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
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二是通过小乔的事例,说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
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二是进一步说明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三是学会欣赏人。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二、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针对有些学生不善换位思考的心理状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它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善解人意,在以某些方式对待他们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学生的需要:现在,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
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
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1、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所以用教条式的灌输和讲授,显然不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并接受课本观点,所以教师在挑选案例、创设情境时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2、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同时,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及方法的种种不足,在信息、资料、想象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及得到老师的指导。
附录一:《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〇对应的课标内容“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强加于人。
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强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5.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6.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7.初步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亭卒种瓜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
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
”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
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
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
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这个事例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注意什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第八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案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实践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管鲍之交”的故事
二.温故互查:(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课前复习,结合上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案,独立完成并记忆。
)
1.宽容指的是__________,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学会“____”
2.“和而不同”,_____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3.宽容是一种美德。
我们为人宽容,就能________,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_________,获得更多的朋友。
三:导入新课
㈠、【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
)
填空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______在别人身上。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的的同时,也要帮助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尊重,理解。
2.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___________。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__________过程。
将心比心、__________,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3)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__________ 。
(学生解答以上题目,学生评价或更正,教师讲解)
㈡、【阶段小结巩固训练】(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答题,二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上黑板展示)
1.本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两句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
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C.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D.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3. 我们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时,应该()
A.忽视他人的存在 B.牺牲他人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C.永远满足他人利益 D.帮助别人生存和发展
4.下列体现理解至上、善待他人观点的是( )
A. 发寒假作业时,小明要求换一本没有皱褶的
B.春节快到了,王方埋怨妈妈还不给她买新衣服
C.李力看电视只顾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从不管别人
D. 马龙上自习时大声说话,老师批评他,他虚心接受并表示歉意
㈢【典型例题拓展探究】(多媒体辅助)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学生解答以上题目,学生评价或更正,教师讲解)
同学间取外号的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1.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你愿意被同学起外号,一些不好听、甚至是侮辱性的外号吗?
2.自己不喜欢的事能不能强加于人 ? 为什么?
3.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概况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体现了一种由及的思维方式,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㈣【活学活用提升境界】(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
观看动画片“管鲍之交” 的故事思考问题:
(1)你是否希望拥有象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
)
(2)反思自己在日常行为中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父母之间的交往中,是否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谅解他人的缺点、不足甚至是错误?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
(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
(3)结合鲍叔牙总能站在管仲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及实质分别是什么?
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现实意义。
㈤、学习评价: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最大的疑惑是:
六、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