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 格式:doc
- 大小:47.01 KB
- 文档页数:5
2.5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理解发展的实质,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运用:根据新旧事物的判断标准,分析一两个改革开放中的新事物,如邓小平理论、科技创新等。
能力方面⑴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⑵在学习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概念中,学会横比、纵比、同比、异比,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
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方法教师讲课、点拨、引导、启发与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归纳相结合,努力做到教法与学法相统一。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多媒体显示:教师提问:从上面的图表中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植物和动物的进化,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细胞到多细胞,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水生到陆生的变化发展过程。
这些事实说明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l)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请同学们从社会形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
因此。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刚才我们分析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变化发展的,那么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每个人来说,在儿童时代只认识自己的亲人,只看见周围的一些表面现象。
《生活与哲学》第8课学案一、基本原理:1、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1)原理内容: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1】“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例2】《孙子兵法》曰:“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制胜者,谓之神。
”这段话表明的哲理是①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是联系的,认识了前者就认识了后者②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④事物变化无常,人的认识能力无限A.①②B.②③④C.①④D.②③【例3】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在发展观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A.没有把握好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C.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D.没有很好地贯彻全局观念【例4】(经典题)温家宝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人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
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①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P63--64(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目的知识方面:要求学生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发展的概念,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提高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觉悟方面:培养学生辩正法的思维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重、难点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讲课类型: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演绎法,演示法,问答结合,大量的事实跟理论相结合教学过程师:刚才的篮球赛是不是还令大家很激动?生:是。
师:我也很激动!俗话说激动得引吭高歌。
我们也来高歌一曲吧。
(课件演示《走进新时代》的歌词)。
生:看歌词唱。
师:好了,激动发泄完了,我们的心情也该平静下来了。
同学们看一下这首歌,五十年代我们刚刚当家作主站起来,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就让我们富起来了,我们还要走进新世代,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这种历史巨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一、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课件演示)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
(课件演示这节课内容的基本框架)师:首先,我们说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课件演示)同学们能否举一两个这样的例子?生:地球是不断地发展的。
生:地球上的生物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这样不断进化的。
师:很好。
说明同学们对这一点是有深刻体会的。
那我们就不必多解释了。
请同学们看看这个人是谁?(课件演示图片)生:安南。
联合国秘书长。
师:对。
那么联合国秘书长是人类一产生就有的吗?生:不是。
是后来有了联合国才有秘书长的。
师:对。
那么人类社会从最初的野蛮时期到后来出现了这么一个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生:2、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
(课件演示)师:对。
老师先来举个例子吧:有这么一组漫画,题目是“看时间”。
说的是咱们中国的老百姓六十年代时看时间是看天上,太阳快要落山时也就快收工回家了。
到了七十年代是看墙上,墙上挂着个巨大笨重的挂钟很了不得。
第三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复习提问]联系定义。
二战时的猫与指挥部。
[引入新课]世界上纷繁的万事万物不仅是普遍联系的,而且是运动发展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第二个问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板书]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讨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理?[分析]万事万物都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
[板书](一)事物是运动的1.运动的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讲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
其运动的形式主要包括: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
[学生举例]略。
[板书]2.运动的含义: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讲解]理解时应注意:(1)哲学上的运动是最抽象、最高层次的运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讲的运动,只是它的具体形态。
(2)运动的范围不仅仅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还包括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过程。
(3)与运动相对应的概念是静止(与发展相对应的概念是倒退)。
[讲授]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之间的运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
[板书]3.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讲授]联系是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之间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因为首先,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会使事物的原有状态和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即引起事物的运动。
其次,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显示为运动的必要条件。
因为如果离开了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就无从考察和理解事物的运动。
另一方面,联系也离不开运动。
联系也离不开运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某个或某些要素的运动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运动变化,或一事物的运动变化引起其它事物的运动变化。
