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4.第四节 鱼
- 格式:doc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5
家有儿郎必收藏,八年级生物上第四节鱼知识梳理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四节鱼1.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1)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等。
(2)脊椎动物身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统称为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3)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区别身体内有无脊椎骨组成的()。
2.多种多样的鱼(1)鱼适应水中生活最重要的两个特点:①能靠()来获取食物和()。
②能在()。
(2)四大家鱼是:()鱼、()鱼、鲢鱼、鳙鱼。
(3)鱼的外形呈(),可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适于游泳。
鱼体分三部分:()、()、()。
(4)鱼在游泳时主要靠()和()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
鱼在运动时,[5]背鳍、[1]胸鳍和[2]腹鳍有()的作用,[4] ()有决定()作用,[6] ()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5)鱼的呼吸器官是(),而鳃中有许多的鳃丝,鳃丝在水中时能展开来,离开了水就不能展开,就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死亡。
这是鱼离不开水的主要原因。
(6)鱼鳃为()色,因为内含丰富的();鳃丝既多又细,其作用是大大增加了跟()的接触面积,促进血液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根据鳃丝的颜色可以判断鱼大致死亡的时间。
(7)水由()流入鳃,然后由()流出。
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所以经鳃流出的水流与由口流入的水流相比,()的含量减少,()的含量增高。
(8)鱼类的主要特征有: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覆盖;用()呼吸;通过()和()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参考答案1.(1)脊柱(2)脊柱(3)脊柱2.(1)①游泳防御敌害②水中呼吸(2)青草(3)流线型阻力头部躯干尾(4)躯干尾部保持平衡尾鳍前进方向侧线(5)鳃(6)鲜红毛细血管水(7)口鳃盖后缘氧气二氧化碳(8)鳞片鳃躯干尾部。
第四节鱼01学问管理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2.多种多样的鱼(1)鱼的种类淡水鱼:我国淡水鱼有1 000多种,闻名的“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海洋鱼:我国的海洋鱼约有2 000种,常见的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鲅鱼等。
注意:不是所出名字带鱼的都是属于鱼类。
如章鱼、墨鱼、鱿鱼属于软体动物,娃娃鱼属于两栖动物,鳄鱼属于爬行动物,鲸鱼属于哺乳动物。
并非全部的鱼的名称中都有“鱼〞字,海马、泥鳅、中华鲟都属于鱼类。
(2)鲫鱼的外部形态和运动结构:鲫鱼的身体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体型:鲫鱼的外形呈流线型。
体表:有鳞片覆盖,其上有黏液。
运动:主要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摇摆以及鳍的协调作用运动。
(3)鱼的呼吸鱼鳃的构造:呼吸运动:鱼的口和鳃盖后缘运动是交替张合的。
水流流淌:由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地方流出。
气体改变:流入水和流出水,溶解的气体成分改变:流入的水,氧气含量多,二氧化碳含量少;流出的水,二氧化碳含量多,氧气含量少。
(4)鱼的主要特征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摇摆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及人类的关系:鱼作为水产业的主要产品,是人们获得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
此外,鱼对人类还有许多用途,例如,鱼鳞胶用鱼鳞熬制而成,在食品、医药和扮装品产业上有广泛应用,鱼肝油有保健功能。
保护:国家对渔业消费实行以养殖为主;制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展捕捞;制止运用小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展捕捞。
02例题解读【例1】(青岛中考)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买鱼,发觉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中通入气体,这样做的目的是()A.削减水的阻力,促进鱼的运动B.增加水中的含氧量,使鱼获得足够的氧气C.使鱼向四周散开,充分利用水体D.进步水温,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解析】鱼在水中游泳,呼吸靠鳃,而鱼所需的氧气来自于水中,室温下,水中能溶解的氧气的量比较少,所以卖鱼的叔叔不断向鱼池中通入气体是为了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使鱼生活的时间长一些。
第四节鱼(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鱼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鱼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相适应。
三、教学准备鲫鱼、鱼的骨胳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教学过程(一)鱼的生活习性1.设疑:同学们,你知道鱼喜欢吃什么吗?寒冷的冬天和赤日炎炎的夏天会对鱼产生什么样的影响?2.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经教师适当点拨,认识到不同鱼类具有不同食性,水温变化对鱼的活动会产生影响。
3.师生归纳:鱼据食性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
鱼是变温动物,通常通过改变生活的水层来适应温度的变化,而某些海洋鱼类通过洄游来适应水温变化。
(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鱼类被称作动物进化史上的巨人,为什么能获得此称号?它的身体中和以前学习的动物相比,出现了什么特殊的结构?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注意区分脊椎与脊柱的区别)课件展示根据有无脊柱将动物分为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有我们前面所学的哪些动物?腔肠动物——水螅、海葵、水母扁形动物——涡虫、绦虫、血吸虫线形动物——蛔虫、蛲虫、丝虫、线虫环节动物——蚯蚓、沙蚕、蛭软体动物——河蚌、螠蛏、乌贼节肢动物——蝗虫、蜘蛛、蜈蚣、虾脊椎动物包括哪些?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三) 四大家鱼:多种多样的鱼,使用多媒体展示多种多样的鱼,常见的淡水鱼——四大家鱼1、鲢鱼,生活在水体的最上层,主要吃水表的浮游生物,体表鳞片白色,因此被称作白鲢2、鳙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主要吃水生的小鱼小虾,体表鳞片白色,背部有黑斑,因此被称为花鲢3、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主要吃水体下层的水草,体表鳞片淡青色。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篇一:八年级生物上第四节鱼农民战争第四节鱼教材分析鱼类是哺乳类中较低等鱼类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河里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提供支持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体认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相配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中同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特性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体来。
