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
- 格式:ppt
- 大小:3.33 MB
- 文档页数:21
四年级下古诗词大全必背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2、《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3、《忆江南》【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4、《乡村四月》【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5、《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6、《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5.古诗两首·元日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3、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自学古诗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二)教学难点: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在交流中学习古诗,并以读悟情。
三、教学准备:搜集春节相关习俗四、教学时间: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辨词导入:1.同学们,十二月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一的一年的第一天叫做什么?(元旦)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是25课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元日》。
3.板书课题,并质疑:元日和元旦有区别吗?(二)初读古诗,学会朗读:1.自由朗读古诗,出示朗读要求:(1)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划出生字词,反复朗读。
(2)用横线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并用红笔标上问号。
2.指名朗读古诗,相机正音、释义。
3.指导描红。
4.听读古诗,找准节奏,学生反复朗读。
(三)再读古诗,尝试理解:1.齐读古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说出原因。
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并让学生尝试理解句意,教师随机释文。
3.总结诗意,思考从诗中了解的古人过春节的习俗。
(燃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新符)4.尝试作画,体会从中体会到的欢乐氛围。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过春节时的期盼。
6.联系作者王安石,质疑:王安石在新年时有什么样的期盼?7.介绍王安石及创作背景。
8.以己身体他情:体会王安石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新春期盼。
(除旧布新、强国富民)(四)拓展延伸: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官拜宰相,推行新政时所写,意借新年新气象展现自己除旧布新、富国强民的雄心大志。
可是不是每个人的抱负都能一帆风顺的实现,同是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就是一位主张革新却惨遭失败的诗人,他在失意之时又有怎样的心境呢?下节课我们来学习另一首古诗《江雪》。
1. 《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舟过安仁》(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6.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7.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古诗
1.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4.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5.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牧童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读出儿童诗的趣味来。
2.学会五个生字,重点学习三个后鼻音且都是形声字的生字:撑、艇、萍。
3.课前预习两首古诗,然后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用不同的方式学习两首古诗,比较和分析诗中异同,感悟诗中之童趣。
4.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感受童年快乐的生活。
5.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读出画面来,读出情景来,从而真正感悟到“诗中有画”、“诗中有情”。
教学重难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或通过分角色表演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遥招手”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课前准备:1.学生预习这两首古诗,理解意思,了解作者。
2.学生积累描写荷塘美景的句子,想象小娃采摘莲蓬的动作、神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歌曲《童年》)一、听歌曲,重温童年快乐的记忆(2分)课前交流:1.知道刚才听的歌曲名称叫什么吗?2.是的,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期。
童年是一首诗,纯净、甜美;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是一支小夜曲,悠远、绵长……此时此刻你想到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些快乐的情呢?(引导从三方面谈快乐:玩耍的快乐、学习的快乐、助人的快乐……)二、了解作者,诵读古诗,读出古代儿童诗的童趣来。
1.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快乐的事情,那古代的儿童,他们的快乐表现在哪呢?今天我们走进《古诗两首》,感受一下他们快乐的童年。
(出示:《池上》《小儿垂钓》)2.这两首诗大家都预习了吧,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向大家介绍这两位作者呢?(参考资料: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写的诗题材广泛、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一生写诗3600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有“诗王”、“诗魔“之称。
白居易一生为官清正廉明,杭州西湖的白堤就是他在任时所建造的。
胡令能是唐代诗人。
小时侯家里很穷,但是他为人勤奋,学习勤奋。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十三课《古诗两首》《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十三课《古诗两首》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
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
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课文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直接写劳动场面。
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指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指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尾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描写较为细腻,富有泥土气息,读来意趣横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感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题西林壁》题目: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
