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的输注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1.评估病情了解胃肠道功能,有无肠梗阻、消化道活动性出血、腹腔或肠道感染、严重腹泻或吸收不良以及休克等肠内营养禁忌证。
病情允许时取半卧位。
2.检查确认喂养管在位通畅,输注前充分摇匀营养液,正确连接管道。
3.合理输注一般能量密度从2.09KJ/ml渐增至
4.18KJ/ml或更高;输注速度以20ml/h起逐步加速并维持在100~120ml/h,以输液泵控制滴数为佳;输注量开始250~500ml/d,在5-7天内逐步达到全量;滴注温度以接近正常体温为宜(37~-40℃)。
4.营养液现配现用,悬挂的营养液在较低的室温下放置时间小于6~8小时,每天更换输注皮条、袋或瓶。
5.保持喂养管通畅,妥善固定,每4小时检查一次喂养管的深度;输注营养液前、后和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隔4小时及特殊用药前后用30ml温开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喂养管;管饲药物须经研碎、溶解后注入。
6.及时评估胃内残留量,在每次输注前或连续管饲的过程中每间隔4小时抽吸评估胃内残留量,如>100~150ml,应延迟或暂停输注。
7.输注过程中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突然呛咳、呼吸急促、咳出类似营养液的痰液等误吸症状,观察有无腹痛等症状的出现,同时观察患者排便形态及体温的变化。
8.评估疗效动态观察血糖、血常规、血生化及尿素氮的变化,及时调整肠内营养方案。
出院指导对携带喂养管出院的患者和家属进行居家喂养和自我护理指导,定期复诊。
肠内营养护理最新操作规范1. 引言肠内营养护理是一种通过肠道给予患者所需营养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中。
为了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制定一份操作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2. 操作准备在进行肠内营养护理之前,需要进行以下准备工作:-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肠道功能、营养需求和适应症,确保肠内营养护理适用于该患者。
- 医嘱确认:确认医生已经下达了进行肠内营养护理的医嘱,并明确所需营养成分和剂量。
- 设备准备:准备好所需的肠内营养管、营养液和输注泵等设备,并确保其清洁和完好无损。
3. 操作步骤3.1 插管操作1. 患者准备: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体位,通常为半卧位或仰卧位。
2. 管道选择: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管,如胃管或空肠管。
3. 滴管插入:采用无菌操作,将肠内营养管插入患者口腔,通过食管插入到胃或空肠。
确保插管过程中患者感到舒适,避免损伤黏膜。
4. 定位确认:通过X光或其他适当方法,确认肠内营养管的准确位置,避免误导管。
5. 固定固定:将肠内营养管固定在患者体表,确保管道稳固不易脱落。
3.2 营养液输注1. 营养液准备:按照医嘱要求,准备合适的肠内营养液,并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2. 输注装置选择:选择适当的输注泵或滴注装置,确保输注速度和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3. 连接管路:将肠内营养管与输注装置连接,并确保连接处密封可靠,避免漏液或感染风险。
4. 输注监测:定期检查输注装置的运行情况,避免堵塞或漏液等问题。
同时监测患者的反应和耐受情况。
4. 操作注意事项为确保肠内营养护理的安全和有效性,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风险。
- 定期检查肠内营养管的通畅性和位置,防止误导管或脱落。
- 注意患者的营养需求和适应症,及时调整营养液成分和剂量。
-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和相关指标,评估肠内营养护理的效果。
- 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感染、腹胀等。
5. 总结肠内营养护理是一项重要的医疗护理工作,需要严格遵守最新的操作规范。
肠内营养护理常规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肠内营养护理常规一、定义1.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
2.肠内营养的途径和方式:多数病人因经口摄入受限或不足而采用管饲,有经鼻插管或造口途径。
(1)经胃。
分鼻胃管或胃造口管。
(2)经空肠。
鼻肠管或空肠造口(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3)方式的选择。
短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通过鼻胃管行肠内营养支持;长期肠内营养(>6周)如无误吸危险,可选择经胃造口;危重患者鼻肠管喂养是首选,对于有误吸危险或有食管、胃疾病或者腹部创伤疾病者,可经空肠造口行肠内营养支持。
3.灌注方式(1)按时分次给予:适用于喂养管端位于胃内和胃肠功能良好者。
将配好的肠内营养液用注射器分次缓慢注入,每次入量不超过200ml,在10-20分钟内完成,每天6-8次。
此方式易引起腹胀、恶心、呕吐、反流与误吸。
(2)间隙重力滴注:将营养液置于吊瓶内,经输注管与喂养管相连,借重力作用缓缓滴注。
每次入量250-500ml,每天4-6次,输注速度为每分钟20-30ml。
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肠内营养泵输注:指营养液在重力滴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的喂养方法。
采用肠内营养泵可保持恒定速度,便于监控管理,适合病情危重、胃肠道功能和耐受性较差、经十二指肠或空肠造口管饲的病人。
每小时20-50ml开始,逐步增至100-150ml,浓度亦逐渐增加。
二、护理(一)评估要点1.健康史(1)疾病和相关因素:评估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如饮食习惯和食欲有无改变,有无明显厌食,饮食种类和进食量;是否因检查或治疗而禁食,禁食的天数,有无额外丢失;是否存在消化道梗阻、出血、严重腹泻或因腹部手术等而不能经胃肠道摄食的病症或因素。
(2)既往史:患者近期或既往有无消化系统手术史、较大的创伤、灼伤、严重感染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癌症等。
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一、概念将可直接被消化或经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能吸收的营养剂经口或通过鼻置管或胃肠道造口注入胃肠道的方法称为肠道内营养。
二、途径和方式(一)经胃:分鼻胃管和胃造瘘管.(二)经空肠:空肠造口或鼻肠管(营养管的管尖位于幽门后高位空肠)。
(三)灌注方式1.一次性输注:每次定时用注射器推注200—250ml肠内营养液进行喂养的方法。
此方法仅适用于经鼻胃置管或胃造口患者。
空肠置管或肠造口患者不宜使用,可导致肠管扩张而产生明显的症状,使患者难以耐受.2.间隙重力滴注:指在1h左右的时间内,将配制好的营养液借重力作用缓缓滴入患者胃肠内的方法。
一般4-6次/天,250—500ml/次。
间隙滴注法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3.连续输注:指营养液在输液泵的控制下连续输注18-24h的喂养方法。
适合病情危重患者及空肠造口喂养患者.优点为营养素吸收好,患者大便次数及量明显少于间隙性输注,胃肠道不良反应少。
实施时输注速度由慢到快,营养液浓度由低到高。
三、护理问题1.腹泻/腹痛/腹胀2.返流及误吸3.胃潴留4.并发症四、评估(一)营养途径包括经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或空肠造瘘途径1。
