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高渗性昏迷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病例分析与诊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常见于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代谢控制不良、伴发感染、严重应激、胰岛素治疗中断以及饮食失调等情况。
2型糖尿病如代谢控制差、伴有严重应激时亦可发生,是糖尿病代谢紊乱严重失代偿的临床表现。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6岁,因恶心、呕吐、嗜睡、呼吸深快就诊。
化验报告:空腹血糖(GLU)22.3mmol/L(正常参考值 3.9-6.1mmol/L),尿常规:尿比重1.030(正常1.018),尿糖“++++”酮体“+++”,尿蛋白“±”,红细胞5-7/高倍,白细胞2-3/高倍,软粒管型1-3/高倍。
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治疗(1)补液:快速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扩充细胞外容量,恢复肾脏灌注,最初每小时静脉滴注15-20ml/kg。
补液先快后慢,患者无心衰表现,在开始1小时内输注1000-1500ml,根据心率、尿量及周围循环情况决定输液量及速度。
患者无休克表现,暂不给予胶体溶液。
(2)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0.1U/kg,根据监测血糖数值调整滴速,使血糖每小时下降4.2-5.6mmol/L。
(3)纠正电解质紊乱:通过输注生理盐水纠正低钠、低氯患者血钾入院时‹5.5mmol/L,尿量足,补液、胰岛素治疗和纠正酸中毒可使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血钾水平可更低,开始治疗时即开始补钾。
每1-2小时监测电解质。
(4)抗感染: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相关症状,化验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感染明确,给予头孢西丁抗感染,氨溴索化痰。
转归:患者入院24小时后连续3次尿常规均提示KET(-),给予胰岛素泵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平稳,后停胰岛素泵,结合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用量调整为基础+餐时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空腹6-6.5mmol/L、餐后7.3-8.8mmol/L,【病理生理】在各种诱因下,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生长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相对或绝对增多,使脂肪分解加速,脂肪酸在肝脏内经β氧化产生的酮体大量增加,当酮体生成大于组织利用和肾脏排泄时,可以使血酮体浓度显著升高。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观察及护理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10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对其进行临床观察与护理。
结果经过科学细致的观察与护理,全部患者的酮症酸中毒症状均得到纠正。
结论早诊断,早治疗是本病的关键,护理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应加强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观察;护理[中图分类号] [R5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6)02-336-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之一,是因患者体内胰岛素缺乏而引发的以血糖升高、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是一种急性代谢性疾病,情况严重时会造成患者的昏迷、死亡[1],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糖尿病患者出现酮症酸中毒的人数也在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要强化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1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52岁。
发病诱因:饮食不当3例,胰岛素治疗减量2例,胰岛素治疗中断3例,呼吸道感染1例,不明原因1例。
入院时患者血糖为23.7-29.6mmol/L,经过一点时间的治疗及护理,血糖下降至7.3mmol/L-13.8mmol/L。
2病情观察(1)体温:除感染引起的体温上升外,还应注意是否伴高渗性昏迷。
(2)呼吸: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加快、加深,呼吸中有丙酮味(烂苹果味),当pH降低到7.32以下时,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深快呼吸,而下降到7.0时,会造成呼吸中枢麻弊。
(3)循环及肾功能:循环功能失常是酸中毒的主要表现,失水、血容量减少等会造成致血压降低而出现周围循环衰竭,肾灌注量降低,肾滤过量减少而出现尿量减少或尿闭,所以应做好血压与尿量监测。
还需要对血离子及酸碱平衡进行测量,以防止内环境紊乱。
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
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至16.7mmol/L以上,经历2~3天或更长时间,将导致高血糖引起的急性并发症的出现,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最为常见。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糖尿病患者在某些诱因下代谢紊乱急剧恶化导致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患者表现为原有糖尿病症状加重,极度软弱无力、烦渴、多饮、多尿、饮食减少、恶心、呕吐、腹痛、嗜睡、意识模糊、昏迷,皮肤干燥无弹性、眼球下陷等失水征,呼吸深而速,呼气有烂苹果味,血压下降、休克。
