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氏由来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姓氏的分类】“蓝色字”在上古三代,姓和氏并不一致。
后来,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了。
到汉代,姓氏和而为一。
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千年的代代相传。
中国的姓氏来源及其类别,虽然千头万绪,五花八门,若从现代生活的角度和科学体系看,可归纳为四大特色:一、地域性,是以人类出生,居住,生活的地方为姓氏来源。
如以国为氏,以地为氏,以邑为氏等即属此类。
1、以国为氏以国为氏,大多是以古封国为氏。
如唐氏,尧帝初封于唐(其地为中山唐县),周代又封其后裔为唐侯(其地在鲁县),以奉尧嗣,故其子孙为唐氏。
又如商氏,舜帝命契为司徒,封于商,子孙以国为氏,是为商氏。
周初大封诸侯,各诸侯国子孙以国为氏的情况更为普遍,如齐、鲁、卫、晋、管、蔡、霍、曹、陈、楚、郑、吴、韩、魏、许、吕等均是以国为氏。
以国为氏的还有一种情况是汉代以后,受封郡国的诸侯王,以郡国为氏,如汉代景丹封采阳侯,赵谦祥封周阳侯,张敖封信都侯,其子孙均以所封郡国为氏。
2、以地为氏以地为氏有三种类型:有封土者以所封之地为氏,无封土者以所居之地为氏,也有以所生之地为氏的。
如神农氏生于姜水,因而取姓为姜;虞舜因居于姚墟,因而取姓为姚;商代名相傅说因筑居于傅岩,故称傅氏,再如东郭、西郭、北郭、东门、西门等,均以生地或居地为氏。
3、以封邑为氏自周代实施分封制度之后,各受封于天子的诸侯国可在自己的封地内对公族卿大夫及有功之士赏赐大小不等的封地,俗称“封邑”,作为受封者的食采之地,故封邑亦称“食邑”、“采邑”。
后人因以为氏,如温、元、苏、毛、甘、樊、祭、尹、陆、栾、郦、邴等。
与封邑性质类似,而所封采邑较小的“五等之封”,通常封于乡。
其子孙以乡为氏,如裴、陆、庞、阎之类。
二、纪念性,是以先祖或部族的名字、徽号、谥号为姓氏来源。
如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族为氏、以谥为氏、以爵为氏等,皆属此类。
1、以名、号为氏此类姓氏的来源,大都来自古代帝王、名臣、名人,如伏氏为伏羲氏之后,有氏为有巢氏之后,轩辕氏为黄帝之后,禹氏为大禹之后,汤氏为商汤之后,员氏为楚名臣伍员之后,金氏为少昊金天之后,甲氏为商王太甲之后等。
第一篇寻根溯源一、姓氏之源相传,人间起源地——宛丘。
人们把伏羲神农氏和女娲氏尊称为“三皇”,即为人类始祖。
女娲氏使大地出现生机而拯救了人类。
伏羲氏教会人们织网打鱼,捕获野兽来维持生存。
炎帝神农氏教导人们种植五谷,品尝百草药,发明医学。
称为“神农氏”。
中华民族姓氏源远流长。
姓氏总源头归纳为:盘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燧人氏——祝融氏——少典氏。
姓氏是远古原始社会数万年后,今约四千至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四千多年前黄帝时期而漫延。
而三皇(燧人氏、太昊伏羲氏、炎黄神农氏)姓氏基础。
五帝(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帝喾四高辛氏、唐尧陶氏、帝舜有虞氏)姓氏漫延和发展。
祝融一世、二世都于郐,今河南省客县东南曲梁乡大攀庄古城寨。
典(太典)烈山氏迁今密山县随洲烈山。
后迁厉山(今山西省南部厉山)。
少典.妣有娇氏女安登为妃。
迁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南宝鸡东北之间),生二子,长子炎帝神农氏,次子勖其(公孙氏)。
炎帝神农氏石年,祝融的五代玄孙,姓姜名轨,字石年,号神农氏又曰,魁愧氏。
石年生于姜水,后迁伊阴谷城,伊水耆田,又为伊耆氏。
甲戌年建都陈仓,后迁宛丘,再迁曲阜。
78岁死于衡山,择地建陵而葬于茶陵县东部景阳山之野,又名茶山。
故名茶陵。
癸巳年母后命临魁嗣为炎帝。
中华民族姓氏,炎黄氏胄总始祖少典,于黄帝纪年(前26 世纪岁次丁亥)诞生在地大物博的中华土地上。
衍传炎黄世胄两大主流,而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药性,以疗民族。
黄帝轩辕氏初始创建国家,画野分洲岛屿。
天子建德,因生存以赐姓。
胙之士而命其氏。
中华民族姓氏,有五至六千年的历史。
从古到今,中华民族,用汉字记录的姓氏有一万一千九百六十九个。
二、龙姓之源溯根追本,龙姓其源,宗族发源,繁衍生息,演变迁徙。
自古至今,本姓叱咤风云人物知多少,历史演变事件其如何,不得不寻根溯源、千古明鉴。
吾龙姓是一个古老而多源的姓氏。
据《中华百家姓秘典》载:龙氏来源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
百家姓方姓源流_百家姓方姓由来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出自方雷氏。
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百家姓方姓源流,希望大家喜欢!方姓源流方(Fāng)姓源出有五: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
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
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
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
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
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
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
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
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小数民族有方姓。
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姬方雷。
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
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
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
风雨百年:台湾辜氏经商屹立不倒作者:高峰来源:《华人时刊》2018年第07期数据显示,中国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不到30%的家族企业能进入第二代,不到10%能进入第三代,而进入第四代的只剩大约4%。
