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169.00 KB
- 文档页数:9
岭南文化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地理因素岭南文化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有文化,它根植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海南等岭南地区,形成于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
岭南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并且在形成过程中,地理因素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岭南文化的特点:1.宗教多元: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元宗教共存的区域,岭南文化也因此具有宗教包容性和多样性。
佛教、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传入并得到发展,形成了岭南地区独特的宗教信仰体系。
2.美食文化:岭南地区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以粤菜为代表的岭南菜系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岭南人的饮食崇尚鲜美、清淡、独特的口味,尤其讲究食材的新鲜和烹饪的精细。
岭南菜以烧腊、煲仔饭、海鲜等为代表,成为岭南文化的独特符号。
3.家居建筑:岭南地区的家居建筑受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建筑风格。
岭南传统建筑以重屋顶、宽庭院、幽静的院落、红木家具和精美的木雕为特点,注重空间利用和生态环保,体现了岭南人对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
4.音乐舞蹈:岭南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音乐舞蹈文化,包括粤剧、潮剧、客家山歌等。
这些传统音乐舞蹈形式独具特色,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了岭南人民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艺术文化:岭南地区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书画家和工艺美术家,其传统艺术形式包括岭南画派、金石篆刻、陶瓷艺术等,都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
岭南文化注重细腻、典雅的表达方式,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文化。
二、岭南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1.地形地貌:岭南地区地势起伏,众多山脉和丘陵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
这种独特的地理环境,为岭南人民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居住条件和生产环境,同时也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交融。
2.气候条件:岭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成为岭南人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重要影响因素。
岭南宗教民俗文化
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份,这里有着丰富的宗教和民俗文化。
1.道教文化:岭南地区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
在岭南地区,人们信奉道教神仙,如太上老君、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等,每年都会举行各种道教仪式和祭祀活动。
2.佛教文化:佛教在岭南地区也有着广泛的影响,许多寺庙和佛教文化景点吸引了大量的信众和游客。
岭南地区的佛教文化以禅宗文化为主,禅宗文化注重禅修和内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清净。
3.民间信仰:岭南地区的民间信仰也非常丰富,人们信奉各种神祇和祖先,如土地神、城隍神、财神、灶神、门神等。
每年的传统节日和庆典活动也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
4.民俗文化: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多彩,如龙船竞渡、赛龙舟、舞狮、舞龙、踩高跷、踩旱船等,这些民俗文化活动不仅具有娱乐性,也反映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总之,岭南地区的宗教和民俗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岭南文化的介绍一、岭南文化的概述岭南文化,是指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的文化,其中以广东文化最为著名和典型。
广东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方特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岭南文化的历史渊源岭南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早在逾越时代,岭南文化就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系统,这可以从夏商时期出现的雕刻石器、青铜器、玉器等文物中看出。
唐代以后,岭南文化开始走向繁荣时期。
