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5.00 KB
- 文档页数:20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一、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基本情况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42家,行业从业人数约15.5万人。
‚十五‛以来产业发展增速一直保持在30%-40%之间。
2008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01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了产业千亿元规模跨越,成为湖北省第四个过千亿元产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同比增长24%,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约7.9%;实现利税60亿元,同比增长9%;软件产业总规模达到17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软件出口5589万美元,全省认定软件企业共有503家,登记软件产品累计1172个,有103家企业获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其中一级企业3家。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连续多年居中部六省首位,目前在全国同行业各省排序中居第11位。
今年1-4月,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3亿元,同比增长8%;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同比增长8.9%;其中,20户重点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1亿元,同比下降-14.5%。
全年计划实现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增长20%以上。
2003年以来,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规划和建设了50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近600亿元。
以武汉东湖开发区为载体的‚武汉?中国光谷‛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是全国光电子产业的重要聚集地,光通信、能量光电子产业取得快速发展,光纤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并是全国全面掌握全光网通信从传输、器件到交换整体技术的唯一省市。
2009年湖北省信息产业投资目标为100亿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3亿美元。
二、突出经验与做法1、狠抓重大项目建设。
今年开始湖北省将电子节能和光伏产业列入重点支持发展范围,在项目策划、招商引资和资金方面给予倾斜。
并积极推进富士康、武汉芯片、宜昌多晶硅和4﹒5代TFT-LCD等重大项目建设和投产,继续坚持推进‚1353工程‛,即‚一个基地‛:富士康综合制造基地,规划目标1000亿元;‚三个产业链‛:集成电路产业链、多晶硅产业链和显示产业链,规划目标均为200亿元;‚五大重点专项‛:二维条码专项、无线宽带专项、安防工程专项、LCOS光引擎专项、IC设计及软件专项等,规划目标均为30亿元。
统计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统计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1】1、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检验2、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3、统计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分析4、区域社会保障水平统计评价5、_省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的统计分析6、我国统计数据质量分析7、我国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统计分析8、_市通货膨胀的统计测度与分析9、我国收入统计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10、我国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11、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统计分析12、投资回收期统计技术应用分析13、_社区便民服务商业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14、统计方法对中国汽油消费的分析和预测15、我国第三产业水平及结构的统计分析16、我国住房价格数据统计失真的原因探析17、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统计测度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统计调查体系发展的思考19、_省经济运行质量的统计分析20、_商圈未来发展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2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统计分析22、浅议劳动工资统计的问题和策略23、统计数据生产的博弈分析24、失业统计方法的缺失与完善25、_本土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统计分析26、浅谈统计评估在证券市场分析中的应用27、_市(西南地区)餐饮业发展状况统计研究28、_省经济运行状态的统计描述及政策选择29、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及变化情况统计分析30、统计方法及其在某种商品市场营销中的应用31、企业绩效评价中的统计方法“或者”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3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统计分析33、深沪股市收益率分布特征的统计分析34、_市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统计分析35、_省国民经济的统计分析与预测36、统计信用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37、宏观经济统计数据质量控制问题研究38、对统计调查质量特征的探讨39、_省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统计测度40、证券投资组合统计技术应用分析41、_市商业银行利润增长率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42、_市涉外保险未来趋势统计技术应用分析43、宏观经济统计中相关数据的分析44、城镇居民的耐用消费品消费差异的统计比较45、_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统计研究46、企业统计质量控制方法应用47、消费质量的统计测度研究48、从统计调查看科大学分制推行的经验及其不足49、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50、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研究统计学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1._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及短期波动的实证分析2.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外汇储备的影响分析3.PPl 和CPI传导效应实证分析4._市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分析5.产业集群量化分析方法研究6._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7.部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率关联性分析8._省城乡协调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9._市城乡收入差距分析10._市工业的单位能源变化趋势分析11._汽车消费需求的动态分析与预测12.我国对外贸易公司盈利能力分析13.