家族企业的短暂生命周期似乎在验证着“富不过三代”的“千年魔咒”。
与大陆同根同源的台湾也在践行着“富不过三代”的魔咒,然而辜氏家族却是一个例外。
辜显荣、辜振甫、辜濂松———从日据时代兴家旺族开始,辜氏家族在台湾的风雨百年历史中非但没有因砥砺而止步,反而蒸蒸日上。
“汉奸”辜显荣台湾最具政经影响力的五大知名家族集团,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更迭。
从日据时期到上世纪50年代,基隆颜家、板桥林家、雾峰林家、鹿港辜家、高雄陈家并称老五家。
然而时势的激荡颠覆了台湾政经格局的原本面目,新五家应运而生。
蔡家、辜家、吴家、王家、徐家的生意占据了台湾GDP的比例超过10%。
在新五家中,至今唯有辜氏家族仍屹立不倒。
辜氏家族在康熙年间便迁居至台湾彰化鹿港。
直至日据时代之前,辜家都是小富即安的平头百姓。
这一切随着辜显荣的发迹而彻底改变。
清末马关条约的割让条款令台湾蒙羞,岛内群情激奋,誓死捍卫主权。
而台湾的士绅商贾却并不愿深陷动荡,联名撰写了欢迎日军进驻的书信。
在阶级立场对立冲突之时,辜显荣选择了迎合,并且自告奋勇充当了“使者”。
日本的统治随即到来。
身为日军的“有功之臣”,辜显荣得到了日本天皇的嘉奖。
“锦袍加身”的他审时度势,成立了“大和行”,从事樟脑、制盐以及制糖的外销贸易,并且获利颇丰。
在日本“以台治台”的政策下,辜显荣更是如鱼得水。
除了海上贸易,辜显荣还积极从事土地开垦、金融业等各项投资,最终辜家的事业在日据时代达到巅峰,累积了庞大的财富,一举成为当时台湾的第一富商。
由于深得日本人欢心,辜显荣成为日本与时任当局沟通的桥梁。
在卢沟桥事变之前,辜显荣经常游说于国民党与日本人之间,72岁高龄之时,辜显荣曾远赴上海,游说上海黑帮人物张啸林、杜月笙以及国民党汪精卫等高官,为“中日亲善”贡献力量。
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应被遗忘的人物——陈季同其人其书黄兴涛提起陈季同,今人能知道的怕是很少。
他几乎被人们遗忘了。
但被遗忘的不一定就是该遗忘的。
至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陈氏本应占有一席之地。
就近代中国人而论,唯有他同辜鸿铭、林语堂三人用西文所写的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著作,可以说在西方真正畅销过。
三人同属闽籍,人称“福建三杰”。
其中,辜氏著作走红西方是在20世纪头20余年,尤以在德国影响为大;林语堂的著作最为畅销的时期是本世纪30-50年代,美英读者对之最表欢迎;而陈季同有关中国的书在欧洲流行时,比辜鸿铭还早近20年,时间是19世纪80-90年代,他可以说是有史以来中国人中最先以西方文字写作并出版了其介绍中国文化之著作的第一位畅销书作家。
其书初以法文写成,故影响主要在法国。
在向西方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辜、林二人其实都不过是步陈季同的后尘而已。
无论是在写作上还是思想上,均曾受到过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如今林、辜二人已是人尽皆知,著作广为流传,独陈季同仍湮没无闻,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
图时,同时也以“三代”社会为其摹本,老子的“小国寡民”和庄子的“至德之世”的理想模式,充满了对“三代”社会的美好回忆,描绘了一个类似“三代”社会无私有、无纷争和社会文明发展极其低下的社会。
因此,与其说是历史倒退,毋宁说是以古鉴今和以古鉴未来;与其说是对古代社会的追求与怀念,不如说是以远古社会为参照对比现实社会,并有针对性地对现实的弊病进行揭露和抨击。
因此,道家的社会理想并不是真正地把历史拉向后退。
一陈季同字敬如,西文名字作Tcheng ki-tong,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近代中国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早年肄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初,朝廷拟向西方各国派驻使节,选拔他先行进行考察,他随洋员日意格游历英、法、德、奥四国,完成任务后于次年归国,著有《西行日记》四卷。
1877年,清廷派李凤苞、日意格率留欧学生刘步蟾等人出洋,他随同为文案。
中国姓氏来历读音含义释解你都能读对吗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按姓氏笔画为准”之类的话了,在大多数人心目里,姓氏是一回事。
其实,在古代,姓和氏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
“姓”、“氏”的起源很早。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
所以,“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
“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
“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
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
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而已。
氏集中产生于周朝。
周朝初年,为控制被征服的广大地区,大规模地分封诸侯。
而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即以封国名为氏。
另外,各诸侯国又以同样的方式对国内的卿大夫进行分封,大夫的后人又以受封国的名称为氏。
以后,各种形式的氏的来源又不断出现,并且氏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姓的数量。
但是只有贵族才有氏,贫贱者有名无氏,氏成为贵族独有的标志。
至于贵族妇女,则无论怎么称呼都必须带上姓,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谨性。
“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
“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
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顾炎武曾一针见血地说出了姓和氏的区别:“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 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