如果一切事物都是不运动不变化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以及事物之间就不会有联系。
其实运动本身也是一种联系,是一种时间上先后相继的源与流的联系。
[举例]略。
(二)运动与静止是辩证统一的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绝对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中,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这种变化可能是渐进的、平稳的,也可能是突然的、剧烈的。
不管是何种类型的变化,都是事物发展不可或缺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事物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其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变化的原因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内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内部因素是其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如生物体的发育,物质的化学反应和社会制度的演化等,都与其自身属性有相当大的关系。
这些内部因素会影响事物的生命周期和速度,甚至决定着其生死存亡。
外部因素事物发展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来自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例如气候、自然灾害、地形等等;社会是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影响。
外部因素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也可以使其遭受挫折、失去生命力。
相互作用因素相互作用因素是指事物之间相互的影响,包括积极的互补作用和消极的竞争作用。
在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中,事物经常发生性质的变化和数量的增减,形成了复杂的事物体系和格局。
事物变化的表现事物变化经常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增长和减少这是事物变化最基本的表现之一。
具体表现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如一个种群的大小、一个企业的营收盈利等等。
转变和变异转变和变异是指事物发生属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是从一种形态转变成另外一种形态,也可以是同一个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生物体的突变、企业的转型等等。
交替和周期性事物之间存在周期性的变化,比如季节变化、经济波动等等。
而交替变化则是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交替出现,比如自然界中的生物群落演替、人类社会的政治制度演化等等。
事物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事物的变化对于人类有着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观,还给人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以下是几个方面的例子:科技进步事物的变化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这些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也让人类能够更加舒适、便利地生活。
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第二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学法指导】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
理解:(1)结合实例,在比较新旧事物中揭示出发展的实质。
(2)理解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3)了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
重点:发展的实质,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1、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①和过程2、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1) 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3) 人的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总之,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都处在永不停息的②之中, 绝对不变化、根本不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 具有强大④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相反, 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则是旧事物。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⑤, 有没有强大的⑥和远大的发展⑦【考点达标】常考考点: 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1、“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B.万事万物都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D 联系是多样的,可变的2、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B.后出现的事物代替原有事物的变化.同一事物的反复循环D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事物发展的是()①靠吃,靠水吃水②21世纪我们迎了知识经济时代③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四号”无人飞船④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A.①②B.②③.②④D.①④4、下列各选项中,不属于新事物的是()①苏联解体,东欧演变②我国的改革开放③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电脑算命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A.①④⑥B.②③⑥.①③⑤D.②④⑥、变化和发展的关系是()A.任何发展都是变化B.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发展和变化是一回事D.显著的变化就是发展6、(0•江苏卷12).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 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B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 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高考演练】1、(06•全国Ⅰ•29)“仁者乐,智者乐水”。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懂得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变化发展中,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含义,理解发展概念和掌握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通过“世界是变化发展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通过判断新旧事物标准的教学,提高学生判断是非正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探究法、讨论法、分析法、辩论法,创设具体的情景作为载体,总结分析哲学道理,使哲学道理生活化、通俗化,理解哲学道理过程化、自主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法的思想,并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教学方法:讲授法、目标分层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育法、举例分析法、辩论法、讨论法等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设置,疑问导入)同学们,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回顾一下问候语的变化历程吧。
多媒体显示:《问候语的变化》。
设疑:问候语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问候语的变化告诉我们,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高精尖产品不断涌现出来,使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和方便,因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这一物质的根本属性。
那么,什么是发展,它与运动和变化的关系如何?发展的实质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讲授新课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多媒体显示)请看大屏幕,设问:哲学上把世界分为几大领域?生答:分为三大领域,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
