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301.22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数字经济进步水平测度及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中国数字经济的兴起与进步,增进了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气。
本文通过对中国数字经济进步水平的测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旨在全面了解中国数字经济的现状和将来进步趋势。
一、中国数字经济进步水平的测度1. 数字经济的定义和范围:数字经济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以数据为核心,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数字化生产和服务为基础,增进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的范围广泛,涵盖了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诸多领域。
2. 数字经济进步指标的选择:衡量数字经济进步水平的指标应具备全面性、可比性和代表性。
常用指标包括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互联网普及率、电子商务来往额、大数据应用程度等。
3. 数字经济进步水平的测度方法:测度中国数字经济进步水平可以接受加权综合指数法。
依据选择的指标,进行数据收集和加权处理,得出综合指数,以衡量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数字经济进步水平。
二、中国数字经济进步水平的现状1. 数字经济增加值的占比:截至目前,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增加,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依据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20%以上。
2. 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特殊是挪动互联网的普及率更是快速提升。
互联网的普及为数字经济的快速进步提供了宽广的市场和前景。
3. 电子商务来往额的增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电子商务来往额保持高速增长。
随着挪动支付的普及和物流体系的完善,电子商务的进步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
4. 大数据应用程度的提升:大数据技术在中国的应用程度不息提升,涵盖了金融、医疗、交通等多个领域。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为数字经济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三、影响中国数字经济进步的因素分析1.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进步的重要因素,而研发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与分析作者:黄兵来源:《商场现代化》2016年第12期摘要:本文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近5年信息化数据,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评价党的十八大将信息化纳入“新四化”的范畴,信息化是其中的核心,是联结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纽带,在新四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信息化水平是新四化建设的重要指标,本文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进而给出促进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信息化概述信息化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并由学者翻译后传播到西方,是伴随着信息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信息化指的是社会或企业层面运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实施管理的过程,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对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境进行整合和优化,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有效的参考。
我国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中给出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
”因此,实施信息化包括完善6个方面的信息化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信息网络的构建、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化人才的培育、信息化政策的完善。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有了新的概念,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涌现,企业运营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逐渐明显,使得企业的制造向着智能制造方向发展。
二、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信息化的评价主要是涉及六个方面,即: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与产业,信息网络设备、信息人才、信息政策和标准。
对于江西省的信息化水平评价来说,需要根据江西省的省情,在基本的六要素前提下建立信息化评价指标。
信息资源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方面,按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一样的说法。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2008年4月正文目录一、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解---------------------------------------------------- 11.1 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 11.1.1 信息化的内涵-------------------------------------------------------- 11.1.2 信息化的目标-------------------------------------------------------- 3 1.2 我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4 1.3 我国信息化的分类与7要素体系------------------------------------- 5 1.4 我国信息化的管理体制------------------------------------------------- 6 1.5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71.5.1 信息化与工业化道路的选择-------------------------------------- 71.5.2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9 1.6 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 111.6.1 信息服务业的涵义及其与电信业的关系---------------------- 111.6.2 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业--------------------------------------------- 13二、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状况----------------------------------------- 152.1 我国信息化发展状况的总体判断----------------------------------- 15 2.2 国民经济信息化-------------------------------------------------------- 182.2.1 信息化与传统产业改造------------------------------------------ 182.2.2 信息化与发展现代服务业--------------------------------------- 20 2.3 企业信息化与电子商务----------------------------------------------- 232.3.1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232.3.2 