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之中草药篇讲述
- 格式:ppt
- 大小:3.19 MB
- 文档页数:26
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特色的探讨高日阳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教研室摘要:岭南历史上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医术精湛,而且深研歧黄奥旨,参以已验,著书立说,汇成浩瀚的岭南医籍,为中国医药学的发生、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了进一步弘扬历代岭南中医药文化的优良传统,突显岭南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本文从传承性、地域性和开放性三方面对岭南中医药的地域文化特色作一探讨.关键词:岭南中医药地域文化文化特色中医药地域文化是当地人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笔巨大的财富,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都利用自然优势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是地方人民中医药卫生保健的重要载体。
由于中医药地域文化有着自身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它对人们中医药卫生保健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至深至远的。
我国因幅员辽阔,地区间的差异相当悬殊,形成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医药地域文化。
如绵延千余年至今而不衰的新安医学、上古名医岐伯故里的庆阳医学、在中医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孟河医学、具有南国特色的岭南医学等等。
中国中医药学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数千年,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其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土壤之中。
中国幅员辽阔,中医药地域文化空间极其广阔。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中医药文化,这些中医药文化除了具有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特质以外,还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文化特质并分布于不同的地域空问。
近年来,随着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研究的重视,巾医药地域文化的研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分支。
研究中医药地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优秀传统。
从魏晋到南北划,我国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乱,迫使人口大量南迁,随之带入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科学文化,岭南得到第一次较大的开发。
医学史上也首次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人物”1,如开创我国脚气病防治学的先驱支法存;善治脚气病的仰道人;原籍江苏,而载誉于岭南,著有名著《肘后备急方》的葛洪,以及其妻,擅长灸治的鲍姑等。
广东珍贵草药——高良姜高良姜(Alpinia officinarum Hance),是姜科山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高良姜茎干较细,上面有绒毛,呈椭圆形,深绿色;叶子较小,呈多边形,绿色,表面有绒毛;花朵较小,呈伞形,淡黄色或者白色;果实呈球形,红色至紫红色;种子较小,黑褐色,表皮较硬;花期4-9月;果期5-11月。
《本草纲目》载,高良姜也称蛮姜,子名红豆蔻。
陶隐居说此姜始出高良郡,因此得名。
高良姜原产于中国,现中国广东、海南、广西,台湾和云南有栽培,多生长于阳光充足的丘陵、缓坡、荒山坡、草丛、林缘及稀林中。
高良姜喜高温,不耐寒,耐湿,对土壤要求不严,选择土壤肥沃的地区种植较好,在排水良好的地方均能生长。
高良姜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一般选择播种繁殖为宜。
《本草从新》中记载,高良姜具有暖胃散寒、消食醒酒的功效;据化学分析,高良姜含挥发油、高良姜素等物质,有镇痛作用。
[10]高良姜之花,串串艳丽,碧叶如扇,株丛繁盛,盆栽还可促其矮化,可供厅堂、走廊和阳台等处陈列观赏。
形态特征高良姜多年生草本,具根状茎,株高40-110厘米,根茎延长,圆柱形。
叶片线形,长20-30厘米,宽1.2-2.5厘米,顶端尾尖,基部渐狭,两面均无毛,无柄;叶舌薄膜质,披针形,长2-3厘米,有时可达5厘米,不2裂。
