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孙德玉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3
惩罚不当的危害及防治作者:王芬莲孙德玉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年第12期当前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大量的惩罚不当现象,并造成了严重危害。
那么,其根源何在?我们应该怎样防治各种惩罚不当现象?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惩罚不当的危害1对学生造成的危害首先,惩罚不当可能会造成对学生身体的伤害。
如有教师恶意惩罚学生吃苍蝇、啃树木、喝白酒、嚼烟头,还有教师把学生打伤打残,对他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其次,惩罚不当会造成对学生心理的危害。
惩罚不当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使他们形成盲从保守、缺乏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的不良人格特征,成为压制个性、扼杀人才的罪魁祸首。
再次,惩罚不当会造成对学生行为的危害,可能造成学生说谎、攻击报复、逃学及自杀等不良行为。
2对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活动造成的危害首先,惩罚不当会损害教师形象,降低教师的人格品行和教育威信,影响师生关系。
笔者曾在几年前对安庆、上海等地的五所中学600名中学生作过问卷调查发现,44.3%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当众点名批评、训斥或粗暴地体罚学生,或公开学生的个人隐私。
这样的教师也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惩罚不当还可能引发学生的对抗行为和师生关系冲突,甚至使师生关系陷入惩罚—对抗—惩罚的恶性循环。
据丁静对中学教师撰写的案例分析发现,在39个案例中共有31个案例涉及师生冲突和学生对抗行为。
笔者分析发现这些师生冲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与教师惩罚不当有直接关系;其次,惩罚不当会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效果。
惩罚不当直接降低了教师的教育管理艺术水平,妨碍了教师在业务上的自我提高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同时也消耗了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直接或间接地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而最终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
一些不合理的惩罚还可能引发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又将会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
二、惩罚不当产生的原因分析1不良的环境因素——惩罚不当的社会根源社会思想观念陈旧。
孔子的教师观及其现代价值----今天我们怎样当老师安徽师范大学孙德玉孔丘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他的思想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文化教育上的统治思想,人们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
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教育,都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人们学儒崇儒,以儒为荣。
孔子本人也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
(有“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称谓)其地位越来越高,一直被抬到吓人的高度。
这完全是“权势者”所为,与孔子本人毫无关系。
孔子的思想学说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早在十六世纪,基督教的传教士,曾将孔子的学说包括教育思想传入欧洲,并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如欧洲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百科全书派”的领袖伏尔泰,曾盛赞孔子为“真理的解释者”和“道德的化身”。
他认为孔子只讲道德,而不传授任何神奇事物,从不声称神灵和先知,仅此一点就是无可比拟的伟大。
从16世纪至今,世界上曾经几次掀起研究孔学的热潮,有些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朝鲜等)还把孔子的伦理学说列入学校的教育内容,这都说明孔子思想影响的巨大深远。
孔子作为一个私学大师,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一位尽职尽责且深受学生欢迎与爱戴的好教师,在许多方面确实具备了优秀教师的品质。
从《论语》一书的记载来看,诸如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知行统一;立志乐道,持之以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后生可畏,教学相长;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等思想,均有值得我们借鉴之处。
一、热爱学生,忠于教职。
他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意思是说爱学生,自己能不任劳任怨吗:忠于教职,自己能不谆谆教导吗?这种精神正是他作为一名优秀教师的优良品质的具体反映。
他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正是这么做的。
他一生历经磨难,不屈不挠,孜孜以求,献身教育。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师德师风学习材料之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青岛市崂山区华楼海尔希望小学2016、9
小学教师是履行小学教育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二)师德为先。
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作者:贾红霞马瑞娟来源:《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2012年第01期基础教育改革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符合当前我国所实施的基础教育改革方案,2001年6月颁布,9月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这一项作出了明确规定,本文试图以包头市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涉及的几所中小学为例,对学校的在岗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以了解目前包头市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从中发现新课改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反方面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采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对中小学的教师进行采访,另一种是以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调查本着随机抽样的原则,从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随机抽取了400位中小学教师作为样本,最终取得有效问卷352份,有效问卷率达88%,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和专业素养现状两个方面,其中第二个方面主要是从教师的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层面进行调研设计。
1.1中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结构之调查从表1得知,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学历以本科和专科为主,拥有本科学历的达到57%,教龄在lO年以上20年以下和20年以上的分别为37%和25%,职称以高级和一级为主,两者占了88%,从性别看,中小学教师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失调现象,女教师占86%,而男教师仅占14%。
1.2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分析1.2.1专业情意调查及结果分析问卷中关于教师专业情意方面的调查主要体现在两个问题上,即“对中小学教育的态度与情感”和“对待学生的态度”,热爱教育事业,敬业乐业,是教师做好教师工作的前提,“您对中小学教育的态度与情感如何”这项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的占59%,喜欢的占30%,无所谓和不喜欢的占11%,热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学习和人格发展负责,也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的职业操守,问卷中“在下列对待学生的态度的选项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一项是”的调查结果,按重要性依次排列的是耐心细致、和蔼可亲(40%),负责任、守信用(27%),理解学生(16%),一视同仁(12%),严格要求(4%),富有同情味(1%),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学生和一视同仁(即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只占27,94%,这说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相信学生等教育理念,在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意识中还不够强烈。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2012年2月10日)