在南宋时期,广东成为了全国最富有的地区之一,岭南文化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到了明清时期,岭南文化经历了一段衰落期,但在民国和新中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岭南文化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三、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融合了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具体来说,岭南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多元化岭南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包含了多种民族文化因素,如中原文化、南越文化、海外文化等,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特色的岭南文化。
2. 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岭南文化的民俗文化非常丰富,如“过大年”、婚俗、祭祀活动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是人们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方式,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3. 建筑风格独特岭南文化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吊脚楼”、“宫殿式建筑”、“粉墙黛瓦”、“园林式建筑”等为代表,这些建筑充分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4. 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岭南文化的饮食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岭南菜系粤菜更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岭南饮食文化不仅注重味道、营养和色彩,更体现了广东人的独特性格和审美情趣。
四、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岭南文化的代表作品非常丰富,包括建筑、雕塑、书画、音乐、戏曲、小说等方面,以下为几个代表性的作品:1. 世界文化遗产——岭南古建筑群岭南古建筑群是广东地区古建筑的代表,包括广州的南越王墓、石室圣心大教堂、陈家祠等,这些古建筑是岭南文化的象征和代表。
岭南文化元素岭南地区是中国广东、广西两个省份的地理称谓,位于中国南方。
岭南文化是指岭南地区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风格。
岭南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元素。
本文将探讨岭南文化的四个主要元素:岭南建筑、岭南饮食、岭南音乐和岭南传统手工艺。
1.岭南建筑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
岭南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使用木材和砖瓦进行建造,建筑外观雕刻精美,色彩鲜艳。
典型的岭南建筑有双层弯道黄屋顶、砖雕和木雕等装饰,表达了岭南人民对祖国文化和传统价值观的热爱和尊重。
2.岭南饮食岭南饮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丰富多样的菜肴和独特的烹饪技艺。
岭南菜的特点是口味清淡,注重原汁原味的保留。
岭南饮食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调味料,使菜肴保持原汁原味。
另外,岭南地区的特产,如广东港式点心和广西桂林米粉,也是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3.岭南音乐岭南音乐是岭南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岭南音乐通常由传统乐器演奏,如二胡、琵琶、古筝、笛子等。
岭南音乐的特点是节奏欢快、旋律优美,富有南方地区的热情和活力。
岭南音乐经常在庆祝活动和婚礼等特殊场合中演奏,使人们享受到节日的喜悦和快乐。
4.岭南传统手工艺岭南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
岭南传统手工艺包括瓷器制作、刺绣、篆刻等。
岭南瓷器以其细腻的工艺和美丽的图案而著名,其瓷器作品常常被用于盛装食品和陈设。
岭南刺绣是岭南地区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之一,其绣品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富有装饰性和收藏价值。
岭南篆刻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一项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篆刻艺术的表达,传达着岭南地区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结:岭南文化作为南方地区独特的文化形式,拥有自身的建筑、饮食、音乐和传统手工艺。
这些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岭南地区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表现。
什么是岭南文化引言:岭南地区,是中国广东省及邻近的地方。
岭南文化是指在这一区域所形成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岭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岭南文化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表现。
起源:岭南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南越文化。
南越文化起源于古越民族,是岭南地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
