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小学六年级数学优秀教案50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六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耐心和细心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六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数学思维。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数学教具(如计数棒、几何模型等)小组活动材料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导入活动内容: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或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动过程: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第二阶段:新知探索活动内容:介绍六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
活动过程:使用多媒体课件,配合实际教具,讲解概念,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第三阶段:小组合作活动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活动过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实际问题。
学生需合作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活动内容:各小组展示解决方案。
活动过程:每组选代表,向全班展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活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
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表现。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小测验或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此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反思能力。
教案探索自然之美——小学六年级科学优秀教案50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
学习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精品(15篇)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⒈会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解决圆弧长的相关计算问题。
⒉通过起跑线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跑道的弯道(半圆)长,能解决有关起跑线的设置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练习[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出示教材第75页起跑线图。
问一:为什么每条起跑线都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呢?(因为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一些)问二:半径为30米的半圆有多长,你会计算吗?由学生讨论解决问一、问二。
(点评:问一旨在引起学生时跑道的形状和跑道的长短认真观察和比较。
问二旨在回顾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问一、问二既引入新课,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讲解实例6名运动员进行200米赛跑,怎么设置每条跑道的起跑线?(每条跑道宽约1.2米,弯道部分为半圆)⑴最内圈的弯道半径为31.7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⑵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米)。
⑶相邻两条跑道的弯道部分相差(米)。
解:⑴圆的周长C=2πγ半径为31.7米的圆的周长为2某31.7π米半径为31.7米的半圆的.长为2某31.7π/2米,即31.7π米,所以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π米。
⑵因为每条跑道宽约1.2米,所以靠内第二圈的弯道半径为(31.7+1.2)米,这个弯道的全长为(31.7+1.2)π米。
⑶(31.7+1.2)π—31.7π=31.7π+1.2π—31.7π=1.2π≈3.770米(点评:通过对相邻弯道长的计算、比较,得出起跑线设置的规律,给学生一种收获感。
)总结:相邻两条弯道部分的差等于每条跑道的宽与圆周率的积。
三、练一练进行200米赛跑,如果最内圈跑道的起跑线已经画好,那么以后每条跑道的起跑线应依次提前多少呢?四、实践活动量一量,学校操场跑道最内圈的弯道半径,计算出最内圈跑道的总长度约为多少米。
五、思考题国际标准田径运动场跑道全长400米,最内圈弯道半径为36.5米,每条跑道宽为1.2米。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鸡兔同笼》的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鸡兔同笼”问题。
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所不同。
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
在教学中我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另外,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了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上课一开始我以读儿歌的方式导入并说明:动物身上会发生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开始探究,向学生出示例题(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
从上面数有8个头。
从下面数,有26只脚。
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尝试、探究
理解题意后,先让学生用猜的方法,有的猜:有2只兔,6只鸡;也有的猜:鸡和兔各有4只,引导学生发现用猜的方法比较乱,并不
科学。
从而进入到本节课的第二部分也是重点部分的教学:展开对鸡兔同笼问题解决方法的研究。
1、列表法
(1)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出示表格,并确定猜想的范围:鸡的只数是8,有0只兔,脚共有16只。
鸡的只数是7,有1只兔,脚的只数是18。
如果鸡有6只……发下表格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填写表格,汇报。
(3)小结:这种依次尝试所有可能的方法叫一一列举法,也叫列表法,板书列表法。
2、假设法
(1)师:如果用这种列表法来解决数据较大的问题时,这种方法还方便吗,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
(2)让学生在小组内研究:
①、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假设笼子里全是鸡,与实际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出算法。
②、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假设笼子里全是兔,与实际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探究出算法。
③、交流汇报。
3、方程法:除了以上两种方法,还有别的计算方法了吗?
学生汇报列方程的方法,师板书。
4、小结:引导学生寻求一般性的解题方法,即假设法和方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5、回应引入时的古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回应引入时的古题,引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计算。
然后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四)拓展练习:
全班有38人去划船,租了8条船。
每条大船坐6人,每条小船坐4人,恰好每条船上都坐满。
问租了几条大船,几条小船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收集有关生活中类似“鸡兔同笼”的问题,并进行交流。
(六)全课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想一想你在本节课都学习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当新的问题提出后,我并没有急于讲解如何做的方法,而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共同研究讨论。
使同学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拓了思维,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
2、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背景的不同,他们对解答本课时的题目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同样的列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一定的层次。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并没有提出统一
的要求,允许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在交流时,有些学生用逐一列表的方法,也没去指责他们,而是肯定他们想出好的方法;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则在课中请他们总结根据题目的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的优点。
这样做的目的,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就会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了假设的数学思想和列表的策略,不仅可以解答古代数学趣题——鸡兔同笼,还能解答我们身边的很多问题,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