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豆腐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2
豆腐的制作过程一、豆腐的原料及配方制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一般多用石膏、葡萄糖酸内酯或植物蛋白做凝固剂。
以黄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碎、过滤、点浆、成型、切块、浸泡等工序制成。
二、豆腐的加工方法原料处理将大豆用水浸泡,使大豆变软。
浸泡时要注意更换数次清水,保持水质清澈。
然后将浸泡后的大豆磨碎,磨时要注意加水量的适中。
凝固成形将大豆汁加热到100摄氏度,加入凝固剂,搅拌均匀。
凝固剂可以是石膏、葡萄糖酸内酯或植物蛋白。
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待豆浆逐渐凝固成豆腐脑状。
挤压出水将凝固好的豆腐脑倒入豆腐布中,包好,用重物挤压出多余的水分。
这一步称为压制豆腐。
压成豆腐块将压制好的豆腐切成所需的形状,即为豆腐块。
一般多制成方块或长方块。
浸泡储存将豆腐块浸泡在清水中,以防止表面氧化变色。
储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变质。
三、豆腐的营养价值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其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
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
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
此外还含有大豆卵磷脂以及丰富的优质蛋白,有益于神经、血管及大脑的生长发育。
而且可以补中益气、清热润燥、清洁肠胃。
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
常食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
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
它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食物之一,适宜学龄儿童的膳食需求。
但需要注意的是,豆腐的嘌呤含量较高,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是不宜多食的。
四岁宝宝也是不建议食用的,因为小儿的咀嚼能力和消化功能比较弱,容易发生腹泻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的反应,对小儿的身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危害。
但是小孩吃豆腐可以健脑益智,因为豆腐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元素如蛋白质和钙等矿物质元素,这些营养元素对孩子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而且这些营养元素很容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有好处。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豆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其制作工艺源远流长。
豆腐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浸泡、磨浆、煮浆、凝固、压水等多个步骤,下面将详细介绍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
一、原材料准备1.黄豆的选择:选用新鲜干净的黄豆,去掉杂质和损坏的豆子。
2.水的选择:选用清洁无污染的自来水或井水。
3.辅料准备:根据需要添加调味品,如盐、味精等。
二、浸泡1.将黄豆放入清水中浸泡8-10小时,直至黄豆充分吸收水分变得肥大。
2.在浸泡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使每个黄豆都能充分吸收水分。
三、磨浆1.将浸泡好的黄豆倒入石磨机中进行磨浆。
2.在磨浆过程中需不断加入清水,以保持适宜的稠度和温度。
四、煮浆1.将磨好的黄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2.在煮浆过程中需不断搅拌,以防止黄豆浆粘底或糊锅。
3.将煮好的黄豆浆过滤掉渣,得到纯净的黄豆浆。
五、凝固1.将准备好的黄豆浆倒入容器中,加入凝固剂(如石膏粉)并充分搅拌均匀。
