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3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教材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主题。
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二是通过小乔的事例,说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
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二是进一步说明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三是学会欣赏人。
教学重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情感体验上,启发学生以自己的感受理解体验他人的感受,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内化。
二、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针对有些学生不善换位思考的心理状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它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善解人意,在以某些方式对待他们之前,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学生的需要:现在,一些学生在与父母、老师、同学的交往中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
在自我中心意识的支配下,他们习惯于只考虑自己,而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
由此可见,使学生能够做到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也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1、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学会怎样与人相处,所以用教条式的灌输和讲授,显然不符合新教材的教学要求,也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认同并接受课本观点,所以教师在挑选案例、创设情境时要有针对性和选择性。
2、新的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
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成员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尊重,既充满温情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竞赛;同时,由于他们的阅历、视野及方法的种种不足,在信息、资料、想象方面更需要相互补充及得到老师的指导。
附录一:《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〇对应的课标内容“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交往的品德”部分:“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换位思考与人为善1.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2.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3.懂得对人要善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应强加于人。
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也不能强加于人。
4.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5.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6.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7.初步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亭卒种瓜战国时,梁国与楚国毗邻,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在各自的地界内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锄草,勤浇水,瓜秧长势很好;楚亭的亭卒懒惰,瓜秧又细又弱。
楚人出于嫉妒,把凉亭的瓜秧全部扯断,梁人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县令宋就,并准备把楚国的瓜秧扯断。
宋就说:“楚人这样很卑鄙。
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为什么要反过来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从今天起,你们每天晚上偷偷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的好。
”亭卒觉得宋就的话有道理,就照办了。
楚人发现每天瓜地都被浇过,而且是梁人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的报告后,既感到惭愧又非常敬佩,把这件事上报给楚王。
楚王听后,深为梁国修睦边邻的诚心所感动,特备重礼送给梁国,以示自责,表示酬谢。
结果,原本敌对的两国成为友好邻邦。
这个事例中包含了什么道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注意什么?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
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先要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自己是对方,是否愿意受到这种对待。
如果我们不愿意,那么我们就不能以此对待别人。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非洲某个国家内。
那个国家的白人政府实施“种族隔离”政策,不允许黑皮肤人进入白人专用的公共场所。
白人也不喜欢与黑人来往,认为他们是低贱的种族,避之惟恐不及。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换位思量与人为善活动目标:1、待他人对人对己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籍,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善由我始”的交往态度;具备换位思量的意识和素养,形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能力:把握换位思量的内在对话技术,于练习中实践、形成与开发换位思量的办法,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通过辨析悖论“好心没好报”,熬炼辩证思量的能力,初步形成对“度”和“方向”的掌握。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澄清“好心没好报”的道德、生活悖论;了解换位思量、与人为善的实质。
活动重点:换位思量的办法和理念。
活动难点:与人为善既要建立在擅长换位思量的基础上,又要指导换位思量的举行。
活动办法:情景创设、情境模拟、访谈法、故事法、合作研讨、讲解法、活动法活动预备:1、收集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好心没好报”、“好心办坏事”的事例,按其所需引导的方向分成三大类(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将心比心,宽以待人;③设身处地,善解人意)。
2、将无法在课堂内探讨、而又具有一定启发思量或指导实践价值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堂贡献纪念品》(幻灯片格式,包括电子版和打印版,打印版裁剪为卡片形式)。
用以:第一,上课时激励同学;其次,引导同学的课后拓展学习。
活动过程:激思导入:引导—图片《地球是圆的》揭示了一个逻辑:我们对别人的行为,终于会落到自己的身上。
请按照这一逻辑,以“地球是圆的。
因此,假如我不想被人……,就……”造句。
活动—以接力式举行造句。
过渡—即使我们不能马上看到对待别人的方式落到自己身上,至少也可以看到我们的方式在对方身上的反应。
想想看,当我们对身边的事物微笑,将会怎样?情景创设:(播放广告片《When you smile》)引导—你的笑容对世界绽放,世界将回以满眼的绚烂。
你是否希翼得到别人的善待?点题—那么,就请“与人为善”。
共享—今日,善待过他人吗?感触怎样?/今日,得到过别人的善待吗?感触如何?过渡—地球是圆的,但地球也在转动,有些东西会被甩离本来的轨迹。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与他人产生冲突与纠纷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中、学校里还是工作场所。
而解决这些纠纷的关键往往在于我们能否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换位思考指的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去思考问题,以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进而促使我们采取更为宽容和善良的态度去处理纠纷。
人为善则是指主动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以及积极地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温暖而和谐的社会。
本文将从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意义以及如何实践这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意义不言而喻。
换位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背景,所以对同一个事物的看法可能完全不同。
而通过换位思考,我们可以借助想象力去推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
另外,换位思考也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同理心和宽容心态。
当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我们能够体会到他人的痛苦和困扰,进而更容易产生同情心和关爱心。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更加善于理解和包容他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而人为善则是积极行动的体现。
