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卢梭的教育学观点一、卢梭简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启蒙思想家、政治哲学家、作家和音乐家。
他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对于政治、社会和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卢梭的教育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儿童教育和个体发展方面。
二、卢梭的教育观点概述卢梭的教育学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论教育》(Emile)中。
他的教育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核心特点:1. 基于自然状态的教育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而纯洁的。
他主张儿童应该在尽量远离社会的环境中成长,亲近大自然,让他们自由地发展身心。
卢梭强调儿童期的教育应注重培养他们的身体、感官和情感,而不是灌输知识。
2. 儿童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卢梭强调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得到个性化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不应过早地对他们进行束缚和规范。
卢梭提倡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才能,并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3. 爱的教育和自由约束卢梭认为,教育应该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而不是严格的纪律和惩罚。
他主张教育者应当成为儿童的朋友和引导者,用爱和关心来引导他们的成长。
卢梭不赞成通过强制和压迫来教育儿童,而是倡导在自由的约束下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和责任意识。
4. 平等教育和社会关怀卢梭主张实现教育的普及和公平,不应因个体差异对教育机会进行排斥。
他认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优秀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卢梭关注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倡改革社会制度以确保所有人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三、卢梭的教育观点的影响卢梭的教育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卢梭的教育理论将儿童置于教育的中心,强调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这种儿童中心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教育实践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2. 游戏教育和体验式学习卢梭主张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兴趣和才能。
卢梭作品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散文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卢梭的时代”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现代政治、教育、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生观和政治观卢梭的代表作品《社会契约论》被誉为政治学的经典之一。
他认为人类是在社会契约下组成社会的,主张人类平等自由地享有天赋权利,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人民的授权。
他提出了“一切人民都有被迫遵从而非真正自愿参与的契约”的观点,强调国家的权力应该是由人民来决定的,反对专制统治和一切形式的压迫。
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探讨了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之间的差异。
他认为私有制和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根源,主张实现真正的人类平等和幸福需要消除社会等级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
教育观和文学作品卢梭的教育理念也影响深远,他在《论教育》中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教育观念,主张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进行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和自由,反对机械记忆和刻板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卢梭的文学作品也具有重要意义。
《忏悔录》展现了他的内心冲突和思想发展历程,《新爱洛斯的悲剧》则描绘了个人情感与社会道德的矛盾冲突。
他的文学作品融汇了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体现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探索和关怀。
总结在卢梭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类自由平等、政治参与和教育自由的不懈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社会的探索和向往。
通过他的思想和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并汲取启示,为建设更加公正、平等和和谐的社会贡献力量。
以上是对卢梭作品的简要介绍,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索。
愿我们能在探索人类文明进步的道路上有所收获,共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3单元卢梭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运动中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建立“主权在民”的国家。
他通过教育代表作《爱弥尔——论教育》,提出了以人的自由发展和自然教育为基础的培养新人的教育理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西方近代,乃至现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卢梭的生平和思想基础卢梭出生于日内瓦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
刚出生不久,他母亲便去世。
10岁时,他父亲与人发生纠纷也离他而去。
由于生活贫困,卢梭12岁时不得不停学开始独立谋生。
他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私人秘书,有时为生存,还靠抄乐谱甚至流浪卖艺为生,饱尝了人间的辛苦和生活的磨难。
