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课件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一章课件欧洲古代文学资料古希腊神话的分类:普通文学史家将希腊神话分为两类: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
神的故事指描写开天辟地、神的产生和谱系、人类起源以及神与人的交往等方面的故事。
英雄传说指关于人类中杰出的英雄或者半神半人者的故事。
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希腊神话总起来看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神话的特点:第一,神的高度人格化,人和神平等相处,关系密切。
第二,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和爱美倾向;第三,希腊神话有丰富而变化多端的叙事母题。
史诗的性质和特点:史诗合神话、传说,历史和文学描写于一体,虚构性和写实性兼而有之。
史诗最早是口头文学作品;由古希腊的行吟诗人在各部落中巡迥演唱。
史诗的特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真正的史诗产生于一个民族的氏族社会时期,普通是在尚无文字的时期,由吟唱诗人口头传唱得以流传,最后才用文字记录下来。
2.史诗记载部落的重大事件,歌唱氏族英雄,是历史、传说和虚构混合的叙事性作品。
3.史诗往往具有恢宏的气势和阳刚之美(崇高美)。
荷马史诗:古希腊现存两部完整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相传是由公元前9-8 世纪的荷马整理定型的,因此叫荷马史诗。
但这两部史诗在荷马手里只是口头吟唱。
直到公元前六世纪中,这两部史诗才有了文字记录。
后来在公元前三至二世纪时又由亚历山大城(埃及) 的几位学者校订后有了定本。
荷马史诗记叙的故事基本都环绕特洛亚战争展开。
《伊利亚特》的艺术成就:《伊利亚特》艺术上重要的成就是使用非常圆熟的描写技巧,将写实的场面和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形成色采绚丽的画面和动人的故事。
第二,史诗在塑造人物时十分注意人物性格的刻划,主要人物已具有典型人物的特征。
《伊利亚特》艺术上的第三个成就是出色地保持一种客观的叙述方式,成为早期摹仿文学的代表性作品,也为以后现实主义的第三人称小说的叙述方法奠定了基础。
史诗在第四,广泛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重复等,为以后叙事文学作品的描写方法奠定了基础。
伊利亚特的意义:《伊利亚特》的首要意义在于通过阿喀琉斯退出战场又重新参战的经过表明团结一致是一个民族克敌致胜的关键,谴责了自私自利、不顾大局的行为。
名詞解釋:1、古希臘神話: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普》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2、荷馬史詩:公元前9至8世纪时,相传在小亚细亚一带有一位天才的盲人民间歌手名荷马,在流传已久的英雄短歌基础上对大量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形成了情节完整、风格统一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后人统称为“荷马史诗”。
3、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及其代表作: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
拥护民主派,其创作是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形成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雄浑、悲壮、豪迈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风格。
《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索福克勒斯,被称为“戏剧中的荷马”,也称为“雅典的蜜蜂”。
《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美狄亚》1、聖經: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记载古代希伯来人和犹太教的历史。
《新约》记载基督教的历史。
主题是歌颂上帝,崇拜上帝;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为主宰。
成为西方文学的又一源头。
2、中世紀四種文學類型:(1)教会文学:①内容上:宣传宗教教义,大多取材于《圣经》。
②体裁上: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
③艺术手法上:梦幻、朦胧、浪漫气氛;说教气息;象征寓意。
(2)英雄史诗:①早期英雄史诗,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的生活,歌颂部落英雄(异教精神),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
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多神教成分。
②中期英雄史诗,歌颂部落英雄的英雄善战,写他们具有爱国思想,作者歌颂贤明君主,谴责叛国逆臣;同时大大增加了基督教教义的内容。
一般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有传奇性,但神话色彩减弱。
(3)骑士文学:忠君、护教、行侠。
宣扬骑士精神,宗教色彩浓厚。