位置是否正确,用多种方法证实管道末端在胃肠道内:回抽、拍片、听诊等,对于不确定位置者,必须用多种方法或者多人证实后方能给予肠内营养2。
评估造瘘口周围皮肤是否正常,有无感染或者糜烂,有无渗液(二)营养液类型(三)肠内营养液灌注方式(四)肠内营养液灌注的剂量及灌注的速度(五)胃肠道1。
胃肠道耐受情况:肠鸣音,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2。
有无胃潴留3。
大便颜色、性状、量和次数(六)有无返流:注意痰液及口腔内分泌物颜色及性状的观察,如果有类似营养液的物质,应该报告医生(七)营养状况:白蛋白水平、血色素、体重等五、护理措施(一)患者体位床头抬高大于30度,以减少返流的几率.(二)营养管的维护1.妥善固定营养管,鼻肠管应该列入特殊管道给予加固,防止脱出.2。
肠内营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肠内营养液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辅助治疗手段,它可以为患者提供充足的营养,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正确使用肠内营养液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肠内营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
首先,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液。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之前,首先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液。
不同的患者需要的营养成分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来选择适合的肠内营养液。
其次,准备使用肠内营养液的器材。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之前,要准备好需要的器材,包括输液袋、输液管、注射器等。
要确保这些器材都是干净的,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感染。
接着,正确配制肠内营养液。
配制肠内营养液需要按照医生的处方来进行,要严格按照比例将营养液和溶剂混合,并在医生或护士的指导下进行。
在配制过程中要注意卫生,避免外界污染。
然后,正确使用肠内营养液进行输液。
在进行输液之前,要先将肠内营养液倒入输液袋中,然后连接输液管和注射器,确保连接处没有漏气或渗漏。
在进行输液时,要确保患者处于适当的姿势,避免输液过快或过慢。
最后,监测患者的反应和效果。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包括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是否出现过敏症状等。
同时还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营养状况,根据需要调整肠内营养液的配制和使用方法。
总之,正确使用肠内营养液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在使用肠内营养液时,要选择合适的营养液、准备好使用器材、正确配制肠内营养液、正确进行输液,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和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肠内营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原创版】目录1.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概述2.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内容3.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作用和意义4.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注意事项正文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是一种用于记录患者肠内营养输注情况的表格,它可以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本文将从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概述、内容、作用和意义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概述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是一种用于记录患者肠内营养输注情况和效果的表格,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营养状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内容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患者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2.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如鼻胃/鼻十二指肠管饲、造瘘口输注等;3.肠内营养输注液种类:如氨基酸型、脂肪乳剂型、碳水化合物型等;4.肠内营养输注剂量:包括每日总剂量和每次输注剂量;5.肠内营养输注时间:包括每日输注时间和每次输注时间;6.肠内营养输注途径:如口服、鼻饲、造瘘口输注等;7.患者营养状况评估:包括体重、身高、体质指数等;8.肠内营养输注效果评估:包括患者主观症状、体征变化、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三、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作用和意义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以下作用和意义:1.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的肠内营养输注情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营养支持方案;2.及时发现和纠正肠内营养输注过程中的问题,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得到满足;3.有助于评估肠内营养输注效果,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4.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降低医疗差错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四、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注意事项在使用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填写患者基本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2.根据患者病情和营养需求,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和液体种类;3.严格按照医嘱制定肠内营养输注剂量和时间,并密切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输注效果;4.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调整肠内营养输注方案;5.保持肠内营养输注查检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以便医护人员查阅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