2.待黄豆浆凝固成块后,用刀将其切成大小合适的块。
六、压水1.将切好的豆腐块放入压水机中进行压水处理。
2.在压水过程中需不断更换水,以去除残留的凝固剂和杂质。
七、包装1.将压干后的豆腐块装入透明塑料袋中,并封口密封。
2.在包装过程中需注意卫生和品质保证,以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性。
八、保存1.将包装好的豆腐放入冰箱或冷库中进行保存,以延长其保质期和口感品质。
2.在保存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受潮、变质和污染等问题,以确保产品品质和安全性。
总结: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准备、浸泡、磨浆、煮浆、凝固、压水、包装和保存等多个步骤。
在每个步骤中都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时间和质量等因素,以确保豆腐的品质和口感。
同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卫生和品质保证,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做豆腐的方法与技巧做豆腐是中国传统的手艺之一,制作豆腐的原料主要是黄豆,而黄豆是一种富含蛋白质的优质食材,豆腐不仅口感细腻,而且营养丰富,是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道美食。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看制作豆腐的10条方法和技巧。
1.选择优质黄豆在制作豆腐时,黄豆是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材料之一,黄豆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
要选择色泽饱满、干燥无异味的优质黄豆。
2.洗净泡发在豆腐的制作过程中,黄豆需要先将其洗净,然后泡发。
将黄豆泡发的时间最好是在6至8小时之间,这样能够让黄豆发酵更充分,豆腐的口感也更鲜美。
3.磨浆泡发好的黄豆需要磨成黄豆浆,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磨浆机。
磨浆时需要将黄豆浆磨得非常细腻,这里要注意的是不可以把磨出的黄豆浆烧开,不然就会失去豆腐的口感。
4.加熟石膏或明矾将磨好的黄豆浆加熟石膏或明矾之后,黄豆浆会逐渐变稠,将黄豆浆倒入布袋中,挤出水分,待豆腐凝固后取出,切成块状。
5.分别选择不同的石膏或明矾在制作豆腐时,可以分别选择不同的石膏或明矾,让豆腐的口感更加多样化。
石膏可以让豆腐口感更细腻,而明矾则可以制作出口感更加鲜美的豆腐。
6.加入其他原料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还可以加入一些其他的原料,例如豆浆、花生酱等等,这些原料可以让豆腐更加美味。
7.控制豆腐的温度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温度的控制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加熟石膏或明矾之后,需要控制好豆腐的温度,让豆腐可以缓慢地凝固起来。
8.挤水在制作豆腐的过程中,要将制作好的豆腐块挤出过多的水分,这样可以让豆腐更加鲜美,口感更加细腻。
9.加入适量盐在豆腐的制作过程中,也要加入适量的盐,在加入盐的要用手搅拌均匀,这样可以让豆腐更加入味。
10.保存制作好的豆腐可以放在冰箱中保存,豆腐的口感会更好,其保存时间也会更长。
制作豆腐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要你掌握了一些制作豆腐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地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豆腐。
各种豆腐的制作工艺豆腐是一种传统的中国食品,制作工艺有很多种。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豆腐的制作工艺:1. 白豆腐的制作工艺:(1) 准备原材料:大豆、石膏或苏打。
(2) 清洗大豆并浸泡12-24小时。
(3)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磨成豆浆。
(4) 煮制豆浆:将豆浆加热至80度左右,搅拌均匀,然后再加热至95度左右。
(5) 加入石膏或苏打:将石膏或苏打溶解在水中,搅拌均匀后倒入豆浆中。
(6) 凝固豆腐:待豆浆中的豆腐凝固成块后,用干净的布将豆腐脱水。
(7) 切割豆腐:将脱水后的豆腐块切割成适当的形状。
(8) 煮熟豆腐:将切割好的豆腐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食用。
