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自我意识 2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3
作文三篇:伟大的自我意识【篇一:伟大的自我意识】尼采说:“伟大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
”什么是伟大的自我意识?就像管仲,鲍叔牙与齐桓公三人,鲍叔牙将管仲从监狱中救出,并将他推荐给齐桓公做宰相,齐桓公放下管仲曾射过自己一箭的恩怨,任用贤能,从而治理好了国家,使齐国日益昌盛,而在管仲临终之际,在齐桓公问政管仲谁能接替他任下一任宰相时,管仲却没有推荐鲍叔牙。
在他人看来,这可能是不义之举,但是,鲍叔牙推荐管仲而管仲不推荐鲍叔牙都不是建立在个人的恩怨之上的,而是在国家利益之上——这就是伟大的自我意识。
正如尼采所言:“伟大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个体,而是作为人类。
”伟大的自我意识还表现在崇高的理想上。
周恩来因为有伟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因为有伟大的自我意识,所以毛泽东立下了“创中华新纪之强国,造国民千秋之福祉”的誓言;尼采因为有伟大的自我意识,所以他为人类总结提出了人生三境界——“我应当;我要;我是”;因为有伟大的自我意识,所以曹德旺道出了“国家会因为有你而强大,社会会因为有你而进步,人民会因为有你而富足”的奋斗理想;因为有伟大的自我意识,所以特斯说出“引导我做一切事情的欲望,是驾驭自然力量为人类服务的欲望”的话,并在拿到交流电发明专利证书时撕毁了它,说:“让全世界人都可以免费使用我的交流电。
”腓特烈大帝因鄙薄德语而闻名,但当他的大臣赫兹伯格用德语翻译了一段《日耳曼尼亚志》上呈给他,并表达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时,这位伟大的国王却表现出了少有的谦卑:“朕愚陋无知,竟与博学如卿者论及拉丁文学,尚请见谅。
朕或思之不周,卿莫介怀。
”这就是伟大的自我意识,站在国家的角度,不计个人恩怨,从而做出有益于国家、人民,乃至于全人类的行为。
伟大的自我意识,并非始于个人,而是始于国家、民族,乃至于人类。
【篇二:伟大的自我意识】从“诗言志”到”文载道”,从“古玩瓷器”到“四大发明”,国人依偎在旁,“自豪无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荑以通有无”足见国民思维的“持久力”。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练习题一、不定项选择1.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可以分为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 )。
A理想自我B.现实自我C.社会自我D.投射自我2.“我觉得而自己专业知识学的不好,综合素质也不甚理想”,这种对自己的智力方面的认识,是( )。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C.社会自我D.自我认识3.“我觉得我有些粗心大意”,“我对自己很满意”,“我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等,这些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以及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及机体状态的意识,属于( )。
A自我体验B.自我认识C.自我调控D.自我意识4.“我觉得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别人一定会看不起我”,这种个体想象中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 )。
A.现实自我B.理想自我C.投射自我D.自我体验5.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明显不如别人,通常采取回避人际交往的方法来避免别人对其作出负面评价,常常把自己禁锢在小圈子里,过分保护自己,这是( )的表现。
A自我中心 B.苛求完美C.过度自卑D.过度自我接纳6.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发展的( ),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标志,也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A.初级阶段B.中级阶段C.高级阶段D.最终阶段7.个体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对自我的接受和认可,即有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
只有客观准确地认识自我,并对自己持有接受和开放的态度,才能快乐幸福的生活。
这体现了自我意识( )的作用。
A提高认识水平B.丰富感情世界C.促进道德形成D.保障心理健康8.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当代大学生目前的主要解决的任务是( )。
A获得自我同一性 .B.克服自卑感C.获得自我完美感D.获得信任感9.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并且认为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达成自己的理想,从而自暴自弃,变得无所事事,没有动力。
这体现了以下哪一种矛盾( ) A主观我与客观我B.理想我与现实我C.独立与依附D.自卑与自负10.形成自我意识的核心和关键是( )。
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研读最初发表时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后改名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一、作家自述最初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时,想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写几个有缺点的人物,揭露我们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一是提出一个问题,像林震这样的积极反对官僚主义却又常在“斗争”中碰得焦头烂额的青年到何处去。
