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2
胶体课堂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浙江省玉城中学刘瑞东课程标准对“胶体”的内容标准是: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通过实验探究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
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属于最低级的“知道”。
基于课程标准对“胶体”的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要求不高,胶体又是常见的分散系,其性质能解释许多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分散质微粒大小属于纳米级水平,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胶体的教学目标我们可设计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氢氧化铁胶体与溶液等比较,知道分散系和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能判断哪些分散系属于胶体,知道胶体的丁达尔现象、电泳、聚沉等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胶体渗析实验探究胶粒大小,通过丁达尔现象探究其原因,能提出胶体比较稳定的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用胶体的性质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散质微粒大小决定了分散系的性质进一步建立微观想象,从筛子的功能联想到渗析,欣赏物质变化的奥秘。
从胶体胶粒的大小引起一系列独特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对日常生活现象使出合理的解释,增强崇尚科学的意识。
教学进程:情景创设:展示树林中的美妙丁达尔现象和雾天灯光柱现象,我们怎样破解这种自然界的奥秘?其实,这类现象在实验室也能模拟:用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学生观察到光通路现象,产生学习兴趣。
师:请大家用肉眼比较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铁“溶液”,再观察光束通过两溶液的区别。
师:再观察两个实验:一是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二是向沸水中滴加浓氯化铁溶液。
生:一个产生红褐色沉淀,另一个产生红褐色溶液。
师:再用光束照射,得出红褐色“溶液”其实不同于溶液。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丁达尔现象,把能产生丁达尔现象的称为胶体。
师:胶体、溶液、悬乳浊液都属于分散系,即分散质分散在分散剂中。
根据分散剂状态不同,胶体又可分为液溶胶、气溶胶和固溶胶。
师:那么,胶体为什么具有丁达尔现象呢?请大家结合光的知识进行猜想。
生:跟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大小有关。
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4篇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4篇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编写化学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如何编写?化学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
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同时掌握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2)通过学生设计完成原电池构成条件的实验,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3)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运用。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对比、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2)通过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体会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探究、问题讨论、启发、对比、归纳等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一化学胶体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教学重难点】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教师具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知识回顾】1.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联想质疑】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
《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胶体的基本观点,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胶体的制备、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胶体粒子的微观结构及其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械:试管、烧杯、搅拌棒、滴管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铁胶体、食盐水、硫酸铜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胶体相关的图片、视频及习题。
4. 教室安置:实验演示台、学生实验区、小组讨论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什么是溶液?什么是胶体?2.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胶体,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认知。
3. 引出课题:胶体的制备及应用。
(二)新课教学1. 胶体定义及分类(1)展示胶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2)讲解胶体的定义及分类。
2. 胶体性质实验(1)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并加热至呈红褐色。
(2)用激光笔照射胶体,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产生丁达尔效应。
(3)滴加稀硫酸,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胶体遇电解质会发生聚沉。
(4)继续滴加胶体至过量,再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胶体是均一稳定的分离系。
3. 胶体的应用(1)介绍净水剂聚丙烯酰胺的原理,并展示相关图片。
(2)介绍医学上的应用,如血液透析和肾透析。
(3)介绍纳米材料制备及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纳米材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室小结1. 总结胶体的定义、分类及性质。
2. 强调胶体的应用及重要性。
(四)安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自行收集有关胶体的应用实例,并与同砚分享。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胶体的性质,理解并掌握胶体净洗作用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总结出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净洗作用原理。
胶体教案新县高中李晓慧●教学目标1.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了解其应用。
2.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物质聚集状态相关的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探索、归纳的能力。
4.通过了解胶体知识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
●教学难点胶体粒子大小与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实验探索等方法。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清晨,明媚的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树林,会出现万道霞光;大雾天驾车,雾灯发出的黄光会在雾中形成光亮的通路。
思考:清晨树林间的空气与雾有何共同点光亮的通路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胶体的定义: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就叫做胶体。
