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想象)
- 格式:ppt
- 大小:1.45 MB
- 文档页数:24
2020年考研心理学简答题模拟试题及答案:想象
1.想象分哪些种类?
答:想象按其分类标准不同,可分如下几种:
从有无目的性来看,可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两种,前者是有自觉的想象目的与任务,有意识的想象;后者是无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地想起事物形象的过程。
从想象活动的独立与创新水准来看,可分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两种,前者是根据别人的词语描述或图形描绘,在人脑中产生的事物的形象;后者是根据某种刺激,在人脑中独立地产生新事物的形象。
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看,可分幻想、理想、空想。
幻想是一种同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积极的幻想是理想.理想是以现实为依据,并指向行动,经过努力最终能够实现的;消极的幻想是空想.脱离现实,毫无实现的可能。
2.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答:再造想象的生动、形象、准确依赖很多条件:
刺激物(如言语、图表等)本身是否清晰、鲜明、生动、形象,会影响再造想象的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方式,要比普通叙述方式的再造想象效果好;
主体本身记忆表象储备水准的影响,主体自身的旧经验、旧表象越丰富、越深刻.再造想象也越容易;
主体是否能准确地理解词语和图表等实物标志的意义,主体识图水平强弱,也会影响再造想象;
主体掌握与理解知识经验的深度和广度,理解越深刻、越广泛再造想象效果越好;
情绪与情感的感染力量在再造想象中起着重要作用。
情绪情感不但能够推动人的再造想象持续丰富、持续发展,而且情感差异会影响人们阅读和欣赏文艺作品时的再造想象有很大的差异。
⼀、想象的概念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加⼯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理过程。
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加⼯改造⽽形成的。
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望⽆际的⼤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
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
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的头脑不仅能够产⽣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且能够产⽣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说家凡尔纳在他⼩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乐家谱写⼀⾸新曲⼦时头脑中出现的⾳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种特殊形式,是⼀种形象思维。
(⼆)想象的构成⽅式 想象过程是⼀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
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种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戒、美⼈鱼、飞马等的形象。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一、想象的概念(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
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
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
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
第五章想象
1.想象的概述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思维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① 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② 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想象是组织起来的形象系
统对客观现实的超前反映
③ 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3)想象的种类
①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的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幻觉)
②有意想象:有预定的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
a.再造想象:人们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
片示意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读书时,根据作
者的描述,从而想象出作者描绘的人物场景)
b.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
过程(如:文学创作、设计新产品)科学家的新发
明)
c. 幻想: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4)表象的特征和作用
①表象的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
②表象的作用
a. 表象是人们积累感性知识的一种形式
b. 表象是想象活动的前提,为想象活动提供了素材
c.表象是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
d. 是思维的感性依托。
心理学里对想象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想象通常被定义为一种心理过程,其中个体创造出一种新的感知体验,这种体验并不直接反映当前的外部环境。
这种过程可能涉及到对过去的经验、记忆、感觉和情感的重新组合和解释,以创造出新的心理图像或概念。
想象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
1. 有意识的想象:这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心理活动,如当我们尝试解决一个问题或计划未来的行动时。
这种想象通常涉及到有意识地操控我们的思维和感知,以达到某种目标。
2. 无意识的想象: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自发的心理活动,如当我们做梦或进行白日梦时。
这种想象通常涉及到无意识地处理我们的感觉、记忆和情感,以产生新的思维和感知。
想象是人类认知的重要部分,它使我们能够预见未来、解决问题、创造艺术作品,以及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感受。
引言概述:想象是人类独特的心理能力之一,通过想象,我们能够在脑海中创造出虚拟的图像、情景和体验。
想象的过程不仅能带给人们愉悦的心理感受,还对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心理学中有关想象的基础知识,并探讨其与人类心理活动的关系。
正文内容:一、想象的定义和特征1.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们在脑海中通过对感觉印象的再现和重组而创造出的虚拟的心理体验。
2.想象的特征:想象具有客观性、选择性、自由性、可变性和生动性等特征。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自由地操控想象的内容和形式。
二、感知与想象的关系1.感知和想象的区别:感知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感官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来获取信息,而想象是在脑海中创造虚拟的信息。
2.感知和想象的相互作用:感知和想象相互影响,感知为想象提供了原材料,而想象又能够对感知进行再加工和扩展。
三、想象与认知的关系1.想象与认知的相互作用:想象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构建和维护认知结构,促进思维和创新。
2.想象与问题解决:想象可以帮助人们通过模拟虚拟情境来解决问题,激发创造性思维和灵感。
四、想象与情感的关系1.想象与情感的互动:想象和情感密切相关,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情感可以影响想象的内容和形式,而想象也可以引起情感的激发和表达。