南越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点,并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历史的发展,岭南地区逐渐成为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和文化交流,加深了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特点:岭南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注重人文关怀和亲属关系。
传统岭南社会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并维系着严密的亲戚关系网。
岭南人将这种价值传承并深化,形成了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关系和睦的社会环境。
在岭南文化中,孝道和友情也被视为核心价值,人们倡导着以家庭为中心,相互关怀与支持。
此外,岭南文化还表现出广泛的宗教和信仰,其中包括儒教、佛教和道教等。
这些宗教在岭南地区深入人心,对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影响。
岭南文化的信仰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崇自然界万物的尊严和互相依存。
表现:岭南文化在不同领域都有着明显的表现。
在建筑方面,岭南文化以其独特而华丽的建筑风格而闻名。
典型的岭南建筑,如岭南古建筑、三合院等,以其精美的雕刻、彩绘和独特的屋顶造型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
这些建筑既展现了岭南人的审美追求,又折射出岭南文化的独特特色。
在文学艺术方面,岭南文化也有着深远影响。
广东以优秀的文人辈出而著称,他们的作品以精湛的笔触塑造人物和刻画环境,反映出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社会风貌。
岭南文化在音乐、戏曲和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也能看到其独特风格的体现。
岭南文化还在食品和饮食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广东菜是岭南文化的一大亮点,以其独特的鲜味和创新的烹饪技巧而闻名。
著名的粤菜,如广东烧腊、港式点心等,已经成为国内外美食界的代表。
你可能不知道的“岭南”
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的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烹饪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一、岭南的地理环境
岭南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因为这些特点,岭南被称为“绿色的宝地”。
岭南山水像银幕,若隐若现。
仙人掌济济一堂,让人心驰神往。
二、岭南的历史文化
岭南历史悠久,因为地形复杂,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就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文化。
海琴派文化、南岭派文化、闽台派文化、潮汕文化、粤绘文化都是岭南独特的文化。
同时,岭南历史上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海外贸易门户,国内的古蜀道和南丝路在这里汇聚,岭南的经济文化发展也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岭南文化的丰富多彩,深受人们喜爱。
三、岭南的民俗风情
岭南虽然面积不大,但人口众多,而且这个地区的人们较为善良、实在、讲究礼仪。
岭南的儒家文化和佛家文化孕育了一系列的节日和庆祝活动,并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特色手工艺品和烹饪。
岭南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如粤剧、潮剧、客家山歌等等。
在岭南地区,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多彩,因为这个地区多山多水,岭南人喜欢吃海鲜、山珍、地产等等,岭南的酸甜口味也很有特点,比如说潮汕菜、肠粉这些都是岭南特有的饮食文化。
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好的代表性,主要是指鼓楼和围屋两种建筑形式。
鼓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而围屋则是岭南地区特有的居住形式。
围屋建筑在设计上需要考虑到地势和气候,能够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广东四大园林佛山市顺德区的清晖园、和佛山市禅城区的梁园,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2.广东三大民系广东的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福佬民系3.四大剧种京剧、黄梅戏、粤剧、豫剧4.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蜀绣5.广东四大名山丹霞山、西樵山、鼎湖山、罗浮山6.广州佛教四大丛林光孝寺、六榕寺、华林寺和海幢寺7.广州历史名胜古迹南越王墓,三元宫,镇海楼、大元帅府、光孝寺、怀圣光塔、秦代造船工场遗址、五仙观、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8.岭南的民间艺术粤剧潮剧五架头岭南画派岭南盆景舞龙舞狮广东曲艺广州茶楼文化东莞木偶戏佛山秋色东莞百子论文番禺水色9.广东音乐的代表作《旱天雷》《雨打芭蕉》《平湖秋月》《寒鸦戏水》《禅院钟声》《步步高》10.地方戏和代表剧目粤剧《黛玉葬花》《宝莲灯》潮剧《荔镜记》《苏六娘》汉剧《辕门斩子》《齐王求将》豫剧《红娘》《抬花轿》《春秋配》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11.南越国建国赵佗立国12.四点金潮汕的民居,多是以“四点金”为基本形式发展变化而来的,“四点金”类似北京的“四合院”,整体为一方形,中轴线为前厅→天井→后厅。