我们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帮助他人,关心他人,让这个世界充满爱与温暖。
人为善的行为不仅可以给他人带来帮助和快乐,也会给自己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
而且,人为善的行为会得到他人的回报与认同,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
通过换位思考和人为善的实践,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建立起和谐和美满的社会环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实践换位思考和人为善呢?首先,换位思考需要我们学会倾听和思辨。
只有真正关心他人,才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
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要学会暂时性地放下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而是去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见。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以便更充分地了解对方的立场。
而思辨则需要我们积极地思考问题,想象自己是对方,猜测对方的想法和感受。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认识到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善待他人、与人为善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2. 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3. 学会换位思考,提高人际沟通能力4.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关系5. 实践与反思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及作用。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经验。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4. 反思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培养与人为善的品质。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准备相关的人际交往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如帽子、围巾等,用于角色扮演环节。
3. 教学PPT:制作教学课件,展示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短的人际交往案例,引发学生对换位思考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讲解换位思考的定义与意义:详细解释换位思考的含义,阐述其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3. 分析案例: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换位思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经验。
5.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换位思考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6.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换位思考的技巧与方法。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换位思考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拓展:1. 换位思考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场景,如工作、学习等。
2. 换位思考与同理心的区别与联系。
3. 换位思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与差异。
七、教学活动:1. 组织一次换位思考主题的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实践经验。
2. 开展一次换位思考征文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
第八课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学案
时间:2012.1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学会理解他人,善待他人,欣赏他人
能力目标:学会换位思考,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
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实践换位思考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查阅资料了解“管鲍之交”的故事
二.温故互查:(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课前复习,结合上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导学案,独立完成并记忆。
)
1.宽容指的是__________,原谅和不计较他人。
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学会“____”
2.“和而不同”,_____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3.宽容是一种美德。
我们为人宽容,就能________,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_________,获得更多的朋友。
三:导入新课
㈠、【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自学课本P105-----108页内容,用铅笔在课本上标记重点,并独立完成导学案自主学习内容。
)
填空题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______在别人身上。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在谋求的的同时,也要帮助的。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关心、尊重,理解。
2. 换位思考、与人为善
(1)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即想人所想、___________。
(2)换位思考是人对人的一种__________过程。
将心比心、__________,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3)换位思考的实质是对交往对象的切身关注,深入对方的__________ 。
(学生解答以上题目,学生评价或更正,教师讲解)
㈡、【阶段小结巩固训练】(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答题,二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各小组上黑板展示)
1.本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两句话: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
A.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C.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D.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3. 我们在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时,应该()
A.忽视他人的存在 B.牺牲他人利益来谋求自己的利益
C.永远满足他人利益 D.帮助别人生存和发展
4.下列体现理解至上、善待他人观点的是( )
A. 发寒假作业时,小明要求换一本没有皱褶的
B.春节快到了,王方埋怨妈妈还不给她买新衣服
C.李力看电视只顾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从不管别人
D. 马龙上自习时大声说话,老师批评他,他虚心接受并表示歉意
㈢【典型例题拓展探究】(多媒体辅助)
(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学生解答以上题目,学生评价或更正,教师讲解)
同学间取外号的现象,思考以下问题:
1.班级里有这种现象吗?你愿意被同学起外号,一些不好听、甚至是侮辱性的外号吗?
2.自己不喜欢的事能不能强加于人 ? 为什么?
3.用《论语》中的一句话概况其给予我们的启示。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体现了一种由及的思维方式,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是什么?
㈣【活学活用提升境界】(方法指导与使用说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组长组织组员进行讨论,帮助有展示、点评任务的同学高效完成任务。
)
观看动画片“管鲍之交” 的故事思考问题:
(1)你是否希望拥有象鲍叔牙这样的朋友?为什么?(因为人总难免犯错误,这是总希望得到朋友的谅解。
)
(2)反思自己在日常行为中与同学之间、老师之间、父母之间的交往中,是否做到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谅解他人的缺点、不足甚至是错误?是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可以谅解的?如果不是,那么什么事情是不可谅解的?
(一般说来,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和大到辱没人格的错误,都是可以谅解的。
)
(3)结合鲍叔牙总能站在管仲的角度思考问题,建立深厚友谊的故事,理解换位思考的含义、要求及实质分别是什么?
⑷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现实意义。
㈤、学习评价:
本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最大的疑惑是:
六、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