欧美文学史3300年古希腊罗马文学:神话——史诗——抒情诗(前12C——476年)中世纪文学(5C——15C)但丁《神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塞万提斯莎士比亚17C 古典主义文学高乃依拉辛莫里哀18C 启蒙主义文学德国歌德19C 初期浪漫主义文学(1789—1830)19C 中后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830年以后《红与黑》20C 现代主义文学第一章古希腊罗马文学(前12C—476年)第一节概述一、社会历史概况1、古希腊社会观念——竞争政治观念——民族宗教观念——神人同形同性2、古罗马二、古希腊文学概况1、荷马时期(前12C—前8C)英雄时代主要是神话、史诗赫西俄德《神谱》2、第二时期(前18C—前6C)抒情诗兴起寓言(伊索)、(拉封丹)、(克雷诺夫)著名抒情诗女诗人萨福3、古典时期(前6C—前4C)雅典时期,文化成就最高的体裁:戏剧;文艺理论也有成就:柏拉图的谈话录《理想图》、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4、希腊化时期(前4C—前2C)前1431年—前1404年斯巴达与雅典爆发战争文化成就:新喜剧,田园诗新喜剧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世者》三、古罗马文学概况(前3C—前2C)1、维吉尔《埃涅阿斯纪》文人史诗2、贺拉斯诗人、理论家《讽刺诗集》、《诗艺》(文艺成就更高,“寓教于乐”)3、奥维德《变形记》第二节古希腊神话一、起源和成型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成长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反映人类童年时期的世界观。
斯威布《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二、内容内容上分为两类:1、神的故事:2、英雄传说三、认识价值四、艺术价值1、神人同形同性。
2、想象丰富、情节生动、形象优美,为后世文学提供了文学借鉴。
第三节荷马史诗一、作者及其形成过程荷马大约生活在(前19C—前18C)“行吟诗人”前16C—前3C 600年的流传,无数人为荷马史诗增加了自己的情感二、历史背景及神话背景特洛伊战争(前12C)“经苹果题材”厄里斯争吵不和女神三、基本内容荷马史诗由两部作品组成:《伊利亚特》和《伊利昂纪》正面表现特洛伊战争,歌颂部落英雄的光辉业绩。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第一章古代文学(古希腊罗马文学)•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希腊神话•第三节荷马史诗•第四节古希腊戏剧第一节概述一、西方文学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学。
•在西方文化史上,希腊罗马时代被并称作“古典时代”,但是从文化的传承关系上看,罗马人在诸多方面均受惠于希腊人,在文学领域就更是如此。
因此,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真正的开端。
古希腊版图:希腊本土分为北、中、南三部分。
二、古希腊的社会和文学概况•古希腊和其他古老的民族一样,也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及其由盛而衰的历史阶段。
具体可分为五个发展时期:•(一)爱琴文明/克里特¡ª迈锡尼时期(前20¡ª前12世纪)•(二)英雄时代/¡°荷马时代¡±(前11¡ª前9世纪)•(三)古风时代(前8¡ª前6世纪)•(四)古典时代(前5¡ª前4世纪中期)•(五)希腊化时代(前4世纪晚期¡ª前2世纪中期)爱琴文明或克里特¡ª迈锡尼时代•含义:指的是爱琴海地区的青铜文明(原始社会),以克里特岛和希腊的迈锡尼两地为主。
•影响:克里特¡ª迈锡尼文明为其后产生并记载下来的希腊神话和史诗提供了丰富多姿的素材。
忒修斯的故事•克里特岛的迷宫中有一个半牛半人的怪物,每年都要吃掉雅典被迫进贡的七对童男童女。
大英雄忒修斯继承雅典王位后,决心除掉怪物,洗刷雅典人的耻辱。
•忒修斯乘船来到克里特,米诺斯王的女儿阿里阿德涅对他一见倾心,施以援手,送给他一个线团和一柄宝剑。
忒修斯将线的一端系在迷宫入口,带着线团深入迷宫,杀死怪物,然后顺着放开的线原路出了迷宫。
爱琴海的由来•忒修斯的父亲埃勾斯在儿子行前曾与之有约:如果平安顺利返回船上挂白帆,否则挂黑帆。
•不幸的是胜利返回的忒修斯忘记了与老父的约定,没有让舵手挂起白帆。
西方19——20世纪文学总论1、关于文学史的分期2、文学思潮的演变3、文学流派的纷至沓来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前现代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思潮,从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又是一种创作方法,可以追溯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这一概念的首先提出是18世纪的席勒文学史上提到的现实主义是在19世纪的30年代。
司汤达的《红与黑》的发表标志着现实主义的成熟。
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一、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的总体特征:在现实主义作家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则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
由于作家个人性格气质不同,所描绘的故事体系各有千秋,表现手法也迥然有异。
纵观起来,则是一副极其广阔、深邃、丰富的内心图画——金钱时代人类心灵的全景式、流动式的展开。
二、现实主义作家的三大矛盾心态及其烛照下英法俄等国文学传统品格:第一,对贵族社会的鞭挞与眷恋(如巴尔扎克、狄更斯、哈代、托尔斯泰、萨克雷的作品)第二,对金钱的双重意识(如巴尔扎克——有很多钱,但很挥霍,一辈子都被追债)第三,对压迫者的圣母情结(悲悯众生,人道关怀,帮助弱者而又仇视强者,但对弱势群体的反抗予以否定)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才是真正的根深叶茂。
因为从18世纪启蒙主义开始,小说这种文类在英国发展较悠久。
(18世纪30年代至世纪中期,英国现实主义小说进入繁荣鼎盛时期,重要的作家有理查生·斯摩莱特等,菲尔丁是最为杰出的代表)英法俄文学的传统品格:(1)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狄更斯、哈代、勃朗特三姐妹、萨克雷、劳伦斯狄更斯:擅于写城市(伦敦),表现对邪恶的讽刺,对道德充满机智性的谴责,是含有民族文学品格的英国式讽刺。