商周以前,姓用以区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说。
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
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同姓则不可通婚。
显然,因为姓强调的重点在于血缘关系,所以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姓”往往起着“别婚姻”的作用。
“礼不娶同姓”,“父母同姓,其出不蕃”,“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所以,“姓”和“氏”里反映着至为重要的信息,切不可混为一谈。
一、一个字做单姓时是一个读音,做复姓时又是另一个读音。
尉:做单姓时读Wâi(位),做复姓尉迟时尉读Yù(愈),如唐初名将尉迟敬德。
方姓的来源最早与炎帝神农氏有关。
相传,炎帝后代中有位名为榆罔的人,因为帮助黄帝讨伐蚩尤有功,被分封在方山(今河南禹州西北),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方雷。
方雷的子孙以封国之名为姓,姓方。
周代中叶,周朝宗室中有位名为方叔的人,在朝中担任大夫之职,受命带兵平定南部的蛮人叛乱。
为此,他组织了一支拥有3000 辆战车的军队,向蛮人进攻。
结果大获全胜。
在此之前,他还征伐过淮夷,并打退过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
至此,周宣王数功并赏,允许他分邦建氏,并赐他姓“方”。
此后,他的子孙也遵行姓方。
方叔原与周朝王室同姓,姓姬,名宏,方叔只是他的字。
到了宋代,福州泉州人翁乾度生子6人,分别以洪、江、翁、方、龚、汪为姓。
其中第4子翁处林,分得方姓,他的后代也姓方。
在上述3个来源中,以第2个来源影响最大,后来还发展成为方姓人的主体。
因其发源地和后来的发展中心在今河南的洛河地区,古代属河南郡管辖,方姓人论及来源,常以“河南”为郡望。
出自翁姓的方姓人由于是与其他5姓同时分化而来的,有“六桂联芳”之谊,后来以“六桂”为堂号。
明清时期,居住在安徽桐城的方姓人以诗书传家,相继出了方式济、方孝标、方孝藉、方观承等著名学者。
他们做学问极重史证习力深厚,认真细致,与其他人一起,共同开创了学界的一个流派,史称“桐城学派”,而他们则是这一学派的中坚。
方姓在历朝历代都出了不少名人。
除以上所及者外,又有唐朝诗人方干、宋代农民英雄方腊、元文学家方回、画家方从义、明代女诗人方维仪、清朝思想家方以智、文学家方玉润以及现代革命家方志敏等人。
六桂方氏”为纮公之后三大族之一,是福建省方姓中的一支旺族。
他们尊雷公118 世方琡为一世祖。
琡公为雷公91 世观之公之裔,生于安徽歙县,返迁祖籍河南光州(固始)。
仕唐,任都督府长史,他的儿子殷符公官授威王府谘议,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
殷符公有七个儿子,第三子廷范公在唐昭宗大顺二年(公元891 年)登进士,历仕浙江安固(今瑞安)县尉、福建长溪(相当于今宁德市、周宁县、霞浦县、福鼎县、柘荣县以及福安县、寿宁县的部分地区)、古田、长乐三县县令,赠金紫光禄大夫。
百家姓古姓姓氏源流_百家姓古姓由来古姓,最早来源于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亶父,是一个古老、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
古姓人口在中国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第七十五位,多分布于台湾的台北、台东、新竹等地。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百家姓古姓姓氏源流,希望大家喜欢!古姓姓氏源流古(Gǔ)姓源出有四:1、出自姬姓,周族先祖古公亶父的后代子孙,以古为氏。
据《风俗通》上记载,认为古氏是古公亶父之后。
而这个古姓家族的始祖,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在武王得天下时,被追尊为太王,所以,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其后代子孙以古为氏,称古姓。
2、出自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以邑名为氏。
据《潜夫论》上有关于“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
”的记载,周代有大夫受封于苦城(在今河南省鹿邑),其后人以讹音古成为氏,以后去成单姓古,称古氏。
3、出自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吐奚氏所改。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指出,后魏吐奚氏改为古氏。
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改为单姓古氏。
4、回族中有古姓。
据考来自唐初进入中国,后于天宝十四年(755年)任大的古都白丁名字首音。
另据江苏扬州中学退休教师古城厚老人讲,其先古都白丁初在新安郡(今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及江西婺源等地),北宋时迁至扬州。
《扬州府志》有载。
古氏原有家谱,历三十三世,后毁于兵难。
在明代时,扬州还有一回回收藏家也姓古,人称“古回回”。
古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河南地区。
回族姓氏之一。
主要分布在云南等地。
(见《中国回族大辞典》)。
得姓始祖:古公亶父。
古姓源出于姬姓,周文王姬昌的祖父是古公亶父,他在担任周族人的首领时,率领族人定居在岐山脚下肥沃的渭河平原。
在这里,古公亶父带领族人开荒种地,发展农业,还兴建了坚固的城墙和宫殿,使周国初具规模并逐渐强盛起来。
古公亶父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
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尊古公亶父为周大公。
古公亶父其后代一支子孙,为了纪念祖上就以祖父称号为姓,世代相传姓古,故古姓后人尊古公亶父为古姓的始祖。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等13则作者:来源:《百科知识》2012年第13期中国最古老的姓氏在中国人数以千计的姓氏当中,最古老的是具有将近5000年历史的“姬”姓。