(2)高渗性非酮症性昏迷是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的另一临床类型,特点是血糖高,没有明显酮症酸中毒,因高血糖引起血浆高渗性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以严重高血糖、血浆渗透压升高及意识障碍为特点,病死率高。
起病时病人常先有多尿、多饮,可有发热,多食可不明显,失水逐渐加重,随后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表现为嗜睡、幻觉、淡漠、迟钝,最后陷入昏迷。
特征性改变为高血糖和高血浆渗透压,多数伴有高血钠和氮质血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护理常规】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患者出现显著疲乏无力、极度口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头痛、烦躁、呼吸深快且有烂苹果味及意识改变,应警惕酮症酸中毒昏迷的发生。
如果患者出现嗜睡、昏迷、幻觉、定向力障碍、偏盲、偏瘫,应考虑高渗性昏迷。
2.监测并记录血糖、尿酮体、动脉血气及电解质变化,注意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3.立即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准确执行医嘱,确保液体和胰岛素的输入;同时严密观察和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液体的出入量。
1)补液:最初2h补生理盐水1000~2000mL,一般第一个24h补液总量4000~6000mL,严重失水者可补6000~8000mL。
2)补足胰岛素:治疗开始时将短效胰岛素加入500mL 生理盐水中,以每小时4~6个单位速度输入,当血糖降到13.9mmol/L时,改输5%的葡萄糖加胰岛素,每1~2h测血糖尿酮一次,尿酮消失后停用静脉输入胰岛素,改皮下注射。
3)补钾:治疗开始时,每小时尿量>40mL,就可补钾,第一个24h补钾3~6g,血钾>5.5mmol/L暂停补钾。
4)补碱:补碱从严,不要轻易补碱,酸中毒严重者可适量输入碳酸氢钠。
4.寻找病因,预防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常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必须及时防治。
特别是发生休克、低血钾、心律失常、心衰、肺水肿、脑水肿时,严密观察病情、做好抢救监护、迅速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5.吸氧:氧流量2~3L/min,以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
6.昏迷者禁食水,神志清醒后改为糖尿病半流质饮食或普食并鼓励患者多饮水。
7.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防的健康教育,避免诱发因素。
【健康教育】1.向患者讲解并教会患者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位置、剂量、尿液检查法等。
2.指导患者如出现神志恍惚、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极度口渴等情况时需要立即就医。
3.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定期复查。
4.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生活规律,注意休息,适当运动,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过度。
以酮症酸中毒合并高血糖高渗性昏迷为首发症状的发表时间:2013-12-09T13:57:14.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31期供稿作者:杨正兄[导读]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均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杨正兄(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222001)【关键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性昏迷初诊2型糖尿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1-0047-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和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均是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也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诱发因素[1]。
DKA合并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患者死亡率高达50﹪以上。
在临床上二者合并出现较少见,死亡率很高。
DKA最常见诱发因素为感染,我院与2010年01月至今收治9例初诊2型糖尿病由感染为主要诱发因素的DKA合并高血糖高渗性昏迷的病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10年至今,共收治9例患者。
男性7例,女性2例。
年龄33~69岁,平均年龄49岁。
既往有糖尿病家族史1例。
入院时患者都表现为意识不清、严重脱水。
化验结果:血气分析 PH 6.97-7.34, PCO2 11mmHg--,P02 178mmHg--,血乳酸4.1 mmol/L--,血葡萄35.18~58.41mmol/L,血钠142~156 mmol/L,血钾3.9~5.2 mmol/L,血浆渗透压352~428mOsm/kgH2O。
血常规WBC 16.44~30.95×109/L,N 86.8~91.1℅。
尿常规:尿糖3+,尿酮体3+。
9例病人经积极救治均脱离危险,病情平稳出院。