活动设计:下面我要考考同学们的智慧,请同学们准备好纸和笔,大屏幕马上要连续播放一些画面,请同学们快速把这些画面记录下来,辨别这些画面分别属于哪一领域,画面的内容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多媒体连续播放多幅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动植物演化过程的图片、人类进化的图片属于自然界领域,图片的内容说明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生产工具的演变、人类进步的阶梯示意图属于社会领域,说明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人类对机器人研究的深化属于思维领域,说明人的认识也是由少到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变化发展过程。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俗语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
它表达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这句俗语的含义。
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自然界中的万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演化。
例如,一年四季的更替,植物的生长和枯萎,动物的繁衍和灭绝等都是自然界中事物变化发展的表现。
在这个过程中,事物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进化和发展。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事物也是变化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整体,各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不同程度的变革和发展。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文化的传承等都是人类社会中事物变化发展的体现。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这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每个人的生命也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从出生到成长,再到老去,人的身体、思想和情感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每个人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断学习和成长,这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表现。
从人类历史的角度来看,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历史进程的体现。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和发展。
每一次变革都是社会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结果。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是一个普遍的规律。
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个人生命,都经历着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积极面对挑战,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对事物变化发展的敏感和洞察力,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化和发展中不断成长,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理想。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武汉市第二十七中学廖志刚[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理解和掌握发展、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2.能力方面:通过运用分析论证的方法,学习和理解世界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培养和训练学生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3.觉悟方面:结合电子计算机发展过程的事例学习,在思想上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发展的实质[教学难点]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古希腊的哲学家说过,“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请同学们议论并说明这一句话反映了什么道理?(提问的目的在于引出新课。
)这句话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
讲授新课:二、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板书)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同时带来事物向前发展。
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板书)我们知道整个世界是由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构成的,所以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板书)以人类居住的地球来说,地球从产生到现在大约已经有46亿年,经历了“天文时期”和“地质时期”两大演化阶段。
“天文时期”最显著的变化,是地球内部物质的分异和圈层的形成。
地球在形成的初期,是一个冷的均质的球体,没有地壳、地幔、地核之分,更没有海洋和大气。
后来,随着地球质量和体积的不断增大,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蜕变,地球的快速旋转以及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所产生的热在地球内部积聚,使地球不断增温。
当温度相当高时,原始地球的物质发生熔融和分化,最后形成了地壳、地幔、地核这样具有不同物质和不同物理、化学性质的圈层结构。
在地球物质的分异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形成地球内部的圈层,一部分易挥发的气体喷出地面,形成原始的大气圈。
原始大气圈中的水蒸气逐渐冷却,凝结成雨落到地面,其中一部分汇集成大大小小的溪流,注入原始的洼地里,形成地球上原始的江河湖海。
这时地球上还没有生命,但为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距今32~34亿年前终于出现了生命。
这时地球进入了“地质时期”。
“地质时期”除了地球物质的进一步分化和各圈层的不断改造外,主要是地层的形成、地壳的变动以及生命的出现和生物的进化。
人们把地球的“地质时期”分为五个时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随着时代的发展,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进化。
最后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
地球的演变过程说明了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2)人类社会也是变化发展的(板书)请同学们从社会形态和生产工具的变化两个角度,来说明人类社会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从石器到自动化、电子化等发展过程,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每一步都留下了人类发展的脚印。
因此。
人类社会也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变化发展的。
例: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见证。
长城蜿蜒曲折横贯中国北部,全长12700多里,故以“万里长城”闻名于世。
多少世纪以来,长城挡住了从北部侵袭而来的风沙,也挡住了多少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如今,长城作为军事建筑抵御骚扰的职能以成史迹。
它已成为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连接起来的友谊之墙——世界旅游胜地。
迄今,八达岭长城已接待中外游人1.2亿,平均每年接待游人500万。
尼克松、里根、撒切尔夫人、伊丽莎白二世、叶利钦等300余位外国元首和众多世界风云人物曾登临八达岭观光游览。
八达岭长城已成为联系中国和世界的友谊纽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采。
刚才我们分析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是变化发展的,那么人的认识又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呢?在古代,人类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受到山岳、海洋的阻隔,只能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
凭着他们的直觉,一般把地球误认为是一个基本平坦的大地。
人们都把大地设想为一个漂浮在茫茫水面上的陆地。
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意思是说,蓝天就像一个半球状的圆盖,大地则像一块四方的棋盘,并认为蓝天与大海相连。
当然,也有人认为在地的四角八方都有一根擎天柱支撑着蓝天。