姬姓的族人,可以说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人类最早生活在母系社会里,中国人的姓氏追根溯源,也都与母系社会有关,与女娲有关。
“姓”是一个会意字,左边一个女,后边一个生,合在一起意味着姓最初是女性的专利,所以中华姓氏中一批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
比如:姬、姜、赢、姒、妊、姚。
“山寨”一词的由来当今风靡全国的“山寨”一词,最早是来源于香港粤语的一个俚语。
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贫民都聚居在木屋区,不少人就在木屋区开设制造一些轻工产品的家庭式作坊。
这些简陋的木屋多是依山坡而建的,当时的港人就戏称这些作坊为“山寨厂”。
“寨”是旧时粤语中对经营场所的蔑称,来源于旧社会的妓院,含有贬义色彩。
中日韩三国的筷子有何不同?中日韩三国都用筷子作为进食餐具。
但不同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决定三国的筷子差异不小:中国筷子平头,日本筷子尖而短,韩国筷子多为金属。
中国极少吃生食,尤其鱼肉一类,吃的食物大多能用筷子夹起来。
日本则极喜生食,尤其是不易夹起的生鱼片,为日餐首选,所以日本常用筷子当叉子使,来扎住鱼片,如同鱼叉。
韩国人的金属筷子是应其对烧烤的喜爱而流行的——竹木筷子夹炭炉上的食物实在不明智。
南沙岛礁的官名南沙岛、礁、沙、滩到底有多少个?我国近年的科学勘查结果显示共558个。
三国时代,把南海叫作“涨海”,把南沙岛礁叫做“磁石”“盘石”,可算作最早的官名。
唐宋以来,南沙一直被官方称为“石塘”。
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途中十多次经南沙群岛,以皇帝钦差的权威,给这些岛礁命名,如“英武岛”(中业岛)、“沙弥礁”(渚碧礁)等。
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随后中国政府收回南沙。
1947年12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发布通告,公布东、西、中、南沙群岛的部分岛礁名称,其中南沙岛礁名称99个。
★域外见闻★是为大会服务的军乐队和交通警察,乃至普通的布达佩斯市民,都十分热情友好,为大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良好氛围。
大会在民主、务实和高效率中进行。
首先是上届主席做简短的工作报告,接着印发了拟于本次会议通过的决议草案,由代表们分组审议修改,而后召开大会宣读通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主题,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大会通过的《欧洲华人和平宣言》指出:二十世纪人类获得空前发展,然而,二十世纪的灾难也永远使人难忘。
战争的浩劫,把人类抛向相互残杀的深渊;冷战的壁垒,以人为的隔离和敌视阻碍了人类的进步;种族主义和宗教纷争所引发的冲突和动乱,以及形形色色的恐怖主义活动,使世界时刻都不能安宁。
面对新世纪,欧洲200万华人满怀真诚和善良,齐声呼吁和平。
一是反对战争,特别是反对核战争;二是反对恐怖主义活动;三是实现民族共存与平等。
身居海外的炎黄子孙,对祖国的统一大业极为关注。
大会通过的《关于努力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决议》指出:欧洲华侨华人历来十分关心中国的统一大业。
中国的前途和命运与海外华人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我们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两岸事务,干涉中国内政;坚决反对“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等主张;坚决反对在国际上刻意制造违背“一个中国”原则的图谋;强烈呼吁世界各国政府、议会不要为那些鼓吹“台独”和“两个中国”主张的人提供讲台;也反对以种种借口使“台独”和“两个中国”的主张得到事实上的承认。
大会呼吁两岸尽早恢复高层接触,尽快举行政治谈判,扩大交流,化解敌意,实现祖国统一,共图中华民族振兴大业,共享中国的国际尊严。
今年5月印尼发生的残害华人事件,激起代表们的强烈愤慨。
代表们在发言中无不愤怒地谴责这一暴行。
大会就此通过了给印尼政府和哈比比总统的《敦促书》,严正指出:在世纪之交的辉煌时刻,在印度尼西亚,竟然发生这样大规模的、中世纪式的、野蛮的、残忍得令人发指的种族歧视暴行,印尼政府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海阳(潮安)仙圃辜厝最早的族谱潮州辜氏自宋末入潮,于今已传廿余世。
然数百年几经变乱,旧谱毁绝,宗族由来,众说纷纭。
所幸近年于乡闾中发现有民国手抄家谱存世,其中抄录清代咸丰年间谱序,虽年代亦不甚远,然诚为本族所存最早关于宗族由来之最早资料,殊为珍贵。
今将序文抄录于下:辜氏族谱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上莆都仙圃寨即大寨辜氏族谱记承遗志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积善里白礁辜氏族谱,银同(注:即同安)白礁有辜姓者论先世之族数繁矣,声开赫矣。
礁之舆人诵为礁之甲族也,末有同安先有辜(姓)山,所言实不虚矣。
溯粤中辜姓之源流,则係殷王子比干公之后,本子姓也。
比干公一生忠真,为纣剖心而死。
其子逃于长林,遂以林为姓,生祛闵祛纶,二族蕃衍,拓居莆田,以文章华国,忠孝传家。
小祛五十三世孙效诚赘晋安梅定夫人,生宜民宜国,又以梅姓焉,诬传二世,宗子数责复归祖姓。
继传正公,与子端公俱举唐贞观进士,正公为江西观察使,有功于世。
因当时民苦苛政,正公深惜之,具疏奏准太宗革苛政,民始安宁。
于是再兴学校,励精图治,太宗嘉其贤而赐之氏,昭其苦辛之德,合二义而成一字,上古下辛取诸辜焉。
由是告林氏祖,梅氏两姓伯姪遂以辜为姓,以叨承太宗之赐焉,至三世孙源公澜公俱举开元进士,澜公为雍丘令徵吏部。
源公为洪州剌史,迁朝官,遭李林甫(妒),生恒公及森公。
森公卒,源公恐族蕞不可復,立与恒公复归晋安,已而恒公又举大历进士,为御史谏代宗勿用不听,生男有五,长男分漳之龙岩,次男分泉南白礁,三男分永春,四男分江西南昌府及潮州,五男未详居住,查直省顺天府有辜姓者是其派也。
公塟在白礁辜山,坐癸向丁,碑石巍然云。
由斯以观,则大寨辜氏致政公者,乃恒公之四房派下裔孙也。
公当宋嘉祐(注:公为南宋人,或为嘉熙之误)时由江西举进士而仕潮,因变乱故不得回藉,乃择潮之海邑大寨鄉泉甘土沃,水秀山明,构世笃堂而奠焉。
自此公乃为潮州开基之始祖也,始祖之夫人李氏大宜人生四男,长男宋进士郎宿公授官梅州知州,次男昭哲公授官宣仪司,三男儒士松轩公,四男万兴公授官梅州儒学。
中华林氏-异姓同源据唐代太常博士林宝《元和姓纂》载:“王姓,出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