中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不平等测算与分析14._省各区市地方政府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的产出弹性分析15._省经济增长中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的计量分析16._省各县市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17._省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18.基于面板数据的外商投资(FI)对GDP增长的实证分析19.进口与FDI对我国国内产出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20.因子分析在企业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21.东_收入差距分析22.中外女性失业人员及影响因素分析23._地区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24._市信息化水平的测度分析25.基于logit模型的居民住房购买行为分析2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27.我国居民生活质量差异分析28.上市公司财务困境预测模型及实证分析29.联合分析在笔记本电脑配置定型中的作用研究30.地区经济实力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_省城乡统筹发展评价32.基于消费意愿的量价模型分析33.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比较分析34.现阶段中国房地产产业价格调整影响实证分析35.因子分析在_省利用外资效果评价中的应用36.人民币汇率变动对贸易差额的影响分析37.工资增长与CPI相关分析38.中国人口老龄化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分析研究39.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40._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41.基于通货膨胀预期的我国货币政策实证分析42._市经济增长效率的随机前沿分析43.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与评价44.城市化进程中_市就业态势与趋势分析45.我国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股票投资收益率的相关性分析46._省消费拉动第三产业增长的实证分析47._市居民收入水平和结构的分析48.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调控效应的实证分析49.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中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比较研究50._最终消费率资本形成率的时间序列分析毕业论文写作步骤:毕业论文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应考者完成本科阶段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应考者的总结性独立作业,目的在于总结学习专业的成果,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信息量化测度于宏义泛系理论认为,作为科学基元意义的物质、能量、信息、时间、空间,都不能单独存在,只有包含了“时空物能信”(TSMEI)的“泛系”(pansystems)及其种种复合,互联互转互导互生互克,构成“五元五互”泛系,才能相对独立存在。
在万国互网、跨域一体的今天,相对普适、确切、具体而且实用、方便、有效的信息量化测度(Measurement for Information Quantification),不仅业内人士重视,公众也很关注。
信息论创始人C.E.Shannon,1938年首次使用比特(bit)概念:1(bit)=Log22 。
它相当于对二个可能结局所作的一次选择量。
信息论采用对随机分布概率取对数的办法,解决了不定度的度量问题。
m 个对象集合中的第i 个对象,按n 个观控指标测度的状态集合的全信息量 TI=Log2n 。
从试验后的结局得知试验前的不定度的减少,就是申农界定的信息量,即自由信息量 FI=-∑p i Log2p i,(i=1,2,…,n)。
式中p i是与随机变量x i对应的观控权重,它趋近映射其实际状态的分布概率。
由其内在分布构成引起的在试验前的不定度的减少,称为先验信息或谓约束信息量。
风险是潜藏在随机变量尚未变之前的内在结构能(即形成该种结构的诸多作用中还在继续起作用的有效能量)中的。
可以显示、映射这种作用的是约束信息量BI=TI-FI 。
研究表明,m 个观控对象、按 n个观控指标进行规范化控制的比较收益优选序,与其自由信息量FI之优选序趋近一致;而且各观控对象“愈自由,风险愈小”;约束信息量BI 就是映射其风险的本征性测度,即风险熵。
被称为信息化社会的今天,现代情报学理论及其应用,非常注重信息量化测度。
1980年代,英国著名情报学家B.C.布鲁克斯,在阐述人之信息(情报)获取过程时,深入研究了感觉信息的接收过程,并将透视原理──对象的观察长度Z与从观察者到被观察对象之间的物理距离X成反比,引入情报学,提出了Z=LogX的对数假说。
2014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基本要求:本专业方向选题建议采用前两种信息系统设计及实现的题目和方向为主,最好能够把设计的系统进行实现,如选择文字论述形式的题目需有相关的资源,并有一定的创新性,如发现全部抄袭他人论文的,不予开题和答辩。
XX信息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本专业最普遍的论文选题)XX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本专业最普遍的论文选题)1.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研究2.我国大中型MIS建设工程监理研究3.工业企业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框架研究4.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体系研究5.企业信息化成熟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6.基于URP(大学资源计划)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研究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及方法研究8.我国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9.某省信息产业结构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10.某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11.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绩效评价研究12.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协同化研究13.因特网的负面影响及其克服对策研究14.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5.工业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6.某省(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17.某省(市)信息产业发展状态与趋势研究18.电子信息类企业信息化实施战略研究19.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20.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分析与设计21.中外数据库产业比较研究21.企业CRM客户价值研究22.企业网络化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23.CRM在企业电子商务中的实施研究24.数据挖掘在某行业CRM中的应用研究25.基于XML格式存储的动态网页分析与设计26.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27.某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方案设计28.网络环境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29.我国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的探讨30.电子商务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与对策研究31.B2B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的研究32.C2C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33.