2、护理过程2.1护理评估包括:病人基本信息;各项阳性资料;采取治疗护理手段;心理状态、遵行医为;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糖尿病危害性、急慢性并发症防治;现阶段采取的治疗方法;自我监测及管理能力;急性期及稳定期潜在危险因素等。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一般包括酮症酸中毒(DKA)、高渗性昏迷(HNC)、乳酸性酸中毒(LA)。
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性昏迷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有关,乳酸性酸中毒在糖尿病病人中较少自然发生,其发生多由于患者肝肾功能不全而又口服大剂量双胍类降糖药,常见于老人,肝肾功能不全者,心肺功能不全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1.概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常见的内科急症。
该病主要是由于糖尿病病人胰岛素严重不足引起的。
糖尿病代谢紊乱加重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经氧化产生大量乙酰乙酸、β-羟丁酸、丙酮,形成大量酮体,超过肝外组织的氧化能力时,血酮体升高称为酮血症,尿酮体排出增多称为酮尿,临床上统称为酮症。
代谢紊乱进一步加剧,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2.病理当患者胰岛素严重缺乏时,糖代谢紊乱急剧加重,这时,机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只好动用脂肪供能,而脂肪燃烧不完全,因而出现继发性脂肪代谢严重紊乱:当脂肪分解加速,酮体生成增多,超过了组织所能利用的程度时,即出现酮血症。
多余的酮体经尿排出时,尿酮检查阳性,称为酮尿症。
糖尿病时发生的酮血症和酮尿症总称为糖尿病酮症。
酮体由β-羟丁酸、乙酰乙酸和丙酮组成,均为酸性物质,酸性物质在体内堆积超过了机体的代偿能力时,血的PH值就会下降(〈7.35),这时机体会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常见的诱因(1)感染:是DKA最常见的诱因。
常见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化脓性皮肤感染,胃肠道感染,如急性胃肠炎、急性胰腺炎、胆囊炎胆管炎、腹膜炎等。
(2)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突然减量或中止治疗。
(3)外伤、手术、麻醉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精神紧张或严重刺激引起应激状态等。
(4)糖尿病未控制或病情加重等。
4.发病机制关于酮症酸中毒的病理生理改变,国外有人提出酮症酸中毒是一种“双激素病”的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原因,一方面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高血糖不能刺激胰岛素的进一步分泌;另一方面是对抗胰岛素的升糖激素分泌过多,高血糖不能抑制过多分泌的升糖激素,结果造成血糖进一步升高并表现出酮症或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诊断与治疗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 hyperglycemic hyperosmolar state HHS) 一种常发生在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并发症,在 1 型糖尿病患者比较少见。
既往称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NHDC ),但是有些患者血糖很高,渗透压明显超过正常,却未发生昏迷,目前称为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更为确切。
临床表现与酮症酸中毒相似,只是尿中没有酮体,少有酸中毒。
由于血糖和血渗透压明显升高,患者容易发生意识障碍或昏迷,一旦发病,死亡率远比酮症酸中毒为高。
DKA 和 HHS 被认为的糖尿病急性严重并发症的连续病谱的两个终点。
HHS 的处理和抢救的原则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似。
一、病因在胰岛素相对缺乏的基础上,一些常见的因素可诱发糖尿病高渗性昏迷,这些因素包括:1. 应激与感染感染最常见,尤其是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胃肠炎、败血症等,在众多因素中可占2/3 。
此外还包括外伤、手术、心肌梗死、消化道出血、脑卒中等2.饮水不足多见于口渴中枢敏感性下降的老年人,精神失常、生活不能自理或昏迷的患者。
以及不能主动摄水的幼儿。
3.失水过多如发热、严重呕吐、腹泻及大面积烧伤患者;神经内科脑卒中脱水治疗;肾脏科透析治疗。
4.高糖摄入饮大量高糖饮料或静脉输入高糖等。
5.药物大量服用影响糖代谢的药物,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剂、普萘洛尔、苯妥英钠、利哌力酮、氯丙嗪、甲氰咪胍、甘油、硫唑嘌呤等。
均可导致或加重机体的胰岛素抵抗而升高血糖,加重脱水,而诱发高血糖高渗状态二、发病机制本病是在胰岛素缺乏的前提下,加上上述诱因的存在而导致的。
糖代谢障碍患者本身缺乏胰岛素,诱因的存在使机体对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反应减低,胰岛素水平减少,肝糖原分解增加,结果使血糖升高,高血糖导致渗透性利尿,机体丢失水分和电解质如钾、钠,且失水大于失钠失钾;与此同时,机体相应的代偿功能下降,血液浓缩,导致肾血流量减少,血糖及钠排除减少,促进血糖、血钠进一步升高,引起恶性循环,结果出现严重脱水,血浆有效渗透压超过320mmol/L ,并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与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概念: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各种诱因使体内胰岛素缺乏加重,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加,使糖和脂肪代谢紊乱加重,以高血糖、高酮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改变的临床综合征.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
ß-羟丁酸丙酮乙酰乙酸统称酮体.