2.想象对情感的调节作用:想象可以提供情感调节的方式,通过想象积极的情境和体验,人们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五、想象的应用与发展1.想象在教育中的应用:想象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发展。
2.想象的发展与训练:想象是一种可塑性心理能力,经过训练和发展,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想象力水平,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总结:想象作为一种能力和心理现象,对人类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感知与想象的互动,人们可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心理体验和认知结构。
想象也与情感紧密相连,通过想象积极的体验,人们能够提升自己的情绪状态和心理健康。
基础心理学-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第一单元思维概述一、思维的定义和特征(一)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 思维的概括性(1)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将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有关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结论。
二、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一)分析、综合(二)抽象和概括第二单元思维的种类一、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思维形态划分)(一)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过程。
操作的动作是思维的支撑(二)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过程(三)抽象思维:是用词进行判断、推理并得出结论的过程。
又叫词的思维或逻辑思维。
以词为中介来反映现实,这是思维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人的思维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
二、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不同(一)辐合(附和)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求同思维)(二)发散思维: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
(求异思维)三、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再造性思维: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也称常规思维)(二)创造性思维:用独创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思维。
【例-多选】思维最主要的特征包括()。
A.间接性B.可操作性C.概括性D.抽象性网校答案:AC【例-多选】“一题多解”是要培养学生的()。
A.逻辑思维B.求异思维C.发散思维D.辐合思维网校答案:BC第三单元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一、概念形成(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
是以词为标示和记载的。
是思维的结果和产物,也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单元。
内涵和外延是相反的关系第五节思维、言语及想象“水果”就是指“可食用的多汁液的植物果实”这类现象。
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幻想与想象力儿童心理学基础——儿童发展中的幻想与想象力幻想与想象力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不仅是儿童心理健康的表现,同时也是儿童认知和社交能力发展的关键要素。
本文将探讨儿童发展中的幻想与想象力,并分析它们对儿童心智成长的影响。
一、幻想与想象力的定义与理论基础1.1 幻想的含义与表现形式幻想是指儿童在无具体或现实刺激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求和想象能力,创造出一种虚构的情景或故事。
幻想包括个体幻想和扮演幻想两种形式。
个体幻想是指儿童在独自玩耍时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而扮演幻想则是儿童在与他人互动中所展现的想象力。
1.2 想象力的内涵与发展阶段想象力是儿童的心智能力之一,它指的是儿童通过思考、模拟和创造,能够产生非真实的、虚构的信息和情境。
由于儿童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想象力也呈现出明显的发展阶段。
根据Piaget的理论,儿童的想象力可分为感知图像阶段、象征性功能阶段和运算符号阶段。
二、幻想与想象力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2.1 认知发展幻想与想象力对儿童的认知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通过幻想和想象力的活动,儿童能够模拟和探索不同的情境,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想象力也使儿童对抽象和非现实概念的理解能力得以提升。
2.2 情感表达与处理幻想与想象力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表达和处理情感的方式。
通过幻想和想象力,儿童能够创造虚拟的情境来模拟现实中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来调节负面情绪,增强情感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2.3 社交互动与合作能力幻想和想象力在儿童的社交互动和合作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扮演幻想活动促进了儿童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增强了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和合作意识。
通过共同构建虚拟情景和角色扮演游戏,儿童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幻想与想象力的培养与引导3.1 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为了培养和引导儿童的幻想与想象力,家长和教育者应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医学心理学考试知识点:认知过程-想象的定义及功能认知过程是心理过程中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
它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等。
今天今天带领大家学习认知过程-想象的定义及功能。
1.想象的定义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就是想象的成果。
想象的源泉和内容都来自客观现实,是人脑对客观现实反映的一种形式。
2.想象的功能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严格地说,想象力是推动科学进步的有力因素。
想象具有以下几种主要的功能:(1)想象具有预见的作用。
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
(2)想象具有对认识的补充作用。
当认识对象的客观信息不足或很难直接感知认识对象时,想象可以弥补对对象认识的不足。
考古工作者就是在发掘出的文物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发展的逻辑,充分发挥其想象功能,而勾画出古人的社会生活场景。
(3)想象具有对情绪的调节作用。
例如一个常常受人欺负的孩子,会因为自己在想象中战胜了对手而笑出声来。
(4)想象具有代替作用。
当人们的某些需要不能实际得到满足时,可以利用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
在游戏中,儿童正是凭借着想象来满足自己的多种需要的。
(5)想象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它能改变人体外周神经的机能活动过程。
如人们可以经过一定的练习而控制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等。
3.想象的种类(1)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活动,叫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2)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被称为无意想象,这是一种简单而初级的想象,例如青春期白日梦。
在日常生活中,梦是很常见的一种无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