前后两厅各有东西两间旁房,占据整座庭院的四角,故谓“四点金”四马拖车“驷马拖车”也称“三落二火巷一后包”,是“四点金”的复杂化13.广东最出名的花市广州14.广东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15.华美公司的第一部电影名字庄子试妻16.客家人祖训人往四方励志名扬崇宗敬祖恋土爱乡孝悌忠恕笃守伦常尊师尚学修身勤上宜习正业奋发农桑端行正品和睦礼让戒赌戒淫惩恶扬善法礼不违伦理不乱毓德垂后千古相传谨尊祖训世代隆昌17.‘’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神秀简述题1.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一大宗派。
因第六代祖师以前,每代只单传一人,类似上古尧舜禹之禅让,故名禅宗。
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亦称佛心宗。
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解释名词岭南文化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南部和江西省东部等地区的传统文化。
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
岭南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岭南建筑文化:岭南建筑以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区为典型代表。
这些地区的建筑通常具有西式建筑的特点,如尖顶、薄壳、斜屋顶等,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元素,如琉璃瓦、彩画等。
2. 岭南饮食文化:岭南饮食文化以广州菜、香港菜、澳门菜等为典型代表。
这些地区的菜肴注重清淡、鲜美、爽口,喜欢使用海鲜、瘦肉、蔬菜等食材,并擅长制作汤菜。
3. 岭南民俗文化:岭南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广州灯彩、广西的花炮、福建的竹编、江西的客家土楼等。
这些文化产品是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的重要资源。
4. 岭南手工艺品:岭南手工艺品种类繁多,包括广州的广绣、广西的桂林米粉、福建的陶瓷、江西的剪纸等。
这些手工艺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岭南音乐文化:岭南音乐文化丰富多彩,包括广东音乐、广西音乐、福建音乐等。
这些音乐具有独特的旋律、和声、乐器演奏风格,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岭南文化是一个多元、丰富的文化体系,代表着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特色不仅为岭南地区带来了独特的文化遗产,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教学内容第一章岭南与岭南文化第二章岭南民系及其演化第三章岭南民性第四章岭南思想文化第五章岭南艺术第六章岭南民俗第七章岭南名胜古迹第八讲岭南名谚与方言第一章岭南与岭南文化一、基本概念1、五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骑田岭、大庾岭。
2、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二、岭南文化组分与基本特质1、组分:广府文化(主流文化)、福佬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2、基本特质:移民性、商业性→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等三、地理环境与岭南文化1、山海地貌对岭南文化影响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海上丝路;开拓精神2、湿热气候与岭南文化气候基本特点:年均温20°C,降水量1500mm,具有湿热特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对岭南文化深远影响:建筑方面——通透性,高台基。
服饰方面——木屐、赤脚穿鞋饮食方面——清淡色彩,汤饮,药食成因:环境感应、文化适应、文化生态学说3、地理位置影响岭南文化南中国相对独立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4、特有移民历史与地理环境的结合成型岭南文化的独特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广府民系——广府文化韩江三角洲——福佬民系——福佬文化东北部山地——客家民系——客家文化第二章岭南民系及其演化一、岭南的先民——“百越”人1、远古的人类活动考古发掘:马坝人、柳江人;古文献记载:《史记·五帝本纪》“交趾”、“南交”2、先秦时期的“百越”人《汉书·地理志》“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主要为南越(岭南)、西越(广西)与骆越(广西南部、越南)文化特色:青铜器、几何印纹陶;稻作、食米和水产;善水用舟;居住杆栏二、南越的汉化过程1、西周夷王时,楚王熊渠“伐杨粤”2、东周显王时,楚威王熊商入粤3、秦军侵粤,始建南海郡(汉越杂处)4、赵佗立国与汉武帝灭越5、广信文化期与南越的汉化定型(融合)三、广府民系汉色彩的强化1、唐张九龄北方大移民(开凿大庾岭新路)2、珠玑巷移民与广府汉文化的强化胡妃引发的珠玑巷传说(后宫妃子—商人妇—引发灭门之灾—逃难—解救—搜捕—投井)史实:南宋时期,元军入侵四、客家民系与福佬民系汉文化色彩的强化1、五胡乱华时期的青徐流人与福佬民系2、五胡乱华时期的司豫流人与客家民系3、五胡乱华时期的秦雍流人与广府民系五、三大民系文化的比较(一)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广府文化1、开放、豁达、进取、冒险2、具有浓厚的商品意识、诚信(二)以粤东北延绵至闽赣湘桂等地的客家文化1、重义轻利、重学轻商(学田、学谷)—中原文化的影响比较大2、反作用(重功名、窝里斗)(三)以潮汕为代表的福佬文化—潮汕文化1、团结凝聚、崇文重教2、崇利重商、注重现世(义利兼举)第三章岭南民性(主要为广府民性)一、史籍评述与宏观把握史籍评述:1、人杂夷猿,不知教义——血缘近于马来人种,远儒性(过于绝对)2、南方遐阻,人强吏弱——排外、朝廷的弱势统治3、豪富兼并,役属贪弱——商品意识浓厚4、作掠不意,标新立异——敢作敢为,出其不意,不受约束。
岭南文化概述岭南文化是一个非常丰富且独特的文化体系。