2. 嫩豆腐的制作工艺:(1) 准备原材料:新鲜大豆、石膏。
(2) 清洗大豆并浸泡4-6小时。
(3)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磨成豆浆。
(4) 过滤豆渣:用纱布或滤网将豆浆中的渣滓过滤掉。
(5) 煮制豆浆:将豆浆加热至80度左右,搅拌均匀。
(6) 加入石膏:将石膏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倒入豆浆中。
(7) 凝固豆腐:待豆浆中的豆腐凝固成块后,用干净的布将豆腐脱水。
(8) 修整豆腐:将脱水后的豆腐块修整成规则的形状。
(9) 切割豆腐:将修整好的豆腐切割成适当的形状。
(10) 煮熟豆腐:将切割好的豆腐放入开水中煮熟即可食用。
3. 滑豆腐的制作工艺:(1) 准备原材料:新鲜大豆、石膏。
(2) 清洗大豆并浸泡4-6小时。
(3) 磨浆:将浸泡好的大豆和适量的水一起磨成豆浆。
(4) 过滤豆渣:用纱布或滤网将豆浆中的渣滓过滤掉。
(5) 煮制豆浆:将豆浆加热至80度左右,搅拌均匀。
(6) 加入石膏:将石膏溶解在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后倒入豆浆中。
(7) 凝固豆腐:待豆浆中的豆腐凝固成块后,将豆腐块分成3-4块。
(8) 搅拌豆腐:将豆腐块轻轻搅拌,使其破碎成细小的颗粒。
(9) 过滤豆渣:用纱布或滤网将豆浆中的豆渣过滤掉。
(10) 凝固豆腐:将过滤后的豆浆再次凝固成块。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豆腐制作工艺流程》
豆腐是中国传统的食品,其制作工艺流程历史悠久,且技艺复杂。
以下是豆腐制作的详细工艺流程:
1. 原料准备
豆腐的主要原料是黄豆,需要提前浸泡数小时至一夜,使其变软。
随后将浸泡后的豆子磨成豆浆。
2. 煮豆浆
将豆浆煮沸并保持一段时间,以去除豆浆中的生味,并破坏豆浆中的一些不利于凝固的物质。
3. 凝固
将煮沸后的豆浆放入凝固剂(通常为石膏或硫酸钙),并轻轻搅拌,以确保凝固剂均匀分布。
稍等片刻后,豆腐便开始凝固。
4. 切块
当豆腐凝固成块状后,将其切块备用。
切块的大小和形状因不同地区而有所差异。
5. 压水
将切好的豆腐块放入布袋中,然后施加重物进行挤压,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6. 浸水
将挤压后的豆腐块浸泡在清水中,以去除凝固剂等杂质。
7. 沉淀
将浸泡后的豆腐块放入凉水中,使其沉淀并形成最终的豆腐成品。
8. 收工
最后,将沉淀后的豆腐进行包装或者切块出售。
以上就是豆腐的制作工艺流程,通过以上复杂的工序,最终可以制成美味可口的豆腐。
豆腐制作工艺虽然复杂,但是值得珍惜。
做豆腐技术与方法如下:
1、泡黄豆:豆腐的原料是黄豆,把豆子去壳洗净,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
2、磨豆浆:豆子泡涨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磨成生豆浆。
3、过滤:用特制的布袋将磨出的浆液装好,收紧袋口用力挤压,将豆浆榨出布袋,把豆渣和豆浆分离。
4、煮豆浆:生豆浆榨好后,放入锅内煮沸,边煮边撇去上面漂浮的泡沫,煮的温度保持在90-110℃之间。
5、点浆:煮好的豆浆需要点卤凝固,可以用盐卤点卤或石膏点卤,凝固后就是平常吃的豆腐脑。
6、压板成型:豆浆凝结成豆腐花后,舀进已铺好包布的木制模具里,用包布将豆腐花包起来,盖上木板压出水分,豆腐就做好了。
传统豆腐的工艺制作过程
传统豆腐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泡豆:这是制作豆腐的第一步,将黄豆浸泡在水中,一般需要浸泡6-8小时使豆子充分吸水。
2. 磨浆:将泡好的黄豆磨成细浆,一般使用石磨或豆浆机来完成这个步骤。
3. 凝固:将黄豆浆加热至90度左右,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凝固剂(一般是熟石膏或海藻),使浆液凝固成豆腐块。
4. 切块:待豆腐块凝固后,将其倒出来切成合适的大小块。
5. 浸泡:将切好的豆腐块放入冷水中浸泡数小时,使其更加鲜嫩。
6. 包装:待豆腐块浸泡完成后,将其放入袋子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少许盐调味,即可包装成豆腐块出售。
以上就是传统豆腐的制作过程,步骤繁琐但制作成品的口感极佳,留下了无数爱好者。
传统豆腐的特点是口感软嫩、味道清香,容易消化吸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健康食品。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
《制作豆腐的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通过制作豆腐的实验,了解豆腐的制作过程和原理。
