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检测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9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长出鳞一样的状态,直至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篇目三文与可画谷偃竹记说作者苏轼(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寻背景文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
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得名。
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淮阳)。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后改知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
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
链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整体宏观把握]看结构知文意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
赏技巧1.挥洒自如,章法严谨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
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
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
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2.说理形象,富于理趣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
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
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
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
《文和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掌握并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通过阅读人物的的相关事件,把握人物形象;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过程和方法通过提要钩玄,归纳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通过诵读,理解贯穿本文其中的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把握形散神聚的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和文和可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文中所包含的哲理美和情感美。
教学重点归纳掌握文言基础知识;感悟文章主题,理解以喜衬悲,益增其悲的写法;体会本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文笔似闲散,意脉却流畅而完整,以”竹”为线索组织材料)﹑”信笔挥洒,姿态横生”的特点。
教学难点怎样理解第一段画论部分的作用;为何”哭失声”;怎样理解苏和文之间的亲厚无间。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寻声暗问弹者谁,人生自是有知音(导文)1. 导入:竹,挺直而有节,常青而不凋,被视为高洁虚心的君子,自古以来颇受文字画士的青睐。
苏轼就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可见他对于竹或说是”竹品”的偏爱。
他有一位画技高超且尤善画竹的表兄,姓文名同,字和可。
这篇《文和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就是苏轼为缅怀他而作。
2. 背景:文和可(1018~1079),名同,苏轼表兄,比他年长18岁,自号笑笑先生,操韵高洁,善诗﹑文﹑书法,尤以善画竹闻名于世,墨竹画派代表人物。
1075年任洋州知州。
元丰二年正月改知湖州,赴任途中病逝。
1074至1079年间,苏轼因不满王安石新法受排挤诬陷,于是自请出京任职,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
《筼筜谷偃竹图》就是苏轼在徐州任上时文同赠予的。
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湖州,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成此文。
二﹑轻拢慢捻抹复挑,初读文题明体式(辨体)解题:”记”这种文体,出现得很早,至唐宋大盛。
它能够记人记事,能够记山川名胜,能够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本课话题——友谊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作者睹物思人,“哭失声”写尽了作者的无限悲痛,引用曹操祭桥玄的典故来点明文章主旨,自然贴切,平淡中表现了作者和与可之间的亲密、深厚的情谊,体现了作者悼念亡友的一片挚情。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人们交朋友的目的似乎都是为了“多个朋友多条路”,为自己以后办事方便,能得到好处,以这样的目的去交朋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真正交朋友应当是无私无欲的,能够为对方着想,不图个人的一己私利,当然交朋友收获的是共同快乐,绝不是一己的满足。
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友谊,是世界上的任何友谊都没法比的。
马克思对恩格斯的才能十分敬佩,说自己总是踏着恩格斯的脚印走。
而恩格斯总是认为马克思的才能要超过自己,在他们的共同事业中,马克思是第一提琴手而自己是第二提琴手。
《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写作及出版,就是他们伟大友谊的结晶。
背诵——文学中的名言警句友谊不用碰杯,友谊无需礼物,友谊只不过是我们不会忘记。
——王蒙友情的纽带,或会因情绪激动而绷紧,但决不可折断。
——林肯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周围都有好朋友的人,比四面楚歌的人不知幸福多少。
——卡内基夫人兄弟可能不是朋友,但朋友常常如兄弟。
