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SWP标准协议管理流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94 MB
- 文档页数:30
总述●Swp接口是UICC和CLF(非接前端)之间的面向比特流,点到点通信的协议。
●CLF是主设备(master),UICC是从设备(slave)。
主设备从设备图SWP数据传输●虽然是单线协议,但是是全双工数字传输。
信号S1是电压域的数字调制信号信号S2是电流域的数字调制信号当主设备以高状态发送S1信号,从设备借助上拉电流(高状态)或不借助上拉电流(低状态)来传输S2信号。
因S1以脉冲宽度编码,所以可以在它上面传送一个传输时钟,即数据以全双工模式传输。
S1的编码方式参见本规范8.1节。
只有在S1处于高状态时S2才有效。
物理传输层S1信号的位编码和采样时序S1信号的位编码如下图所示。
逻辑1的高状态持续时间是0.75T,逻辑0的高状态持续时间是0.25T。
所有的位都顺序传输。
一个位被定义为有两个上升沿。
上升沿构成了一个位的开始和结束。
每一个传输的位的位持续时间都可以是不同的。
S2信号的切换管理S2信号只有当S1信号处于高状态时有效。
UICC卡应当在S1处于低状态时才切换S2信号。
下图表明了S2信号相对S1信号的切换时序。
以下的数据来自swio的ip定义,从下表中可以看出s2信号的电流大小。
S2系统架构总体概述图表0-1非接前端—UICC卡物理链路上图代表了非接前端和UICC卡之间的物理链路。
UICC的C6引脚连接到非接前端上用来传输S1和S2信号。
对TS102 221 的支持支持SWP协议的UICC卡片和终端应该符合TS 102 221。
为了维持在某些工作模式下的低功耗状态,一个支持SWP的终端不支持A类工作模式。
在低功耗模式下,本规范扩展了C1引脚的电气特性。
引脚C2,C3以及C7符合TS 102 221。
本规范中的扩展如下:1TS 102 221中定义uicc需要的最大供电电流是10ma。
在本协议中改为5ma。
2TS 102 221中定义终端应该可以接受的最大电荷变化是12nas,时间宽度不能超过400ns,最大幅度不能超过60ma。
NFC技术的SWP方案在SIM卡中的实现方法介绍: 近距离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是一种基于RFID(射频识别)的无线通信技术。
在标签模式下,近距离通信和RFID的通信原理类似。
本文基于标签模式的通信原理,提出了一种连接NFC芯片和SIM卡的SWP(Single Wire Protocol,单线协议)方案,并对SWP连接方案在SIM卡中的实现作了简单介绍。
引言近几年,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信工具,它已经成为便携的娱乐工具,将来有望发展为可信赖的支付工具,在消费、购物、交通等领域通过手机方便、快捷地完成支付。
基于手机的新需求,移动支付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移动运营商、手机制造商、SIM卡制造商研究的热点问题。
移动支付的解决方案比较多,其中双界面SIM卡方案和近距离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方案比较可行。
双界面SIM卡方案已经有产品面世,近距离通信方案正在研发阶段。
双界面SIM卡方案通过在SIM卡中增加非接触IC卡界面进行非接触通信。
天线连接在SIM卡尚未使用的C4和C8这两个接口上。
双界面SIM卡在手机中增加了非接触IC卡的功能,但没有实现阅读器和点对点通信功能。
NFC是由NXP公司和索尼公司提出的超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它使得两台兼容NFC的设备之间可以直观、便捷、安全地通信。
NFC的主要使用是移动小额支付,还可以使用于门禁、公交等领域。
和双界面SIM卡方案相比,NFC方案的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①NFC方案可以实现更多的使用;②在NFC芯片和SIM卡的连接使用C6(SWP)触点,并不影响SIM卡高速空中数据下载;③NFC方案是一套完善的解决方案,可以提供可靠、安全、便捷的通信;④NFC方案完全兼容现有的读写器,不需要对读写器进行任何更改。
综上所述,近距离通信NFC是移动非接触支付业务最可行的解决方案,而SWP连接方案则是NFC技术的一部分。
基于NFC—SWP技术的移动支付方案设计作者:王笃炎肖海何平来源:《移动通信》2013年第05期【摘要】从NFC技术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NFC-SWP技术的移动支付方案,简要介绍了NFC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软件架构,阐述了其安全访问控制整体架构、规则匹配流程与原则。
【关键词】NFC-SWP 移动支付访问控制机制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05-0018-051 概述随着3G时代无线通信网络上下行数据速率的不断提高及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各种手机终端应用不断涌现。
近场通信(NFC,Near Field Communiation)业务结合了近场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了移动支付、公交地铁、身份认证、智能海报和数据交换等多种业务功能,是移动通信领域的一种新型业务。
2 技术介绍及方案设计2.1 NFC技术NFC由无线射频识别(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是一种近距离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并具有安全、迅速、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
它通过单一芯片集成了非接触式智能卡、非接触式读写器和点对点的功能,工作于13.56MHz频段,最大通信距离大约为10cm,传输速率可为106kb/s、212kb/s、424kb/s和848kb/s。
NFC技术对应的国际标准规范为ISO 18092及ISO 21481,并兼容无线智能卡ISO 14443等标准,符合欧洲计算机协会的EMCA-340、352和356标准。
NFC终端有3种工作模式:(1)主动模式:NFC终端作为一个非接触式读写器,主动发出射频场去识别和读/写别的NFC设备;(2)被动模式:NFC终端模拟成一个非接触式智能卡被读/写,在其他设备发出的射频场中被动响应;(3)双向模式:NFC终端双方都主动发出射频场来建立点对点的通信[1]。
2.2 SWP协议SWP(Single Wire Protocol,单线通信协议)是一种关于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单线协议,能在一条单线上实现全双工通信[2]。
NFC SWP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技术分析NFC是这几年飞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技术目标是电子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讯,工作在13.56MHz频段.NFC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RFID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融合进展,引发出许多新的应用模式。