5.形态理解与石斑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暧昧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化学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统计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观念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稳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真核细胞与环境观点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日常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顾虑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禽鸟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游泳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西进的方向?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弊病: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2、用纱布包住管吻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石斑鱼前方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可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4、迈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表现形式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生物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而在其中鱼类研究也是其中的重要领域之一。
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来讲,鱼类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知识点吧。
1. 鱼类的基本结构和生物特征鱼类的身体通常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在头部可以看到眼、口、鼻等组成部分,而身体的躯干部分则又分为背鳍、尾鳍和腹鳍。
另外,在鱼类身体表面还长有鳞片,在这些鳞片之间会分布着某些生殖器官。
鱼类没有肺呼吸器官,而是在鳃上通过与外界的交换作用来呼吸氧气。
2. 鱼类怎样活动在水下生活的鱼类,在行动上的表现各不相同。
其中,一些慢活动的鱼类通常如同懒洋洋地游动前进。
而一些快活动的鱼类就会快速摆动尾鳍,以快速前进。
还有一些普通的鱼类则会把身体侧倾一些来保持与水流的相互作用,以便行动。
3. 鱼类的视觉系统和适应环境在水中能够清晰看到周围的环境对于鱼类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需要在水下迅速地觅食和逃避捕食者。
鱼类的眼睛通常会随着它们移动头部的方向而进行相应的转动,这样能够很方便地观测周围的环境。
另外,鱼类的视网膜通常会较多地包含视觉色素,这些色素有助于它们区分出不同的颜色和亮度。
4. 鱼类的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通常有内受精和外受精两种方式。
其中,外受精的鱼类通常是在水中进行交配,然后将卵子和精子在水中进行结合。
而内受精的鱼类则是直接在体内进行受精作用。
在受精完成后,鱼类一般会选择寻找或者制造一个安全的场所来产卵和孵化。
5.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鱼类在水中担当着重要的食物链角色。
它们可以食用其它生物如小型浮游生物或小型鱼类之类,同时也会被其它食物链上的生物,如水生鸟类、食肉动物等等所捕食。
另外,鱼类还对其它水生生物的种群和数量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总之,鱼类作为自然生物界的一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对于八年级的生物学课程来说,上述的鱼类知识点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第四节鱼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情景导入]1、播放鱼游泳的视频:《人与自然》中海洋鱼类的视频2、展示鱼的骨骼图片:问:那些动物是有脊柱的?那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师:录像展示不同环境中生活的各种动物,带领学生进入那绚丽多彩的动物王国,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探究鱼适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1.鱼的主要特征。
2.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鱼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教师收集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关系的相关视频、图片等,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预习。
四、相关资源《【教学图片】鲫鱼身体的结构》图片资源、《【教学实验】观察鲫鱼》视频资源、《【活动设计】调查鱼类产品》活动卡片资源、《【知识解析】鱼类-小结》思维导图资源。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温故知新:1.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体内是否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统称为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2.“四大家鱼”是哪几种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一天,小鱼看到蝗虫飞来飞去,嫉妒地说:“飞算什么本事,你能在水里游泳吗?”,蝗虫说:“我虽然不会游泳,但我敢把头放入水中,你敢到岸上来吗?”小鱼说:“比就比!”说完,蝗虫把头埋入了水中,小鱼只好跳到了岸上。
接下来,小鱼会怎么样呢?原因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鱼类适于生活在水中的特征。
【新知讲解】(二)鱼的主要特征鱼之所以能够在水中生活,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观察与思考:取一条鲫鱼(或其他常见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
展示《【教学图片】鲫鱼身体的结构》。
讨论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讲解: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克服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讨论2.有人说,鱼只靠鳍进行运动,这种说法全面吗?讲解:这种说法不全面,自然界中大多数鱼主要靠躯干的摆动进行运动,鱼鳍在鱼的运动中起辅助作用。
只有极少数的鱼如海马只靠背鳍的摆动而向前运动。
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感觉一下鱼体表的特点。
轻轻掀起鰓盖,看一看鰓的形态和颜色,对照鳃的图片,想一想,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将鱼放在盛有清水的玻璃缸中,观察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的。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四节鱼反思:2019-2020学年八上生物期末复习试卷一、选择题1.对以下几种无脊椎动物的归类,正确的是()A.缢蛏——线形动物 B.七星瓢虫——节肢动物C.蜈蚣——环节动物 D.蛔虫——软体动物2.下列有关节肢动物的描述,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最大的动物类群 B.所有个体都有两对翅C.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D.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3.下列叙述中,与鸟类适于飞行生活无关的是()A.有坚硬的角质喙 B.胸肌发达,有可用于飞翔的翼C.有发达的气囊辅助呼吸 D.身体呈流线型,体表被覆羽毛4.楚汉时期,刘邦派谋士在项羽必经之地“召集”蚂蚁写出“项王必死于此地”几个字,谋士利用了蚂蚁的什么行为A.社群行为 B.生殖行为 C.觅食行为 D.防御行为5.人们一直向往着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其实在天空飞行的动物中,还有与人类很相似的哺乳动物,例如下列中的()A.蝙蝠B.麻雀C.猫头鹰D.鸵鸟6.下列动物中,属于胎生动物的是A.鲫鱼 B.麻雀 C.鲸鱼 D.青蛙7.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与寄生生活无关的是()A.身体呈圆柱形B.体表有角质层C.生殖器官发达D.消化管结构简单8.以下各项中不属于四大家鱼的是 ( )A.青鱼 B.鲢鱼 C.鳙鱼 D.鲫鱼9.鲫鱼的鳃布满了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A.捕捉更多的食物 B.从水中吸收氧气,排除二氧化碳C.保持体温 D.感知水流方向10.潍坊月季品种繁多,栽培历史悠久,下列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繁多的月季品种体现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B.作为绿化苗木,品种繁多的月季所具有的间接使用价值远高于其观赏价值C.繁多的月季品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月季花属于两性花,自花传粉,主要靠风力传粉11.造成鸟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B.传染病的流行C.人类大量捕杀和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D.环境污染日趋严重1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有鸟类才能飞翔B.陆地生活的动物都具有专门的呼吸器官C.陆地生活的动物一定比水中生活的动物高等D.蝗虫体内没有脊柱13.下列不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A.桫椤B.水杉C.龙棕D.珙桐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最常见的方法是()A.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C.引入其他的物种 D.法制管理15.下列动物中,哪一种不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A.大熊猫 B.黑颈鹤 C.大猩猩 D.扬子鳄16.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描述,错误的是 ( )。
