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
- 格式:ppt
- 大小:239.50 KB
- 文档页数:33
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类认识自我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认知自我、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基础。
但是,自我意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以下是关于自我意识的一些介绍:一、自我意识的起源人类自我意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研究表明,这个时期的人类开始使用抽象符号和标识来代表事物,并开始思考自我和他人的区别。
这种区别意识为人类进一步发展自我意识奠定了基础。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包括生物学、社会学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社会因素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不同,开始认可自己的身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我意识。
这一进程一般在儿童时期开始,并持续到成年。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它为人类赋予了自我决策、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在社交、求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自我意识也经常与情绪和心理健康相关。
一个具有强大、稳定自我意识的人往往会具备更强的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四、自我意识的局限性虽然自我意识是人类认知自我的基石,但它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比如,自我意识容易导致人们过度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此外,自我意识也会造成人们对自我的评价过高、对他人的评价过低,从而引发一些矛盾和争端。
五、自我意识的培养培养自我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从教育、文化、社会等多方面进行。
以下是几点积极的建议:1.鼓励孩子思考,引导他们分析问题并评估自己的表现。
2.培养爱心和同理心,让孩子懂得关心他人。
3.鼓励孩子多与他人交流,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总结自我意识在人类认识自我的演进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
但是,在培养自我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其局限性,不能过度强调个体的需求和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权益和利益。
什么是自我意识,我们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指人类对自己存在和自身特征的认知和感知,它是人类思维、语言、人格形成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基础。
自我意识是人类高度进化的产物,是人类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中心。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1. 神经系统的发育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神经系统的发育密切相关。
人类大脑的发育需要经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等不同的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大脑功能逐渐发展,包括感知、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不同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特征,形成自我意识。
2. 语言的发展语言是人类意识的基础之一,也是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人类通过语言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和意愿,从而逐渐形成对自己的认知和感知。
在语言的帮助下,人类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特征,形成自我意识。
3. 社会交往的影响社会交往是人类自我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人类在社会交往中可以认识到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经验,从而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身特征。
在社会交往中,人类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和个性,从而形成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1.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自我意识是人类对自己存在和自身特征的主观感受和认知。
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都是不同的,因此自我意识具有主观性。
2. 自我意识是稳定的自我意识是相对稳定的,它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推移而发生一定的变化,但总体上是相对固定的。
3. 自我意识是多维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它包括对自己身体、心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感知和认知。
4. 自我意识是动态的自我意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可以随着时间和经验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人类的认知和感知是不断变化的,因此自我意识也是动态的。
四、意识到自己的存在1. 感知自己的身体人类可以通过感知自己的身体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例如,当我们感觉到身体的某个部分受到刺激时,我们就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名词解释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能够认识自己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并将其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进行区分和区别对待的能力。
它是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独特的心理特征之一。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婴儿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婴儿对自己和环境没有明确的认知,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活动是独立于他人的。
随着神经系统的发展、语言的习得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能够使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并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情感和社会认知密切相关。
情感体验引导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促使他们思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同时,社会认知的发展使个体逐渐理解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在交往中学会解读和回应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与评价。
这些过程促进了个体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观察和反思,形成了对自我的认知。
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发展和适应起着重要作用。
它使个体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需求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
同时,自我意识也使个体有能力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估和调整。
这种自我评估和反思的能力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提高自己的行为效果和适应性。
自我意识还使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人际关系中,个体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识别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意图,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情感,并为合作和互动提供有效的基础。
总之,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能力,它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认知密切相关。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个体的行为适应和人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
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三类。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个性特征形成的过程。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调节系统。
(1)生理自我。
生理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生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体对自己的身高、体重、外貌、身材等方面的意识等。
如果一个人对生理自我不能接纳,觉得自己个子矮、不漂亮、身材差等,就会讨厌自己,表现出自卑和缺乏信心。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2)心理自我。
心理自我就是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包括个人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心理状态、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表现等方面的意识。
(3)社会自我。
社会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社会关系、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地位的意识,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权利的意识等;也是指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自己和他人相互关系的认识、评价和体验。
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善于交流或沟通,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没有知心朋友等,就会感到很孤独、很寂寞。