实验材料:大豆、石膏、搅拌机、豆腐模具、锅、水
实验步骤:
1. 将大豆浸泡在水中,浸泡时间约为8-12小时,直至豆子变软。
2. 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搅拌机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豆浆。
3. 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热至80摄氏度左右。
4. 在另一个容器中,将石膏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制成石膏水。
5. 将石膏水慢慢倒入加热后的豆浆中,同时搅拌均匀。
6. 将混合好的豆浆倒入豆腐模具中,用重物压实,使其成型。
7. 待豆腐凝固后,即可取出切块食用。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成功制作出了豆腐。
豆腐呈白色,质地细腻,口感清爽。
实验结论:豆腐是一种以大豆为主要原料,经过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富含蛋白质和多种营养物质。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豆腐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同时也体验了一把制作豆腐的乐趣。
希望通过这次实验,能够让大家对豆腐有更深入的了解,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尝试制作豆腐,享受健康美味的食物。
传统手工豆腐制作方法
豆腐,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其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传统手工豆腐的制作方法简单易学,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传
统手工豆腐的制作方法。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原料和工具。
制作豆腐需要用到大豆、石
膏或者苏打粉、豆浆机、豆腐模具等工具。
大豆应该事先浸泡一段
时间,使其变软,方便打成豆浆。
接下来,将浸泡好的大豆放入豆浆机中打碎,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成细腻的豆浆。
然后将豆浆倒入锅中加热,煮沸后加入石膏或
者苏打粉,搅拌均匀,待豆浆凝固成豆腐花状。
然后,将凝固好的豆腐花倒入豆腐模具中,用力挤压去除多余
的水分。
然后将豆腐模具放入冷水中浸泡,待豆腐凝固成型后,取
出即可。
最后,将制作好的豆腐放入清水中浸泡,使其更加鲜嫩可口。
传统手工豆腐制作完成。
制作好的豆腐可以做成各种美味的菜肴,如麻婆豆腐、豆腐脑、豆腐汤等,口感鲜嫩,营养丰富。
传统手工豆腐制作方法简单易学,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味的豆腐,还能感受到传统手工制作的乐趣。
总之,传统手工豆腐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只要掌握了制作的技巧,就可以在家中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豆腐。
希望大家可以尝试一下,享受到纯正的传统手工豆腐的美味。
豆腐制作流程豆腐是中国传统的食品之一,其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浸泡、磨浆、煮汁、凝固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豆腐制作的流程。
一、准备工作1.原材料选择:选用新鲜的黄豆或豌豆,质地要坚实,没虫眼和霉斑。
2.清洗:将黄豆或豌豆放入清水中浸泡8-12小时,然后将其沥干并洗净。
3.磨浆:将干净的黄豆或豌豆放入石磨中进行磨浆。
这个步骤可以用电动机代替。
二、制作黄豆浸泡液1.添加清水:在磨好的黄豆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般为1:3),搅拌均匀。
2.搅拌:将混合物倒入大盘子里,用手或木勺搅拌均匀,使其变成稠密的混合物。
3.沉淀:让黄豆浸泡液静置30分钟左右,待其沉淀后取出上层澄清液备用。
三、煮黄豆浆1.煮沸:将黄豆浸泡液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
2.搅拌:用木勺不停地搅拌,使其均匀受热。
3.加入凝固剂:在黄豆浆中加入凝固剂(一般为石膏或盐卤),并继续搅拌均匀。
四、制作豆腐1.装模:将凝固后的黄豆浆倒入模具中,压平表面。
2.压水:将模具放在重物下面压水,以去除多余的水分。
3.切块:将压好的黄豆浆切成大小相同的块状。