总状花序顶生,直立,长6-10厘米,花序轴被绒毛;小苞片极小,长不逾1毫米,小花梗长1-2毫米;花萼管长8-10毫米,顶端3齿裂,被小柔毛;花冠管较萼管稍短,裂片长圆形,长约1.5厘米,后方的一枚兜状;唇瓣卵形,长约2厘米,白色而有红色条纹,花丝长约1厘米,花药长6毫米;子房密被绒毛。
果球形,直径约1厘米,熟时红色。
花期4-9月;果期5-11月。
产地生境分布于中国广东、海南和广西,台湾和云南有栽培。
垂直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但以1000米以下最多。
野生高良姜生长于阳光充足的丘陵、缓坡、荒山坡、草丛、林缘及稀林中。
潮汕中草药猫毛草别名:搭壁竹(潮安、潮州、南澳、澄海)、墙头竹(普宁、澄海)、后坎草(揭阳、南澳、澄海)、狐狸尾(潮安、潮州)、笔须草(饶平)、马尾丝(揭阳)。
形态:本品为禾本科金发草属金丝草。
生于山麓斜坡岩缝坑沟岸边旧墙。
多年生草本。
直立簇生,高约七、八寸,形如小竹。
秆瘦细有节,上部有分枝,平滑无毛。
叶互生,细小扁平,呈狭披针形,先端锐尖,基部成瘦长的鞘,鞘口有毛。
夏秋梢头抽生直立穗状花穗,穗轴纤细,穗上密生黄褐色柔软长芒,状似猫毛。
性味:味甘淡,性平,无毒。
功效:内服清热止渴,解暑利尿,分清浊。
主治:暑热口渴,预防中暑,夏天感冒,小便短赤,热淋,淋浊,尿血,肝炎黄疸,糖尿病,肾炎水肿,尿路感染。
咸酸藤别名:酸味草(通用)咸酸仔、咸酸草(潮汕)、咸酸甜(潮安、潮州)、咸酸鸡(潮阳)、小号盐酸鸡(惠来)、水盐酸(澄海)、味酸草、味酸仔(海丰)、鹁鸪酸(陆丰)、盐酸鸡仔(普宁)。
形态:本品为酢浆草科酢浆草属酢浆草。
生于山野埔园池边路旁荒地。
茎葡匐柔软多分枝,节上生根蔓延繁殖。
叶互生,绿色,具长叶柄,掌状复叶,小叶三枚倒心形。
春夏秋抽出花轴,上生黄色小花数朵,构成繖形花序,花瓣五片倒卵形,萼绿色披针形。
结柱形蒴果,熟则裂开散出种子。
性味:味甘酸微咸,性平,无毒。
功效:内服通络去积散气止痛;外用消肿止痛。
入肝脾经。
主治:跌打损伤,中暑腹痛,流感,咽喉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肠炎,神经衰弱,失眠,尿血,便血,咯血。
外治手足扭伤,喉痛,牙痛,小儿口疮,皮肤痕痒,毒蛇咬伤。
禁忌:孕妇忌服。
马蹄金别名:鱼脐草(潮汕)、蛇脐草(饶平)、钮仔草(陆丰)。
形态:本品为旋花科马蹄金属马蹄金(又名黄胆草)。
生于田野山坡沟渠路旁阴地。
茎细弱匍匐地面,节上着地生根,借以繁殖。
全草被灰色细毛。
叶互生,具长叶柄,长约寸许,叶片呈马蹄形,径约三、四分,全缘,基部凹入。
春日腋生钟形小花,花单生,花冠淡黄色五裂,萼钟形,密生绒毛,较花冠长。
岭南中草药文化自神农氏尝百草到如今21世纪,中草药已经陪伴中华民族迈过了五千年的风风雨雨。
中草药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融汇了中国五千年哲学、文学、历史、天文和地理等多学科知识。
岭南中草药文化作为中草药文化的一条分支,其发展得到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广泛的人文基础的支持。
在如今飞速发展的21世纪,在西药文化的冲击波下,中草药该怎样传承和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中草药的传承问题上,岭南中草药堪称佼佼者。
在岭南地区,中草药的神奇功效深受人民的追捧。
岭南人民或多或少都会一点关于中草药的知识。
例如在炎炎夏日,人们会煮绿豆汤、冬瓜汤来降火。
甚至在生病的时候,有些人还会根据自己的病症出去采集草药熬制药汤。
而这些关于中草药的文化大多都是口耳相传和从经验中总结而传承下来的。
实际掌握着岭南中草药文化精髓的是当地的药企和药厂。
在岭南一带,许多药企凭借着当家的一两副秘方加工而来的产品屹立在激烈的药企竞争中。
这些秘方,都是前人对中草药总结的精髓所在。
例如:香港加多宝公司的王老吉的药方来自岭南,如今王老吉成功上市,把中草药文化带到国际;陈李济创造了蜡壳药丸的制作工艺,这是当时中药行业里“领导药品包装新潮流”好长一段时间的一件盛事;还有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和牛黄安宫丸、黄祥华的如意油等。
这些都是别具岭南特色的药方,在过去的几百年间默默地为岭南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但是,在如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生存的法则是优胜劣汰。
岭南中草药如不发展起来,迟早也会被碾压在滚滚的历史车轮下。
我认为,中草药的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市场转型升级。
要逐步完善市场体系,积极适应现代新型物流业态的变革。
把小药厂聚集为大药厂,不断把力量集中化。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利用网络开拓新的销路。
同时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药企;二是集中力量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基地。
要壮大中药产业集群,升级硬件设施。
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基地的建设;三是加速中药标准化研究与应用。
广东珍贵中药——砂仁砂仁,姜科豆蔻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茎匍匐于地面;叶为长披针形,两面无毛;苞片为披针形,花萼为白色,基部附着稀疏的柔毛,花冠为白色,唇瓣圆匙形,子房附着有白色柔毛;果实为椭圆形,成熟时紫红色,有柔刺。