哈代:擅于写乡村,其此类作品被称为“威塞克斯小说”,令勃朗特三姐妹的作品也充满辛辣的讽刺。
外国文学史第一讲:欧美文明的开端东方的概念(“亚细”的延伸)1、地理概念:古罗马人认为的东边国家(亚洲和北非)、分近东、中东、远东2、历史概念:16、17世纪欧洲人对亚洲和北非的文字、历史、宗教等文化研究形成的“东方学”3、区别于西方。
也指冷战期间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统称。
我国的外国文学和文化惯例,西方文学(文化)称为“欧美文学(文化)”,东方文学(文化)称为“亚非文学(文化)”(因中国文学或文化另立所以不包含)一、历史的黎明利基家族(在东非坦桑利亚发觉了180万以前的类人骨化石)--(直立行走的人)西亚文明的诞生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时代”(公元前3200-公元前2000),“历史的开始”(有了文字记载)阿卡德部落(萨尔贡)的兴起(前2320-前2130),直到前2130-前2000年苏美尔复兴苏美尔文明(没有轮辐的木轮车辆、根据月亮轨迹的太阴历历法、象形和楔形文字)三、古巴比伦的发展古巴比伦(神之门):公元前2000年到1600年帝国制造者汉穆拉比:闪族的一支阿摩利人-“四方之王”巴比伦文明:A,《汉穆拉比法典》:“以眼还眼”、“让买者小心提防”B,史诗《吉尔伽美什》C,数学(除法表、立方根、平方根、倒数、幂等)D,宗教信仰(个人祈祷和宗教内省的出现)四、希伯来希伯来人含义:“从和那边过来的人”起源:出现于美索不达米亚(前1900-前1500)-迦南(现叙利亚)—埃及—出埃及(约前1250)三大君王(扫罗、大卫、所罗门)希伯来的命运:分裂(犹太和以色列)—前586“巴比伦之囚”-前539年波斯帝国-前332年希腊亚历山大大帝-公元66年罗马帝国(从此直到二战结束的散居或迁移状态)影响的重要性《圣经》五、早期希腊文明弥诺斯文明(前2000-前1500)迈锡尼文明(前1600-前1200)黑暗时代-荷马时代(前1150-前800)六、东西方历史的邂逅前6-5世纪希腊、印度、中国等的并驾齐驱当时的世界支柱式的文明大厦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佛陀印度(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圣经·旧约》(前5世纪-1世纪)孔子(前531-前479)七、儿童譬喻下的文学发源中国:早熟的儿童(伦理)、心理刻画成熟、少宏篇西方:希腊正常的儿童、史诗宏篇第二讲古希腊神话古代欧洲文学是指古代希腊文学(主要体现为神话、史诗及戏剧三类,历经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两个阶段)和古代罗马文学西方文明的两大源头“二希”a.古希腊罗马文化b.希伯来《圣经》文化希腊文学的四个分期一、荷马时代的文学(前11世纪—前9世纪)原始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文学成就:神话、史诗神话的分类:神话故事如: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潘多拉酒神狄奥尼索斯英雄传说英雄传说起源于祖先崇拜。
名詞解釋:1、古希臘神話:在希腊原始初民长期口头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来在“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普》及古希腊的诗歌、戏剧、历史、哲学等著作中记录下来,后人将它们整理成现在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
2、荷馬史詩:公元前9至8世纪时,相传在小亚细亚一带有一位天才的盲人民间歌手名荷马,在流传已久的英雄短歌基础上对大量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素材进行加工、整理、润色,形成了情节完整、风格统一的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后人统称为“荷马史诗”。
3、古希臘三大悲劇家及其代表作: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的真正创始人,恩格斯称为“悲剧之父”。
拥护民主派,其创作是对雅典奴隶主民主制形成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
雄浑、悲壮、豪迈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风格。
《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和《报仇神》索福克勒斯,被称为“戏剧中的荷马”,也称为“雅典的蜜蜂”。
《俄狄浦斯王》欧里庇得斯,“舞台上的哲学家”。
《美狄亚》1、聖經: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记载古代希伯来人和犹太教的历史。
《新约》记载基督教的历史。
主题是歌颂上帝,崇拜上帝;以上帝为中心,以上帝为主宰。
成为西方文学的又一源头。
2、中世紀四種文學類型:(1)教会文学:①内容上:宣传宗教教义,大多取材于《圣经》。
②体裁上:基督故事、圣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
③艺术手法上:梦幻、朦胧、浪漫气氛;说教气息;象征寓意。
(2)英雄史诗:①早期英雄史诗,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的生活,歌颂部落英雄(异教精神),表现群体意识和英雄主义精神。
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和多神教成分。
②中期英雄史诗,歌颂部落英雄的英雄善战,写他们具有爱国思想,作者歌颂贤明君主,谴责叛国逆臣;同时大大增加了基督教教义的内容。
一般以历史事实为基础,有传奇性,但神话色彩减弱。
(3)骑士文学:忠君、护教、行侠。
宣扬骑士精神,宗教色彩浓厚。
(4)城市文学:现实性: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讽刺性:在艺术上,市民文学的主要手法就是讽刺。