某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构建模式研究34.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研究35.论知识产权保护与信息资源共享36.工业企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37.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38.电子商务中网络安全问题的探讨39.网络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模型研究40.基于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研究41.网络环境下某省(市)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42.企业风险信息资源管理43.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管理与应对研究44.某省(市)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业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45.某省(市)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46.企业客户信用信息资源管理47.某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与重构的研究48.网络环境下某省(市)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49.工业企业(流通企业)物流信息资源管理50.电子商务下物流信息管理模式的研究51.论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体系的构建52.第三方物流企业信息资源管理53.统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模式的构建与实现54.基于信息资源开发理论的农业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5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结构模式的研究56.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标准研究57.计算机档案管理的研究及其应用58.基于CRM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及应用研究59.试论信息技术对企业组织模式的影响60.信息分析方法及实证研究61.数据、情报挖掘方法与决策支持技术62. CRM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63.基于XML格式存储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64 .数据仓库技术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研究65、电子商务中的web数据挖掘研究66、数据挖掘技术在CRM中的应用67、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68、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客户价值分析与评价69、数据挖掘技术在XX行业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70、基于CRM的客户信息资源管理研究71、结构化布线标准与结构化布线实践72、搜索引擎的功能及其局限性分析73、试论竞争情报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74、数据挖掘技术在竞争情报系统中的应用研究75、企业信息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76、数据仓库在ERP中的应用研究77、基于VCA(核心价值链)的电子政务系统构建模式研究78、基于核心价值链的政务流程重组与优化79、企业信息的组织模式及应用研究80、企业信息管理创新研究81、面向电子商务ERP的系统分析与系统功能设计82、基于UML的ERP系统建模研究83、基于ERP系统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研究84、知识管理(KM)在ERP中的应用研究85、知识管理系统的技术构架分析86、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87、信息项目监理制度研究88、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组织知识管理研究89、因特网信息组织模式研究90、论政府信息公开制度91、网络作品与传统出版物的著作权属性比较研究92、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研究93、电子商务应对诚信危机的对策研究94、电子商务环境下网上拍卖信用问题的对策研究95、电子签名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96、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97、电子商务安全策略问题的考虑98、电子商务的物流配送系统模型的构建与实现99、电子商务环境下基于呼叫中心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研究100、中国电子商务的盈利战略分析101、电子商务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102、电子政务实时突发应急系统的构建103、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物流模式的构建104、XX企业计算机网络的规划与设计105、信息咨询机构的营销管理106、信息系统项目的风险研究107、基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108、基于网络化的信息交流模式研究109、现代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研究110、某某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现。
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随着我国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我国国家统计局从1996年就对信息化综合评估指标进行研究,相继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Ⅱ和信息化评估指标ⅡE等。
国家统计局经过多年对信息化评估指标的研究,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CN来进行分析与评估信息化水平。
目前,企业信息化传统指标体系由基本指标、库存资金占用率(%)、资金运转效率(次/年)、效能指标和评议指标等6部分21个指标组成。
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化重视度(分)、学习的电子化水平(分)、信息采集的信息化手段覆盖率(%)、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分)、决策信息化水平(分)、网络性能水平(分)、计算机联网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分)、网络营销应用(%)、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人力资源指数(分)、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每百人计算机拥有量(台)、信息化技能普及率(分)、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占全部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信息化安全措施应用率(%)、企业财务决算速度(日)、增长指数等,这些指标能较客观地全面地评价传统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状况。
二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信息化作为战略资源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云计算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出现,传统指标评估体系不能全面地评估云计算模式下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决策管理者急需构建新模式下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在郭春丽等研究论文基础上,添加及更新了17项云计算信息化水平指标,构建了基于云计算的湖南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来评估湖南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和水平。