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情况--------------------------------------- 25 2.4 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建设----------------------------------------- 26 2.5 社会信息化-------------------------------------------------------------- 29 2.6 农村信息化-------------------------------------------------------------- 312.7 我国信息化制度环境-------------------------------------------------- 32三、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363.1 国际上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363.1.1 部分国际组织制定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403.1.2 各种评价体系的异同点分析------------------------------------ 42 3.2 我国信息化评价体系-------------------------------------------------- 433.2.2 中国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信息化测评中心--------------- 443.2.3 “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46 3.3 重点信息化领域的评价----------------------------------------------- 483.3.1 电子商务评价体系------------------------------------------------ 483.3.2 电子政务评价体系------------------------------------------------ 493.3.3 制造业信息化指数------------------------------------------------ 50 3.4 中印信息化发展情况比较-------------------------------------------- 51附录: --------------------------------------------------------------------------- 531. 世界经济论坛NRI体系 ----------------------------------------------- 532. 各国制定的信息化评价体系 ------------------------------------------ 533. 中印NRI指数比较 ----------------------------------------------------- 54一、对信息化的基本理解1.1 信息化的内涵与目标1.1.1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参照“工业化”于1967年提出,多在亚洲使用,欧美国家较少使用信息化,而一般使用ICT(信息通信技术)或IT一词。
中国数字新质生产力统计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5)1.4 论文结构安排 (6)二、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2.1 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 (8)2.2 统计测度方法的理论框架 (10)2.3 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依据 (11)三、中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统计测度 (13)3.1 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1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14)3.3 统计方法应用与结果分析 (16)四、中国数字新质生产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17)4.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18)4.2 实证检验过程 (19)4.3 结果解释与讨论 (20)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22)5.1 研究结论总结 (23)5.2 对策建议提出 (24)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25)一、内容描述本研究致力于深入探索中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统计测度方法,并综合分析影响其发展的多重因素。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通过构建科学的统计测度体系,我们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数字经济的整体规模、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
深入探究数字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揭示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和制约条件。
这不仅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还能为应对全球数字竞争挑战提供策略指引。
本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将为实践工作提供有力的方法和思路借鉴。
本研究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全面的分析视角,深入剖析中国数字新质生产力的统计测度及影响因素,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在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年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年月年月工信部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年)》,提出要“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区域试点。
鼓励各地开展省级试点示范,配合开展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支持行业协会和地方继续开展企业两化深度融合水平测度、企业对标和示范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参与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试点和普及推广。
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提高两化融合服务支撑能力。
”年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苗圩部长提出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升信息产业支撑能力。
两化融合着力点在于营造良好环境,确立标准标杆,汇聚政策资源,激发企业行业的内在动力。
”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是推进两化融合的有力抓手,也是各地摸清两化融合现状、发现问题、把握发展趋势和规律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引导、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年,在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指导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连续两年开展了全国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
评估工作得到了各地的肯定和支持,部分省市还借鉴评估指标体系和工作方法,对本省地市级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开展评估。
年,在前两年评估的基础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开展了第三次两化融合区域发展水平评估。
为确保评估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本次评估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与年基本保持一致,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环境、工业应用、应用效益三类共项指标,其中项指标数据来自公开统计数据,项指标数据来自抽样调查,企业数据采集量由首次评估的多家扩大到本次的多家。
最后,基于数据校对和指数计算,编写完成《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目录一、综合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基础环境分析错误!未指定书签。