我写的几个人物和他们的纠葛,有一些地方虽然能够感受、传达,却不能清楚地分析、评价,写这篇小说时,我是抱着一种提出若干问题,同时惭愧地承认自己未能将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的心情的。
我不想把林震写成娜斯嘉式的英雄。
生活不止一次地提示给我热情向往娜斯嘉又与娜斯嘉有相当区别的林震式的人物,林震式的“斗争”,林震式的受挫。
甚至于,我还想通过林震的经历显示一下:一个知识青年,把“娜斯嘉方式”照搬到自有其民族特点的中国,应用于解决党内矛盾,往往不会成功。
在与林震对立的一方,刘世吾是主要人物,我着重写的不是他工作中怎样“官僚主义”(有些描写也不见得宜于简单化地列入官僚主义的概念之下),而是他的“就那么回事”的精神状态。
至于刘世吾在工作上,不少地方是正确的、可敬的,我一点也不“憎恶”他。
可惜,他运用自己对于工作规律的掌握来保护、掩盖自己的冷漠,他的优点和缺点是联系着的。
摘自王蒙:《关于(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人民日报》1957年5月8日。
我当时还不懂得什么叫影射,嗅不出这两个字后面的血腥气味。
我的小说就是写了缺陷、阴暗面,而且是写的一级党委的组织部门,大胆直书,百无禁忌,影射于我,何用之有?有人说刘世吾的谐音是刘事务,可见作者视刘世吾为事物主义者。
这对于作者也无异于说梦。
作者当时根本不懂用谐音来帮助自己的人物亮相,如先进人物姓洪、坏蛋姓刁之类。
这篇小说里人物的名称是这样起的:作者有一批老战友,作者取他们的名字,改换了姓氏,乱点鸳鸯谱,便成了小说人物的姓名。
摘自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琐谈》,《读书》1979年第1期。
自我意识
【学情分析】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人类生存伊始,就开始了对自我的探索。
无论是最开始的“为什么我会不开心”到后来的“存在的意义”,人类坚持前行在自我意识探索的道路上。
作为一名社会性动物,更好的自我意识帮助人类更好地生存、更好地适应社会。
高一学生作为高中校园里的新人,作为青春期里的少男少女,他们需要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寻找自己在这个环境中存在及发展的恰当方式,探索个人的独特自我。
这时,为高一同学开一堂关于自我意识的专业的心理课,还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个人潜力的无穷
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
学会评价自己的不同角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游戏、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他人眼中的自我,加深对自我的认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不断的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客观的看待他人的评价
【教学重点】
1. 知道潜力的无穷性
2. 了解他人眼中的自己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面对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教学准备】
1.ppt
2.宽敞的活动教室
【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效果预估】
我预估本节课在游戏、提问等活动的带动下,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体会到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需要不断的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能更客观的看待他人的评价。
第四章自我意识一、单项选择题。
1.自我知觉理论的提出者是()。
A.贝姆B.詹姆斯C.施奈德与坎贝尔D.罗森伯格2.科学家研究发现,被动物抚养长大的人类诸如狼孩、熊孩等没有自我意识,其根本原因在于()。
A.他们存在生理缺陷B.他们没有参与社会生活、与他人相互作用C.他们并没有出现物—我感觉分化D.他们的生理发展不成熟3.下列属于镜我的是()。
A.小王希望自己勇敢、努力B.小王觉得自己很勇敢、努力C.妈妈觉得小王是很勇敢、努力D.小王觉得妈妈认为他很勇敢、努力4.下列理论由贝姆提出的是()。
A.自我知觉理论B.归因理论C.控制源理论D.社会知觉理论5.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是()。
A.主我B.客我C.镜我D.社会自我6.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
A.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B.从生理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C.从社会自我到生理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生理自我7.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
A.生理的成熟和发展B.对有关自我词的掌握C.自我觉知D.认知能力的提高和社会互动8.()是个体在已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个体会在此基础上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
A.自我知觉B.自我概念C.自我评定D.自我图式9.下列对自我意识内容的分类,由罗杰斯(C. Rogers)提出的是()。
A. 现实自我、理想自我B. 实用自我、原则自我C. 公我意识、私我意识D. 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10.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称为()。
