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针刺治疗偏头痛
- 格式:pptx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22
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48例偏头痛是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以头部发作性疼痛为主表现的一种常见病。
其病因复杂,多见于青年人,疼痛的部位多见于一侧或双侧颞部,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和视觉紊乱等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学“偏头风”,“脑风”,“头痛”范畴。
2004~2010年以针刺为主治疗偏头痛患者48例,颇有心得,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8例,女35例,男13例;年龄18~55岁;病程1个月~10年。
诊断标准:根据《实用内科学》,临床见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间隙期一切正常,体检正常及有偏头痛家族史。
排除丛集性头痛,脑血管意外,高血压性及颅内压增高等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头痛或偏头痛。
治疗方法:①主穴选取风穴、完骨、太阳、曲鬓、百会、率谷,其中风池、完骨为一组连接电针,太阳、曲鬓为一组连接电针,选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②触压最明显的痛点为阿是穴,选用一组连接电针,使用连续波,留针30分钟;③选用头痛同侧的外关,阳陵泉穴,直刺1~1.2寸,采用大幅度低频率捻转泻法,行针3分钟后,留针25分钟。
疗效判断标准:①痊愈:主要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②好转:头痛症状得到了改善,并延长了下1次发作间歇期;③无效:头痛无明显缓解,或头痛缓解轻微,发作间歇期未延长。
结果48例患者中,痊愈10例,好转3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8%。
典型病例患者,女,45岁,2009年7月6日初诊。
主诉:右侧偏头痛3年余。
病史:2006年3月因大怒后出现右侧头部跳痛,呈阵发性,痛甚时恶心呕吐,经中西药治疗有所缓解。
近日因月经期再次受气头痛发作,遂来寻求针灸治疗。
诊见:右侧头痛,痛处固定,沿风池、率谷、太阳穴走向明显压痛,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为偏头痛。
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按照以上治疗方法治疗,1次/日,10次1个疗程,1个疗程后隔日1次治疗,巩固10次后,症状明显好转,基本治愈回家,随访半年无复发。
针刺后溪穴治疗偏头痛4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以针刺后溪穴为主治疗偏头痛的疗效。
方法以针刺后溪穴为主配合随症配穴以及手法、电针刺激和透穴治疗偏头痛40例。
结果总有效率90.0 %,且通过临床观察表明,病程越短疗效越好,越不易复发。
结论本疗法近期与远期疗效均显著,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后溪穴针刺偏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血管神经性头痛,偏侧或双侧发病,呈搏动性头痛,属于祖国医学“头风”、“偏头风”、“偏头痛”、“少阳经头痛”范畴。
由于该病发作时疼痛剧烈,病情迁延难愈,往往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且严重地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故被历代医家视为疑难病症,加之发病率又高,因此对该病治疗的研究也愈显迫切。
笔者近年来运用后溪穴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0例为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门诊病人,均经神经内科检查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并确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60岁;病程最短3月,最长10年;疼痛部位以一侧为主。
1.2诊断标准根据1993年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疗效判定标准拟定。
具有反复发作病史,每天持续数十分钟、数小时或数天;发作时在一侧或双侧,其性质属跳痛、胀痛、针刺样疼痛等,疼痛剧烈时可伴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眼前闪光、发黑等先兆症状;结合脑电图、脑血流图以及实验室检测等。
全部病例符合中医偏头痛诊断标准,且经脑电图及头颅多普勒(TCD)检查,均提示脑血管紧张度增强及脑动脉供血不足。
2治疗方法主穴:后溪穴(患侧或双侧)。
配穴:阿是穴。
以颞部疼痛为主加角孙透率谷;以前额疼痛为主加头维透阳白;枕部疼痛明显取风池穴向对侧沿皮横刺;疼痛剧烈者,配合耳背刺络放血。
操作方法:后溪穴,握拳取穴。
针具选用30号1.5寸毫针,针刺深度为直刺0.8~1.2寸,针刺手法取平补平泻。
得气后留针30 min,每隔10 min行针1次。
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摘要】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上下配穴法和远近配穴法为主及耳穴贴压联合治疗偏头痛患者198例。
结果治愈51例,占25.8%;显效103例,占52.0%;有效33例,占16.7%;无效11例,占5.6%。
结论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疗效确切安全、值得推广。
【关键词】偏头痛针刺疗法耳穴贴压偏头痛是一种发作性脑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的脑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具有周期性、反复性、遗传性、女性多发,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症。
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治疗偏头痛198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98例患者均为本院针灸科及康复科门诊患者,其中男82例,女116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2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28年。