花期5~6月,果期8~9月。
《本草品汇精要》第一次出现“砂仁”一名,之后“砂仁”一名渐渐通行。
砂仁原产广东阳春,现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在老挝、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亦有分布。
喜热带南亚热带季雨林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能耐暂短低温,需适当荫蔽,喜漫射光,宜在上层深厚、疏松、保水保肥力强的壤土和砂壤上栽培,不宜在粘土、沙土栽种。
常栽培或野生于山地荫湿之处。
[5]砂仁多采用分株繁殖方式进行生产。
砂仁观赏价值较高,初夏可赏花,盛夏可观果。
《药性论》以及《开宝本草》记载砂仁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的功效。
主治脾胃气滞、湿阻中焦、脾胃虚寒、呕吐泻泄、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
砂仁提取物可阻止四氧嘧啶诱导的糖尿病,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
砂仁别称阳春砂仁,长泰砂仁,又名小豆蔻,多年生草本,是热带和亚热带姜科植物的的果实或种子,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种子气味芳香而峻烈,用作香料,稍辣,其味似樟,在东方是菜肴调味品,特别是咖哩菜的佐料。
在斯堪的那维亚则常用于面食品调味,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芳香性药材。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
株高1.5-3米,茎散生;根茎匍匐地面,节上被褐色膜质鳞片。
中部叶片长披针形,长37厘米,宽7厘米,上部叶片线形,长25厘米,宽3厘米,顶端尾尖,基部近圆形,两面光滑无毛,无柄或近无柄;叶舌半圆形,长3-5毫米;叶鞘上有略凹陷的方格状网纹。
穗状花序椭圆形,总花梗长4-8厘米,被褐色短绒毛;鳞片膜质,椭圆形,褐色或绿色;苞片披针形,长1.8毫米,宽0.5毫米,膜质;小苞片管状,长10毫米,一侧有一斜口,膜质,无毛;花萼管长1.7厘米,顶端具三浅齿,白色,基部被稀疏柔毛;花冠管长1.8厘米;裂片倒卵状长圆形,长1.6-2厘米,宽0.5-0.7厘米,白色;唇瓣圆匙形,长宽约1.6-2厘米,白色,顶端具二裂、反卷、黄色的小尖头,中脉凸起,黄色而染紫红,基部具二个紫色的痂状斑,具瓣柄;花丝长5-6毫米,花药长约6毫米;药隔附属体三裂,顶端裂片半圆形,高约3毫米,宽约4毫米,两侧耳状,宽约2毫米;腺体2枚,圆柱形,长3.5毫米;子房被白色柔毛。
岭南中药七叶一枝花:别名:华重楼、七叶楼、铁灯台、草河车、蚤休、重楼、金盘托荔枝、草河车。
性味:苦、凉。
小毒。
归经: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大肠________功能:败毒抗癌、消肿止痛、清热定惊、镇咳平喘。
主治:治痈肿肺痨久咳、跌打损伤、蛇虫咬伤、淋巴结核、骨髓炎等症,是云南白药的主要成分之一。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3钱;磨汁、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涂。
米收和储藏:全年可米,切片,晒干,生用,亦用生品。
注射剂:用浓提取液1:2,制成2~4毫升注射剂,高压消毒。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体虚,无实火热毒,阴证外疡及孕妇均忌服。
本品性味苦寒,有小毒,含蚤休苷、蚤休士宁苷及生物碱等。
超量应用可致中毒。
对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脏均有毒害作用。
主要为毒性反应,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晕、眼花、头痛、腹泻、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别名]紫参、山虾、草河车、倒根草。
[性味]性微寒,味苦、涩归归肺、肝、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血。
用于赤痢, 热泻,肺热咳嗽,痈肿,瘰疬,口舌生疮,吐血, 衄血,痔疮出血,毒蛇咬伤。
[米制]春、秋季挖取根茎,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用法用量】4.5〜9g。
外用适量。
【宜忌】无实火热毒者不宜,阴证外疡忌服。
【制法】除去杂质,洗净,略泡,润透,切薄片, 干燥。
别名:乌尾丁、痈树、六月霜、细叶冬青、细叶青、苦田螺、老鼠啃、山冬青、毛披树、茶叶冬青、水火药、喉毒药、米碎丹、高山冬青、猫秋子草、毛雌子、美仔蕉、毛莱、六青、矮梯、耐糊梯、火烙木、山熊胆、毒药、酸味木采收和储藏:夏、秋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性味:味微苦甘,性平,无毒。
肺;肝;大肠经主治:清热解毒;活血通络。
主风热感冒;肺热喘咳;咽痛;乳蛾;牙龈肿痛; 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 烧烫伤;痈疽;中心性视网膜炎,葡萄膜炎,以及皮肤急性化脓性炎症。
用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