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具体而言,它包括人在实践中自己对自己、自己对自然、自己对他人、自己对社会等关系的意识活动。
国外有一种关于自我的20句测验,即要求被试对同一个问题“我是谁”给出20个不同的答案,从被试的各种描述中可了解他们的自我(自我意识)状况,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旅游”、“我诚实、努力”、“我想深入学习心理学”等。
(二)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自我意识是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构成的。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1.自我认识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或基础是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1)自我观察。
人是观察的主体,同时又是被观察的客体,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觉察到自己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等。
古有“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就有自我观察的意思。
(2)自我分析。
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
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是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
自我评价有适当与不适当、正确与不正确之分。
适当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使主体对自己采取分析的态度,并能将自己的力量与所面临的任务及周围人的要求加以恰当的比较。
人们对自我的正确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价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认识自己是比认识客观世界更复杂的过程,除了认知因素外,还会受到需要、动机、能力等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们往往容易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指个体是否满意自己或悦纳自己的情绪,主要包括自爱、自尊、自恃、自信、自卑、自责、优越感等。
什么是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自我意识具体分析
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验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则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发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整的个性。
简述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活动的意识。
它包括以下几个心理成分:
1. 自我认知:这是自我意识的基础,个体通过感知、思维和记忆等方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性格特点、能力、兴趣爱好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 自我体验:这是个体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包括自尊、自信、自爱、自卑、内疚、自豪等各种情绪。
这些情绪反映了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3. 自我控制:这是个体对自己行为和思想的控制,体现了个体的意志力。
它包括自我约束、自我调整、自我激励等,使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来行动。
4. 自我调节:这是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状态的变化,对自我意识进行调整的过程。
它包括对自我目标、自我期望、自我评价等方面的调整,以保持心理平衡和适应环境。
5. 自我实现:这是个体追求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动力,它推动个体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些心理成分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自我意识系统。
通过对自我意识的了解和发展,个体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调整自己,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自我意识名词解释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主体感知和认识,意味着个体对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与外界事物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
自我意识是人类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在心理学和哲学中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体性自我意识和客体性自我意识两个层面。
主体性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是一个有思维和感知能力的主体的认知,例如“我在想什么”、“我感到快乐或痛苦”等。
这种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体验自己的感受和思维活动,从而形成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认识。
客体性自我意识则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名字、性格等外在特征的认知,例如“我是谁”、“我长得怎样”等。
这种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与他人和外界进行交流和互动。
自我意识的出现是人类与动物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动物虽然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它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只是简单地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而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使得我们能够有意识地思考、感知和认知自己的存在。
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婴儿在出生时并没有自我意识,他们对自己和外界没有明确的认知。
随着大脑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婴儿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外界的区别,并形成对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认识。
这个过程通常发生在婴儿几个月大的时候,通过对镜子中自己形象的认知来实现。
除了人类,有些其他物种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识。
例如大猩猩、海豚等高级哺乳动物能够通过反射、镜子等形式来认知自己,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认知能力。
这些动物在心理学实验中会明确认识到镜中反射的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同类。
总体来说,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主体感知和认识,包括对内在思维和感受的认知,以及对外在身体和特征的认知。
它是人类高度发展的认知能力,是个体与世界和其他个体进行交流和互动的基础。
自我意识名词解释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我意识的内涵和价值1什么是⾃我意识(内涵)?⾃我意识:是对⾃⼰⾝⼼活动的觉察,即⾃⼰对⾃⼰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的⽣理状况(如⾝⾼、体重、体态等)、⼼理特征(如兴趣、能⼒、⽓质、性格等)以及⾃⼰与他⼈的关系(如⾃⼰与周围⼈们相处的关系,⾃⼰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等)。
⾃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理成分:(1)⾃我认识。
⾃我认识是主观⾃我对客观⾃我的认识与评价,⾃我认识是⾃⼰对⾃⼰⾝⼼特征的认识,⾃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我评价,对个⼈的⼼理⽣活及其⾏为表现有较⼤影响。
如果个体对⾃⾝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对⾃⼰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理特征⾃--满或⾃卑,将不利于个⼈⼼理上的健康成长。
(2)⾃我体验。
⾃我体验是主体对⾃⾝的认识⽽引发的内⼼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种态度,如⾃信、⾃卑、⾃尊、⾃满、内疚、羞耻等都是⾃我体验。
⾃我体验往往与⾃我认知、⾃我评价有关,也和⾃⼰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我体验有助于⾃我监控的发展。
(3)⾃我监控。
⾃我监控是⾃⼰对⾃⾝⾏为与思想⾔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是发动作⽤,⼆是制⽌作⽤,也就是⽀配某⼀⾏为,抑制与该⾏为⽆关或有碍于该⾏为进⾏的⾏为。
进⾏⾃我认知、⾃我体验的训练⽬的是进⾏⾃我监控,调节⾃⼰的⾏为,使⾏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我监控调节⾃⼰的认识活动,提⾼学习效率。
2⾃我意识的价值⾸先,健康的⾃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理品质的基础。
⾃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理过程和个性⼼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相互影响,从⽽整合为有机的统⼀体。
⾃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到⾃我意识之中。
什么是自我意识引言自我意识是对自身存在和个体心理过程的认知和感知。
它是人类认知能力的核心之一,是人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反思和认知。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感知两个方面,它是人与众生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之一。
本文将探讨自我意识的定义和特征,以及它对个体的影响和发展。
定义和特征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意识和认知。