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
东海,出姬姓毕公高之后。
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
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子孙,号王氏。
”《通志·氏族略》称“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日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
”《万姓统谱》、《姓氏寻源》,也有上述记载。
经查最早出现的子姓之王是祖属在卫辉一带王氏的支系,历史上称汲郡王氏,是一支尊商宗室王子比干(子姓)为祖先的王氏人。
因此子姓王氏,显见为王子比干后裔。
比干子孙有一支改子姓为王氏,约始于商末或西周初。
《元和姓纂》还记载,子姓王氏郡望有: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等9处,均为比干后裔子姓王氏的发祥地。
据查访,目前国内比干后裔子姓王氏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今甘肃、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山西、安徽、湖北等地区。
居秦州者,日天水王氏,主要分布在今甘肃省天水、武山、甘谷、秦安、清水、两当、西和、礼县、徽倒、成县一带;居郓州者,日东平王氏,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济宁、汶上、东平、郓城、梁山、邹城、兖州、肥城、嘉祥、巨野、成武、鱼台、金乡、单县、曹县一带;居山阳者日堂邑王氏,主要分布在今江苏省淮安、淮阴、宝应、泗阳、六合,安徽省天长一带;居莱州者日东莱王氏,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莱州、招远、龙口、蓬莱等市。
而新蔡王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新蔡、安徽省临泉一带;新野王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新野、邓州及湖北襄阳一带;中山王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定州、安国、望都、曲阳、唐县、博野、蠡县、保定、高阳、清苑、顺平、满城、徐水、定兴、安新、容城、易县、雄县、涿州、涞水、涞源、高碑店等市县;章武王氏,主要分布在今河北省行唐、新乐、灵寿、正定、石家庄、藁城、平山、栾城、井陉、获鹿、普县、深泽等市县;河东王氏,主要分布在今山西省运城、永济、临猗等县市。
百家姓中戈姓和廖姓的来源众所周知,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我们所知道的每一姓都包含其独特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进展故事,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百家姓中戈姓和廖姓的来源资料”,欢迎阅读与借鉴!戈姓的来源一、来源有二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
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
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
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
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2、出自子姓,是禹王的后裔。
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
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
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
二、郡望堂号平允堂、平寇堂:明朝时候,饶平县知县戈尚有,执法平允。
饶平距海甚近,海盗常登岸骚扰。
戈尚有不发兵剿。
县内有一种毒草能杀人,百姓常用它做坏事。
戈尚有把这些犯罪的集合来,宣布禁止用毒草。
已经犯罪的暂不处理,要你们每天拔毒草缴给衙门赎。
大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赎罪都踊跃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
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个井里,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饮用。
海盗突然登岸,在沿海井里提水解渴,所有海盗全都中毒而死。
从此海盗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坏事也没法做到了。
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为刑部主事。
1、临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戈氏望出临海郡。
三国吴太平二年置郡。
相当于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2、景州:在今河北省东光县及景县一带。
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辈出。
三、历史名人戈涛、戈源:清代兄弟二人皆举进士。
献县人。
戈讪:明代著名画家,常熟人。
戈文:清代著名画家,苏州人。
戈载:(一七八六——一八五六)[一五]字宝士,一字孟博,号顺卿,又号弢翁,江苏吴县人。
父戈宙襄号小莲,著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字母会韵纪要》等若干种。
戈载世其家学,尤潜心於宋人宫调声律之学。
嘉庆十二年(一八〇七)县学生,选贡士,为大学典簿。
辜姓—搜狗百科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
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
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贤里北螺村)。
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 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