整体来看是这样,岭南文化主要在岭南地区发展起来,岭南也就是大概现在的广东、广西、海南等地。
大致分这几个部分。
首先是岭南的语言文化,粤语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
粤语有着独特的发音、词汇和语法结构,像“唔使”(不用)、“得闲”(有空)这些词都很有特色。
许多粤语的俗语传唱度也很高,比如“执输行头惨过败家”,这都反映了岭南人的生活态度和观念。
饮食文化也是重头戏。
主要包括这些美食,像肠粉,米浆做成的外皮,包裹着肉碎、虾仁、蔬菜等馅料,入口滑嫩。
还有白切鸡,讲究原汁原味,皮黄肉白,吃的时候配上姜葱蘸料,鲜香无比。
这些美食背后其实体现了岭南地区物产丰富以及岭南人追求食物本味的理念。
传统建筑方面,岭南建筑也相当有特色。
其中以骑楼最为出名,骑楼建筑通常楼下是店铺,楼上住人或者用作仓库。
这种建筑形式适应岭南的气候,下雨天可以在骑楼下面行走而不被雨淋,晴天又能遮阳。
从框架上是这么理解,骑楼建筑是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产物,是岭南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建筑模式。
艺术文化也不容小觑。
粤剧就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唱、做、念、打等多种技艺。
人物的扮相精致华丽,透过一出出粤剧,我们能看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在舞台上的精彩呈现。
岭南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它融合了本土的南越文化,又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中原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元素。
像是岭南地区的一些建筑在布局和装饰上既能看到中式传统元素,又能发现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子,这就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体现。
对了还有个方面,民俗文化里的节庆。
例如春节期间的行花街,花街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人们会到花街选购鲜花来装点新年,这不仅具有观赏性,同时也寄予了人们美好的新年祝愿。
这也是岭南文化充满活力贴近生活的一种体现。
再说说我的认识过程吧。
最初觉得岭南文化就是广东那边的一些特色,慢慢深入了解才发现它涵盖的范围太广了,而且每个部分都相互交错相互影响。
岭南文化知识范文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东地区为代表的岭南文化独具特色,深受人们喜爱。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音乐、饮食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将就岭南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岭南文化的建筑风格独特。
岭南文化的建筑艺术以其精美绝伦的雕花和人文内涵而闻名于世。
岭南传统建筑多采用青砖红瓦构成,形式美观大方,色彩鲜艳。
岭南建筑特点之一是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比如木雕、砖雕、石雕等。
它们通常以动植物、鱼虫、花卉等为主要图案,表达出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其次,岭南文化的音乐艺术丰富多样。
岭南音乐有悠久的历史,以琴、瑶、笛为主要乐器。
岭南音乐注重节奏感,旋律优美动听。
在音乐表演中,人们常常用舞蹈、歌唱等形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岭南音乐不仅是人们娱乐的方式,也是传播岭南文化的重要工具。
再次,岭南文化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
岭南的饮食以粤菜为代表,以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和原料选择而闻名于世。
岭南饮食追求色香味俱佳,崇尚“以食为天”。
岭南人喜欢吃海鲜,如龙虾、螃蟹等。
此外,岭南还有著名的烧腊和点心,如叉烧、蜜汁叉烧、蛋挞等。
岭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体现了岭南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追求。
最后,岭南文化的传统节日庆祝方式独特。
岭南地区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人们常常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点灯笼等。
此外,岭南地区还有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如广九大桥上的烟花表演、腊八蒜麻鸡等。
这些建筑、音乐、饮食和节日庆祝方式,都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岭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总的来说,岭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音乐艺术、饮食文化和庆祝方式。
岭南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岭南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通过了解和传承岭南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够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岭南文化》知识学习要点第一讲:岭南文化的普泛性特征:1、区域原生,传统赓续——原生性2、面向海洋,放眼世界——开放性3、重商求利,实惠为上——重惠实在与求真务实4、善饮头啖汤,敢为天下先——积极进取与开拓精神5、自我反思,破旧创新——批判意识与改革精神6、多元融汇,气象开阔——兼容特性与现代意识(一)岭南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1、封闭而又开放:岭南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1)何谓岭南?五岭以南,又称岭外、岭海、岭表。