这种“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在我国古代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流传极广,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这种认识的影响。
例如:北京天坛的建筑是圆的,地坛却是方的,就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类似的传说,在世界其他民族中也曾广泛流传。
古代俄罗斯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圆饼,被三条巨大的鲸鱼驮在背上,而这三条鲸鱼则飘游在茫茫无际的海洋里。
古印度与俄罗斯人的想象很相似,只不过他们认为驮大地的是站在鲸鱼背上的白象。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更具体一些。
由于当时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居住在地中海之滨,北边是阿尔卑斯山脉,南面是地中海。
地中海的南面,则是非洲北部的大沙漠。
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认为大地就像一个巨大的盾牌,他的四周环绕着深不可测的海洋。
与我国古代的认识相反,他们认为这个盾状大地的中心是一片浅海(即今天的地中海)。
这片还得四周则环绕着一圈陆地。
在这环状陆地的北边是连绵的高山,再往外就是世界的海洋了。
从每个人来说,在儿童时代只认识自己的亲人,只看见周围的一些表面现象。
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学习和实践,知识面在不断扩大,对事物的看法也越来越深入。
请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最后一段后回答:电子计算机产生演变过程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说明了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电子计算机以越来越迅猛的势头发展着,电子计算机有其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历史;同时也说明认识的提高,观念的更新,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在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不断深化提高的。
由此可见,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
(3)人的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板书)总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都是变化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
提问:什么是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有没有区别?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是一个事物简单的重复、反复循环、原地打圈?(引起学生思维,起质疑作用)2.发展的含义: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板书)发展与前面所说的运动变化是不同的,发展固然是运动和变化,但不能把任何运动变化都看成是发展。
因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有多种多样的,有前进的、有后退的、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有由旧到新的、也有由新到旧的、还有简单的重复等等。
发展不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的重复和反复循环,也不是倒退下降的变化,而是事物具有前进上升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结果,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3.怎样理解发展(板书)(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板书)要理解发展的实质,就要与运动、变化相比较。
发展是一种运动,但不能说运动就是发展。
发展是一种变化,也不能说变化就是发展。
发展是带有前进性和上升性的运动和变化,是表明事物趋向性的变化。
这种变化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才是发展。
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请同学们比较运动、变化、发展三个哲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后就会比较清楚了)三个概念的联系或者说三个概念的共同点是: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不是凝固的和僵化的。
三个概念的区别是:运动作为物质存在的方式,是一般的变化;②变化则侧重于运动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但是,运动和变化又都没有表达、规定事物运动、变化的总的趋势,也没有直接表达和规定事物的总体性质。
而发展这种运动和变化,是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过程或趋势,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既然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必须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2)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板书)请同学们分析以下的这些事物的变化,鉴别是不是发展?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确立;②中国农村劳动力以空前规模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③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向经济作物生产及多种经营转移;④农业生产中培育优良品种;(以上事例是发展)⑤在西方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邪教势力猖獗;⑥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以上事例不是发展)(在此基础上引出新事物的概念)第一,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是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则是指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学生举例)第二,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判别新旧事物时,容易出现的错误标准有哪些?为什么?试举例说明。
(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思考,通过举例更好地掌握判别新旧事物的标准。
)第一,有人常常简单地以事物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来判断一个事物是否是新事物。
当然,事物的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新事物都是后来出现的,但不等于说,凡是后来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
新出现的事物如果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就不是新事物。
比如:“毛孩”的返祖现象,就是违反了生物进化的规律,因此不是新事物。
又如: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就是违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也不是新事物。
再如: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曾出现的主张“全盘西化”的所谓新观点,还有前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所谓“新思维”等,都由于其本质内容已经失去了必然性,所以也不是什么新事物。
第二,有人喜欢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这也是不科学的。
因为,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
因此,在新事物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最终会发展强大、成熟和完善。
比如目前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新事物、新理论,如:“三个代表”、“一国两制”;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股份制等;加快城镇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金融市场、人才市场、再就业市场等的建立。
由于符合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它能推动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尽管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已经显示了其蓬蓬勃勃的生命力,推动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第三,有人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判断新旧事物,这样就容易被表面现象甚至是假象所迷惑。
比如“计算机算命”就是打着科学的旗号搞封建迷信;又如一些假冒伪劣的商品,用美观的包装骗人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