(一)城(省)域网出口带宽错误!未指定书签。
(二)固定宽带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三)固定宽带端口平均速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四)移动电话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五)互联网普及率错误!未指定书签。
2007.7为了衡量信息化水平,不同国家的机构提出了许多有关的信息ttnvtt r4ap<)Knt 轉帛鼻mkK*闿f v ■怕貝■剧轉闽W FAHHIth*m擁舟人韵|札烧&,哥力 KJjUMtil4 b CK*■用户国生醴口通诵睥・怕・■■世■毎內*<4 f 人电&1:蜒・母訂平帀■豪梯惜樓■ ■心AU 用4札独爭白平号瓷* PVMfih^fi KMO«iAlK«lf«VJ 人 L 科 UlBknj^MJLTTA 学事>1 I flHJulUi 1 M Hr M K A ■斗 JC.M A M«b*1ftOKUKttjf ■値羸ft 水军♦含"愉■标丼压l*»w««« HMftUKKIW 存口存«M«■時H 花 M FAT •■*1・皿片・«t FAHMK^fttMBH卑力人为检常站・4f tj人呦电1證特血】卑用"Et ■电tt«a ■囱■:H T &H J I K*打訂千丽益■■■耆債咗■7 K i ■卅 1 *lfi1•巾平片金*卩蚩站dH忖仃Aflfi 牡证*喷針 整卄人LH 机甘人吗电佚摊■甘帀人人聲勺樹■ SLWtt 计・値■址*畢苗書评轎権标苗喀«1化水平指标体系。
但是,由于选取指标不同、统计口径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各国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的测评结果出现了很大的差异。
本文通过国内外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中指标的比较,来分析由于上述原因导致的统计鸿沟。
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1•我国国家统计局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对信息社会的衡量,也是对国家及地区间信息化进程和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反映。
发达国家以及包含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构建了自己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我国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就开始了我国地区间及各国家间信息化水平测评的比较分析研究工作,并经过多年的改进和调整,最终得到现有的信息化水平综合评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文/刘洁李衡价指标体系。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薛静娴(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150028)摘要: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借助互联网慢慢渗透到各行各业。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数字化产业发展三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4-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分东中西三大区域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东中西逐渐递减的规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进程较缓慢,并且东中西三大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数字经济;综合评价;熵值法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23)08-0042-05收稿日期:2022-11-09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D J A 220473)作者简介:薛静娴(1999-),女,河南焦作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引言现如今,数字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其中信息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基石,对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拓展经济发展空间起着关键性作用。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讲话,指引我国数字经济取得伟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并强调要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大做强做优我国的数字经济。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仍有一些阻碍,比如我国在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短板突出,各领域数字经济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还存在数字领域中高人力资本不足,发展制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本文构建指标体系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最早提出数字经济含义的是美国数字经济之父D on Taps cot t ,他提到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
自提出以来,数字经济随着互联网发展慢慢进入大众视野,数字化技术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有众多学者围绕数字经济进行研究,从目前搜集到的文献看,关于数字经济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数字经济概念及内涵方面,众多学者在Taps cot t提出数字经济就是信息技术数字革命的基础上(Taps cot tD ,1996[1]),强调数字经济存在的基础是拥有数字技术(BukhtR 和H eeks R ,2017[2]),这些数字技术需要有专门的数字部门进行管理,数字部门是数字经济的核心(Tovm a N A ,2019[3])。
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及时空特征分析冷静1,钟鸣长2(1.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2.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摘要]基于数字化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化创新、数字经济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我国30个省(区市)2014—2021年的数据,采用熵权法进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
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10.8、Geoda1.2软件,通过莫兰指数、修正引力模型、标准差椭圆进行时空特征探析。
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整体缓慢增长,区域差异大,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阶梯式递减;各省域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数字要素流动性增强;空间上存在正相关性,主要呈低低集聚;空间分布方向上呈东北—西南,且经济重心向西南转移。