——富兰克林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筼筜..谷(yún)(dānɡ) 蜩.腹(tiáo) 兔起鹘.落(hú) 斫.轮者也(zhuó) 持缣.素(jiān) 相蹑.(niè) 近语.士大夫(yù) 箨.龙(tuò) 曝.书画(pù) 畴.昔(chóu) 亲厚无间.(jiàn) 子由为.《墨竹赋》(wéi) 遗.余(wèi) 偃.竹(yǎn) 笔砚.(yàn) 荟萃..(huì)(cuì) 轮扁.(piān) 少.纵则逝(shāo)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通“稍”,稍微)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具⎩⎪⎨⎪⎧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具备)修守战之具.(器械)私见张良,具.告以事(详细地) (2)发⎩⎪⎨⎪⎧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打开)方欲发.使送武等(打发,派遣)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揭露,暴露)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起事,动手)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头发) (3)识⎩⎪⎨⎪⎧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懂得,知道)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辨别,辨认)汝识.之乎(记得)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 (4)过⎩⎪⎨⎪⎧有车过.腹痛之语(经过)不学之过.也(过错)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近语.士大夫(名词作动词,告诉)(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形容词作动词,养老)(3)余因而实.之(形容词作动词,证实)(4)与可厌.之(形容词作动词,厌恶)(5)初不自贵重..(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贵重)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而心识其所以..然古义:……的原因。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酒醉竹林,其意也融融。
几枝劲竹,势冲霄汉,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
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像风雨丽人、江南才女。
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陶冶了一股竹的文化氛围,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
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对梅花不知倾注了多少情。
南宋诗人陆游的的佳句,把梅花推到了群芳之首。
然而,梅毕竟。
而竹呢?她既具有梅花笑迎风霜雨雪的坚强品格,更以文静、高【课内挖掘】⊙课内素材苏轼曾在《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诗中描写他在友人家喝酒后作画的过程,“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龟壁。
”意思是说喝下一点酒后,情绪兴奋起来,引起了作画的兴致,好像肚子里生长了竹子、石头,横七竖八地往外冒,非表现出来不可,于是就把它们画在友人雪白的墙壁上。
这是在讲“胸有成竹”,而且有创作冲动,灵感所至,不能自已。
[适用话题]可用于“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灵感”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精彩运用苏轼说过“作诗火急迫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认为写诗要像追赶逃犯那样紧急,迅速把眼前景色描绘下来,略有迟缓,景色一消失,就没法描画了。
这如同画竹的“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一样,必须善于捕捉形象,并且及时加以表现。
其实绘画作诗,原理本来相同,都讲求形象的气韵生动,而不追求外在体貌的形似。
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诗中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他指出绘画上注重外形相似,这就等于小孩子一般的见识。
如果写诗也这么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不懂得诗。
画竹的勾勒法,“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就是力求形似,而水墨画法的主张“胸有成竹”,抓住灵感,然后一挥而就,则是力求神似,通过竹子的完整形象表现出竹子的神态来。
【课外应用】飘逝的灵感灵感一点一点地飞走,慢慢升上天空,成为了流浪的快乐灵魂。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原文和译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苏轼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材。
”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
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
袜材当萃于子矣。
”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
”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
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与可笑曰:“苏子辩则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
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
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同步检测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矣辩:能说会道。
解析:B项,略:大概,大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B)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C.①与可无以..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解析:B项,“蹑”①“踩”,②“跟踪,追随”;A项,“与”都是“赞同,同意”的意思;C项,“无以”都是“没有用来”的意思;D项,“发”都是“打开”的意思。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B.③④⑥C.③⑤⑥D.①②④解析:A ①是“胸有成竹”;②是“心手相应”;⑤是“尺幅千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解析:D 子由没有跟文与可学画竹,原文中有“子由未尝画也”为依据。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养生者取之;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子由未尝画也,故得其意而已。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笔熟.视熟:熟练。
B.少.纵则逝矣少:通“稍”,稍微。
C.不学之过.也过:过错。