在这期间,卢梭通过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1742年,卢梭离开日内瓦来到巴黎,结识了狄德罗等许多启蒙思想家,并参加了《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
1749年,法国狄昂学会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能使道德改善还是使道德堕落》为题举办征文活动,卢梭参加了征文并获得了首奖。
卢梭在征文中指出,科学和艺术只为少数富人所享有,助长了贵族的腐败和对穷人的剥夺。
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以多数人的贫困和少数人的享乐为代价的,它使得社会道德堕落、风气败坏。
卢梭的论文犀利、尖锐,与众不同,社会反响强烈,卢梭一举成为文坛名人。
此后,卢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著作。
1754年,他发表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批判了封建专制社会下的不平等现象,阐述了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政治主张。
1762年,他发表了《社会契约论》,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同年,他又发表了教育小说《爱弥尔——论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反封建专制的自然教育和自然神论的思想。
由于书中谴责基督教神学,小说一问世,便激起了新旧教会和政府当局的仇视,被列为禁书,判为当众销毁。
卢梭本人也受到通缉,到处逃亡。
他先后逃到日内瓦、伯尔尼、英国,身心倍受摧残,直到晚年,才回到法国过起隐居的生活。
教育家卢梭的个人经历及思想小结雅克·卢梭,出生于日内瓦,是法国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也是法国十八世纪杰出的启蒙思想家。
他的代表作《爱弥儿—论教育》,其宝贵的教育思想,不仅推动了当时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近代教育史上依旧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思想借鉴价值。
卢梭的一生是孤独的,他的父亲是一名钟表匠,他的母亲生完他,由于难产便去世了,剩下这对父子继续过着苦日子。
卢梭的母亲是个爱读书的人,死后留下了很多书籍,所以卢梭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这也算是他的母亲对他的一种爱的转移吧。
十八世纪的法国正处在思想启蒙运动时期,伴随着波旁王朝的倒下,思想启蒙大革命一点点的发展起来。
经历过多次战败的法国,也经受不住考验,国内等级分化严重,出现专治主义危机,国家财政步履维艰,银行倒闭、富商破产,正是因为恢复旧的财政制度,导致社会的各种反对,社会阶级矛盾正在越来越烈,危机随时可能到来。
卢梭的启蒙运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代表,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他认为,私有财产是不平等的祸根,非常反对社会的贫富不均,应该达到人人平等,反对专制,希望建立民主共和国。
卢梭是启蒙运动的代表,在推动这场变革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他还提出“尊重童权”,肯定了儿童的重要性和价值,这也对未来学前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卢梭鼓励儿童读书,毕竟他本人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而成长的。
在《忏悔录》中,卢梭对自己童年时期的阅读有这样的回忆:“我不知道五、六岁以前都做了什么,也不知道是怎样学会阅读的。
我只记得我最初读过的书,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不可否认,卢梭通过童年时期的大量的阅读而成长的。
他的经历,恰好说明了早期阅读的重要。
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还是各位耐心备考的考生们,对于著名教育家卢梭的知识内容都需要我们不断的研读他的作品,将他的知识理论内化于心。
同时,卢梭个人喜爱阅读、擅长思考的优秀特质,也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作为标榜来努力学习。
卢梭教育思想述评一、生平简介让·雅克·卢梭 (1712年~1778年) ,法国人,生于瑞士,是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卢梭自幼跟其父亲一起阅读了大量的历史和文学书籍并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他只在正规学校学习过两三年的拉丁文、数学和绘画,所以其一生所学知识主要来源于其不间断的刻苦阅读。
他以孜孜不倦的精神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名著。
此外,他还结识了当时启蒙思想家中的先锋人物伏尔泰、狄德罗等并接触了当时最新的科学知识和思想成果。
卢梭的成名始于1749年第戎学院的一次有奖征文《论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卢梭积极撰写了这篇论文,并反复修改了多次,以《论艺术和科学》为题寄出应征并获得了头等奖。
此后,卢梭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
如他于1754年出版了著名的政治理论著作《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62年发表了《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
卢梭的一生,物质生活条件并不富足甚至有些潦倒但他却创造出了影响世界进程的思想财富,令人敬佩。
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以《爱弥儿》为例(一)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基本含义卢梭把一个人受的全部教育分为三类: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从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1]卢梭认为只有这三种教育达到一致,趋向相同的目的才是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自然的目标。
为了达到这种目标,要使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配合自然的教育。
“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核心是‘归于自然’”[2],即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二)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自然人”。
卢梭的自然教育是跟当时的公民教育相对的。
公民教育培养的是服从国家的专制统治的人,而自然教育培养的自然人是有着独立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力,能靠自己的劳动为生而不依赖他人的劳动生活,并且身心皆健的人。