这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最本质特征。
2、胶体的分类:[投影]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讲述]如:烟、云、雾等的分、‘’;‘’;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淀粉溶液、Fe(OH)3胶体等分散剂为水,这样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投影]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讲述]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淀粉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板书]3、常见的胶体:[投影图片]气溶胶:烟、云、雾液溶胶:牛奶、豆浆、墨水、血液固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板书]4、胶体的制备: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步骤:取一烧杯,加入20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然后向沸水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1~2 mL。
继续煮沸,待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注意:①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后停止加热②不能用自来水,也不能搅拌③不写“↓”,写胶体[板书]方程式:FeCl3+3H2O = Fe(OH)3(胶体)+3HCl5、胶体的性质:【小组合作探究】阅读课本27~29页,查阅相关资料,总结:(1)胶体具有哪些性质及成因分析(2)胶体的应用实例及原理分析[板书](1)丁达尔效应:光束通过胶体,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叫丁达尔效应。
胶体性质及应用评课胶体是指由固体颗粒(称为胶体颗粒)悬浮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体系。
胶体的粒径通常在1到1000纳米之间,介于溶液和悬浮液之间。
胶体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胶体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分散性:胶体呈现出良好的分散性,能够均匀分布在溶液中,并不容易沉淀或沉降。
2. 不可逆的凝聚:胶体由于其粒径较小,表面积较大,在存在适当条件下,胶体颗粒之间会发生凝聚作用,形成较大的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胶体逐渐失去分散性。
3. 敏感性:胶体对环境因素(如温度、pH、电解质等)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可以调节胶体的分散性和稳定性。
4. 光学性质:胶体对光的散射和吸收呈现出特殊的光学性质,如发散光、浑浊性等。
5. 稳定性:胶体对外界干扰(如振动、温度变化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稳定性,能够长期维持分散状态。
在各个领域中,胶体具有广泛的应用:1. 医药领域:胶体作为药物载体,通过调控胶体的性质可以将药物精确地传递给靶组织,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2. 环境领域:胶体可以用于废水处理、水质净化和土壤修复等方面,通过胶体的吸附、离子交换等作用来去除污染物。
3. 食品工业:胶体作为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等,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牛奶、酸奶、冰激凌等。
4. 化妆品工业:胶体被广泛应用于化妆品中,如乳液、霜状化妆品、防晒霜等,通过胶体的分散性、吸附性和稳定性,使化妆品更加均匀、稳定。
5. 材料科学:胶体可以用于涂料、墨水、纸张等领域,通过调控胶体性质可以改变其流变性、粘度等特性,提高材料的性能。
综上所述,胶体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广泛的应用。
通过研究胶体性质和改变分散条件,可以进一步拓展胶体的应用领域。
《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胶体的性质实验,加深对胶体本质特征的认识。
2.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胶体粒子与溶液中离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胶体性质的实验器材,布置学生预习胶体相关知识。
2. 课堂导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胶体相关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 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典型的胶体图片或视频,用于讲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胶体知识的习题,巩固学生对胶体知识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图片:不同状态的物质(固、液、气、胶体)。
2.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胶体?3. 引出概念:胶体定义。
4. 强调:胶体的重要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
(二)了解胶体常见类型1. 展示几类常见的胶体(云、雾、初生液态奶、豆腐等)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为胶体,并说明其属于哪种类型的胶体。
2. 教师进行解释,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胶体及其形成条件。
(三)探究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实验1. 介绍实验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如铁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氧化铁)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2. 介绍实验仪器和试剂:烧杯、酒精灯、试管夹、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酚酞试液。
3. 实验步骤:加热、搅拌、滴加试剂、煮沸、停止加热。
4. 实验注意事项:加热要适当,防止暴沸;搅拌时注意安全,防止玻璃棒触及烧杯壁或烧瓶壁;停止加热后,烧杯和试管夹要冷却后再离开。
5. 实验讨论: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关键步骤,以及氢氧化铁胶体的外观特征和稳定性因素。
(四)教学游戏:检测是否为胶体教师准备若干种不同的液体样品,学生随机选择一种液体样品,用激光笔照射并观察现象。
《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胶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制备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胶体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胶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及其制备方法。
教学难点:胶体稳定性的理解及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为突破重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胶体的特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胶体稳定性的原理及其应用。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实验材料。
教材包括《化学》教材及教师参考用书;教具包括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实验材料包括制备胶体所需的试剂、器材等。
同时,为确保实验安全,需提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明确实验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
四、教学过程:1. 引入与激发兴趣首先,课堂引入环节是关键。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采用趣味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胶体吗?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胶体?”然后,通过展示一些与胶体相关的日常现象,如雾气、云朵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胶体的概念。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自己观察到的胶体现象,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2. 理论知识教学接下来是理论知识的传授。