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是应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
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
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
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
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是坏人对他罗织构陷,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
陛见之后,唐太宗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
” 唐太宗虽然贤明,但仍脱不了动不动就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示亲近。
这一次,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因此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是为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
在起初,大家还是以“辜林”称呼这个新生的姓氏,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之,后来就干脆把林字去掉了。
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得姓始祖。
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
辜正告老后,没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继续定居于江西南昌地区。
在他逝世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
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 林正)为得姓始祖。
《中华辜氏源流总汇》目录(上)篇首出版前言编辑部序辜振甫《中华辜氏源流总汇》序辜家贵编纂引言辜克服凡例编辑部关于总祠堂和总堂号的统一命名问题编辑部中华辜氏字派说(附统一字派对照表)编辑部编纂《中华辜氏源流总汇》筹措大事记编辑部导读编辑部源流篇(上)引言第一章姬、子、林、梅、林、辜一脉相承姬、子一脉子、林同根林、梅渊源辜、林同宗林辜同宗溯源纪行林文光、林金发、林乌凤第二章《中华姓氏谱·林姓卷》要录中国史学会重点项目《中华姓氏谱》丛书简介《中华姓氏谱》序《中华姓氏谱》编写说明《中华姓氏谱·林姓卷》概况《中华姓氏谱·林姓卷》要录第三章林氏源流谱叙辑录[唐]温彦博《林氏源流总谱叙》莆田林氏委员会[唐]蕴公《宗谱序》莆田林氏委员会[唐]蕴公《续庆图》莆田林氏委员会第四章三公传比干传辜声莲整理林坚公传辜声莲整理闽林始祖林禄公传莆田林氏委员会第五章辜氏家族源远流长唐皇赐姓辜氏始祖正公传辜克服'晋安堂'和'嘉德祠'的来源考辜声莲辜氏源流文史资料考川仁寿谱载《闽浙序礁山辜氏族谱记》序[明]辜彰廷附:我潜存谱记明]辜道时闽南安二十八都水洋美《辜氏族谱》序[明]辜志会等鄂汉阳《辜氏宗谱》辜氏源流序[明]辜延泰辜氏谱序後跋[清]辜志锐闽永春桃源'辜氏重修宗谱序'(旧本)[清]郑成中附录:古代文化常识地理职官科举王力源流篇(下)引言第一章中华辜氏各支族谱源流序集(按作序时间顺序排列)家传至宝(香港)辜安庆闽浙'重修谱序' [明]辜志会迁移後重修谱序[清]辜志锐广东雷州晋安郡辜氏家谱序(今改为天水郡)[清]辜弘亮湖南冷水江族谱老序(一)[清]万福兆三氏海南辜氏家谱序[清]敬受严六甫江西南昌重修族谱序[清]辜元绶皇朝鼎建辜氏自楚入蜀始祖祠及纂修总谱序[清]辜荣明江西弋阳县叠山镇周潭《辜氏重修宗谱功成序》[清]辜运享湖北崇阳、江西修水重修宗谱源流序[清]俊文显谟氏江西进贤重修辜氏宗谱源流序[清]佚名湖南浏阳族谱序[清]槐元一峰氏湖南冷水江族谱老序(二)[清]世枬益斋氏湖北咸宁世系详志[清]佚名湖北汉阳辜氏修谱序[清]辜德政明轩四川仁寿续修辜氏总谱序[民国]辜大渤湖南平江辜氏族谱新序[民国]建藩福源氏湖北大悟县'辜氏宗谱'续修族谱序[民国]守书湖南常德辜氏源流序(旧谱原序)辜锡湖南常德辜氏家谱小引辜锡闽永春《桃源儒林辜氏宗谱》源流序(乾隆丙午年)[清辜有声闽永春《桃源儒林辜氏族谱》源流序(香港)辜安庆福建惠安辜氏族谱辜炯成福建惠安洋埔辜氏族谱(台湾鹿港部分)辜炯成鹿港槟城与惠安辜氏血缘考证辜炯成湖南攸县辜氏宗谱序辜显乾广东潮安金石辜氏族谱序辜质先广东普宁市湖美辜氏族谱序辜善洪广东海丰公平辜氏族谱辜东林等广西横县辜氏源流序(汉阳)辜声莲贵州辜氏宗谱原辑(抄本)佚名江西上饶楼村辜氏族谱原序辜守庵江西上饶楼村辜氏宗支简述辜承坤四川巴中辜氏源流简述巴中地区辜氏源流资料征集整理会福建武荣洪濑辜氏宗谱序言辜长兴执笔整理第二章兴旺发达的辜氏後裔地望人穷志宏力微性刚——记汉阳大辜湾(汉阳)辜振弼腾飞的潮安金石辜厝村广东金石辜厝村委会四川巴中辜氏家族盛兴记(巴中)辜天福四、湘中望族——冷水江辜垸(冷水江)辜治中第三章世系与播迁世系阐释辜治中世系图辜治中中华辜氏播迁地域简介辜治中中华辜氏後裔播迁地域汇总统计表辜治中中华辜氏後裔地域分布图辜承澄辜振弼人物篇引言第一章历代科宦名人录唐朝(二十一人)五代(三人)宋朝(二十九人)元朝(二人)明朝(七十五人)清朝(四十九人)清末民初(六人)第二章各地支族肇基祖传略南昌始祖叔旺公传略南昌《辜氏族谱》南昌辜坊志(南昌)辜理耕致政公创潮州(普宁)辜善洪永春始祖祖兴公传永春《辜氏族谱》汉阳开基祖仁一公传汉阳《辜氏宗谱》仁一公之七世孙启胜祖发族黄陂(黄陂)辜明楚四川仁寿县开基祖德祥公传仁寿《辜氏族谱》文犰公千里返梓定居麻丘(南昌)辜华生南昌叔旺公後裔河头支开基创业简记(南昌)辜华生广西横县始祖发彩公传横县《辜氏家谱》江西上饶楼村始祖良一公家传 [清] 辜守庵光烩公小兰开基(南昌)辜华生九龙湾的传说辜志如辜志海坝溪光宗公传(南昌)辜华生辜俊龙是开发攸县煤炭之祖(攸县)辜显乾沙洲志(冷水江)辜正兴辜治中第三章历史名人传略辜中传《中国人名大辞典》等附:信州路永丰尹辜君政绩记[元] 