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换位思考 与人为善》
- 格式:ppt
- 大小:888.00 KB
- 文档页数:16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施加于人;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教学难点:在实际交往中落实“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学设计:(一)导入情景活动一:某班一度流行起外号(活动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给同学起外号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自己不喜欢的事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事就一定能强加于人吗?为什么?(二)授新(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一)《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我们在人际关系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情景活动二:出示事例,让学生讨论:下面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你的身上,你会怎样想?怎样做?(三个事例)讨论后教师分别出示三个“温馨提醒”。
结论: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所在。
如果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
(2)将心比心,宽以待人(换位思考的方法之二)情景活动三:讲故事(马和驴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结论: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别人的好与坏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源;学生自主参与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一、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活力之源
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评价将学生置于评价的核心,进行小组评价的课堂管理模式,把学生的前置作业、课堂参与情况、小组的凝聚力、小组的竞争意识以及课堂学习习惯等作为课堂学习的评价范畴,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和谐、主动地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使评价规范化和立体化。
二、学生自主参与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在这堂课中各种意见纷呈,更多的同学自觉地感悟了课文的内容。
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群体交流产生的影响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学生倾听并综合大家的意见,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虽然本节课预设的环节仅仅进行了不三分之一,就被迫改变教学思路,卷入同学们的争论之中,整节课几乎被学生“设计”了,但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受感触,只要教师放手学生,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挖掘,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参与。
相信学生,不要怕浪费时间,让他们畅所欲言,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和重要性。
2. 让学生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增强换位思考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善于沟通与合作。
情感目标:1. 使学生认识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换位思考的含义和重要性。
2. 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难点:1.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自觉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2. 培养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能够善于沟通与合作。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模拟: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换位思考。
2.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案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换位思考能力。
4.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立场上的思考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授新课: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5.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立场上的思考和感受。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换位思考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思考和反思。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关注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换位思考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范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1一、说教材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是人教版教材中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以新课标中“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为依据。
让学生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把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明确换位思考的实质是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说学情一堂成功的课不仅要熟悉教材,还需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
接下来谈一谈我的学生,从年龄特征来看,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创设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观点,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能力目标: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知识目标:学生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难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五、说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强调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课本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讨论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教案名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目标:1.了解何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2.学习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4.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习惯。
教学内容:1.介绍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分析换位思考的实际意义。
3.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换位思考。
4.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习惯。
教学重点:1.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
2.学会换位思考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回顾学生曾经遇到的问题或矛盾,引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话题。
例如,一个同学迟到了,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和迟到同学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重要性。
第二步:介绍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10分钟)教师通过举例与学生分享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概念和意义,并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是否有过换位思考的经历?-你认为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有什么好处?第三步:分析换位思考的实际意义(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图表、图片等形式,分析换位思考在不同场景下的实际意义。
例如,在与家人的冲突中,换位思考可以破解矛盾;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换位思考可以增进友谊等。
学生也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
第四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换位思考(20分钟)教师以小组讨论或分角色演示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换位思考。
例如,让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其中一个人扮演困难的一方,另一个人扮演帮助的一方,通过反复的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和技巧。
第五步:培养学生善待他人的习惯(20分钟)教师与学生讨论如何培养善待他人的习惯,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怎样对待身边的每个人?-你怎样结果待你人?通过讨论,教师总结出培养善待他人习惯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拓展活动:1.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感悟,分享给全班同学。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对于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同理心。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含义: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感受。
2. 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化解矛盾,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3. 换位思考的方法:步骤一:放下自己的观点;步骤二: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步骤三: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放下自己的观点,真正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的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
2. 讲解:详细讲解换位思考的含义、重要性和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体验换位思考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换位思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 作业:布置一道实践作业,让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六、教学案例与实践1. 家庭场景:分析家庭中的矛盾冲突,如亲子关系、兄弟姐妹间的争执,引导学生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来理解和化解冲突。
2. 学校场景:探讨在学校生活中,如何通过换位思考来处理同学间的误会、老师的要求等,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七、换位思考与沟通技巧2. 表达:指导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考虑他人的感受,达到有效沟通。
八、换位思考与社会实践1. 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通过实际行动体验换位思考,关爱弱势群体。
2. 社区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环境保护、邻里互助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换位思考能力。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与他人产生冲突与纠纷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工作场所。
而解决这些纠纷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能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指的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进而促使我们采取更为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去处理纠纷。
人为善则是指主动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温暖而和谐的社会。
本文将从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意义以及如何实践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意义不言而喻。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背景,所以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
而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力去推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外,换位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
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进而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和关爱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而人为善则是积极行动的体现。
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人为善的行为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而且,人为善的行为会得到他人的回报与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通过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建立起和谐和美满的社会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换位思考和人为善呢?首先,换位思考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和思辨。
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学会暂时性地放下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对方的立场。
而思辨则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想象自己是对方,猜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和实质。
认识到与人为善的重要性和具体表现。
2、能力目标在生活中学会换位思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培养与人为善的能力,学会关心、尊重和帮助他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意识,形成友善待人的良好品质。
体会与人为善带来的快乐,增进人际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换位思考的含义和实质。
与人为善的具体表现和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体验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际关系冲突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问题的思考,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二)讲授新课1、换位思考的含义通过一个小故事,比如“盲人打灯笼”,引导学生思考盲人打灯笼的原因。
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然后教师总结出换位思考的含义:换位思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
2、换位思考的实质提问学生:“当我们换位思考时,我们真正要做到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然后教师总结: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内心世界。
它既是一种理解,也是一种关爱。
3、与人为善的含义讲解与人为善的含义:与人为善,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
4、与人为善的具体表现(1)以善良之心待人,不图回报。
通过讲述一些慈善家无私奉献的事例,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善良是不期望回报的。
(2)将心比心,尊重他人。
举例说明在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行为,如嘲笑他人的缺点、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引导学生反思并认识到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友好地对待他人,乐于助人。
让学生分享自己帮助他人或被他人帮助的经历,感受其中的温暖和快乐。
5、与人为善的重要意义(1)对个人:与人为善能够让我们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