D.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独:仅仅。
解析:A项,熟:仔细。
答案:A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项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④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①体现“胸有成竹”,②体现“心手相应”。
③④两句只是交代“我”的感受和收获。
答案:C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若予者,岂独得其意,并得其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1 )蜩腹蛇蚹,指小的竹笋。
剑拔,像长剑拔出来。
十寻,极言其高。
( 2 )予,我。
独,仅仅、只。
意,理论。
法,方法。
答案:( 1 )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像剑从鞘中抽出一样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
( 2 )像我呢,不仅仅理解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同时也领会了( 他)画墨竹的方法。
三、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5~8题。
超然台记苏轼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于中,则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卢山,秦有卢敖②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威公③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④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曰:乐哉游乎!(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注:①糟啜醨:食酒糟、饮淡酒。
②卢敖:燕国隐士。
③师尚父、齐威公:分别指姜太公和齐桓公。
④淮阴:指韩信,曾封淮阴侯。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A.苟.有可观,皆有可乐苟:如果B.余自钱塘移守.胶西守:把守C.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承受D.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登:丰收解析:B项,守:任职。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A.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B.而去取之.择交乎前人固疑余之.不乐也C.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处之期年,而.貌加丰D.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人之所.欲无穷解析:A项,介词,因为/连词,用来。
B项,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C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D项,与“者”构成“所”字结构,表原因/“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译为“……的东西”。
10.下列各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思想的一组是(D)①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②斋厨索然,日食杞菊③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④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⑤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⑥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A.①②④⑥B.②③⑤⑥C.②③④⑤D.①④⑤⑥解析:①总说有超然物外的思想就能随遇而安。
②是说明条件的艰苦,是客观事实。
③是“超然物外”的结果。
④⑤⑥句是“超然物外”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动。
1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难道是人本心愿意的吗?(“辞”“岂……哉”是翻译重点)(2)略微修补从而使它面貌变新,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游览,舒展情怀。
(“葺”“新”“时”“放意肆志”是翻译重点)(3)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
(“吊”“终”是翻译重点)参考译文:大凡事物都有可以欣赏的地方。
如果有可以欣赏的地方,就都有可以使人快乐的地方,不一定是奇异、雄伟、壮丽的东西。
食酒糟、饮淡酒,都可以醉;瓜果、蔬菜、草木一类的东西,都可以填饱肚子。
由这类事物进行类推,我到哪里能不快乐呢?大概人们为了追求福气而躲避祸事的原因,是福气可以叫人欢喜,而祸事可以让人伤心。
人们的欲望没有穷尽,但世界上可以满足我们欲望的财物是有穷尽的。
什么是好的,什么是恶的,这样的思辨在心中忽上忽下疑惑不决,好似打仗一般,而且取舍的选择摆在眼前,那么可以叫人欢乐的东西常常是少的,但叫人伤心的东西常常就多了。
这个便叫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
追寻祸事却躲避福气,难道是人本心愿意的吗?只因为人心被物引诱着,遮住了他的真性情罢了。
我从浙江钱塘调任胶西(指密州),放弃了舟楫畅通的安逸却承受车马颠簸的劳苦,离开了华丽的建筑,却来住这简陋的房屋,远离了湖山的胜景,却行走在种植桑麻的田野上。
刚来的时候,连年歉收,盗贼遍野,案件很多;而厨房里很寒酸,每天只是吃枸杞、菊花之类,别人当然要疑心我不快乐啊。
但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却是面容比以前丰满,白头发也一天天地返黑了。
我已经喜欢这里的质朴风俗,而这里的官吏和百姓,也习惯了我的笨拙呢。
于是我整理园林,清扫庭院,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木材,来修补破败的地方,作为暂时保全自己的打算。
园林的北面,靠着城墙所筑的台阁已经很旧了,略微修补从而使它面貌变新,时常和宾客一起登台游览,舒展情怀。
向南面望去,只见马耳山和常山,时隐时现,像很近又像很远,也许那里住有隐士?它的东面就是卢山,秦时燕国隐士卢敖隐居的地方。
向西面望去,只见穆陵关隐隐约约宛如城郭一般,姜太公、齐桓公盛大事业的遗迹,还有存在着的呢。
向北面俯视潍河,感慨叹息,怀想淮阴侯韩信的功业,但伤悼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台高大而安稳,深广而明亮,夏天凉爽,冬天温暖。
下雨落雪的早晨,刮风有月的夜晚,我都在台上,宾客也总是跟随着。
采摘园里的蔬菜,捕捞塘里的鲜鱼,酿了高粱美酒,煮了糙米饭,大家一起来吃,说:“这游览多快乐啊!”四、语言运用12.阅读下面这则资料,按要求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