教师可以详细介绍胶体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其分类等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教材内容,使理论知识生动有趣。
对于每个重要的概念或公式,教师都应详细解释其含义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互动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操作与探索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胶体理论知识,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实验操作。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制作胶体的实验。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要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胶体教案分析一、胶体教案概述胶体是一种常见的物质状态,具有很多特殊的性质和应用。
在化学教学中,胶体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也是学生研究和了解的关键。
本文将对胶体教案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教案分析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了解胶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理解胶体的分类和组成结构;- 掌握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胶体相关问题。
2. 教学内容:教案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胶体的定义和基本特性;- 胶体的分类和组成结构;- 胶体的制备方法;- 胶体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胶体相关实验和示例。
3.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 讲授法:通过讲解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胶体有初步的认识。
- 实验法:通过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加深对胶体的理解。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步骤:- 引入: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实例,引起学生对胶体的兴趣和思考。
- 知识讲解:逐步介绍胶体的定义、特性、分类、组成结构等基本知识。
- 实验展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展示胶体的一些特殊性质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实际应用案例,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回顾。
5.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估。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笔试或口试:通过考察学生对胶体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现象和相关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整堂课的积极参与程度,促进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胶体教案及反思一、胶体的概念和特点1. 胶体的定义:指粒子的大小介于溶液和悬浊液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的特点:颗粒直径在1-1000nm之间,具有极大比表面积、浑浊性和可逆性。
二、胶体的分类和性质1. 按颗粒性质分类:溶胶(固体溶质+液体溶剂)、凝胶(固体溶质+固液溶剂)、胶体溶液(固体溶质+气体溶剂)。
2. 胶体的性质:Tyndall效应、布朗运动等。
三、胶体的制备与应用1. 制备:机械分散法、化学方法、共聚合、电泳等。
2. 应用:油墨、胶水、生物制药、环境治理等领域。
四、胶体稳定性与凝胶液化1. 胶体稳定性:双电层理论、溶胶溶胶交互作用等。
2. 凝胶液化:电解质的影响、胶体游离等。
反思范本教学内容:本次化学课程主要讲解了胶体的概念、特点、分类和性质,以及胶体的制备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还介绍了胶体稳定性和凝胶液化等相关内容。
教学反思:1. 教学设计要合理。
在本次课程中,我注重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让抽象的知识更具体、生动,但也应该注意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解、示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中感知、理解胶体知识。
但也要注意适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评价要客观公正。
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要注重发展性评价,鼓励学生尝试、创新,及时纠正错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4. 教学反思要及时。
每堂课后都应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分析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效果。
《胶体的性质及应用》教后反思本次课是以渗透化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的一次尝试,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教学内容是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内容,知识目标很容易达成,但如何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目标,我颇费了一番心思,精心设计教案后,又经过4轮修改,后来在两个层次不同的班级实施了教学,教学效果均令人满意,学生学科素养目标达成情况都较好,整体上教学效果不错,但也略有遗憾。
高一新生在经过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内容的学习后,总体上感觉高中化学知识难度较初中大幅度上升,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我认为,尽快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形成学科思想,提升学科素养,比达成知识目标更为重要,于是,在第二章开篇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的教学设计中,我进行了很多教学手段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自主开放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实验陷阱,妙用课外教学素材,从而渗透学科素养。
从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表现如下:一、“大胆放手”现惊喜本次课的教学内容是“胶体的本质特征及应用”,但我没有向学生阐述胶体的概念,只是给学生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丁达尔现象,让学生自行寻找丁达尔现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宏观现象分析微观原理,从本质上理解什么是“胶体”,整个过程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思考,我收获了很多期待之中意料之外的惊喜。
(1)开放式课前任务,呈现出精彩纷呈的丁达尔现象。
我提前一天给每个学生发放了一支激光笔,让学生在家里寻找丁达尔现象,我预期学生能找到的丁达尔现象会同质化比较严重,并且可能集中于液溶胶,但最后学生找到了很多我没想到的丁达尔现象,涉及到了三种胶体类型。
(2)开放式实验探究,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意在实验用品上做了手脚,设计了几个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细节,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大胆假设与思考,尊重实验真相。
事实证明,学生并没有唯教材论,而是敢于质疑和思考。
例如:5个小组的豆浆都未出现丁达尔现象,学生并没有迷信教材所述“稀豆浆是胶体”而判断豆浆为胶体。
《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科学观念,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胶体的制备、性质以及应用。
2. 教学难点:胶体性质的实验探究及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烧杯、滴管、磁力搅拌器等。
2. 实验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铁胶体、氯化铁溶液等。
3. 多媒体课件:胶体的相关图片、视频及案例。
4. 板书设计:胶体的概念、性质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胶体,如牛奶、豆浆、血液、有色玻璃等,并引导学生讨论它们的共同特征。
