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说屏》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30 KB
- 文档页数:6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生活中发现说明对象,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语的含义,积累文中描写屏风的精彩语句。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的方法。
2.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
(2)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屏风吗?它有什么作用?二、自主阅读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文章大意。
2.阅读过程中,将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
三、课堂讲解1.针对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
2.讲解词语的含义,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屏风?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同学们关注课文的结构和说明方法。
二、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的结构,帮助同学们理清文章思路。
2.分析作者的说明方法,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角度说明事物。
三、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说“屏风是一种活动的建筑”?四、课堂小结2.强调屏风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屏风的小论文。
2.收集有关屏风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六、教学反思1.优点: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较深入,课堂讨论氛围浓厚。
2.不足:部分同学对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理解不够到位,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三篇篇一教学目的:⑴了解中国古代“屏”的实用功能和艺术装饰功能,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层次清晰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⑵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喜欢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⑶了解文中古诗词的意思,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神韵,进一步提高语言心得力。
课型设计:赏析探究课学情剖析:⑴很多学生对屏这一详细事物缺少直观性的了解,因此,教学开始,老师可通过出示小屏风并用多媒体展示屏风的图片,增进学生直观性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于屏的学习和探究兴趣。
⑵文中几处关于屏的古诗词,学生不易理解,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工具书理解诗词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分三步⑴展示一件屏风: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明确:这是一件贝雕的屏风。
⑵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屏风,在哪里见过的?然后投影屏风画片。
学生自由讨论,然后简略评述。
⑶导入:屏风,一个富裕诗意的名称,自古以来它就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于一体,尽管在我们的生活中已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着我们的情思。
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起来说“屏”。
作者简介: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诵课文,整体感知:分四步骤⑴正音释义,积攒词语令人*齐声称道帷幕就地取材伧俗得体休憩擅长忒驻足雅俗之分⑵领会作者感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师生点评:⑶用一句话归结本文大意?讨论后明确,本文介绍了屏的作用、品种和设置,流露出对屏的喜欢之情。
⑷用文中语句答复什么是“屏”?用自己的话作一解释。
讨论后明确:第三段中“屏者,障也”。
意思是,屏风是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三)理清思路,领会感情:分五步骤⑴本文在构造上有何特点?梳理一下作者的思路。
讨论后明确:总写-分说-总写第一局部(1)充满深情引出“屏”第二局部(2-4)介绍“屏”的作用、品种和设置第三局部(5)再说“屏”的作用,点明写作用意老师就势完成板书设计⑵对屏的感情怎样?用文中语句说。
《说屏》教学设计《说屏》教学设计范文(精选4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屏风[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走入“屏”: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三、再读,探究“屏”: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四、拓展,走出“屏”:五、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屏的作用、感情:向往、欣赏说“屏”、屏的种类屏的设置、语言:生动教学反思: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教材依据】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中国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
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中国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1、《说“屏”》教材分析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
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八年级上册语文《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的喜爱之情。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说明、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的情感。
2.分析课文语言特色,学习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掌握课文中的说明、议论、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屏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古代有什么作用?2.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屏的情感。
(2)教师提问: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哪些对屏的情感?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分析课文(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如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2)学生分组讨论,找出文中运用说明、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的句子,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分析课文,使学生对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思考、表达能力。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鼓励。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表达对屏的喜爱和情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作者如何巧妙地结合说明、议论和描写,让读者对屏有更加立体的认识。
二、教学难点补充1.帮助学生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屏风?它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生1:我见过,觉得很古典,很有艺术感。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说“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说“屏”》;掌握词语“屏”“障”“间隔”等的基本含义;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及其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学会通过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及其作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屏风的历史与发展,引导学生了解屏风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古代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要以“说‘屏’”为题?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陈从周及其作品。
3.课堂讨论课文中的“屏”具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说“屏”是“间隔的艺术”?你如何看待作者对屏风的审美观点?4.精讲课文(1)教师精讲课文第一段,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作用及审美价值。
(2)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作者对屏风的喜爱之情。
(3)教师讲解课文第三段,引导学生理解屏风的实用价值。
5.课堂小结6.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说“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教学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3.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屏风?谁知道屏风是什么?生1:我见过,家里客厅有个小屏风,很漂亮。
《说“屏”》教案【最新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说“屏”》教案【最新6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中初二上册语文《说“屏”》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 体会本文生动富有文采的说明语言。
3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大家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1导入: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之后,展示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屏风的图片,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
(多媒体展示)师:“那这种家具有什么作用呢?”(联系同学学过的课文《口技》引导学生回答出两点,美观和起遮挡视线的作用)师:大家刚才说的都很好,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
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导入课文。
2 检查预习情况,弄清重点词语的读音。
(多媒体展示)3 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播放幽雅的乐曲,配合学生的朗读,布置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第一,弄清楚什么是屏,课文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第二,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多媒体展示思考的问题)4师提问:“什么是屏?”学生用原文“屏者,障也”回答,并且解说。
然后请学生找出,作者还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学生答出屏的功用(多媒体展示)5接着梳理文章,继续要求学生寻找文章所介绍的关于屏的知识。
学生发言后,老师明确:屏的分类和屏设置时的注意事项,如:造型要轻巧,色彩不要伧俗,绘画要有诗意,屏的设置要注意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等方面要做到得体。