《史记·张耳传》:“秦南有五岭之戍。
”站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来看岭南:从中原地区看,称为岭外;从珠江三角洲看,又可称为领表。
九州之外的岭南:1、《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曰:“何谓九州?河、汉之间为豫州,周也。
两河之间为冀州,晋也。
河、济之间为兖州,卫也。
东方为青州,齐也。
泗上为徐州,鲁也。
东南为扬州,越也。
南方为荆州,楚也。
西方为雍州,秦也。
北方为幽州,燕也。
”2、位于传统模式之外,特力独行,渐进发展。
岭南山海地貌结构:北部——山地:古文化蕴育于石灰岩溶洞;文化屏蔽效应中部——三角洲平原:岭南文化演进的良好舞台(优越农业生态环境、肥沃土壤、动态推进下的土地增生)南部——广阔南海:对外交流的便利 海上丝路;开拓精神第二讲:文化板块与岭南文化的特性(一)海洋文化质地与早期岭南文化特征:1、原生性——早期的岭南文化植根于岭南地域,被枕南岭,面向南海,有其独特的海洋文化外向发展的特征和序列。
2、独立性——早期的岭南文化由于地域的关系,使其远离中原的连年战火,保持了其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独立性。
3、滞后性——与同期的北方中原文化相比,岭南是个交通不便之地,文化信息的交流活动相对较少,使得岭南文化有较为明显的发展滞后性。
4、差异性——早期岭南文化有别于中原文化,就算在其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
(二)中国文化的三大板块与岭南文化:1、中国文化三大板块:农耕文化区、草原文化区、海洋文化区(含吴越文化、闽台文化和岭南文化)2、海洋文化的基本要素:A)舟楫之便带来的商业文明;B)开垦与移民:具有包容性的移民族群结构。
3、岭南文化:指岭南人在岭南地区创造的风格鲜明的地域文化。
(三)地理位置与岭南文化特性:1、岭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使其既封闭又开放,孕育独特地域文化体系。
2、岭南文化特征:移民性、商业性 开放性、兼容性、世俗化。
第三讲:岭南民系源流——百越民族与岭南民系(一)纷繁融汇的百越人1、百越又称为百越族,是古代中国南方和古代越人有关的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
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越)、诸越。
古代常泛指南方地区。
2、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
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
3、《汉书·地理志》有载:“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二)南越1)南越族是古越族的一支。
在中原汉族大量迁移到岭南以前,南越族一直是岭南地区的土著居民和主体民族。
“越”是古代江南土著称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南越即是“南人”的意思。
(2)南越族是一个独具浓厚文化特色的古代民族,聚居于岭南,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和韩江流域。
随着中原人的持续大规模南迁,土著的南越族与汉族长期杂居,多数土著居民逐渐与汉族融合,最终被汉化。
(3)南越人的特征:(一)习于水性,善于用舟。
(二)流行断发文身、拔牙之俗。
(三)喜食蛇蚌贝蛤之类。
(四)干栏式巢居。
(五)越人有猎头,食人之风。
(六)南越人有信鬼、鸡卜之俗。
(三)西瓯(1)西瓯又叫西越,出现于秦代。
(2)《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称:“蛮夷中,西有西瓯,众半羸,南面称王;东有闽粤,其众数千人;亦称王”。
这是西瓯一名见于史籍之始。
《郡国志》“郁林,西越也”《寰宇记》:“郁林……即古西瓯居”。
晋人郭璞注《山海经》说:“瓯在闽海中,郁林郡为西瓯”。
《旧唐书·地理志》载:“贵州(今广西贵县)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
(四)骆越(1)骆越的称谓源于“雒田” (骆田),是因当地土著居民垦食“雒田”和岭南地区多“骆田”而得名。
由于土地有雒田,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而治理这些骆田的又分别为骆王、骆侯、骆将,因而把垦食雒田的越人称为骆越。
“越”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的语音,越与粤通,越是“人”的意思,骆越即“骆人”之意。
(2)《交州外域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
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
三、岭南地缘与岭南民性(一)商业精神与价值取向(二)海洋赋予与开拓精神(三)务实观念与世俗倾向(四)边缘文化与独特个性第四讲:吸纳与渐进——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分期一、宏观视野下的岭南文化:1、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主体的另一面。
2、岭南文化在它的渐进发展中,逐渐由弱变强,由隐性文化走向显性文化,对中华整体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3、要深入理解岭南文化,应从开放、融会的层面去探究,从其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中去把握。
4、岭南文化善于吸纳融汇新的文化元素,甚至是许多西洋的文化元素,然而,岭南文化却仍坚持传统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及其自身海洋文化的独特性。
二、缺席的他者——番禺期的岭南文化(一)缺席之域:1、番禺期的岭南是“化外之地”2、番禺期的岭南是蛮夷之地3、番禺期的岭南是不便之地(二)缺席之势:1、中原文化是主流文化,岭南文化是非主流文化2、中原文化是强势文化,岭南文化是非强势文化3、中原文化是显性文化,岭南文化是非显性文化(三)缺席之本:1、岭南文化是海洋文化,有别于中原的农耕文化,在当时仍处于隐性发展状态。
