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析【推荐下载】
- 格式:docx
- 大小:135.77 KB
- 文档页数:9
训诂术语转语指语词因声音有变转而别为一意义相通的语词。
语言变转,有因时而变的,有因方言地区不同而变的。
晋代郭璞注《尔雅》、《方言》每每说“语声转”,或说“语转”、“声转”。
例如《尔雅·释诂》:“□,我也。
”郭璞注:“□犹□也。
语之转耳。
”又《释鸟》: “□□,戴□。
”郭注:“□□犹□□,语声转耳。
”这些都是声母相近而意义相同的词。
又《方言》卷一说:“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燕之北鄙、齐楚之郊或曰京,或曰将,皆古今语也。
”郭注:“语声转耳。
”又卷三:“苏、芥,草也。
”郭注:“苏犹芦,语转也。
”又卷五说:“杷,宋魏之间谓之渠□, 或谓之渠疏。
” 郭注:“语转也。
” 又同卷:“薄,宋魏、陈楚、江淮之间谓之□,或谓之□。
”郭注:“此直语楚,声转也。
”(“楚”是伧楚的意思) 这些都是韵母相同,意义也相同的词。
自从郭璞解释语词提出“语转”、“声转”的观念以后,清代学者研究训诂,就从声音转变而意义相通这一条规律去说明见之于古书中的音义相关的各类语词,或为古今语,或为方俗语。
“转语”这个名称始见于扬雄《方言》,如《方言》卷十说:“□,火也。
楚转语也,犹齐言□火也。
”清代戴震有《转语二十章》。
其书不传,可是有序一篇,载于《戴东原集》。
他把声音的变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位”,一类是“位同”。
“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
这都是就声母来说的。
“同位”就是发音部位相同,“位同”就是发音方法相同。
如“端”、“定”两母相转是同位,如“端”、“精”两母或“定”、“从”两母相转是位同。
他说:“凡同位为正转,位同为变转……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
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则其义亦可以比之而通。
”他认为由此就可以“疑于义者以声求之。
疑于声者以义求之”。
总之,用音义相求,才能把散漫的材料转为有系统的知识。
上溯可以求语根,下推可以解语词分化的缘由。
王念孙作《广雅疏证》,郝懿行作《尔雅义疏》,钱绎作《方言笺疏》,都以此阐发训诂,成就极大。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摘要】本文从《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出发,分析了颜师古对该部分的注释内容。
首先解释了《汉书·艺文志》中的专业术语,然后分析了颜注对该部分的影响,评价了颜师古的解词水平,讨论了颜注的可读性和实用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中的注释价值,强调了颜注的重要性和影响,同时展望了未来对《汉书·艺文志》的研究方向。
通过对颜师古所做的解词释义的深入分析和评价,展现了他在古籍研究中的重要贡献,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启示。
【关键词】颜师古, 汉书·艺文志, 解词释义, 注释, 专业术语, 影响, 评价, 解词水平, 可读性, 实用性, 注释价值, 重要性, 影响, 总结, 研究方向。
1. 引言1.1 《汉书·艺文志》颜注中的解词释义《汉书·艺文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文化艺术的记载和评论。
颜师古作为著名的古代文献学家和注释学家,他对《汉书·艺文志》进行了深入的注释和解释,为后人研究这部史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颜师古的注释中,他对《汉书·艺文志》中的各种专业术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相关内容。
他对概念、人物、事件等进行了逐一分析,阐明了其中的含义和历史背景,为读者揭示了史书中隐藏的深层内涵。
颜注对《汉书·艺文志》的影响不仅在于其详尽的注释内容,更在于其对古代文化艺术领域的研究启发和引领。
颜师古的解释不仅帮助读者理解史书的文字,更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对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对颜注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进行讨论时,可以发现其注释内容通俗易懂,一般读者也可以通过颜师古的解释更好地理解《汉书·艺文志》中的古代文化艺术内容,因此颜注的可读性较高。
颜注对古代文化艺术的解释内容丰富全面,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因此其实用性也较强。
颜师古《汉书注》中的声训摘要:声训是训诂学上常用的一种训诂方法。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训诂方法。
本文试从探求语源和破假借两方面分析《汉书注》中的声训现象。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声训声训,即因声求义,就是根据词与词之间的声音关系来探求语义的训诂方法。
这种训诂方法要求解释词和被释词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内容。
在语言产生之初,音义的结合具有偶然性。
《荀子·正名篇》:“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
”音义经过社会的约定俗成之后,便具有了严格的规定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词汇也需要不断地丰富。
本着语言的经济原则,新的词语往往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和派生发展而来的,同一语根的派生词往往音相近,义相通,意义具有可溯性。
“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