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卢梭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是法国哲学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他在18世纪的法国社会背景下,提出了一系列与社会和政治组织有关的理论观点。
本文将介绍卢梭的思想,探讨他对近代古典自然法思想的贡献以及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一、卢梭的生平与背景卢梭于1712年出生在日内瓦,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成员。
他在年轻时曾做过多种职业,包括盲童教师、音乐教师和侍从等。
他的早期作品被认为是神学方面的,并且在支持了音乐、文艺和科学方面的自由。
卢梭在他的作品《社会契约论》中提出了他对政治组织的思考和观点。
这本书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自由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卢梭的自然法思想1. 人与自由:卢梭认为,人类在自然状态下是自由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恢复到这种自由状态,同时摆脱来自社会和政治组织的不必要的束缚。
他的自由观念与个人的自主权密切相关。
2. 社会契约:卢梭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社会契约的方式组织自己。
他主张通过共识形成一个合理的社会组织。
在这个社会组织中,每个人都能享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并为整个社会的利益做出贡献。
3. 自然权利与政治权力:卢梭认为政治权力来源于自然权利。
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只有在它得到人民的认可下才能确立。
他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专制制度,主张政治的平等和合法性。
4. 民主与国家:卢梭主张建立一种民主的政治制度,其中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国家中,每个人都能享受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才能得到保障。
三、卢梭的思想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1. 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卢梭的思想为政治哲学领域提供了深思熟虑的观点和理论基础。
他通过对个人自由和社会契约的思考,提出了一种宏伟的社会组织理论,并为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法国大革命的启蒙:卢梭的思想对法国大革命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他的观点和理论为广大人民揭示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并激发了人民争取自由的热情和对不平等和专制的反抗。
教育家卢梭是谁卢梭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是自然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教育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育家卢梭的简介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生平简介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 1778),是法国启蒙
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作家,被誉为法国启蒙时期
的「哲人王」、「民主先驱者」和「政治伦理学的开拓者」,他的
思想对欧洲文化及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出生在日内瓦,年轻时曾经做过很多职业,如劳动者、音
乐家、象形文字制作者、教育家等,他的人生经历充满曲折和波折,但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他的思想和个性。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和
人性相关的深刻分析和批评,代表着普遍自由和正义的价值观。
卢梭的主要思想可以分为自由、民主和契约三个方面。
自由
对于卢梭而言,自由是每个人天生拥有的自然权利,这种权利
不但不能因为社会规则的存在而被侵犯,还应该受到保护。
他在
《社会契约论》中写道:“人们的独立原本来自于他们的自由,正
因为承认了自由,人们才结成了社会契约,社会契约也才是合法的。
”
卢梭强调,社会规则是要有目的地来保护自由、正义和人的尊严,而不是为了混淆人的视听、加强政府统治的工具。
他认为,政
府应当服务于人民,它的根本使命就是保护人民的自由和权益,而
不是限制和剥夺这些权利。
民主
1。
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教育理论的贡献被认为是深远而重要的。
卢梭的教育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卢梭的生平、教育思想和影响三个方面来介绍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
卢梭生于1712年的日内瓦,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工匠,母亲则是家庭主妇。
由于家境贫困,卢梭的童年并不幸福,他在孤独和贫困中度过了童年时光。
然而,正是这样的成长经历塑造了卢梭对教育的独特看法。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天性,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知识。
卢梭主张“从自然中学习”,强调儿童应该在自由和自然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受到严格的束缚和教条的教育。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代表作《论教育》中。
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回归自然”的教育理念,主张儿童应该在自然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受到严格的纪律和规则的束缚。
他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此外,卢梭还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通过亲密的家庭关系来培养孩子的品德和智慧。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和探索。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为后世的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激发了人们对教育方式的反思和探索。
