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强加于人。
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强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5.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6.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7.初步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亭卒种瓜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
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
”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
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
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
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这个事例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注意什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学科:初二政治编写人:申俊涛班级:34、35 姓名:使用时间:审核人:第九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2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有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能力目标:1 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强加于人。
2 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待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2 只有,才能与人为善。
我们对待周围的事物应多持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多一份、多一份。
1 阅读教材105页知识框,回答课本中的问题。
2 小刚是新转到八年级的学习尖子,因家远中午不回家,加之对学校的环境不熟悉,同学们都很照顾他,可他对别人却漠不关心,同学问他题,他总找各种理由推脱,更有甚者,期中考试时害怕班长超过他,竟然考试前把班长的语文,数学书藏了起来,慢慢地同学们都疏远了他。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为问题:(1)同学们疏远小刚的原因有哪些?(2)小刚要想得到同学们的继续关照,他应该怎么做?(3)如果你是小刚的同学,你会怎么对待他的错误?3 阅读下面材料:高震向来对自己要求苛刻,也同样苛刻地要求周围的同学。
其实,他很聪明,对人也很热情,又非常爱交朋友。
可以这样说,他根本无法忍受没有朋友的那种孤独和寂寞。
然而,他又不允许朋友身上存在任何缺点和毛病。
甚至不允许存在与他不同的个性和为人处事方式。
一些朋友为了能同他保持友谊,只好时时刻刻压抑自己。
可是,压制自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谁也不能坚持长久,于是,他一边热情地结交着新的朋友,一边在挑剔中淘汰和丧失老朋友,久而久之,他连一位朋友也没有了。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换位思量与人为善活动目标:1、待他人对人对己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籍,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善由我始”的交往态度;具备换位思量的意识和素养,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能力:把握换位思量的内在对话技术,于练习中实践、形成与开发换位思量的办法,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通过辨析悖论“好心没好报”,熬炼辩证思量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度”和“方向”的掌握。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澄清“好心没好报”的道德、生活悖论;了解换位思量、与人为善的实质。
活动重点:换位思量的办法和理念。
活动难点:与人为善既要建立在擅长换位思量的基础上,又要指导换位思量的举行。
活动办法:情景创设、情境模拟、访谈法、故事法、合作研讨、讲解法、活动法活动预备:1、收集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好心没好报”、“好心办坏事”的事例,按其所需引导的方向分成三大类(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将心比心,宽以待人;③设身处地,善解人意)。
2、将无法在课堂内探讨、而又具有一定启发思量或指导实践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堂贡献纪念品》(幻灯片格式,包括电子版和打印版,打印版裁剪为卡片形式)。
用以:第一,上课时激励同学;其次,引导同学的课后拓展学习。
活动过程:激思导入:引导—图片《地球是圆的》揭示了一个逻辑:我们对别人的行为,终于会落到自己的身上。
请按照这一逻辑,以“地球是圆的。
因此,假如我不想被人……,就……”造句。
活动—以接力式举行造句。
过渡—即使我们不能马上看到对待别人的方式落到自己身上,至少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方式在对方身上的反应。
想想看,当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微笑,将会怎样?情景创设:(播放广告片《When you smile》)引导—你的笑容对世界绽放,世界将回以满眼的绚烂。
你是否希翼得到别人的善待?点题—那么,就请“与人为善”。
共享—今日,善待过他人吗?感触怎样?/今日,得到过别人的善待吗?感触如何?过渡—地球是圆的,但地球也在转动,有些东西会被甩离本来的轨迹。
标题:与人为善换位思考正文: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为了解决问题、增进友谊或者加强合作而进行交流。
而在这些互动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与人为善”和“换位思考”这两个核心理念。
二、与人为善的意义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德,它可以让我们更加关心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加愿意帮助和支持他人。
通过与人为善,我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获得更多的友情和支持。
与人为善也可以激发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和信任,从而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和资源支持。
三、换位思考的重要性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和技巧,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情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看待问题。
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避免盲目的自我中心和偏见,更好地协商和合作。
换位思考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审慎和细致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冲突问题,有效地减少误会和冲突。
四、与人为善换位思考的实践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多次积极的互动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网。
我们也可以在交流中不断地运用换位思考,从而获得更多客观准确的信息,更好的理解他人。
在团队合作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与人为善和换位思考来促进团队的凝聚和发展。
五、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与人为善和换位思考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他人的需求和感受,更好的促进合作和发展。
总结:通过对“与人为善”和“换位思考”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两个核心理念在人际交往和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才能真正掌握这两种技巧,从而获得更多的友情和支持,推动个人和团队的发展。
在我们与人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沟通不畅、矛盾冲突、合作困难等。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与人为善和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说,它们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和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问题,比如和家人相处、和同事合作、和朋友交往等等。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与他人产生冲突与纠纷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工作场所。
而解决这些纠纷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能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指的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进而促使我们采取更为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去处理纠纷。
人为善则是指主动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温暖而和谐的社会。
本文将从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意义以及如何实践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意义不言而喻。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背景,所以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
而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力去推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外,换位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
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进而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和关爱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而人为善则是积极行动的体现。
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人为善的行为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而且,人为善的行为会得到他人的回报与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通过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建立起和谐和美满的社会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换位思考和人为善呢?首先,换位思考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和思辨。
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学会暂时性地放下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对方的立场。
而思辨则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想象自己是对方,猜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2. 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3. 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4.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关系5. 实践与反思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及作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经验。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人际交往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帽子、围巾等,用于角色扮演环节。
3. 教学PPT:制作教学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人际交往案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详细解释换位思考的含义,阐述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经验。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换位思考的技巧与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换位思考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换位思考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工作、学习等。
2. 换位思考与同理心的区别与联系。
3. 换位思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差异。
七、教学活动:1. 组织一次换位思考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
2. 开展一次换位思考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道理。
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2.能力目标:
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情感态度目标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什么需要宽容?