依据1998年国际头痛学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
先兆表现为疲劳感,精神抑郁或易激动,头痛多从额颖部或眶后部开始,逐渐加剧,并迅速扩展至半侧头部或整个头部,为刺痛、钻痛、胀痛、搏动性疼痛,或头角抽掣性头痛,反复发作,病史较长。
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头颅CT或MRI无异常,排除癫痈、高血压及其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
按特殊临床表现分型为:①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眼肌的麻痹。
眼肌麻痹常在数日内恢复。
②内脏型偏头痛:发作时伴有消化道症状或盆腔内疼痛。
③基底动脉型偏头痛:枕颈部的发作性头痛,伴有共济失调、眩晕、耳鸣、口舌麻木等。
2 治疗方法2.1 体针疗法处方:取穴分为六组,第一组取印堂、鱼腰、太阳;第二组取百会、风池等;第三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膻中、玉堂、紫宫、内关、神门等;第四组取相关节段内远隔部位的穴位,如T1~T5夹脊穴、大杼、风门、肺俞;第五组取足三里、太冲;第六组取三阴交、太溪。
第一组、第三组、第五组穴位同时取用;第二组、第四组、第六组穴位同时取用。
两种处方交替使用。
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选用28~30号毫针,向下平刺印堂0.5寸,向后平刺太阳0.6寸;横向平刺鱼腰0.5寸。
针灸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96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48例,予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口服;研究组48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针灸治疗。
结果:两组疼痛程度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比较,研究组由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治疗偏头痛可有效缓解疼痛,防止复发。
【关键词】偏头痛;针灸疗法【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361-02偏头痛近年发病率逐渐增高,常反复发作,发作时头痛难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偏头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精神心理、遗传及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目前本病治疗上方法较多,但疗效各异[1]。
而针灸疗法作为一种被《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推荐的一种疗法在临床越来越得到广泛应用,并且疗效显著。
本研究通过对偏头痛患者给予针灸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96例自2013年6月~2014年11月在本科治疗的偏头痛患者,按数字排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20~68岁,平均(37.35±8.17)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3.04±1.85)年;研究组48例,男18例,女30例,年龄19~66岁,平均(37.81±7.66)岁,病程6个月~9.5年,平均(3.13±1.92)年,两组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方面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参照第二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Ⅱ)中偏头痛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经颅多普勒及脑电图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头痛;排除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及造血系统功能障碍者;合并有头痛型癫痫及癫痫疾病者;精神性药物及乙醇依赖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患者。
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风)(2015-10-11 16:33:37)▼针药并用治疗三叉神经痛(偏头风)概述:本病是沿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发生的,如刀割样、针刺样、阵发性剧痛。
属中医偏头风或脑风范畴。
它可因多种病引起,如内科、外科、肿瘤、耳鼻牙齿等等。
偏头风有内外两种因素引起,自外而得者多有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以风为先,风为百病之长,风挟寒者,阻遏脉络,卒然而痛;风挟火者,风化火,火生风,风火升腾,气血逆乱,清空受扰。
由内生者多为气血痰浊凝滞,脾胃湿热上冲;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阳亢生风,虚火上炎。
不管何种原因所致,大都属上实下虚之证,上实者面部经脉阻滞,不通则痛;下虚者乃阴不敛阳,邪随气逆,犯上作乱;亦可有肝胃实火,熏蒸清阳;或因久病入络,壅滞气血,不通则痛。
虽然是一种疼痛,但在中医辨证治疗中也颇为复杂,就笔者所知,有风寒,风火,胃热升腾,肝火上炎,痰火上攻,阴虚阳亢,脾胃气虚,久病入络等等,常见者以风寒,风火,阴虚,胃热较多,这里只谈笔者在临床上治验的几种证型。
一、风寒侵袭型证候:本证型由风寒外袭、稽留经络所致,其症有畏寒、怕冷、闭门不出,一旦冒寒或冷风吹袭,病情骤发,面部先有抽搐感,随即疼痛难忍,犹如刀割,常喜热烫,面颊怕风畏冷,多有鼻塞,流涕,脉浮紧,舌苔薄白。
治则:温经散寒,疏风止痛。
方药:防风20克川芎30克白芷20克细辛3克白蒺藜20克全蝎 8克蝉蜕10克露蜂房8克甘草 3克元胡10克勾藤15克方解:本方可温经散寒,疏风解痉,有较强的止痛效果。
方中防风质润性缓,为驱风,解痉,止痛之良药,通治一切风邪,可治“三十六般风”,与蝉蜕、全蝎合用,能增强疗效。
川芎为血中气药,能活血搜风,开郁止痛,上行头目,为治诸头痛之要药,下行血海为通畅血脉之佳品。
白芷散风通窍,善治各种头痛,尤对阳明经在面部走行处的疼痛甚效(相当于三叉神经分布区)。
