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5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五育名词解释教育学
五育是教育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综合素质教育中的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
1. 德育: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品德品质。
2. 智育:培养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其具备综合的学科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体育: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团队精神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4. 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提升其对音乐、绘画、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欣赏和创造能力。
5. 劳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培养责任感和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
五育的目的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使其在知识、品德、身体、艺术和实践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高。
通过五育的教育,学生可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我的整体素质,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一、教师的概念(导论版)从广义讲,教师是对教育机构中所有工作人员的总称;从狭义讲,教师则专指教育机构尤其是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山香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
狭义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化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2、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教师是教育者。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的一员。
教师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工作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的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三、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2、(加里宁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轻一代的品格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3、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促进作用。
四、教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教师的角色:1、教师的一般角色:①传道者。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使命,并引导和示范学生的做人、为业和治学之道。
②授业解惑者(或知识传授者)。
教师要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
③榜样(或示范者)。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
④管理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
⑤朋友。
学生希望教师把自己当作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并分担痛苦、分享欢乐。
注:(山香版)⑥学者和学习者。
教师必须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五章课程结构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第一节教与学之间传递着什么——课程内容的组成和类型一、课程结构的要素与成分(1)课程要素的演化课程结构的要素: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选择的构成课程所必需的经验因素。
是新生一代必须从前人经验中吸取的“因子”。
杜威确定的课程要素有: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和审美经验要素。
(2)我国现代课程的要素与成分我国中小学课程包含着认知经验要素、道德经验要素、审美经验要素和健身经验要素。
为什么我国中小学课程需包含这些要素呢?答:一方面,在前人积累的社会经验中,最有价值的经验是关于真、善、美的经验。
另一方面,儿童个体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构成课程的三种基本成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的方式。
二、课程的结构课程结构: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一)工具类、知识类、技艺类学科之间的关系工具类学科主要指:语文、数学和外语。
知识类学科主要指: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两大类。
技艺类学科主要指:体育、艺术类与技能类两方面的课程。
(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活动之间的关系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和社会活动四个“板块”组成的。
必修课: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修习的课程。
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择修习的课程。
活动课:主要是指兴趣小组、班团活动、课外辅导等。
国外也有人把课外活动称为“第三课堂’.社会活动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同时为了培养学生活动能力而安排的走出校门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课程的基本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
(一)学科的课程亦称“分科课程”。
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小学阶段课程的性质: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我国小学课程设计的原则:1)高度的科学性和高度的思想性的统一2)要以实现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最终目的3)要适合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教学教学意义: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时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小学教学的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教学过程的特点: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1、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2、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起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心环节)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
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1)教学目的和任务2)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3)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4)教师自身素养及所具备的的条件5)教学方法的类型与功能。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学(高校组)-5一、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14.00)1.以社区学院、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等多元化的高教形式为显著特点的国家是______。
(分数:0.50)A.法国B.日本C.美国√D.德国解析:美国的高等教育制度比较灵活多样,不仅有正规的公立大学,还有大量的私立大学,同时还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形式,包括社区学院,具有继续教育和成人高教性质的电视大学、开放大学、网络大学等形式。
目前,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形式最具多元化的国家。
2.现代学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德国柏林大学创设的______。
(分数:0.50)A.文学博士学位B.医学博士学位C.理学博士学位D.哲学博士学位√解析:德国哲学博士学位的设立,丰富了学位的内涵,体现了学位的学术价值和水准,其严格的学位授予程序又推动了学位授予过程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标志着现代学位制度的建立。
3.我国学位授予的权利机构是______。
(分数:0.50)A.国家教育部B.国务院学位委员会C.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D.各省市自治区的学位办公室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办法》规定:学位授予权利机构为各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
4.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主要实行______。
(分数:0.50)A.统一考试制度√B.单独考试制度C.推荐入学制度D.高中证书制度解析:在亚洲地区,实行统一的考试来录取新生的做法被普遍采用,在东南亚的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也都实行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制度。
5.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实行______。
A.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分配制度B.指令性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的制度C.统一分配制度D.自主择业制度√解析: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除极少数由国家分配外,其他所有高校毕业生都是自主择业。
6.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______级。
A.三B.四√C.五D.六解析:在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资格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四个等级。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练习题(五)
填空题
1.对教育结构的变化具有制约性作用的是()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为重点的教育
3.()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师备课和上课的主要依据是()
5.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6.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的是()
7.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8. ()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9.构成思想品德的四要素中,()是基础
10.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
1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13.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有()()()
14.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15.教学计划的核心是()
16.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是()
简答题
1.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基本任务
2.教学大纲
3.教学策略
4.终身教育
5.教学包括哪几方面内容
6.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7.教学
8.良好的班集体具有怎样的教育作用
9.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0.课程目标
11.义务教育
12.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