它是对自身存在和个体心理过程的感知和认知,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感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思考、情感和行为的反思和认知,它使个体能够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以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自我感知则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身体感受的感知,包括对自己的形象、感受和需求的认知和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我们能够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并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婴儿期,孩子对自我和外界的界限并不清晰,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开始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到了青少年期,个体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价值观、目标和未来。
成年后,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趋于稳定,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处理情感和行为。
自我意识的作用自我意识对个体的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要。
其次,自我意识使个体能够对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进行反思和调节,提高自身的情绪管理和行为控制能力。
此外,自我意识也有助于个体建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
最后,自我意识还有助于个体建立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心,提高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自我意识的培养自我意识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首先,个体可以通过反思和自省来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目标。
其次,个体可以通过社交和交往来提高自我感知能力,从他人的反馈和感知中了解自己的形象和特点。
自我的意识概念自我的意识是指人类对自己存在的认知和理解,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产物。
个体的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的具体反映,实际上是极为复杂而富有内涵的心理现象。
不同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因多种因素而存在差异,包括个体的性格、价值观、经历等等。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心理特征,它与其他物种的意识存在根本上的区别。
自我意识使人类能够对自己进行思考、觉察和反省,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在世界中的地位。
在自我的意识中,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审视和评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规范自身的行为。
自我意识也使得人类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并形成复杂的社会结构和文明。
自我的意识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与个体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经验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早期,个体的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身体和感受的基本认知,例如一个婴儿会通过自己的反应和行为来感知自己的存在和需求。
随着个体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自我意识逐渐成熟和复杂化,个体能够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思维、情感和欲望,能够使用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思想。
自我的意识在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的意识使人类能够认识和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个体能够根据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判和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造和进步。
其次,自我的意识使人类能够理解他人的内心体验和思想。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意识到他人也具有和自己类似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和同理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最后,自我的意识使人类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有限性。
个体通过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有限并经历着不断的变化,从而产生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身意义的思考。
自我的意识的发展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社会和文化环境决定了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的模式和内容。
例如,个体在家庭和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和价值观念会对其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背景和社会规范也会影响个体对自我的认同和评价。
社会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和社会互动关系的学科,它探究了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个方面,其中,自我意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看法,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标志之一。
本文将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自我意识的构成和影响因素,以及自我意识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构成自我意识是通过个体对自身和他人的印象、反应和评价而建立的。
它与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密切相关。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意识主要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1.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的总体印象。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感受和评价,是对自我经验中最根本的概括。
作为一个人个体的自我认知部分,自我概念是其心理特征的结构化呈现。
自我概念可以根据个体各种经验而产生变化,如社会经验、文化经验、父母教育等,因此,个体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变化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及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2. 自尊自尊是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它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是自我意识的内在核心。
自尊感受的高低以及稳定与否,受到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人们的性格特征、环境等。
综合得分较低或缺乏自尊感情的人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威胁,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3. 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达成目标的信心程度。
它是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各种领域中的信心和能力,是自我意识关键的补充。
自我效能和自尊有一定的关联,但它主要是评价对不同领域的自信心程度,比如会议发言、解决问题等。
自我效能的体验将影响个体对当前、未来行为取向、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与成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影响因素1. 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体最早接受教育、形成自我意识的环境。
家庭环境的积极、负面影响会对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1)自我认知和理解;(2)自尊心;(3)个体生活与家庭的互动关系;(4)个体角色的感知和行为的规范化;2.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对自我意识有深刻影响。
1什么是自我意识(内涵)?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主要包括三种心理成分:(1)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自我认识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这个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个人的心理生活及其行为表现有较大影响。
如果个体对自身的估计与社会上其它人对自己客观评价距离过于悬殊,就会使个体与周围人们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长期以来,将会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自--满或自卑,将不利于个人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如自信、自卑、自尊、自满、内疚、羞耻等都是自我体验。
自我体验往往与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有关,也和自己对社会的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良好的自我体验有助于自我监控的发展。
(3)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是自己对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发动作用,二是制止作用,也就是支配某一行为,抑制与该行为无关或有碍于该行为进行的行为。
进行自我认知、自我体验的训练目的是进行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群体规范,符合社会道德要求,通过自我监控调节自己的认识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2自我意识的价值首先,健康的自我意识是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
自我意识作为意识的核心内容,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在自我意识的统领之下,通过自我意识的监督、调节作用相互影响,从而整合为有机的统一体。
自我意识指引着个性发展的方向,规划着塑造个性的具体行为,调节着个性发展中的矛盾冲突,把个性发展的全部进程都纳入到自我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