上述指标较全面地包涵了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方面情况,如企业对信息化的投入力度、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企业经营信息化水平、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应用能力、企业信息化响应速度、企业绩效、信息技术对决策的支持状况、企业信息化安全水平等方面,可帮助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较真实地全面的测量和评估。
我国制造业智能化水平的测度研究——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
分析
徐文篆
【期刊名称】《信息产业报道》
【年(卷),期】2024()4
【摘要】本文选择 2013—2022 年中国 30 个省际数据作为样本,选取智能支撑、智能应用及智能效益这三个一级指标共同构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度我国 30 个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我国各地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均有持续且明显的提高,且东部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始终保持最高,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水平自 2019 年开始分别位居第二和第三的位置,而东北地区的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则不容乐观;二是我国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地区格局已渐趋稳定,但省份之间的竞争则愈演愈烈。
【总页数】3页(P0105-0107)
【作者】徐文篆
【作者单位】安徽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N
【相关文献】
1.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比较分析
2.我国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研究——基于省际数据的测度分析
3.中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4.我国科技金融对制造业创新发展影响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门槛回归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省信息化水平测度研究摘要:近几年许多省份开始主动把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水平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GDP的发展。
本文根据国家信息化指标体系以及信息化的六要素结合实际制定了信息化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湖北省信息化进行测度,分析其信息化发展水平。
关键词:信息化;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回归分析1.问题的提出信息是国家重要的资源和人类巨大的财富,是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基础。
按照广泛流行的观点,信息化是指信息在收集、加工、传递、积累、利用整体上作为一种资源的质和量,表现为生活形态的变化、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动。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世界经济正加紧向信息化经济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是一种战略资源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如要保持并加强其在21世纪的竞争力,就必须抢占信息化这一制高点。
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大国,必须大力推进信息化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以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的差距。
随着全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作为社会支柱产业的信息产业迅速发展,而且有力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信息化水平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全社会的发展。
本文立足于湖北这个省份,力图测度湖北信息化水平,在此基础上用得到的信息化指数对GDP作回归分析,定量分析信息化水平对本地区GDP的影响。
2.信息化水平测度的研究方法2.1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2.1.1指标选取原则(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能充分反映地区信息化的程度,指标的定义明确,测算方法科学规范,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性与客观性。
(2)全面性原则从衡量整个地区信息化水平角度出发,不仅仅只反映信息化水平的某一具体方面,还要注意信息化不仅是新兴产业的事,还与传统产业的发展有关。
(3)系统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立应能综合反映区域信息化的水平,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水平、人力资源、经济实力与政策保障等方面。
(4)可操作性选择能够取得数据的指标,以便进行定量计算。
(5)可比性所选指标要既可以纵向测算区域信息化水平,又可以横向比较各个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的差异。
2.1.2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信息化的评价是从定量的角度综合考察一个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其必然要求要有一套科学完整的测评体系。
信息化测评体系是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信息化水平的标准,它能反映一个地区信息化环境、设施、发展潜力以及信息化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同时能够反映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评测信息化水平应当以信息化的内部规律为基础,与当前的发展形式相结合,分析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与发展环境的相互作用。
目前,各个国家与地区在测算信息化的研究方法上并不统一,方法也很多,以下主要介绍我国的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信息化指标法是由国家信息化推进工作办公室发布的一套国家信息化测算方法。
国家信息化指标NIQ (national information quotient)法模型包含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指标数据和有关统计分析测算两个部分。