发病诱因:如感染、胰岛素治疗患者突然中止治疗或不恰当减量、饮食不当、胰岛素拮抗性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应激情况, 如外伤、手术、心脑血管病变等。
临床表现:患者烦渴多尿,极度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嗜睡、烦躁、呼吸深大可有烂苹果味,后期尿少、皮肤于燥、血压下降、神志恍惚、终至昏迷。
实验室检查:高血糖:血糖多在16—33. 4毫摩尔/升,若大于33.4毫摩尔/升,要警惕高渗性昏迷。
尿糖强阳性。
酮体:血酮定性强阳性,定量多大于5毫摩尔/升;尿酮体呈阳性。
酸中毒:血pH值和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减低。
临床上当病人血PH值≤7. 1或CO2CP<10毫摩尔/升时为重度酸中毒,血PH 值7. 1-7. 2或CO2CP 10-15毫摩尔/升,为中度酸中毒,血PH值>7. 2 或CO2CP15-20毫摩尔/升,为轻度酸中毒。
电解质改变:血钠、血钾可高,可低,可正常,血氯,血磷,血镁可降低。
其他:血浆白细胞可增多,血肌肝,尿素氮可轻度升高。
治疗:①目前主张小剂量胰岛素疗法,一般使血糖每小时约降低4. 2-6. 1毫摩尔/升。
对伴有昏迷,高热,休克,酸中毒并深大呼吸或血糖>33. 3毫摩尔/升的患者,可酌情首次加用胰岛素10-20单位静脉注射。
开始应1-2小时检测一次血糖,当血糖降至14毫摩尔/升以下,可改用5%葡萄糖输注,按3-6克葡萄糖加入1个单位的胰岛素,使病人血糖维持在11毫摩尔/升左右。
一直到酮体转阴,尿糖检查(+)时,可以过渡到平日治疗。
②补液总量一般按病人体重的8%-10%计算,约4000-6000ml/日,应视脱水程度而定。
补液速度先快后慢,根据年龄、心肾功能,而调整滴速。
一般在第1小时补液500-1000ml,第2-4小时补液1000ml,第5-9小时补液1000ml争取12小时内输入4000ml左右。
开始选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
待血糖降至14毫摩尔/升以下,可改用5%葡萄液500ml加入4-8单位胰岛素。
③一般不予纠酸,但当血pH降至7. 1或HCO3降至5.0毫摩尔以下,应予碳酸氢钠纠酸.④见尿补钾.血钾恢复正常后,仍应酌情补钾1周左右。
二、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概念:糖尿病严重的急性合并症,是因高血糖引起血浆高渗透压,严重脱水和进行性意识障碍的临床综合征.特点是血糖极高而没有明显的酮症酸中毒.
发病诱因:一般均有明显诱发因素,如:感染、高热、严重烧伤、手术、外伤、脑血管意外是最常见的诱因,导致血容量减少的疾病或用药:如腹泻、呕吐、利尿剂、甘露醇。
临床表现:前驱期表现为口渴,多尿和倦怠无力,反应迟钝,表情淡漠,如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严重脱水表现,皮肤干燥,唇肤干裂,血压下降,心跳加速,休克.神经系统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昏迷,可有一过性偏瘫,癫痫发作.
实验室检查:血糖多在33. 3-66. 6毫摩尔/升(600-1200mg)、血酮体阴性、血钠>145毫摩尔/升、血浆渗透压升高、尿糖强阳性,尿酮体阴性或弱阳性。
治疗:①最重要的就是补液,低渗溶液虽能迅速降低血浆渗透压,但血浆渗透压下降过快可能诱发脑水肿,并有可能出现溶血反应,故主张先输等渗氯化钠溶液,即生现盐水1000-2000ml,以后可根据血钠和血浆渗透压测定结果再作决定。
②如治疗前已出现休克,宜首先输生理盐水和胶体溶液,尽快纠正休克。
③在输注生理盐水后,血浆渗透压>350毫当量/升,血钠>155毫摩尔/升,可考虑输注0 .45%氯化钠低渗溶液,不宜过多过快,间断使用,总量不超过1000ml。
当血浆渗透压降至330毫当量/升时,再改输等渗溶液。
④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头4小时补液量约占失水量的1/3,一般要求头2小时输1000-2000ml,头12小时输总量的1/2加上当日尿量,其余在24小时内输入。
⑤胃肠道补液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通过胃管注入温白开水补液,每小时250-500ml,4小时后酌情延长注入时间或减量,胃管补液量可占全日补液量1/3-2/5,⑥胰岛素的用法基本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即小剂量胰岛素疗法,所需胰岛素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小。
高血糖是维护病人血量的重要因素,如血糖迅速降低而液体补充不足,将导致血容量和血压进一步下降。
降糖速度太快又可使血管内渗透压下降过快,形成脑水肿。
⑦补钾: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相同。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
供参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