黄潜辜皋传《万姓统谱》等辜增传《明史》等海阳名宦辜朝荐潮州《韩江》辜朝荐辅郑抗清事迹《潮汕志》辜门才女辜兰凰潮州《韩江》凤翼公传仁寿《辜氏族谱》延泰公传仁寿《辜氏族谱》思贤公传汉阳《辜氏宗谱》思学公传汉阳《辜氏宗谱》修广公传汉阳《辜氏宗谱》世拔公传汉阳《辜氏宗谱》天成公传汉阳《辜氏宗谱》辜旺公传惠安《辜氏族谱》邦变公传惠安《辜氏族谱》礼欢公传惠安《辜氏族谱》采潼公传(上饶)辜承坤多闻公传仁寿《辜氏族谱》增荣公传仁寿《辜氏族谱》显荣公传(惠安)辜炯成第四章国学大师辜鸿铭先生传记辑录辜鸿铭生平及其他非考证朱维铮世界级文化大师辜鸿铭龚书铎国学辜汤生传赵凤昌辜鸿铭在德国嗣銮辜鸿铭访问记[英]毛姆托尔斯泰与辜鸿铭书[俄]托尔斯泰辜鸿铭论[丹麦]勃兰兑斯追忆辜鸿铭先生[日]萨摩雄次辜鸿铭:中国最彻底的现代化批评者[美]艾恺辜鸿铭先生传略辜炯成第五章近代名人传略辜达岸传略辜存文我所了解的辜仁发李肇植辜清公传四川仁寿《辜氏族谱》老红军辜宗庆生平南京空军後勤部怀念抗日游击队员辜梅青烈士黄格良革命烈士辜道亭辜克服辜俊亭生平辜图南辜庆鼎传略湖北省志辜其一传略《中国名人大词典》辜汉臣传略辜声瓒记辜荣祖辜炯成焦裕禄式的好干部辜茂芝辜声莲记我父其梁公及母邹国枝老人辜治中宝定公传辜国华第六章当代贤杰当代政商巨贤——辜振甫辜炯成辜振甫——政商界的耀眼明星《羊城晚报》泰国影业大王——辜炳标《普宁报》耆老名贤辜图南《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辜公家贵考证辜姓源流行状王作美宏伟的工程周本初族中贤杰辜家贵先生辜克服披荆斩棘,敢为人先的辜家贵高士谋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辜正坤北京大学文化与翻译研究学会厦门大学教授--辜联昆《中国国情报告·专家学者卷》中山医科大学副教授辜宏楠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计算机中心无影灯下竞风流——记巴中市人民医院外科专家辜天惠《巴中日报》记辜存兴《安陆当代人物选录》记辜慕兰《安陆当代人物选录》记长兄其惠辜建成第七章劳模抗洪英模辜声鸣《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辞典》水电专家辜承琪《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大辞典》核工业部运输劳模辜声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开拓进取的辜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核工业部全国劳动模范辜多良《中国名人大辞典》战场建奇功,从业讲奉献——志愿军英雄辜其福事略辜治中第八章平民楷模辜君道安孝行传彭庭卿赠辜生锦堂谱序樊玉成赠辜君九龄纂修宗谱序万钟林赠辜君九龄序彭仲玉辜公道玉传蔡远庆赠宗兄秀山先生续谱序辜道安记辜淑卢先生辜炯成辜粱臣公传辜声瓒为族事死而後己的辜平章辜理耕济世行善,族事楷模辜理耕辜法根德高望重的辜警若先生辜承汉老骥伏拯,为辜氏事业尽心尽力——金源老人自述辜清芝执笔豫珩自述南昌宗亲联谊会热心族事的光辉榜样——辜秀全老先生辜和平记大亨先生胡耀良胡旭明我族族事楷模辜文辜国华巾帼儿女·吾族楷模——记家贵夫人罗芳琴辜振弼深明大义的万菊女老老人辜和平辜熊氏传略辜才生热爱族事的辜海泉辜和平第九章中华辜氏近代、当代声誉录。
辜氏由来:姬-子-林-梅-林-辜一脉相承一、姬·子一脉黄帝姓姬,又说姓公孙,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传至比干公。
比干公乃商纣王之叔父,姓子,见世系表。
世系表(黄帝-比干公)元祖:黄帝(轩辕)二世:玄嚣三世:蟜极四世:帝喾(高辛氏)五世:契(商之祖)六世:昭明七世:相土八世:昌若九世:曹圉十世:冥十一世:振十二世:报甲十三世:报丁十四世:报乙十五世:报丙十六世:主壬十七世:主癸十八世:天乙(成汤)十九世:太丁二十世:太甲(太宗)二十一世:太庚二十二世:太戊二十三世:仲丁二十四世:祖乙(中宗)二十五世:祖辛二十六世:祖丁二十七世:小乙二十八世:武丁(高宗)二十九世:祖甲三十世:康丁(庚丁)三十一世:武丁三十二世:文丁(太丁)三十三世:帝乙三十四世:帝辛(商纣王)比干林坚(泉,字长恩)林氏始祖箕子二、子·林同根比干公,商代贵族,纣王的叔父,官少师。
相传纣王无道,比干公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比干公生于公元前一一一一年五月六日,于公元前一O四八年遇害,终年六十三岁。
比干公,商都毫邑人(今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汤后裔,商帝文丁之子,商乙之弟,纣王之叔父。
子姓,因封地在比(今山东淄博一带),故称比干。
比干有两妃,正妃妫氏[1],次妃黄氏。
比干公被杀害后,纣王下令满门抄斩。
当时妫氏、黄氏都怀孕在身。
黄氏被捕,纣王下令剖腹取胎视之,并将尸体火焚。
妫氏为了保住比干公一脉后代,放弃殉节,忍辱负重,被同情比干公的士兵放走,妫氏在四名婢女陪同下星夜逃出朝歌,隐居于长林石室中,后生下了遗腹子,成为林始始祖。
(按:又说其子坚逃于长林山以林为姓)。
世系表如下:比干公--林坚(名泉)公注释:[1]妫:音同“归”,《辞源》载:妫,姓。
舜之后,春秋时,陈国为妫姓,故陈国之女皆曰“妫”三、林·梅渊源林坚公,名泉,字长恩,比干之子。
殷少师比干因忠谏被纣王杀害,累及全家。
时比干公正妃妫氏甫孕三月,星夜逃出朝歌(今河南淇县),在京郊南边的牧野一处山林里,隐居于长林石室中,公元前一O四七年生下一子,取名泉,字长恩。
公元前一O四六年,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朝。
武王派人整修比干墓,又派人寻找比干公后裔。
妫氏闻讯,将子献于武王。
武王赐林泉公姓林,改泉名为坚,封清河公,命为三监,食采博陵二千户。
自此,林坚公成为林姓始祖。
博陵邑是林姓始祖的发祥地。
自坚公生祛闵、祛纶公后,历周、秦、汉、晋传六十四世林禄公扈从元帝渡江,由散骑常侍迁晋安太守,遂家焉,成为开闽林氏始祖,寿终追封晋安王,故禄公后裔各支堂号多为“晋安堂”从林姓禄公衍传至十三世,到了林效诚公。
效诚公,字允谦,赘于梅定夫之家,配梅氏,又以梅为姓,至二世宗子(见:“有关‘宗子’的说明”)责之,乃复归姓林。
林、梅渊源只于此也。
世系表:林坚(泉)公-林禄公(晋安始祖)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世十一世林坚(泉字长恩)--磋公(祛纶)--虎公--光公--相公--玄公--凤公--翊公--苌公--材公--壬公--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十七世十八世十九世二十世二十一世二十二世贞公――英公―-乾公――保公――宏公――标公――繇公――雍公――放公--楚公―――通公-----二十三世二十四世二十五世二十六世二十七世二十八世二十九世三十世三十一世不狃――-抚公―――欣公―――鸾公―――皋公―――士元―――宣公―――芳公―――伯葛------三十二世三十三世三十四世三十五世三十六世三十七世三十八世三十九世四十世四十一世玮公―――韶公―――亮公―――挚公―――纂公―――别公―――告公―――述公―――良公――功公四十二世四十三世四十四世四十五世四十六世四十七世四十八世四十九世五十世五十一世车公―――尊公―――高公―――苗公―――金公―――袭公―――时公―――丞公―――谟公――就公五十二世五十三世五十四世五十五世五十六世五十七世五十八世五十九世六十世六十一世邈公―――道公―――封公―――农公―――衹公―――豫公―――道固―――冠公―――逢勲――显公六十二世六十三世六十四世礼公―――颖公(字元从)―――禄公(字世荫)开闽林氏姓祖懋公四、辜林同宗林氏始祖林坚公之六十四世林禄公,字世阴,下邳人,原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除给事中,黄门侍郎,随晋元帝渡江,由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累迁晋安太守,卒于官,追封晋安郡王,遂全家入闽定居晋安,是晋安林氏入闽之始祖。