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教案精选5篇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在大纲本文中规定着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教案(篇1)新的学期开始了,新学期有新的打算。
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这学期将是一个关键而忙碌的学期,是因为八年级生物要参加中考,要对四册书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这学期时间又短,所以我们面临很大的挑战。
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还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老师尽量少讲或不讲,让学生充分的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和学习。
生物课的复习一般都是分为几部分内容:(1)知识点的归纳,这个可以让学生课下整理;(2)知识点的分析,这个可让学生分析,老师补充;(3)习题处理,可以小组内先交流,然后重点分析易错题、难题,这样可以节省课上时间;(4)知识的延伸,学生手头上可能有不同的资料,根据复习内容学生补充相关习题,拓展学生的视野。
老师准备不同层次的习题,学习过程中起引导点拔的作用。
用这种复习的方式,可以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参与,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的任务也有区别,能够各取所需。
复习完一章或一段内容后,还要定期进行检测,检查学习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发现不足的地方及时的改进和补救。
生物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第七单元、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共3章)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5节)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6节)第三章、生物的进化(4节)第八单元、健康的生活(共3章)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3节)第二章、用药和急救(2节)第三章、了解自己增进健康(3节)会考复习安排:七年级上册(包括第1、2、3单元)复习1周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复习1周八年级上册(包括第5、6单元)复习1周八年级下册(第7、8单元)复习1周八年级生物第四节鱼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1、认真学习20__年临沂市市《考试说明》(还未到手),注意研究临沂市市与生物中考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特点,以取得一定的课外知识量.2、本学期生物复习要把思维能力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突出思维过程、思维层次和思维容量的训练,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知识的再现。
第四节鱼教材分析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供应多种用处,是与人类生活亲密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根底,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设疑、探讨、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好玩而有争议的问题主动思维,踊跃发言。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老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试验,自主探究,充分表达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目的(一)学问目的1.驾驭动物的分类。
2.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驾驭鱼的形态构造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构造特点。
6.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实力目的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进步学生的分析实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试验,培育学生的试验实力和分析实力。
(三)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通过鲫鱼形态构造等学问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构造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视察鲫鱼的试验,培育学生严谨的学习看法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爱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打算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支配本节共支配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喜爱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日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人假如要在水中生活须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游泳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局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各种鳍的作用可以仅靠视察得出结论吗?(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依据“视察与思索”(课本P7)视察答复下列问题:1、视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视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3、视察鳃的颜色和构造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改变?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分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缘由是什么?(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原委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第四节鱼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刘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
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
巩固练习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出示练习题,检测、反馈所学知识。
思考并总结。
完成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对所学知识进行
巩固和检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鱼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