[关键词]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特征[中图分类号]F2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43(2024)03-0012-04Abstract: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s provincial digital economy was constructed based on four dimensions of digital infrastructure,digital industry development,digital innovation,and digital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digit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data selected from 30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in China from 2014to 2021.Further more,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hrough Moran's index,modified gravity model,and standard deviation ellipse by using Arcgis10.8and Geoda1.2.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growth of China's digital economy is slow,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gradually decreasing from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s to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that the economic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province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and the mobility of digital factors is increasing,that there i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n space,mainly exhibiting low-low agglomeration,a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direction is from northeast to southwest and the economic center is shifting towards the southwest.Keywords:digital economy;development level;regional differences;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冷静(1991—),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钟鸣长(1975—),福建宁化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中国数字化程度测度与指标体系构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在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数字化程度,本文将介绍如何测度数字化程度,并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
测度数字化程度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以下是从网络普及率、数字化设备普及率、互联网应用深度等方面确定的测度指标:网络普及率:通过统计互联网用户数量占人口总数的比例,可以反映数字化程度的总体情况。
数字化设备普及率:统计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数字化设备的拥有率,以反映数字设备的普及程度。
互联网应用深度:从社交媒体、电子商务、在线支付、共享经济等方面,通过统计用户数量、活跃度、交易规模等数据,评估互联网应用的深度。
构建数字化程度的指标体系,需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等原则。
以下是根据不同测度指标构建的指标体系:网络普及率指标体系:包括互联网用户数量、宽带普及率、网络速度等具体指标,用以衡量数字化程度的整体水平。
数字化设备普及率指标体系:包括个人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的拥有率和使用率,用以反映数字设备的普及程度。
互联网应用深度指标体系:包括社交媒体用户数量、电子商务交易额、在线支付市场规模、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等具体指标,用以评估互联网应用的深度。
本文介绍了数字化程度的测度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测度网络普及率、数字化设备普及率和互联网应用深度等指标,可以全面评估中国的数字化程度。
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使得数字化程度的评估更加科学、系统和具有可操作性。
中国的数字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区域差异和不均衡现象。
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应用的深度发展,促进数字化经济的均衡发展。
政府应加强对数字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促进中国数字化程度的不断提升。
数字化程度的测度和指标体系构建对于了解中国数字化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还对企业在数字化时代取得成功具有指导作用。
2016年12期总第819期3.超额盈利能力是否可以作为衡量企业是否拥有商誉的标准现行的会计商誉理论的基本上都承认商誉的超额盈利能力,但是超额盈利能力的“超额”并没有受到大家的重视,是什么超额?超额该怎么体现出来,是否在“并购时点上的交易价格”高于被并购企业在“并购时间上的公允价值”就可以代表了企业的超额盈利能力?笔者认为超额盈利能力是针对行业中其他企业而言的,是使企业获得超过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能力,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中这些存在着一些在当前会计准则下无法确认入账的无形资源的存在。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已经获得了超过行业平均利润的企业,才拥有商誉,但是有些企业还在发展当中,其盈利能力在不断地提升,只是没有达到行业平均利润水平,这样的企业难道就没有商誉。
一些企业盈利能力一般,甚至是亏损的企业难道就没有一些无法入账的无形资源的存在。
只要是在“并购时点上的交易价格”高于被并购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就能说明企业拥有商誉了么?那么那些盈利能力一般,甚至是亏损的企业在并购时的交易价格也高于企业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些企业并没有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这些企业是否拥有商誉呢?四、结论商誉的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是确定商誉包括哪些无形资源,以及这些无形资源的价值该如何准确的计量。
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商誉的构成要素角度入手。
首先,要确定企业有那些无形资源;其次,分辨哪些无形资源是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和超额利润的,哪些无形资源是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和超额利润的;最后,要找到可以准确地、可靠地计量那些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带来超额利润的无形资源的方法。
参考文献:[1]杨汝梅.无形资产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3年重印),1936.[2]埃尔登S.亨德里克森.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7年重印),1965.[3]葛家澍.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996.[4]许家林.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6.[5]董雪艳.袁建华.颜媛媛.对商誉本质的研究--兼品牌、商标、商誉的关系研究[J].会计之友,2006.[6]施惠.论外购商誉的经济本质[J].会计之友,2010.[7]余丹.浅探商誉会计的确认与计量.商业研究,2002.[8]杜兴强.企业商誉审计探讨[J].中国审计,2003.[9]邓小洋.自创商誉的几个基本问题[J].财经研究,2003.[10]许家林.商誉会计研究的八十年:扫描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6.[11]熊剑,蒋基路.从美国商誉相关会计准则变迁看商誉会计误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作者简介:曹雪(1989-),男,河北承德市,满族,云南大学经济学院,会计学学术型硕士,在读,会计学方向;孙优帅(1990-),男,安徽安庆市,汉族,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在读,区域经济学方向;郭楚乔(1992-),女,山西高平市,汉族,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在读中国信息化水平评价与分析■黄兵湖北省天门市天门中学数学组摘要:本文建立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近5年信息化数据,对我国信息化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指出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