A.自我概念B.图式C.角色认同D.自我评价11.自尊的经典公式为()。
A.自尊=成功/抱负B.自尊=抱负/成功C.自尊=成就动机/抱负D.自尊=抱负/成就动机12.()的高低取决于成就动机的强弱。
A.自尊水平B.抱负水平C.自我意识D.自我效能感13.库利对詹姆士“社会我”的发展,主要在于他提出了()概念。
A.“物质我”B.“自然我”C.“镜中我”D.“精神我”14.“政治家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勤奋工作、好的名誉和谋略恰当等,而被他们击败的对手则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他们不能控制的原因”的现象是()。
A.动机性归因偏差B.自我确认C.自我肯定D.自我效能15.个体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体的层面,称为()。
A.物质自我B.心理自我C.社会自我D.理想自我16.自尊是个体对其()评价的结果。
A.社会地位B.社会自我C.心理自我D.社会角色17.关于自我概念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A.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B.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生理自我C.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D.心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18.“自我意识”概念首次提出是在()。
A.霍妮(K.Horney)著的《自我的挣扎》B.弗洛伊德(S.Freud)著的《集体心理学和自我分析》C.米德(J.Mead)著的《意识、自我与社会》D.詹姆斯(W.James)著的《心理学原理》19.个体对自己的身体、外貌、体能等方面的意识属于()。
A.社会自我B.投射自我C.生理自我D.心理自我20.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观念、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都属于()。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调控D.自我感觉21.大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需要动机、意志特征、理想及政治思想等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说明其自我概念具有()的特点。
A.丰富性B.完整性C.概括性D.稳定性二、多项选择题。
1.自我概念的功能有()。
A.保持个体内的一致性B.解释经验C.决定期待D.反思自己2.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
A.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影响B.行动表现的反馈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3.自我意识,亦称为()。
A.自我B.镜我C.自我概念D.反思自我4.身份是由个体的()决定的自我认同。
A.认知地位B.社会地位C.身份地位D.处境地位5.社会知觉包括对()知觉。
A.他人B.社会C.群体D.自我6.自我意识的形式包括()。
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镜我7.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
A.他人的反馈B.反射性评价C.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D.社会比较8.自我控制的功能包括()。
A.制止作用B.发动作用C.改变作用D.比较作用9.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包括()。
A.个体掌握的经验B.替代性经验C.生理和情绪状态D.社会比较10.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包括()。
A.生活中的成败经验B.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C.自己的内部标准D.自我反思三、填空题。
1. 自我知觉是指,内容有两个基本成分:和构成。
2. 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是、、、。
3. 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有、、。
4.自我控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5.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包括:、、。
四、名词解释。
1.自我意识2.自我服务偏差3.自尊4.自我控制5.自我效能感五、简答题。
1.什么是自我意识?2.自我认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3.试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4.什么是过度合理化效应?5.你怎样理解自尊的定义?六、论述题。
某日,富商闲来无事,就到大街上散步,刚走不远,他看到前面有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正满脸堆笑地向他走来,眼神里充满渴望。
富商见此怜悯之情油然而生,毫不犹豫地将一元钱丢进推销员的怀中,就缓步走开了。
他以为能听到一句感谢的话,回头看时正遇上推销员那不领情的眼神,他才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就连忙返回,很抱歉地对推销员解释说:“对不起,我刚才忘了拿笔,希望你不要介意。
”说着便从笔筒里取出几支铅笔,最后又说:“我们都是商人,都不能做赔本的买卖。
你有东西要卖,而且上面有标价,我照价付给了你钱,我也要拿走我买的东西。
”这件事富商并没有放在心上,他只是觉得对任何人都应该尊重,不管他自己是否需要。
几个月过后,富商出席一个商业活动,作为公众人物,许多人都与他寒暄。