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第1、2句。
横看:正面看。
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评课稿孙老师执教四年级下册内容《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1、学生提问诗人为何不写遥摇手,而是遥招手为了辨明摇手和招手代表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做动作。
学生起先一直做摇手的动作,不明招手为何意。
终于一生做出招手动作,教师随即点醒:就是招财猫的动作。
再配上教师自己夸张的摇手和招手的动作,学生体悟摇手代表“你不要过来,我不知道”。
招手代表的是“你过来,我轻轻地告诉你”,人物形象立见不同。
如此善于联想者,是孙老师也。
2、学生提问为何“侧坐”莓苔?师手握教鞭在学生面前直接半蹲,表情呆板。
随即又手握教鞭一跳,侧坐上讲台,表情微笑。
反复两次后,问学生:“为何用侧坐?”学生异口同声;“因为这样看得出这个孩子很可爱。
”不用言语,用表演教学者,是李燕也。
3、学生提问为何要用“偷”?教者引入小外甥偷吃薯片的故事,“我打了一下小外甥的屁股,对他说,你这个小偷。
这是讨厌他吗?”学生情商不低,“不是,是表达你对他的喜爱。
”“所以,有时使用这样重口味的词语可以怡情养性,欢乐无限。
”如此“重口味”,是李燕也。
4、学生提问诗人为何用《池上》作为题目?教者引导能不能用“小娃偷莲”作为题目,可以。
所以题目可以以事件为题,如《小儿垂钓》,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地点为题,如《池上》,所以给文章取题目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
然后询问提问的学生,“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学生回答满意后,老师擦了一下额头,向学生以及所有听课老师幽默地自嘲:“哎呀,一身汗哪!”课后询问李燕,这个问题果然是没有备到。
如此的真实和可爱,是李燕也。
再比如教学“蓬头”时,引导学生观察、质疑教材插图,告知学生“教材上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好的,甚而老师说的也未必全是可信的。
”更支持学生就此给编辑部写信。
如此大胆和清醒,是李燕也。
诸如此类,再加上“点赞”“萌哒哒”“暖男”等时尚用语的出现,因此形成了这样一堂极具辨识度李燕制造的课堂。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苏教版教材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诗两首》的两首古诗传神地刻画了天真可爱的乡村孩子形象。
小编为四年级师生整理了语文课文《古诗两首》资料,希望大家有所收获!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课文《池上》白居易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十课《古诗两首》教学札记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
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
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
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
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
《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
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
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
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诗两首1. 《春》•作者:朱熹•朝代:宋代•诗歌内容:描写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重点词语:o拂:轻轻地擦过。
* 嫩绿:颜色鲜艳而略带青色。
o润物:使万物滋润。
o静好:安静美好。
o细雨:细密的雨丝。
o滋润:使干燥的东西变得湿润。
o芳草:香草,指各种草。
o萋萋:草茂盛的样子。
o莺飞:黄莺飞翔。
o拂堤:轻轻地掠过堤岸。
o迟日:春光明媚的日子。
o江山:指国家。
o锦绣:精美华贵的丝织品,比喻景色美丽。
•写作手法:o运用拟人手法,将春风、细雨、小草、黄莺等都赋予了人的情感,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o运用比喻手法,将春光比作锦绣,将江山比作画卷,使诗歌更加优美。
•学习目标:o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o积累描写春景的词语,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o学习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2. 《赠汪伦》•作者:李白•朝代:唐代•诗歌内容:表达了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
•重点词语: *赠:送。
o汪伦:诗歌中的人物,李白的友人。
o青山:青色的山。
o碧水:碧绿的水。
o不及:比不上。
o赠君:送给您。
*桃花:桃树的花。
o千里:形容距离遥远。
o友人:朋友。
•写作手法:o运用对比手法,将青山碧水与桃花的美丽景色与朋友情谊的深厚程度进行对比,突出了朋友情谊的珍贵。
o运用夸张手法,将桃花比作“千树桃花”,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学习目标:o理解诗歌内容,感受李白与汪伦之间深厚的友谊。
*积累描写友谊的词语,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o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第二单元:寓言两则1. 《亡羊补牢》•故事内容:讲述了一个人丢失了羊之后才去修补羊圈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及时改正错误,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才后悔。
•重点词语:o亡羊:丢失了羊。
o补牢:修补羊圈。
o悔之晚矣:后悔已经太晚了。
•启示:o要及时改正错误,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之后才后悔。
o要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这一週,我们又走进了第二单元,让孩子们来学习拥有一双发现美,发现世界,认真观察的眼睛,去学习作者们的观察方法。
孩子们兴致勃勃,我们整体预习的效果非常好。
走进古诗,了解历史,走进作者,了解作诗背景,第5课,我用以一带一的方法完成了。
首先,这两首古诗都是孩子们通过早读已经耳熟能详的了,所以,这一节我想渗透的,想要教给孩子们的就是学习古诗的方法。
《题西林壁》我先板书,然后让孩子们藉助课下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孩子们反应迅速,马上说出了:在西林壁上书写。
其实,这时我想渗透的就是“解题意”,学会利用课下注释。
接着我们走进了诗人苏轼,这不是我们第一次接触苏轼,孩子们马上想起了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全班背诵后,我们又深入了解了作者,而这也就是“知诗人”。
这首诗,整体来说诗句的表面意思非常简单,于是,我放手给孩子,让孩子们合作交流,四人为一组,讨论诗句的意思。
很快,孩子们就能大体上说出诗意。
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印象,我**了庐山从不同角度上拍摄的**,让孩子们能够领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后两句的深意,我本想自己来说,但是吴思梦却给了我惊喜,孩子通过自己的预习,明确的说出了诗句背后的意思,这让整节课都充满了亮点。
这样“释诗句,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这两步也完成了。
接下来,我带领孩子们回忆了学习古诗的过程,放手让孩子们通过这样的方法来学第二首,孩子们很快的掌握并运用,《游山西村》就这样完成了。
利用剩下的时间,我又拓展了写景诗《惠崇春江晚景》,孩子们学的快乐,我教的轻鬆,孩子们上高段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对他们来说更重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