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都由语音联系着,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
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岀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由来、所属词族等;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意义又往往相通,这就是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1]颜师古在训诂实践中已能摆脱字形的束缚,看到字音和字义之间的联系,从语音上来着手解释语义。
颜师古主要在以下两方面以声音通训诂。
一、探求语源探求语源,主要是指探求同源词。
同源词是指由同一语源派生,因而在音义两方面都互相关联的词。
同源词之间有声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的关系。
因此,可以以声音为线索,利用它们音同或音近的关系,探求它们意义上的联系,然后训释词义。
颜师古在《汉书注》中,也运用了这种方法。
1.直接用音同或音近的词训释。
例如:《汉书·礼乐志》:“令问在旧,孔容翼翼。
”师古注:“旧,久也。
”“久”字上古属之部见母;“旧”字上古属之部群母。
二字旁纽。
《汉书·郊祀志》:“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浅谈训诂术语摘要:郑玄对于很多古书中的一些词句都作了注释,而这些注释都统一的用一些词语来引出,这些词语都可以称作为训诂术语。
训诂术语对于古文注释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术语在解释词义的同时有时还表示修辞等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郑玄的《毛诗笺》来介绍辨析这些主要的训诂术语。
关键词:训诂术语;某,某也;曰;谓;言;貌;之言;之为言训诂术语是古文注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的出现往往能够明示读者一个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古文注释中常用的一些训诂术语。
古书中最直接的一种解释术语就是“某,某些”,比如《詩·小雅·古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
”鄭玄箋:“將,且也。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将”的意思就是“且”,这种最直接的解释方式往往给人以最直接的视觉感受,最明白通晓。
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且”字则要作更深一步的解释,才能使人们明白它的意思。
“曰、為、謂之”也是注释中常见的训诂术语。
被解释词都是放在这些术语的后面。
比如《詩·大雅·桑柔》:“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鄭箋:“口距人謂之赫。
”在这里,“口距人”是对“赫”的解释,赫是被解释词,所以放在了术语“谓之”的后面。
同时,因为这几个术语所指的内容大体相同,所以在解释时为了避免重复,往往交错使用。
“谓、言”这两个术语的使用范围较为广泛,用法相似,比起前面两种术语单纯地解释词语的意思,这两个词语则还可以用于解释句子,“谓”和“言”有时也有影射、侧重一类的用法,比如《詩·小雅·小弁》:“譬彼壞木,疾用無枝。
”毛轉:“壞,瘣也。
謂傷病也。
”“壞”这个字解释成“瘣”,当树木臃肿不生枝条的意思。
而“谓”字这个术语则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深层影射意义——当“伤病”讲。
再比如《诗·秦風·駟鐵》:“公之媚子,從公往狩。
”鄭箋:“媚於上下,謂使君臣合也。
此人從公往狩,言襄公親賢也。
”“言”字之后的解释就不仅仅是对词语意思的解释,而是对这词语所要表达的言外之意的解释了——跟随襄公去狩猎是为了说明襄公亲贤臣,这样则更有助于读者对于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和理解。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探析
文章通过对颜师古《汉书注》的考察,发现训诂术语“某,亦某字”
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
经过细致研究,认为“某,亦某字”这一术语主要
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关键词:颜师古;《汉书注》;训诂术语;某,亦某字
《汉书注》是颜师古的学术代表作,堪称注《汉书》的划时代、集大成
的典范之作,为后人阅读《汉书》扫除了各方面的障碍。
《汉书注》在训诂、校勘及考证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颜师古广泛吸收前人成果,抉择按断,兼下己意,而对于无法下确定结论的,便多存异说,为之兼容并存。
在训诂方面,颜师古非常重视注音规范,讲求雅正,以音求义,解决了难字的音读及义训。
术语是科学理论建设的重要环节,没有内涵和外延确定的术语,科学的
抽象思维便难以进行。
术语标志着某种现象已被从本质上概括体现出来,也标志着许多与之近似的现象已被区分出来。
科学术语的确立与科学原理的总结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全面研究《汉书》颜师古注训诂术语有助于我们了解有唐一代训诂术语的使用情况,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唐代语言面貌提供帮助,为进一步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术语学和科学的汉语史、训诂学史提供经过论证的术语、语料。
本文主要分析术语“某,亦某字”的使用情况。
“某,亦某字”这一术
语主要用来说明异体字、假借字、古今字等,有时也可以表注音,说明同源词等。
“某,亦某字。
这一术语也是用来表通用字的。
”某,亦某字”这
一术语共使用32次(不计重复)。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