2、岭南文化是蓝色块文化,具有异质性、独特性、边缘性等海洋文化特征。
三、汉化的定型——广信期的岭南文化(一)汉化之基1、军事之基:汉武帝平定岭南(南越)2、政治之基:岭南治所的北移即:由番禺(今广州)移至广信(今梧州、封开一带)广信:“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此地为贺水、漓江汇合流入西江处。
3、思想、文化之基:(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
(3)处于强势的中原农耕文化4、生产、科技之基:(1)生产力的高度发达(2)科学技术水平普遍较高(二)汉化之形:1、岭南经学的开创与发展如:三陈祖孙;陈钦、陈元、陈坚卿。
陈钦(著)《陈氏春秋》2、士燮游学京师。
3、其他文化活动活跃4、丧葬汉化化5、汉越杂合,粤语形成。
四、海外的激活——广州期的岭南文化(一)士燮家族与广州之名三国吴王孙权于公元216年,在士燮死后采纳吕岱建议,将交趾(交州)的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置广州。
(二)海外文明与岭南文化1、广州海贸与岭南商业文化(1)隋唐贸易与蕃坊商贸(2)广州商贸与“支那”之名。
外国人称当时的“长安”为摩柯支那(梵文Mahacina)——即“大中国”之意。
称广州为“支那”(Cina),即“中国”。
2、佛教东传与岭南文化(1)南朝统治者喜僧信佛。
当时的广州,寺院兴盛,僧侣云集。
广州四大名寺:光孝寺(三国东吴大儒士虞番死后兴建)、六榕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海幢寺(五代时称为“千秋寺”)、华林寺(南朝梁武帝时兴建)。
Eg:昙摩耶舍、在广州光孝寺开坛讲经。
波罗末陀(真谛大师)在光孝寺研究、翻译佛经并传播佛法达12年之久。
Eg:达摩菩提从广州登陆,进入中国。
有诗为证“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栖栖暗渡江”(2)盛唐时期,佛教更是进入了中国的普通民众生活,成为盛世太平的一种催化剂。
岭南文化的内在肌理:1、异质性2、独特性3、边缘性五、身份的正名——国运衰落期的岭南文化(一)珠玑传说与汉民认同观念1、珠玑传说与广府民系的岭南开基2、实用的理性:后儒社会与汉民的文化自尊3、珠玑巷的圣化与广府汉民身份、文化的认同(二)珠玑巷期与汉民色彩的心理强化1、珠玑巷传说与广府谱牒的丰富与再造2、传统的增补:谱系源珠玑,为广府汉民的血统正名六、现代的飞跃——穗港期的岭南文化(一)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重心的南移(二)广府文化:近现代中国当之无愧的主角(三)广府文化中心,穗港两个基本点的确立:(一)广州:文化的积淀,民俗的传承(二)香港:时代的召唤,发展的选择第五、六讲: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岭南思想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演进脉络(一)汉越杂处,交汇融合:岭南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1、迥异中原——海洋文化的思想根底2、融汇中原——汉化的思想补充(二)开合、吸纳、变革,成己之风:岭南近现代思想的发展1、开合的思想理念2、吸纳的思想行为3、变革的思想内核二、岭南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内质特征:1、崇尚自然观念。
主张一切顺乎自然,人的发展,也就是历史的发展,是与自然同步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理应是大自然的一个“自在之物”。
顺乎自然之必然,人才能得到个体的自由与发展。
由道学所衍生出来的道教,也因为岭南具有适合其生长的土壤,而得以蓬勃发展。
葛洪南来到罗浮山修道炼丹,也正是因为岭南有令他赖以生存的人文气候。
2、世俗化倾向。
岭南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得这里物产丰富,动植物生机勃勃,促使人们的感官享受要比理性的思考更强,推进了人们重实际,求实惠心理的发展。
3、开放性机制。
这里濒临南海,使得岭南具备了直通海外的交通便捷,打开了向外域学习、融会中西、变革发展的通路。
最早进入中国的佛教,其初入中国的路线便是经海上丝绸之路在岭南大都会——广州登陆的。
惠能对佛教禅宗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全新思考,推进佛教思想中国化、世俗化的进程。
三、葛洪与道教思想在岭南的成熟与定型1、玄”概念的提出与葛洪的道教思想变革提出“玄”的本体概念;在方法上,提出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
他说:“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
眇昧乎其深也,故称微焉。
绵邈乎其远也,故称妙焉。
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光乎日月,迅乎电驰。
”2、葛洪的养气、补气说A、何谓“气”?葛洪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高本原,天地万物由元气而化生。
葛洪说:“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需气以生者也。
”B、何谓“养气”、“补气”?关于“养气”——要求人要保养好所禀得的自然之元气,不要让其受到损耗,这样便可以让生命无限延续下去。
因此葛洪说:“养生以不伤为本,要言也。
”关于“补气”——人存活于世间,常常会因为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使得人的自然之“气”会受到损害,因而,人要想得以长生,必须“补气”。
如何补气,葛洪进一步提出了他的“金丹”论,即炼丹论。
3、葛洪炼丹与道教的求仙、修道在《抱朴子内篇》将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强调“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并把这种纲常名教与道教的戒律融为一体,要求信徒严格遵守。
主张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