在当代,卢梭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培养新一代的人才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总之,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卢梭的生平、教育思想和影响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他的教育理念,深刻领会他对教育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卢梭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而且对后世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郭晓蓉(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
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
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
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
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
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
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
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
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
卢梭的生平及其思想郭晓蓉(内蒙古大学,01004025,哲学学院2010级)关键字:社会契约论;自由民主;人民主权;自然状态主要内容:卢梭是启蒙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也对后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更是为许多人所喜爱,被广为流传。
德国哲学家康德(Kant)因读他的作品而为之神往,说卢梭“使我双目重光”所提出的“自由是人类的特性”的原则也是受到卢梭的启示。
可见,卢梭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卢梭可以说能够超过德国所有的天才,连著名的莱辛(Lesing)、赫德(Herder)、歌德(Goethe)和席勒(Schiller)都是他的崇拜者。
他是法国的大思想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先驱,是启蒙运动的卓越的代表之一。
卢梭的一生耐人寻味,要了解他,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卢梭的生平在那黑暗的中世纪之末、近代社会肇始不久的时代里,卢梭敢于在政治社会制度方面、自由平等权利方面超越同时代的众多思想家,历经来自包括朋友在内的多方的诽谤,官方的焚书与追捕,民众的骚扰(他曾遭到石头甚至手枪的威胁),终使他晚年处于阴影之中,以致精神的错乱,这一切都与他生存的环境与经历有关。
卢梭在1712年6月28号出生在“日内瓦共和帮”。
他是一个被迫从法国逃离的新基督教的后裔。
他的父亲是一个制表匠,很仁慈,但脾气暴躁,他是个冒险者和游荡者的结合体,而且酷爱读书。
卢梭的母亲在他生下来便难产而死。
所以在卢梭的一生中他受他的父亲的影响巨大。
因此,他常常和他的父亲一起读书,甚至到深夜。
他阅读极其广泛,从古希腊的今典著作到启蒙论著,从文学历史到自然科学读物他都有涉及。
卢梭热爱日内瓦,也热爱法国,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
在卢梭10岁的时候,他从被收养的人的家中出走,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华伦夫人,并在她家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两人分手后,在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和百科全书派还有休谟有来往。
在巴黎,他写了《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
1749年,在狄容学院悬赏作品中,他因为《论科学和艺术》获得了一等奖,使他一举成名,自信心大大的提高。
1764年巴黎法院查禁《爱弥儿》一书,并下令逮捕作者。
卢梭流亡到了英国。
休谟虽然极力想要帮助他但他却猜忌休谟要害他,两人关系破裂。
后来,卢梭不得不回到法国,最终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
卢梭是个感情极其丰富而不免多疑的人。
他一辈子都是在流浪之中。
他寄人篱下的时候也并没有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格,他的自信、幻想、多愁善感也许就是他成功的源泉。
二、卢梭的主要思想和主张(一)自然和文明的对立卢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把自然状态作为社会政治学说的出发点。
卢梭的自然状态说,与其说是历史事实,不如说是为了阐明人的本性,为了正确的判断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而采用的一种理论假设。
他使用抽象分析方法,从“人所形成的人性”,即既成的人性事实中,剔除人的社会性,剩下的就是人的社会本性,进而追溯到自然状态中的人的善良本性。
卢梭所谓的自然状态指没有人际交往、语言、家庭、住所、技能的人类最初状态。
自然状态的人具有的自我保存和怜悯情感等善良的本能,以及区别于其他生物的“自我完善化”的能力。
人对自然有服从和反抗的自由,“因而才显示出他的精神的灵性”。
自然状态既赋予人以自由,也包含着丧失自由的原因。
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然能力,最后达到自然状态的终点-私有制的产生。
社会的不平等伴随着文明的进程而加深,而文明的第一阶段就是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确立。
卢梭关于社会的学说包含着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他克服了启蒙学者盲目的社会进步观。
他对文明的批判着重指出,文明的基础是私有制。
他说:“各种不平等最后必然会归结到财产上去”。
他对所有制的批判预示了资本主义行将出现的矛盾,对现代社会的弊病有先见之明。
(二)自然教育思想在《爱弥儿》中体现的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
他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根据自然天性来养育孩子,侧重培养人格品质,而非提高人的智力。
卢梭教育思想的格言是:“上帝造就万物原本善良,但因人捣乱而变邪恶。
”根据当时的教育体制,自然与社会势不两立,“我们的智力充满奴性的偏见;我们的习俗在于统治、限制和强迫。
文明人生为奴隶,死为奴隶。
幼时被裹在襁褓里,死时被钉在棺材里,一生被囚在机构里”。
他的教育体系分三种:“我们器官与感官的内在成长是自然的经验;我们学习利用这种成长的过程是对人的教育;凭借我们对周围世界的经验即获取的东西则是对物的教育”。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品格而不增长知识。
为此,卢梭推崇经历和实践而非书本。
卢梭还在《爱弥儿》的第二卷说到传授给孩子道德品质的内容。
他从痛苦与快乐谈起,痛苦或忍受痛苦的能力,是道德人格生成过程中的第一课,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因此我们的教育要避免向孩子灌输不必要的需要和欲望。
教育要顺其自然。
孩子未达到理性年龄之前,不要教授孩子道德法则之类的东西。
作为孩子,他所要接纳的唯一习惯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屈从于必要性;作为成年人,他所要养成的唯一习惯就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顺从于理性。