1、文藝復興運動: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即西欧封建社会末期在欧州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
这场运动打着恢复古代文化的旗号,实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欧州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2、人文主義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表现在用人权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
在政治思想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因此人文主义可以说是古代文化与中世纪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人文主義文學:人文主义文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是欧洲(西方)文学史上的重要转折点,结束了中世纪文学发展的落后状况,开拓了欧洲(西方)近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4、流浪漢小說:流浪汉小说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
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5、大學才子派:大學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的思想倾向和创作个性不尽相同,但都具有非凡的才能,为英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6、莎士比亞化:“莎士比亚化”作为现实主义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科学世界观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和创作特点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
要求严格地从客观的现实生活出发,严格地按现实的本来面貌再现现实。
要求文艺创作广泛而深刻地描写社会生活,正确处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描写,解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
1、三種文學形式(思潮):(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17世纪在法国产生和兴盛起来,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一种文艺思潮,哲学基础是唯理主义的发达,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主要理论家是布瓦洛,代表作家有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
(2)清教徒文学,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以《圣经》为题著有《失乐园》(代表作)、《复乐园》《力士参孙》等,表现资产阶级清教徒的革命理想。
(3)巴洛克文学,起源于意大利和西班牙,兴盛于法国。
“贡戈拉主义”是17世纪西班牙巴洛克文学的一个流派。
主要作品有长诗《孤独》、《比拉莫和蒂斯贝的寓言》。
2、三一律:指的是在戏剧创作中必须遵守地点、时间和情节三者的完整统一,具体而言是指:剧情单一,只叙述一个故事,不旁涉他事;在一天当中进行;在一个地点发生。
1、啓蒙運動:文艺复兴运动之后,18世纪又产生了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由于它主张用科学和真理启迪人们于蒙昧之中,打破了长期以来禁锢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故称为“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最早产生在英国,接着影响到法、德、意、俄等国。
启蒙运动的使命是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
2、啓蒙文學:是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产生的以宣扬启蒙思想为内容的文学,它既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
继承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优良传统,竭力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表现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要求,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思想和舆论上的动员。
代表作家有英国的笛福、斯威夫特、菲尔丁;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和卢梭;德国的莱辛、歌德和席勒;主要成就表现在小说和戏剧方面。
3、哲理小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以人物活动为主线,描绘社会现实,把叙事、议论、抒情、讽刺融为一体,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有伏尔泰的《老实人》等。
4、狂飆突進運動:18世纪70—80年代发生在德国的一场文学运动。
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
他们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提倡民族风格。
