为:色赤而黑。
原理为:阴液内竭,热灼血干。
或者中气将脱,表里分离。
主要还要判断是否腹泻胸紧。
如果有腹泻不减,阳根亡于下,胸紧不减,阴根亡于上,所以阴阳都损失了,人失去了根本,就会死亡。
6.鉴别诊断温病与燥病均有发热表现。
温病:发热、神志昏迷,脉来虚散,模糊躁急,向外疏泄。
燥病:发热、神志不昏,脉来弦聚,不躁急模糊,向内收敛。
温病:由内向外,是虚的。
肺气虚、木火虚、中气虚。
木火外泄,肺金虚散。
燥病:由外向内,是实的。
肺气实,热气实,中气实。
肺金燥结内敛生热。
北方少,西南方多。
温病治疗采用:乌梅汤,三豆饮。
燥病治疗采用:银翘散、桑菊饮。
7.温病不能用石膏石膏:清内热,外无大热,治疗燥病。
如果用石膏治疗温病,败火寒中,人体失去阳气就容易死亡。
麦冬:温病为外热,相火外泄,麦冬收敛相火,可以清热。
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刘景源)温病的辩证(⼀、卫⽓营⾎辩证)(转载)温病的辨证纲领,有卫⽓营⾎辨证和三焦辨证两⼤系统,它们对温病的辨证,各有各的指导意义。
⼀、卫⽓营⾎辩证卫⽓营⾎辨证是清代的温病学家叶天⼠提出来的,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它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
叶天⼠说:“⼤凡看法,卫之后⽅⾔⽓,营之后⽅⾔⾎。
”“⼤凡看法”,是讲规律性,也就是说,温病的辨证规律是卫分证之后才是⽓分证,营分证之后才是⾎分证。
这句话的重点不在卫与营,⽽在⽓与⾎。
也就是说,叶天⼠的卫⽓营⾎辨证,实际上是⽓⾎辨证,把温病分为⽓病与⾎病两⼤部分。
因为这两⼤部分范围太宽了、太笼统了,所以在“⽓”前⾯⼜衍⽣出“卫”,在“⾎”前⾯⼜衍⽣出“营”,从⽽把温病分为四个阶段,这样就使辨证过程更为精细、准确了。
实际上,从总体上来说他强调的是⽓⾎辨证。
为什么这么说?他的⽴论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不⽤别的名词,不⽤别的辨证,⽽特意选择了卫⽓营⾎,这个问题很有深度,是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的。
要讲叶天⼠为什么⽤⽓病与⾎病来辨证温病,⾸先应该复习⼀遍卫、⽓、营、⾎的⽣理概念。
1.卫⽓营⾎的⽣理概念卫、⽓、营、⾎的⽣理概念主要在⽓与⾎,⽓中包括卫,⾎中包括营。
(1)⽓要谈这个问题,⾸先要讲“⽓”。
中医学所讲的⽓,作为⼈体来讲,应该说⾸先想到是⼈体⼀⾝之⽓,这个⽓称为“真⽓”,也称“正⽓”,还有⼈称为“原⽓”、“元⽓”、“真元之⽓”从⼈体⼀⾝之⽓的⽣成来说,它有三个来源:⼀是来源于先天的⽓,是受之于⽗母,与⽣俱来的⽓。
就是说,在⼈没有降⽣之前,还没有见天⽇的胚胎时期已经存在了,所以称之为“先天之⽓”。
⼀个是来源于⾃然界的⽓,也就是呼吸的清⽓。
婴⼉⼀降⽣,⾸先就要呼吸,所吸进来的氧⽓来⾃于⾃然界,所以称之为“⾃然之⽓”。
⼀个是来源于饮⾷的⽓,⼩孩要吃奶,长⼤了以后要吃⾷物,因为⼈类维持⽣存的营养物质来⾃于饮⾷物,所以称之为“⽔⾕之⽓”。
⼈体的⼀⾝之⽓就由这三种成分所构成,这三种成分从来源上看是三个途径,但是它们在⼈体内是混在⼀起相互化⽣、密不可分的。
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温病气分证是中医学中对温热病的分类和辨证所依据的要点,以下为一份常见的温病气分证的辨证要点(不含真实名字和引用):
1. 发热: 患者出现高热症状,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伴有恶寒、盗汗等。
2. 发热相对缓解: 温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具有周期性发热的特点,体温可能先升高再稍降,但整体体温仍高于正常范围。
3. 口渴: 患者感到喉咙干燥、口渴难忍。
舌质可能呈红绛色,苔薄白或黄糙。
4. 咳嗽: 可以表现为干咳或咳痰,伴有咳嗽声音粗糙,胸闷、咳逆等症状。
5. 咽痛: 患者可能感觉喉咙疼痛或灼热不适,吞咽有困难。
6. 唇红舌绛: 患者的口唇可能呈红色或发绛,舌质红绛,苔薄白或黄糙。
7. 小便短黄: 患者尿量少且颜色偏黄。
8. 大便干结: 患者的大便可能干结、难排,甚至伴有腹胀症状。
9. 脉象滑数: 患者的脉搏可能快速有力,而且滑腻。
请注意,以上仅为温病气分证的一般辨证要点,实际辨证需结合病情综合判断。
如有疑问,请咨询专业中医师。
温病的治证原则
温病是指由暑邪侵袭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中医中,治疗温病的关键是要根据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治证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 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候进行个体化的治疗,不同症状的温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
2. 热证清热,寒证温中:温病的病因病机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也不同。
如果是热毒邪热盛,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果是寒邪内伤,可以采用温中散寒的方法。
3. 以解表为主,辅以解毒:温病初期多表现为感冒症状,需要先解表散寒,使病邪排出体外。
同时,根据病情可以辅以清热解毒。
4. 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对于病情较重或病程较长的温病患者,需要在治疗症状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理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
5. 个体化治疗,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中医治疗温病主要采用中药治疗,但也可以辅以针灸、艾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总之,治疗温病的关键是根据病情辨证施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病的最佳效果。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