为促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中学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制定《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是履行中学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中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
(一)师德为先
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中学生,尊重中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中学生,做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学生为本
尊重中学生权益,以中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中学生的主动性;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
的教育,促进中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三)能力为重
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突出教书育人实践能力;研究中学生,遵循中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学习先进中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中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三个维度
▲十三个领域
▲五十八项基本要求
二、基本内容
三、实施建议
(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根据中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标准》引领和导向作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中学教师培养培训质量。
制定中学教师准
入标准,严把中学教师入口关;制定中学教师聘任(聘用)、考核、退出等管理制度,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形成科学有效的中学教师队伍管理和督导机制。
(二)开展中学教师教育的院校要将《专业标准》作为中学教师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
重视中学教师职业特点,加强中学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
完善中学教师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式;重视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加强从事中学教师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制度。
(三)中学要将《专业标准》作为教师管理的重要依据。
制定中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注重教师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开展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中学教师绩效管理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四)中学教师要将《专业标准》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基本依据。
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爱岗敬业,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大胆开展教育教学实践,不断创新;积极进行自我评价,主动参加教师培训和自主研修,逐步提升专业发展水平。
《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基本内容:
▲三个维度
▲十三个领域
▲五十八项基本要求
一、专业理念与师德
1、职业理解与认识
(1)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理解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认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2、对小学生的态度与行为
(6)关爱小学生,重视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蒋保护小学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尊重小学生独立人格,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个小学生。
不讽刺、挖苦、歧视小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小学生。
(8)信任小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积极创造条件,让小学生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
3、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
(10)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
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1)尊重教育规律和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一个小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12)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乐趣,保护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13)引导小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4、个人修养和行为
(14)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5)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6)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7)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18)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二、专业知识
5、小学生发展知识(第5领域)
(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6、学科知识
(25)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
(26)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
(27)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7、教育教学知识
(28)掌握小学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29)掌握小学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
(30)掌握不同年龄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1)掌握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知识
8、通识性知识
(32)具有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具有适应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知识。
三、专业能力
9、教育教学设计
(36)合理制定小学生个体与集体的教育教学计划。
(37)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编写教学方案。
(38)合理设计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
10、组织与实施
(39)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40)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41)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结合小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42)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
(43)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44)较好使用口头语言、肢体语言与书面语言,使用普通话教学,规范书写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
(45)妥善应对突发事件。
(46)鉴别小学生行为和思想动向,用科学的方法防止和有效矫正不良行为。
11、激励与评价
(47)对小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观察与判断,发现和赏识每一个小学生的点滴进步。
(48)灵活使用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小学生恰当的评价和指导。
(49)引导小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
(50)利用评价结果不断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12、沟通与合作
(51)使用符合小学生特点的语言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52)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53)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4)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小学生发展。
(55)协助小学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13、反思与发展
(56)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7)针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58)制定专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