4.沸水焯水:将切好的豆腐放入沸水中焯一下,使其更加紧实。
5.冷却:将焯好的豆腐放到冰水中冷却,以去除多余的气味和杂质。
6.包装:将冷却后的豆腐装入盒子或袋子中即可食用或出售。
五、注意事项1.制作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卫生,避免细菌污染。
2.凝固剂的使用量要适当,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豆腐的口感和质量。
3.豆腐制作过程中要注意火候,避免黄豆浆煮沸时间过长或过短。
4.豆腐制作后要及时冷却,以保持口感和质量。
总结:以上就是豆腐制作的详细流程,其中每个步骤都有其重要性,需要仔细操作。
只有在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情况下,才能制作出美味可口的豆腐。
泡黄豆,大约要泡一个晚上,上磨磨成豆浆,放在很大的锅里熬,直到熬开,停火。
这时,要过包,使豆腐渣和豆浆分离。
在棚上吊一个十字架,将一块方形的豆腐包吊在十字架的四个角上,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网兜。
将熬开的豆浆一飘一瓢地倒进豆腐包中,另一个人就一摇一摇地晃动着豆腐包,使纯豆浆从豆腐包中漏下来,流到放在下面的大缸里。
到一定的程度,要用夹板夹住豆腐包中剩下的豆腐渣,将残留的豆浆挤净。
直到所有的豆浆都过完包了,豆腐渣就和豆浆完全分离了。
将豆浆放在大缸里稍微凉一下以后,就开始点卤水了。
将卤水盛在一个小碗里,倒里边一点,就用勺子在豆浆中搅一搅,眼睛始终注意着豆浆的变化。
再放一点卤水,再搅一搅,直到认为满意为止。
这是做豆腐的最关键的手艺,不是一般人都可以会的。
这时候,把缸的盖子盖上,等一会儿,看到豆浆已经成了脑了,里边有一朵一朵的豆腐花,与清水相伴的时候,也就是豆浆分离为豆腐花和清水的时候,就可以压豆腐了。
先将压大豆腐的木框摆好,用那种大豆腐包,即极为宽大的方形豆腐包放在木框之中,开始将豆腐花一瓢一瓢地舀到木框里,水哗哗地从下边流出来,豆腐花沉积在木框里。
等到木框里的豆腐花积满了,将豆腐包的四角翻过来,将豆腐花包住,上面用木板压好,上边再用石头压好。
等到豆腐不老又不嫩的时候,揭开木板和豆腐包,豆腐就做成了。
用刀割成一块一块的,就是好吃的豆腐了。
回答:2008-05-15 13:06
评论
liweiran4550
[大师]
将豆浆煮沸5分钟,停火,凉至95度左右,把豆浆倒进一个大木盆中,开始点浆。
点浆可用石膏水或者卤水,用石膏的话,每斤黄豆的豆浆用15克左右(石膏用量,视各地的水质不同略有增减)。
如果不了解当地石膏用量,可以用点浆法,即预备多一点石膏水,将木盘中的豆浆搅动,一边搅,以便慢慢将石膏水倒进豆浆里,当看到有豆花出现时立即停止加石膏水,找一块水湿白布将点浆后的豆浆覆盖起来,过一个小时即可将豆腐脑上格,把水压干,豆腐格是用木板做的正方形或长方形的,上下通的,四周打有孔,用比较密的纱布铺在格子里之后,再把豆腐脑一勺勺地装到格子中,将布包回,面上用板盖起来,加重物把豆腐脑中的水压干,就可以得到豆腐了。
如果你已经摸索到每斤黄豆使用石膏的量,可以用冲浆法,这样做出的豆腐,质量稳定一些。
方法是,将煮开的豆浆凉到95度左右,大木盆中装好应该用的石膏水,一个人晃动石膏水,另外一个人,或两个人一起将豆浆冲到大木盆的石膏水中,(不要搅动),这步就完成了,后面的程序和点浆是一样的。
用卤水点浆的方法与石膏是一样的,卤水的用量自己摸索,或者向当地人打听。
回答:2008-05-15 13:22
[智者]
做豆腐的具体的过程:
1,将选好的黄豆在温水中浸泡。
2,将浸泡好的黄豆磨成浆并滤去豆渣,这就制成了生豆浆。
3,将生豆浆倒入锅内,小火加温,在加温时要经常搅拌,以免锅底产生烧糊的现象。
4,豆浆开锅时关掉火,将卤水少许淋入锅内,搅匀,在豆浆逐渐凝固的同时,观察豆浆逐渐凝固的情况,继续将卤水少许淋入锅内,淋匀。
当大部分豆浆逐渐凝固后,就停止加入卤水,用大漏勺将锅内凝固的豆
5,将压实的豆花舀入做豆腐的模具内。
包裹好以后进行压实。
豆腐是怎样做成的呢?
把黄豆浸在水里,泡胀变软后,在石磨盘里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
这时候,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仿佛在豆浆桶里跳起了集体舞,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溶液。
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
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
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
豆腐做法
1.先用水泡大豆。
2.用磨磨碎。
3.用纱布过。
4.烧开用纱布过的豆浆。
5.加石膏或卤水用布压。
凉凉后就成豆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