2. 提出问题:胶体到底是什么?它有哪些性质?(二)新课教学1. 胶体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 胶体常见类型:按照分散剂的不同,可以分为水溶性胶体(如蛋白质、淀粉、墨水等)和油溶性胶体(如天然橡胶、乳胶等)。
3. 展示一些常见的胶体实物图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胶体的应用。
活动一:探究胶体的性质实验一: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与观察材料准备: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玻璃棒、胶头滴管、水、氯化铁溶液。
操作步骤:(1)用少量的水配制一定浓度的氯化铁溶液;(2)在另一个烧杯中注入蒸馏水;(3)将配制好的氯化铁溶液逐滴加入到蒸馏水中,并不断搅拌;(4)继续搅拌,直到液体变红褐色,停止加热;(5)将制备好的氢氧化铁胶体装入U形管中,并通入直流电一段时间。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问:制备出的液体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够变成红褐色?通电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讨论后教师总结: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物质,这是因为氯化铁水解生成了氢氧化铁,氢氧化铁再发生聚沉形成了胶体。
胶体的性质主要有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
活动二:探究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准备实验器材:激光笔、玻璃杯、水、墨水、牛奶、激光器。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说课稿一、使用教材版本:鲁科版学段:高中化学年级:高一教材名称:《化学必修1》册次:第1册课次:第二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课程名称: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二、实验器材1.【探究活动一】仪器:光学显微镜、载玻片、激光笔、试管药品:饱和FeCl3溶液、Fe(OH)3胶体2.【探究活动二】(1)液溶胶的制备仪器:烧杯、玻璃棒、激光笔药品:乙醇、NaCl固体(2)气溶胶的制备仪器:烧杯、打火机、纸巾、石棉网、激光笔药品:沸水、空气清新剂(3)固溶胶的制备仪器: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激光笔药品:蔗糖、有色玻璃3.【探究活动三】仪器:分光光度计,比色皿药品:氯化铝溶液、硫酸铝溶液、硫酸铝钾溶液,浊液三、实验创新要点1.借助光学显微镜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现象后的微观本质: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胶体中胶粒和溶液中的离子,比较二者的大小,揭示二者本质的区别,从而解释宏观上的丁达尔现象。
2.新增了固溶胶、液溶胶和气溶胶三类胶体的制备实验: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制备胶体,让学生在实验中真实的感受到胶体离我们很近。
3.借助分光光度计帮助学生短时间内感受净水剂的净水效果: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加净水剂后浊水的吸光度的变化,可以短时间内得到数据,感受到净水剂的净水效果。
四、实验设计思路利用光学显微镜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溶液和胶体的分散质大小的不同,从而理解二者的本质区别,解释宏观上丁达尔现象;通过制备各类胶体让学生了解胶体的多样性;通过分光光度计来测量净水剂的净水效果。
五、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知道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了解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了解现代仪器分析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
培养学生分类观、变化观、宏微结合、科学创新和社会责任等学科素养。
六、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过程内容分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对应着一组实验探究活动。
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二、课题《胶体》三、授课人:刘燕四、授课时间: 2019年10月20日五、听课教师人数: 32人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胶体》是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
学生过去比较熟悉研究物质特有的性质,而胶体知识是物质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胶体是本节的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是难点中的重点。
对难点的突破,刘老师通过对比实验(丁达尔效应、能否通过滤纸)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层次,温故知新,重视教材的研读,重点突出。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
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书上没有的实验,用幻灯片打出实验步骤,更方便学生对照操作;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使老师的教学受阻,最后教学任务未能按设计意图完成。
高一化学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评课稿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二、课题《氧化还原反应》三、授课人:叶芳四、授课时间: 2019年10月20日五、听课教师人数: 32人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的重、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叶芳老师通过实例,层层引导,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的转移,一环扣一环,由表及里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突出分类思想,并将初高中知识进行衔接。
叶老师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处理得当,层次清晰,动画直观形象。
电子白板的应用使教学真正无尘化,课容量大。
但题型对新授课来说有一定难度;一节课中难点过于集中,氧化剂、还原剂这一组概念能否放在下一节课完成。
高一化学公开课《胶体》评课稿
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胶体》
三、授课人:刘燕
四、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32人
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
《胶体》是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切入点。
学生过去比较熟悉研究物质特有的性质,而胶体知识是物质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胶体是本节的难点,胶体的本质特征是难点中的重点。
对难点的突破,刘老师通过对比实验(丁达尔效应、能否通过滤纸)使学生在观察对比中抓住粒子直径大小这一关键,认识溶液、浊液、胶体的本质特征。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层次,温故知新,重视教材的研读,重点突出。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合作,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以学生形成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自主科学探究为核心的思想。
教学效果好。
不足之处:书上没有的实验,用幻灯片打出实验步骤,更方便学生对照操作;由于学生动手能力差,使老师的教学受阻,最后教学任务未能按设计意图完成。
高一化学公开课《氧化还原反应》评课稿
一、级别:区级化学公开课
二、课题《氧化还原反应》
三、授课人:叶芳
四、授课时间:20xx年10月20日
五、听课教师人数:32人
六、评课人:航高:李玉屏
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一个难点。
本节的重、难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叶芳老师通过实例,层层引导,从得氧失氧、化合价升降到电子的转移,一环扣一环,由表及里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突出分类思想,并将初高中知识进行衔接。
叶老师对教材重难点的突破处理得当,层次清晰,动画直观形象。
电子白板的应用使教学真正无尘化,课容量大。
但题型对新授课来说有一定难度;一节课中难点过于集中,氧化剂、还原剂这一组概念能否放在下一节课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