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经验
- 格式:pdf
- 大小:152.81 KB
- 文档页数:2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38例疗效分析(一)【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erpesstromalkeratiais,HSK)是由HSV感染所引起的致盲眼病,可导致角膜溶解、新生血管形成及溃疡穿孔等严重眼病。
其病程顽固,易于复发,是国内外角膜病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人常常由于气候变化、感冒或疟疾等发热后发病。
现将我院收治的38例HSK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5—2008年期间,共收治HSK患者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12~60岁,平均38.2岁;病程4~50天。
均为单眼发病,多数有使用抗生素史。
初诊时,患者有角膜刺激症状,荧光素染色角膜病变表现为树枝状、地图状、盘状角膜炎,多位于中央部。
视力减退,严重者视力眼前指数至光感。
1.2治疗全部患者均为住院治疗。
用阿托品注射液0.5mg,加庆大霉素2万单位行球结膜下注射,隔日1次。
亦可用1%阿托品眼水每日点眼2~3次,充分散瞳,并与1%无环鸟苷眼水交替使用。
药物以抗病毒为主,口服无环鸟苷、维生素C和聚肌胞肌注。
待角膜病灶变清晰、局限,荧光素染色阴性可试用地塞米松点眼,在愈合期可配合贝复舒眼水、聚肌胞、维生素C长期使用,以避免复发。
另外抗病毒药同胸腺肽肠溶片、干扰素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1.3结果以自觉症状及角膜刺激症状消失、结膜充血消失、角膜溃疡愈合,角膜实质层水肿消失,荧光素染色阴性为治愈;上述各项均有明显减轻或好转为好转;用药2周炎症未减轻为无效。
38例患者中,治愈32例,好转5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84.2%,总有效率为97.4%。
2体会HSK的治疗至今仍是眼科棘手的问题之一,药物治疗选择有抗病毒作用的无环鸟苷是目前治疗HSK的首选药物,其次环胞苷、干扰素诱导剂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上皮型和浅基质型的HSK,并可延缓HSV耐药的产生。
对基质型或内皮型需配合球结膜下注射用药,以巩固疗效。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中西医结合疗效观察与分析作者:梁雄辉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第06期[摘要] 目的: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以期提高临床疗效以及降低复发率。
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3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共计35眼,并对其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且对患者临床疗效以及视力情况进行观察,然后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进行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疗效高达94.29%,且患眼视力均得以较好改善(P[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角膜炎;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 R772.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2(c)-092-02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随着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升高(目前该病已经位居角膜病的首位),目前对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西医治疗措施主要是以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为主,但是临床发现其疗效不甚理想,所以笔者对此类患者实施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以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总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于2007年10月~2010年11月在本院选取3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符合《眼科学》第六版《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诊断标准》[2]:即①存在多次复发史和一定诱因,例如感冒、发热等;②患眼表现为畏光、流泪;③角膜出现知觉减退;④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⑤角膜浅层典型的树枝状或地图状溃疡,荧光素染色着色;⑥荧光抗体染色,在被感染的细胞浆和细胞核内可见到特异的颗粒荧光。
同时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剔除:①角膜出现深层坏死性溃疡者;②葡萄膜并发症者;③心、脑、肝、肾及肺等器官存在严重疾患者;④因语言障碍和智能障碍而影响交流无法沟通者。
另外所有患者或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30例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患者病历资料还显示:其中,男18例,女12例,病程3 d~16个月、平均(28.90±1.21) d,单眼25例,双眼5例,共计35眼,初次发作25眼,复发10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