SWP方案是基于NFC技术的一种移动支付解决方案.单线连接协议主要是连接手机SIM卡或者SD卡到CLF之间的通讯,现在已经被所有SIM卡厂商承认使用,更有部分手机制造商也加入此行列.SWP方案有三种实现方式,分别是NFC—SIM方案、NFC—SD方案以及全终端方案。
目前银联首推SWP-SD方案,国内三大运营商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以SWP-SIM方案作为目标方案。
SWP方案的NFC功能实现由两部分组成:NFC模拟前端(NFC Controller与天线)和安全单元.根据应用需求的不同,安全单元可以是SIM、SD、SAM 或其它芯片.NFC—SIM 方案的安全单元是SIM卡,NFC-SD的安全单元是Micro SD卡.SWP方案和双界面卡方案、贴膜卡方案相比,其优势在于SWP相关规范属于国际规范,且产业链比较成熟,并且支持NFC技术的三种工作模式——卡模拟模式、读卡器模式以及点对点模式.1. SWP规范体系目前SWP方案已有成熟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其ETSI标准体系如图所示.2。
SWP接口SWP是由Gemalto(金雅拓)公司提出的基于C6引脚的单线连接方案。
下图是SWP 方案连接示意图。
在SWP方案中,接口界面包括三根线:VCC(C1)、GND(C5)、SWP(C6),其中SWP 一根信号线上基于电压和负载调制原理实现全双工通讯,这样可以实现SIM卡在ISO7816界面定义下同时支持7816和SWP 两个接口,并预留了扩展第三个高速(USB)接口的引脚.支持SWP的SIM卡必须同时支持ISO和SWP两个通信协议,并且这两部分需要独立管理的,ISO界面的RST信号不能对SWP部分产生影响。
5SWP 接口及HCI 协议技术分析中国泰尔实验室 刘晋兴 王鑫 潘娟 王征摘 要:本文全面深入介绍了UICC 与非接触通信模块(CLF)间的SWP 通信接口,以及上层HCI 协议,包括国内外标准最新进展、SWP 和HCI 技术特点、应用趋势等。
关键词:SWP 接口 HCI UICC 移动支付1 引言目前用于通信网的UICC 卡与非接触通信模块(CLF)间SWP 接口是移动支付、物联网等近场通信新业务成功开展的关键接口,非接触通信完成后CLF 所得到的数据信息与UICC 卡及通信网的交互全由此接口完成。
SWP 协议即单线协议(Single Wire Protocol),是目前ETSI 已有成熟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的一种用于在非接触通信模块(CLF)与USIM 卡间传输信息的接口协议,确切来说SWP 协议定义了CLF 模块和USIM 卡内的SE 芯片传输信息的物理连接形式和底层信号传输要求等(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HCI 则定义了一种基于主机(HOST)、端口(GATE)和管道(PIPE)的逻辑协议,在SWP 协议各层之上负责逻辑传输管道建立和路由等。
2 标准体系目前ETSI 针对SWP 和HCI 已有成熟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国内的行业标准 正在制定中。
ETSI 标准体系如图1:图1 SWP&HCI标准体系图6如图1所示,该系列标准共分为两类,技术要求以说明各种相关过程的原理为主,测试方法以说明具体测试例的操作步骤和测试目的、判定要求等为主,相同技术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应配套参照。
3 技术分析SWP 及HCI 协议栈如图2所示:图2 SWP&HCI 协议栈示意图SWP 实现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连接,通过UICC 上的一个触点C6的电流电压变化来传递信息,实现物理数据传输、数据链路层无误传输数据、对接收和发送的数据排序、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等功能。
HCI 协议(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与SWP 接口关系可类比计算机网TCP/IP 协议与以太网、WIFI、ADSL 等物理实体接口的关系理解,即HCI 负责逻辑地址和管道、端口的建立,不关注底层物理连接特性,且HCI 协议不特定用于SWP 物理接口形式。
基于SWP—SIM技术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及使用授权的实现方法移动终端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较为流行的身份认证技术各自存在一定的优缺点。
文章提出SWP-SIM技术安全机制,应用更为全面、安全、并且应用灵活的认证及使用授权,通过SWP标准的说明和SWP工艺在SIM卡的应用,实现移动支付功能进而被通讯市场认可,针对SWP-SIM卡模块的加工分析,解决SWP模块加工中的问题,为SWP-SIM技术的移动终端身份认证及使用授权大批量加工和投放市场提供准备。
标签:使用授权;身份认证;移动终端;SWP-SIM技术Abstract:Mobile terminal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technology,while the more popular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technology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n this paper,the security mechanism of SWP-SIM technology is put forward,which is more comprehensive,secure and flexible in application of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for use. It is applied in SIM card 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SWP standar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WP process. The realization of mobile payment function is recognized by the communication market,aiming at the processing analysis of SWP-SIM card module,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ing of SWP module and prepare for mobile terminal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and authorization for mass processing and launch of SWP-SIM technology.Keywords:authorization for use;identity authentication;mobile terminal;SWP-SIM technology1 概述SWP-SIM卡以常規SIM卡为基础进行了扩展,在卡片内部集成了面向NFC 应用所需的物理芯片,并在逻辑上提供了独立的交互通道实现与外部设备的信息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