(指标体系见表2-1)表2-1 NIQ模型指标信息化要素权重指标名称数据来源资源开发利用15% 每千人广播电视播出时间根据广电总局资料统计人均带宽拥有量根据信息产业部资料统计人均电话通话次数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局资料统计网络资源数据库总容量在线填报信息网络建设16% 长途光缆长度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局资料统计微波占有信道数根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局资料统计卫星站点数根据信息产业部资料统计信息技术应用18% 每百人拥有电话主线数根据信息产业部资料统计每千人有线电视台数根据广电总局、统计局资料统计每百万人互联网用户数根据CNNIC,统计局资料统计每千人拥有计算机数根据统计局住户抽样数据资料统计每百户拥有电视机数根据统计局住户抽样资料统计电子商务交易额抽样调查企业信息技术类固定资产占同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抽样调查信息产品与服务15% 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根据统计局资料统计信息产业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根据统计局资料统计信息化人力资源20% 每千人中大学毕业生比重根据统计局资料统计信息化发展环境16% 信息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根据科技部、统计局资料统计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比重根据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统计局资料统计信息指数根据统计局资料统计2.2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方法2.2.1对信息化水平测度属于多指标综合评价。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就是,把多个描述被评价事物不同方面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然后将这些评价值换算成一个综合值,以实现对该事物的整体评价。
2.2.2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一般来说,多指标综合评价过程中,最关键的在于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通常,可以将确定权重的方法分为两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
在实际应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
在信息化水平测度的评价中,最常采用的主观赋权法是德尔菲法,最常采用的客观赋权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下面就后一种方法作简要介绍。
客观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客观赋权法是根据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或各指标值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重,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变异系数法等。
客观赋权法可以克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同时减轻计算的工作量。
但是,这样确定的权重多属于信息量权重,没有充分考虑指标本身的相对重要程度,更容易忽略评价者的主观信息。
因此,对于有大量人为因素存在的复杂系统的评价,客观赋权法同样有其缺陷。
主成分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一种常用方法。
主成分概念首先由 Karl Parson 在1901年引进,当时只对非随机变量来讨论的。
1933年Hotelling 将这个概念推广到随机变量。
设法将原来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可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地反映原来的指标的信息。
利用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 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值。
它构造因子变量方法是通过坐标变换, 将原有的p 个相关指标i x 作线性变化, 转换为综合i y , 即建立用标准化指标*j x 表示的综合指标i y 的方程。
可以表示为:***11112121p p y u x u x u x =++∧+ ***21212222p p y u x u x u x =++∧+∧***1122m m m pm p y u x u x u x =++∧+ 其中)3,2,1(,1 (2)2221m k u u u pk k k ∧==+++m y y y y 、、、、......321人为原有变量的第一、第二、第三、⋯、第m 个主成分。
其中1y 在总方差中的比例最大, 综合原有变量的能力也最强, 其余主成分在总方差中占的比例逐渐减少, 即综合原变量的能力依次减弱。
主成分分析就是选取前面几个方差最大的主成分。
既达到了因子分析较少的变量个数的目的, 同时又能以较少的变量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
主成分分析的目的就是:(1)对数据进行压缩,比较各个地区的情况较难,用主成分分析就可以从众多数据就可以浓缩为几个新的指标由于区域信息化指标较多,并从中进行比较。
(2)数据的解释,在得到新的指标之后,就需要解释,指出这些指标所包括的含义。
在主成分分析法中, 主要通过因子矩阵的旋转得到因子变量和原变量的关系, 从而对新的因子变量进行命名。
然后根据m 个主成分对样本进行综合评价, 即利用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作为权重, 给出一个综合评价值。
3.湖北省信息化水平测度3.1湖北省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笔者参照NIQ 法模型指标(见表2-1),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信息化的定义以及国家信息化的六个要素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构建了本文用于信息化水平测度的四个指标项目及其指标名称(见表3-1)。
表3-1 信息化水平指标体系指标项目指标名称信息资源与技术应用 图书报纸杂志总印张,固定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用户,每百户电视机数量,每百户计算机数量信息网络 长途光缆线路长度,局用交换机容量,长途电话业务电路 信息产业 科学支出,人均邮电业务量,三种专利授权量, 信息人才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科研人数3.2湖北省信息化水平测度 3.2.1数据来源信息化指标体系可分为目标层、要素层及基本指标层,信息化水平的测算中,借用层次分析的基本思想,使每一层有下一层综合而成。
从而构造出信息化的综合指标。
本文借助1997 - 2006年湖北统计年鉴的数据(见附录表1),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湖北最近十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
3.2.2具体的计算步骤本文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对湖北的信息化水平进行测度。
经过运算的结果见附录,包括特征值贡献率表(附录表3)、因子得分系数表(附录表4)。
具体的步骤如下:(1)由于以上14个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无法直接进行计算和比较,为消除量纲的影响,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用指标数据减去该指标六年数据的均值x -,再除以其均方差σ,以使其标准化为近似于(0,1)的正态分布(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见附录表2)。
(2)根据spss13.0运算结果,根据特征根大于1确定主成分个数。
(3)以标准化后的指标值为因子,分别乘以相应的因子得分系数,再求和,写出主成分得分的表达式。
(4)根据主成分得分表达式分析主成分的经济意义,判断出影响信息化水平的主成分,计算其得分。
(5)以影响信息化水平的主成分得分为变量、特征值贡献率为权数,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各年的综合得分,进行综合评价。
3.2.3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1)主成分得分由运算结果可知,第一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11.498,贡献率为82.128%;第二个主成分的特征根为1.111,贡献率为7.935%;其余主成分特征根均比1小,可以不考虑。
因此,本文取前两个主成分作进一步的分析。
第一个主成分得分为:*******112345670.076x +0.085x +0.086x +0.08x +0.084x +0.086x +0.084x i i i i i i i i Y*******891011121314+0.074x +0.081x +0.082x +0.074x +0.085x +0.087x -0.01x i i i i i i i1i Y 的表达式中,1i Y 代表第i 年第一个主成分得分,系数代表第一个主成分的因子得分,*ij x 代表第i 年第j 个指标标准化后的指标值。
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是对信息资源与技术应用,信息网络及信息产业这三个要素指标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