他们的理论旗手是赫尔德尔,代表作品有席勒的《强盗》、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5、感傷主義文學: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
当时英国产业革命之后,出现很多社会弊病,人们对资产阶级政权感到失望,但又无可奈何,便将许多不满与无奈投诸于艺术,由此产生一股新的文学潮流,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得名。
感伤主义文学在形式上注重心理感觉,因此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第一章古代文学一、希臘神話的意義:1、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的“武库”和“土壤”,也是欧美文艺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
希腊神话凸显的是人的精神,回荡着昂扬、乐观、健康的现世气息,对其后的西方文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2、希腊神话具有无穷的认识价值和永久的审美魅力。
3、希腊神话初步确立了西方文化模式,成为人本主义的源头二、荷馬史詩的藝術特徵:1、规模宏大,结构巧妙,剪裁富于匠心。
1.利用矛盾冲突展开史诗;2.运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手法;3.运用穿插或倒叙手法。
避免了臃肿、拖沓的平铺直叙,始终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将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既有现实主义的基调,又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伊》偏重于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奥》充满奇特的浪漫主义幻想。
3、有明显的口头文学特征。
1、语言朴素、直截、明快;喜欢用比喻、夸张、重复等修辞手法。
大量运用富于想象力的优美比喻——被后人称之为“荷马式比喻”。
2、荷马史诗在古代希腊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希腊人的百科全书。
马克思说史诗具有“永久的魅力”,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三、荷馬史詩的主題思想:主题——歌颂英雄1、《伊利昂纪》: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中心,展现了氏族社会解体时期,希腊部族掠夺财富的战争场面。
热情歌颂了出生入死、英勇刚烈、荣誉感强、深情厚谊的英雄人物,显示出民族精神的荣光。
2、《奥德修纪》:以特洛伊战后英雄奥德修斯海上历险和回乡复仇的故事为中心,热情歌颂了智勇双全、富于冒险精神的英雄人物,同时,也热情歌颂了一个善良贞洁的妻子忠诚不渝的爱情,显示出民族的英雄观念、财产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第二章中世纪文学一、但丁《神曲》的思想二重性和藝術二重性:1)表现了但丁对宗教和教会以及教职人员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对现实中的教会、教皇以及僧侣们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对罪恶的僧侣阶级的残暴统治和无耻丑行作了暴露性的描写。
另一方面他又歌颂和肯定了理想的基督教。
2)表达了但丁对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代表人物的矛盾态度。
一方面,无情地批判当时社会上残暴的君主和分裂割据、鱼肉人民的封建诸侯,谴责他们为了扩大自己权力而进行的封建性战争,表达了他对祖国统一的愿望。
另一方面,作为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但丁又热情地讴歌和赞美了他理想中的君王和贵族。
3)表现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与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
4)在对待人类文化的看法上也表现了双重性。
一方面,他表达了虔诚的基督教思想,认为基督教文化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思想文化结晶。
另一方面,但丁又对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所排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和进步的异教思想给予了热情的赞美和高度的评价。
艺术的二重性:《神曲》1)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由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世界观上的矛盾,因而在艺术性方面,也体现出了矛盾的双重特征。
《神曲》可以说是14世纪以前人类知识的百科全书。
它所包含的知识是极为丰富和驳杂的。
宏大、严谨、端正的结构。
这种完整而有秩序的结构具有一种造型艺术的效果,是中世纪神权思想的体现。
但是这种结构也与人文主义思想家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有相似之处。
将中世纪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的手法,同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结合在一起。
2)在塑造人物和描写情景方面,大多数人物都苍白无力,是象征性的,与中世纪宗教文学中的人物特点相似。
然而,但丁在用寥寥数语勾勒人物性格特点方面可以说是位高手。
3)在语言上,他是第一个不用官方语言拉丁语写作,而用当时的民间俗语意大利民族语言写作的诗人,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学的形成起了奠基和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