教学难点:宽容与纵容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情景引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有一天,有个长发的白人姑娘在沙滩上日光浴,由于过度疲劳。
她睡着了。
当她醒来时,太阳已经下山了。
此时,她觉得肚子饿,便走进沙滩附近的一家餐馆。
她推门而入,选了张靠窗的椅子坐下。
她坐了约15分钟。
没有侍者前来招待她。
她看着那些招待员都忙着侍候比她来得还迟的顾客,对她则不屑一顾,她顿时怒气满腔,想走上前去责问那些招待员。
当她站起身来,正想向前时,眼前有一面大镜子。
她看着镜中的自己,眼泪不由夺眶而出。
原来,她已经被太阳晒黑了。
此时,她才真正体会到黑人被白人歧视的滋味!
2、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3、探究交流
你有过被人“捉弄”的经历吗?当时心里是什么滋味儿?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够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因为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们自己不喜欢的事,别人也不会喜欢,强迫别人做不喜欢的事情,是一种专制行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是相悖的。
)
4、如何理解“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我们不能只顾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忽视他人的存在,更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5、善待别人也是善待自己
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子,气喘吁吁地请求驮了相对少量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
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一些负担。
”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正乐得轻松呢。
”不久,驴子累死了。
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善待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二、理解至上善待他人
1、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就“管鲍之交”谈谈你的看法。
(管仲与鲍叔牙的友情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人难免犯错,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以宽容的心去面对,去谅解对方,或许会意外地收获一份真挚的友谊。
因为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与谅解,而谅解更是一种爱护,一种宽容。
)
3、换位思考的步骤
第一步:如果我是他,我需要……
不管是什么人,也不管他嘴上怎么说无所谓,我们每个人都是非常关注自己在别人心里的价值的,我们从心底里期望得到他人的重视、承认、尊重和赞赏。
当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有一种很好的感觉,心情愉快,充满信心;但倘若这种需要总是遭到他人的忽视、否定甚至有意的剥夺时,我们不仅情绪低落、郁郁寡欢,有时还会因缺乏理智而出现攻击性的言行。
卡耐基说:“人类本性最深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欣赏。
”
詹姆斯也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
第二步:如果我是他,我不希望……
第三步:如果我是对方,我的做法是……
第四步:我是在对方期望的方式下对他吗?
有一天,一个10岁的男孩去食品店买冰激凌。
他坐在桌子旁门售货员:“蛋卷冰激凌多少钱一个?”售货员回答说:“75美分。
”男孩开始数他手中的硬币,然后又问小碗儿冰激凌要多少钱。
售货员极不耐烦地回答道:“65美分。
”男孩买了小碗儿冰激凌,吃完后就走了。
当售货员来收空盘子时,她发现盘子里放着10美分的小费。
想想看,这时售货员心里想些什么?这又会对她今后与人交往带来什么影响?
用别人对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小肚鸡肠;
用希望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将心比心;
用别人期望的方式来对待别人,是善解人意;
为对方着想,这是最朴素也是最高超的技巧。
4、学会赞赏他人
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性刺激,而不喜欢负性刺激。
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
三、探究自我:根据以下提供的一些情况,做出你自己的选择。
情境1 别的同学考试成绩超过了你,而且在你面前大声炫耀时,你该怎么办?
情境2 当你的同学伤心难过时,你该怎么办?
情境3 当看到别人正在做有损祖国利益的事时,你应该怎么办?
四、课堂小结:
换位思考的结果是双赢。
深刻的道理,往往是简单的;而简单的道理,真正做到了就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