(三)社会契约论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基础;认为人类是从自然状态,经过缔结契约,而进入社会和国家状态的,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结成国家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和生命。
“社会和法律就是这样或者应当是这样起源的。
它们给弱者以新的桎梏,给富者以新的力量;它们永远消灭了天赋的自由,使自由再也不能恢复;它们把保障私有财产和承认不平等的法律永远确定下来,把巧取豪夺变成不可取消的权利;从此以后,便为少数野心家的利益,驱使整个人类忍受劳苦、奴役和贫困。
”他对这种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抨击和否定,致力于从理论上探讨一种新的契约关系。
“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们为了摆脱枷锁,人们就应订立社会契约,从而去获得自由。
通过社会契约,人与人之间建立一种联合的形式即国家,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不是把自己让渡给某个统治者,而是让渡给整个团体,“把自己给予所有人就等于没有把自己给予任何人;同伙有仅支配我们,我们也有同样的权利去支配同伙,我们失去多少也就获得多少,获得保存现有一切的更大力量。
”在自然状态下,个人在体力上是不平等的;有了社会契约,人们在法律上是平等的。
根据社会契约,国家变成了所有个人财产的拥有者。
个人财产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而是得到了真正的保护。
《社会契约论》是世界政治法律学说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是震撼世界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号角和福音书。
它阐述的许多原则原理不仅在革命之初被载入法国《人权宣言》等重要文献中,在革命后的长时期里成为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制度的基石。
卢梭的思想对后世思想家们理论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四)人民主权说以契约方式建立的国家,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主权即人民主权,人民主权是公意的运用和体现,是国家的灵魂。
其原则有:第一,主权不可转让;第二,主权不可分割;第三,主权不能被代表;第四,主权是至高无上、绝对和神圣不可侵犯的。
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共意志的运用,所以它是永远不能转让的。
”“主权是不能分割的,其理由正和不能转让相同。
”公共意志“只考虑公共的利益,”它与全体意志不同,全体意志只“不过是个别意志的总和而已。
”(五)自由和平等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第一卷开篇就指出“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中;自以为是其它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是什么原因呢?卢梭把自由分为天然的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正是因为自然状态下的人们生来就有天然的自由因不平等的出现而被破坏,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就是恢复人类本应该享有的自由,实现社会的自由,进而实现道德的自由,使人们成为更有道德的公民。
卢梭认为,对于人类而言,自由本来是固有本质,但社会契约必须把自由本身的意义加以转变,将其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它排除个人私自无拘无束的“自然的自由”,而使人具有“社会的自由”。
卢梭还显示了在确保公民的自由平等的关系上,彻底的人民主权是不可或缺的要件,同时,他把这个主权概念,提升为人类道德价值的源泉,而非仅局限于政治制度的原理之中。
卢梭说:“放弃了自由,就是放弃了做人的权利和义务。
”“社会秩序是一种神圣的权利,它是其他一切权力的根本。
”卢梭反对用暴力来改变社会制度,他认为“暴力并不带来权力,我们只有义务尊崇合法的力量”。
三、卢梭的影响卢梭的伟大思想,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国大革命高潮阶段的雅各宾专政正是他的理论的实践。
不单是雅各宾专政时期,而是整个大革命时期,以及后来,都深受卢梭思想的影响。
例如,1789年的《人权宣言》第1条:“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
”第2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护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
”第3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
”第6条:“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
1793年宪法:“社会的目的是公共的幸福”;“一切公民都同样有资格担任公共职务”;“宪法的目的即保障全体法国人民的平等、自由、安全,并享有一切的人权”;“主权在民,主权不可分,不可失,不可弃让”;“当政府侵犯人民权利之时,全体人民,以及人民的每一部分,最神圣和最不可少的义务就是起事。
”杰弗逊起草的《美利坚合众国十三州共同宣言》序言:“我们认为下述这些真理是非常明确的:一切人都是生而平等的,造物主曾赋予他们以一些不可让与的权利,……政府的权利来自被统治者,变更或废除政府,这是人民的权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卢梭的影响已经非常广泛的运用到了各个宪法和法律上了。
可见他的影响巨大。
四、总结卢梭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哲学家,他上承柏拉图、蒙田、孟德斯鸠、洛克,下启康德、马克思、杜威等无数思想家。
他还是浪漫主义之父,他推崇自然、情感,主张人与自然融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但不抛弃理性,启蒙运动所盛产的知识只是鼓励人性中的邪恶,为了适合公众舆论而研究无用的信息、纸上谈兵的阅读、久坐不起的案牍生活,会使个体无聊和虚弱。
但是自己一生坎坷,备受磨难。
“我把一生奉贤给神圣而纯洁的真实,我的情感从未玷污我对真实的挚爱,利害与恐惧也从未腐蚀或败坏我对真实的敬意,只有当我手中的笔担心自己是出于复仇的目的时才拒绝描绘你。
”卢梭是法国大革命的哲人,他拒绝君主政体的武断统治,憎恶因财产导致的人间不平等。
参考文献:【1】(法)罗曼•罗兰著:《卢梭传》,陆琪译,华岳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版。
【2】卢梭著:《爱弥儿》,英译《每人图书馆丛书》本,第253页【3】卢梭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法律出版社,第103页【4】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5】卢梭著:《忏悔录》,转自注[1]书,第5页【6】周敏凯《试析法国大革命思想原则的困顿及其原因》选自《华师大学报(哲社版)》1983年【7】张秀兰《试论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选自《求是学刊》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