禄公之十三世孙林效诚公,字允谦,乃莆田长城金紫林氏先祖既公(字汝静)之四世孙。
既公长子辜公之孙,辜公次子广公之子。
入赘梅氏,生宜民、宜国,宜国回宗后,生林正公,居高官南昌,唐太宗赐姓,即辜氏始祖。
下面有《莆田长城金紫林氏族谱源流简介》一段节录,可知“辜林同宗”之渊源:“入闽始祖禄公九世孙原显、原周、原次三兄弟,原周居梨岭。
原次公,字有仲,亦字子聪,南朝齐高帝建元二年(四八O年),任功曹、入梁,任建安令,夫人方氏、陈氏、何氏,生三子:既、茂、诜。
既公后裔称金紫林派,茂公后裔分称阙下孝子林派、九牧林派、莆林三支派共祖原次公,诜公后裔居钱塘,其后裔分徙漳浦、龙溪、仙游等地。
本支金紫派先祖既公,原次公长子,生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十一年(公元五一二年)字汝静,任彭城主簿,妣陈氏、黄氏生二子,辜、律,辜生二子,广、孝,后裔分布海内外,广公三世孙,唐太宗赐辜姓,因而称‘辜林同宗’”。
既公次子律公,字宗典,官朝列大夫、知化州事。
其后裔亦是嫡传“莆田长城金紫林派”。
世系表:开闽林氏始祖世系(公元二七四甲午年~六一O庚午年)林禄公——林正公。
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六世七世八世九世林禄——景公——缓公——格——靖之——遂之——遁民——玉珍——元次十世十一世十二世十三世十四世十五世既公——辜——广公——效诚——宜民——宜国——林正(辜氏始祖)——律——莆田长城金紫林氏茂诜五、林辜同宗溯源纪行二OO一年十二月十七日《中华辜氏源流总汇》编辑部审稿会在广东潮州市潮安县辜厝村召开,参加会议有马来西亚、香港、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湖南、四川、安徽、河南、云南、湖北等辜氏宗亲代表,史学界人士、教授、学者共八十余人,会期八天。
福建莆田林氏委员会应邀派林文光、林金发、林鸟凤代表前往参加。
十二月二十日下午六点半到达广东汕头车站,辜氏宗亲备车迎接直至辜厝村会场已是晚上七点多,辜氏宗亲和我们拥抱一起,真是如久别重逢,宗情、族情、乡情难以言表。
寻根溯源,辜林同宗历经一千三百余年。
我们在会上介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林氏先祖源流及分布情况,谈到入闽晋安林始祖禄公四世孙格公携子侄入莆,传至五世孙原次公生三子:长曰既、次曰茂、三曰诜,既公次子律公之后称长城林,茂公之后称九牧林、阙下林。
莆林三大衍派共祖原次公。
既公长子辜公,生孝、广。
孝公生三子:渐、怀、爰,其裔迁福建长乐县湾村,晋安晋溪。
广公之后裔在莆田林氏谱无载,而在辜氏族谱承传,正是辜林同宗源由所在,我们高兴地在此证实林辜同宗共同祖先既公。
会上掌声爆发,辜氏宗亲听了感到无比欣慰,心情万分激动。
接着介绍既公居莆田北螺,避难迁居山里莒溪,复迁长城(今称张城)。
既公祖祠已重建,于二OO一年十二月十五日落成庆典。
庆典及祭祖仪式实况录像,音碟在会长播放,荧幕上展现既公祖祠、既公遗像、《林辜同宗》匾悬挂祠堂中,代表们再一次掌声雷动。
他们看到祖籍福建莆田,看到祖祠、祖先遗像,以掌声表达了同是炎黄子孙,同是比干后裔、同是一根藤上的瓜。
两姓谱牒载源同世合林氏、辜氏互对族谱。
据四川仁寿县辜氏谱卷首载:元祖比干公传一百零八代至赐姓辜氏之始祖,又载禄公生景公,景公先缓公,缓公生格公,格公生靖之公,靖之公生遂之公,遂之公生遯民公,遯民公生玉珍公,玉珍公生原次公,原次公生既公、茂公、诜公。
既公字汝静,隋炀帝大业元年彭城主簿,生长子辜、次子律。
律公为莆田定庄、长城、蚶山梨岭诸房祖,与莆田仙游两县既公后裔衍派族谱正合。
历史上“林辜同宗”仅听于传闻,未见于史,打开两姓族谱记载相同,一千四百余年流传口碑始得证实。
明成化壬寅(一四八二年)辜彰廷公《礁山辜氏族谱》记:银同白礁有我一辜姓者……未有同安先有白礁,比干忠谏为纣剖心,其子逃于长林山遂以林为姓,蕃衍拓居莆田,以文章华国忠孝传家,及小祛五十三世孙效诚赘晋安梅定夫氏,生宜民、宜国,又以梅姓焉,传二世宗子数责之后归祖姓,继传正,举唐贞观进士,为江西观察使,有功,因苛政,奏除之,民始宁业,兴学校,励精图治,太宗嘉其贤而赐之氏,昭其辛苦之德,合二义而成一字,上古下辛取之辜焉。
由是告林氏祖,更以辜为姓。
永春县《桃源儒林辜氏族谱》载与白礁谱同。
大明万历癸未《存谱记》:我族之谱火于庙,宜旋公始集而记之,谱幸存之一也,彰廷公始续而修之,谱之幸存者二也;性温公珍而存之至倭寇焚劫,公独取谱而逃,今箧中是也,其谱之幸存者三也,道时公承父命,日不暇食,夜不遑寐,图记事迹,摘文集成一简,而为今日大修之祖,是又谱之幸存者四也。
大明万历癸未乡荐知浙江处州府遂昌县事志会公《重修谱序》,清康熙乙巳志锐公《迁移后重修谱记》和《辜氏谱序后跋》,大明天启四年四川宗人监察御史辜延泰给湖北汉阳《辜氏族谱》写的“辜氏源流序”叙辜氏源流三伏三现,具详于谱序中。
诸历代修谱作序、记、跋,都记述祖先或居官而播迁;因避难而流移,就谋生经商而定居,真是河源浩淼,万里奔腾,江注瀛海,无有止极者。
两姓两谱相同之处一、祖先籍贯相同。
林辜两谱同载祖先是殷少师后裔,南北朝时居莆田。
据广东普宁市湖美村辜炳标先生祖祠内布字幕为字书:祖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人。
口碑所传,族谱所载,祖祠所书,祖先籍贯,林辜同宗是无疑的。
二、两姓两谱同载既公字汝静,生子辜、律。
辜公生孝、广。
孝公生渐、怀、爰(远)。
其裔迁长乐县湾村,晋安晋溪。
广公其裔莆林谱没载,而辜氏承传记载。
一是断口处,一是承接处,两处吻合。
三、两姓各分天南地北,自禄公至既公世次合,迁移地合,房祖名合,实为难得的珍贵史料。
四、辜氏古谱卷首载:既公隋大业元年任彭城主簿,律公为定庄、长城,蚶山梨岭诸房祖。
与莆林谱正合。
五、承传断线处相同。
两姓两谱同载在唐初期。
六、互载历代遭劫相同。
宁末抗元之难,明倭寇乱。
七、祖祠结构相同。
我们参观辜厝村承启堂称“八贤门第,四俊家声”。
辜氏子孙四千六百余人。
湖美村辜姓人口七千二百余人,参观承德堂、世笃堂、承远堂等六座明清时期古建筑,族范、家训相同,诸多记载。
七个方面相同相合,是祖先遗留珍贵的文史。
林辜宗亲代表聚集是历史以来规模最大,涉面最广,人数最多,共叙渊源,寻根追远,互对谱牒,虽然时间短,其意义之深远,再一次共识林辜同宗的历史来由。
我们代表莆田林氏,受到辜氏宗亲热列欢迎和热情款待,亲如兄弟般感受之深,在此告诉莆田林氏宗亲,林辜氏是骨肉关系,辜氏流传口碑:林氏似骨,辜氏为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