快到中午用餐时,他身边的人不那么多了,这时一位穿着整齐的年轻人迎上前来,用充满感激的目光注视着他,富商感到很纳闷,但一时也想不起来这个人是谁,此时年轻人说话了:“您早就不记得我了吧?我也是才知道您的名字,但不管您是一个名人还是一个普通人,我永远忘不了您。
我是数月前那个铅笔推销员,当时您的举动给了我足够的尊严。
在此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像个乞丐,一个推销铅笔的乞丐,不配得到任何人的尊重。
因为很多人都只给我钱,并没有拿走一件商品,他们都认为我是一个乞讨者,直到您走过来并告诉我,说我是一个商人为止。
您虽然拿走了一元钱的商品,但却为我重新找到了尊严。
您的话使我重新树立了自信,我立志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商人,今天我做到了。
谢谢您!”1. 请你运用社会心理学自我概念和自尊理论解释为何一句短短的话语尽然如此具有感染力?这个案例对你有何启示?2. 联系自身实际,运用社会心理学的自尊理论谈谈如何确立和维护自尊。
第四章自我意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D 4.A 5.C 6.A 7.D 8.D 9.A 10.B 11.B 12.B 13.C 14.A 15.A 16.D 17.C 18.D 19.C 20.A 21.A二、多项选择题1.ABC 2.ABCD 3.AC 4.BD 5.ACD 6.ABC 7.ABCD 8.AB 9.ABC 10.ABC三、填空题1.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自我概念、自尊2.他人的反馈、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社会比较。
3.生活中的成败经验、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自己的内部标准。
4.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缓满足、制定和完成行为计划、采取适应于社会情景的行为方式。
5.个体掌握的经验、替代性经验、生理和情绪状态。
四、名词解释1.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2.自我服务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负有责任,这种偏差被称作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
3.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而言之,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4.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控制。
它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类高级心理活动。
5.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境的主观判断。
五、简答题1.什么是自我意识?答:自我意识也称为自我,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及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不仅包括对自己各种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外貌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还应包括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以及自我控制(在成功或失败后的自我感受,戒烟、戒酒的自我意向等)。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2.自我认识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答: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包括社会比较(平行比较、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和反射性评价、自我观察(态度的自我知觉、情绪的自我知觉、内部动机和过度合理化效应)和内省。
3.试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自我知觉理论主张,当我们的态度、情绪以及其他内在状态处于模糊不清或摇摆不定时,我们就会站在外部观察者的位置上,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该行为发生时的情境来获得自我知觉。
该理论有如下两个要点:第一,只有在不确定自己的感受如何时,我们才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推论自己的感受。
第二,人们会判断,自己的行为是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感受还是受到了情境的影响。
个体是通过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及行为发生的情境进行分析来获得自我知觉的。
如果个体未受外部环境的引诱和约束,自由地做出某种行为,那么该行为就真实地表达了个人的内在特性;相反,如果外界压力很大,即个体的行为是迫于外界环境的约束做出的,那么就不能代表个体的内在状态、特性和态度。
4.什么是过度合理化效应?答:给人们奖励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会让他们将其行为归因于奖励,这样就会削弱他们对内部动机(因为兴趣而去做)的自我知觉,从而产生过度合理化效应。
所谓过度合理化就是指人们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由难以抗拒的外在原因所引起的,从而使他们低估了内在原因引发该行为的可能性。
5.你怎样理解自尊的定义?答: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有一定的评价意义,简而言之,自尊是对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