细辛串透开窍,驱风散寒,为治诸头痛之良药(用量不宜过大)白蒺藜驱风明目,平肝解郁,行气活血,善治目疾头痛,尤对三叉神经痛引起眼疾者更好。
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概况针灸治疗偏头痛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针刺或灸烧等手段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运行,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针灸能够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提升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效果。
而在治疗偏头痛方面,针灸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调整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针灸能够通过调整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来缓解偏头痛症状。
针灸刺激穴位后,能够扩张血管,增加血液流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头痛。
针灸也能够通过刺激神经末梢,改变神经传导过程,减轻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缓解偏头痛的发作。
2. 调整神经化学物质水平: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大脑中与疼痛相关的神经递质的水平,如内啡肽、5-羟色胺等,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效果。
这些神经递质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针灸能够通过调整这些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缓解偏头痛的症状。
3. 调整体内环境:针灸能够通过调整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体内的环境,减少内分泌紊乱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对偏头痛的影响。
这些调整将对偏头痛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基于以上原理,针灸治疗偏头痛已经得到了很多临床实践的验证,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下面将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对针灸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介绍。
1. 缓解头痛症状:针灸治疗偏头痛的主要疗效是缓解头痛症状。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能够改善头部的血液循环,调整神经系统功能,从而缓解头痛的症状。
临床研究表明,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有效率较高,疗效稳定,持续时间较长。
2. 减少疼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针灸治疗偏头痛还能够减少疼痛发作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化学物质的水平,针灸能够减少偏头痛的发作次数和发作的持续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改善伴随症状:偏头痛常伴随恶心、呕吐、光、声过敏等症状,针灸治疗不仅能够缓解头痛,还能够改善这些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整体症状缓解。
针药并用综合治疗偏头痛偏头痛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头痛、头风、偏正头痛、夹脑风等范畴。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该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采用活血化瘀法结合头部针刺疗法综合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2004-2008年所治60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60例均为门诊病人,男26例,女34例,年龄21-61岁病程1-13年。
本组患者均有典型的单侧或双侧偏头痛症,并经检查后,排除外伤、肿瘤、高血压、动脉炎、鼻窦炎等疾患。
2 治疗方法2.1 中药以活血化瘀为原则,选用血府逐瘀汤为主方进行加减。
药物组成: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赤芍15g,当归15g,柴胡15g,枳壳15g,桔梗10g,牛膝10g,甘单5g,头痛患者可加虫类搜逐之品,如全蝎、蜈蚣、地蟞虫等;烦躁易怒加丹皮、山栀;全身火热加石膏、知母;忧郁眠差加酸枣仁、柏子仁,每日1剂,早晚分服。
15剂为一疗程。
在临床上同时可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能,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
2.2 针刺百会、上星、风池、太阳、太冲、到铁、阿是穴等,采用捻转进行针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 1次,15次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3.1 疗效判断痊愈32例(头痛消失;停止治疗后3个月未复发),好转17例(头痛消失或明显减轻,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有1次发作),无效11例(头痛无明显改善或停止治疗后3个月内有3次以上复发)。
3.2 疗程与疗效的关系治疗1个疗程20例,有效12例,有效率为60%。
治疗2个疗程20例,有效16例,有效率为80%。
治疗3个疗程20例,有效18例,有效率为90%。
三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所以治疗时间愈长,疗效愈好。
4 体会头为诸阳之会,与厥阴肝脉会于巅,诸阴寒邪不能上道,为阳气室塞,浊邪得以上据,厥阴风火乃能逆上作痛,故头痛一证,皆由清阳不升,火风乘虚上入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