《说“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屏”的基本含义,通过学习课文,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相关词语。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3.通过阅读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铭记“屏”字在古代的含义及相关用法。
2.掌握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逻辑。
3.培养学生对文化底蕴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内容:
2.学习表达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文中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
四、教学过程:
2.阐述课文内容,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重点理解“屏”字的使用。
3.分组讨论,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及文化内涵理解。
4.小结课堂内容,强化对“屏”字的记忆及理解。
五、课后实践:
1.让学生自学相关资料并展示,加深对“屏”字的理解。
2.组织学生课外实践,写作感悟文章,强化语言表达。
3.每周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六、教学反思:
1.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较大差异,要注意因材施教,灵活调
整教学方法。
2.需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的文化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初二上册《说“屏”》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理清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
(3)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会欣赏屏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激发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创造。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
2.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2)理解屏风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屏风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屏风的用途。
(2)简介屏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全班交流。
4.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文章的主旨。
(3)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
5.拓展延伸(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屏风的应用。
(2)讨论屏风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6.课堂小结(2)强调屏风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四、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理解词语的含义。
2.深入阅读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3.以“我眼中的屏风”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讲解、拓展延伸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了屏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品味,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上,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附:教学资源1.屏风图片2.生字词表3.文章结构分析图4.屏风相关资料5.学生作业示例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1.理解文章主旨:教师:同学们,你们认为作者在《说“屏”》这篇文章中,想要传达给我们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甲:我觉得作者想告诉我们屏风不仅仅是家具,它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年级语文上册《说屏》教案范文(精选6篇)一、教案范文1教学目标•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说屏》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变迁的思考和思辨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化变迁的思考和思辨能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说屏》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阅读和理解1.让学生阅读《说屏》并思考以下问题:–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的观点和看法有哪些?–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如何?2.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问题。
1.分析故事中的主题和思想:–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2.提醒学生注意故事中暗含的细节和隐喻,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思考和讨论1.讨论《说屏》中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安排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教案范文2教学目标•掌握《说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掌握《说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说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
1.让学生阅读《说屏》的片段,并回答以下问题:–《说屏》是一篇什么类型的作品?–《说屏》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故事中的冲突和转折点是什么?–故事的结局如何?2.学生自主讨论并回答问题。
文学鉴赏1.分析《说屏》的语言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通过分析《说屏》中的描写和对话,让学生领会作者的用意和目的。
写作训练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说屏》的读后感,并分享给同学。
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安排下一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案范文3教学目标•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掌握《说屏》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说屏》的基本内容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过程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说屏》的主题和基本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说的“屏”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通过合作学习,探讨“屏”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现代媒体,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屏”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说的“屏”的文化内涵。
(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现代媒体,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课件,展示各种屏幕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屏幕在生活中的普及。
(2)提问:你们知道屏幕有哪些种类吗?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学习生字词。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屏”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及其作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屏”的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作用。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屏幕在不同场合的运用及其作用。
3. 写一篇关于屏幕的小论文,阐述自己对屏幕的认识和看法。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屏幕图片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屏幕的多样性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屏幕的认识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八年级上册《说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说屏》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风格。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体会文章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小屏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走入“屏”:
欣赏小屏风导入新课。
二、初读,感知“屏”:
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文中作者对屏风的感情怎样?
三、再读,探究“屏”:
1、圈点勾画出文章引用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2、探究: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句有什么好处?
四、拓展,走出“屏”:
五、布置作业
片断作文:说“扇”。
要求:1、写一个片断,说清特征。
2、字数2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屏的作用感情:向往、欣赏
说“屏”屏的种类
屏的设置语言:生动
七,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生的活动占到了百分之六十。
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唤醒、碰撞、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我认为自读课只要设计合理,学生就会喜欢上,而且总是期待着表现自己的才华的机会,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爱动是初中学生的天性。
课前的精心预设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课堂机智灵活的驾驭课堂,利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生命的涌动,那么语文自读课教学必定会事半功倍。
八年级上册《说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
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
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
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
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银屏人
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
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
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
(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
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
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