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湖南长沙人。
生平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成就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
《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京剧新歌剧戏曲合集新雁门关金钵记江汉渔歌田汉戏曲集武松与潘金莲情探新平剧田汉戏曲选白蛇传西厢记岳飞谢瑶环理论集书信集散文集回忆录文学概论抗战与戏剧三叶草田汉散文集影事追怀录爱尔兰近代剧概论文艺论集日记合集银色的梦南国社史略南国的戏剧田汉论创作蔷薇之路续银色的梦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论田汉的话剧创作黄献文内容提要:田汉早期的剧作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三十年代田汉转向后的剧作则一直围绕着“阶级”和“民族”这两个母题展开,追求宣传性和鼓动效应,使其剧作的艺术性大打折扣。
田汉剧作的第三大特点是女性崇拜,他笔下的女性是其政治态度与美学理想的载体。
关键词:浪漫主义左倾意识女性崇拜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田汉不象郭沫若那样汪洋恣肆,怒涛汹涌,也不象夏衍那样沉潜蕴藉,没有曹禺剧作的丰腴深厚,也缺乏李健吾那样对人性的剖析和展示,但他有的是浪漫和热情,而正是这一点使他独树一帜。
读罢田汉的剧作,掩卷沉思,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这就是浪漫情调、左倾意识和女性崇拜。
一在人们印象里,田汉就是浪漫的代名词。
他早期的剧作里充满了青春、爱情、异国情调、美丽的忧伤等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中的典型情愫。
而将这些归纳起来,可分为三个大的方面。
一、漂泊感。
在田汉早期剧作中,漂泊不仅是人物的生存状态,而且也是着意渲染的情调和反复吟唱的主题。
《南归》中那位流浪诗人来不知从哪儿来,去不知到哪儿去。
他回到战乱频仍的北国家乡,家人已在战火下家破人亡,他心爱的牧羊姑娘久等他不归已嫁了人,又忧伤地死去。
怀着破碎的情感与隐约的希望,他又漂泊到南方,寻找爱慕他的春姑娘,谁知姑娘的母亲已将其许人。
他只好背起行囊,弹着吉他,唱着忧伤的歌,继续漂泊。
《古潭的声音》中那个从未出场的女郎也“是个漂泊惯了的女孩”,南边、北边,黄河,扬子江,哪里都曾留过她的足迹,可是哪里也不曾留过她的灵魂,她的灵魂好像时刻望着那山外的山,水外的水,世界外的世界。
她刚到一个地方,心里早又做了到另一个地方去的准备。
《湖上的悲剧》中的诗人柳梦梅书剑飘零,四海为家。
在《乡愁》里作者借人物之口说:“我有时反羡慕一种‘万里一身轻’的流浪生活”。
《咖啡店之一夜》中那位在异国漂泊的俄国盲诗人更被诗化了。
田汉剧中的这种漂泊并非有什么现实的依据,完全是作者为了表达感情和渲染浪漫情调的需要,是少年时期不安分、渴慕远方的心性的体现,也是五四一代青年在彷徨中求索、在求索中彷徨心灵的艺术再现。
第⼗章 1927~1937年的⽂学创作 ⼀、单项选择题1.B2.C3.C4.B5.B6.B7.A8.C9.B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C 20.A 21.B 22.A 23.D 24.C 25.B 26.A 27.C 28.C 29.A 30.B ⼆、多项选择题1.ABD2.ABCD3.ABCD4.ABCD5.BCDE6.BCD7.ACE8.ADE9.ABCDE 10.ACE 11.BCD 12.AB 13.AC 14.CE 15.ACE 16.CD 17.BCE 18.CE 19.ABC 20.BC 三、名词解释题 1.中国诗歌会:中国诗歌会1932年9⽉成⽴于上海,是⼀个左翼群众性的诗歌团体。
1933年2⽉创办机关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刊、⽉刊)。
中国诗歌会诗⼈致⼒于探索诗歌⼤众化的途径,的贡献是努⼒追求新诗的民族化和⼤众化。
中国诗歌会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州、青岛以及⽇本的东京等地设有分会。
诗⼈蒲风、穆⽊天、任钧、杨骚等主要发起者。
最有影响的代表性诗⼈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流⽕》等是他的代表作。
2.新感觉派⼩说: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说是中国现代派⽂学创作的⼀个组成部分。
“新感觉派”⼩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觉⽽不太注重对客观⽣活的真切描写。
刘呐鸥是“新感觉派”⼩说最初的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的《⽆轨列车》半⽉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说实践的开始。
他的短篇⼩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部“新感觉派”作品集。
穆时英和施蛰存把“新感觉派”⼩说推向成熟和引⾝深⼊运⽤蒙太奇、⼈物⼼理分析等⼿法,凸现对现实⽣活的感觉和印象。
《上海狐步舞》、《梅⾬之⼣》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3.国防戏剧运动:1936年初,当⽇本帝国主义加强⼤规模侵华、华北危机极为严重的时期,上海⽂艺界为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组织抗⽇民族统⼀战线的号召,促进⽂艺界的⼴泛的团结,更好地为抗⽇救亡运动服务,周扬等⼈提出了国防⽂学的⼝号,相应地也提出“国防戏剧”的⼝号 .以市民、学⽣和⼀般知识分⼦为主要对象的戏剧运动发⽣了根本变化,⼤批戏剧⼯作者组成流动剧队,⾛向农村、内地和前线。
现代文学简答题知识重点乡土小说的贡献1、拓宽题材:从知识青年转向社会民众。
从关心个人理想、感伤、回忆,到关注社会现实。
2、手法写实:从主观抒情到客观写实。
讽刺、实地描写、细节刻画。
纠正旧小说简括叙述的遗留。
3、文化批判立场,国民性批判主题。
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人物形象。
1、自叙传,表达自我情感:《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借他者写自己:《银灰色的死》《采石矶》自叙传不是自传:不重情节结构,写情绪心理,才气和激情充溢,真切的感伤和忧愤。
常用手法:直书胸臆、自我解剖、长篇独白。
《沉沦》《薄奠》身世和弱国子民情结结合:与“五四”后青年的经济、婚恋苦闷和精神失落呼应。
2、“零余者” :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彷徨、弱小或被损害的小人物,与现实势不两立,以痛骂或变态行为反抗。
3、“时代病” :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五四”退潮后青年知识者的身心病态。
抗议黑暗的病态社会《沉沦》个性和自由为社会所不容而成忧郁症。
与祖国民族命运相连祖国的贫病是青年“时代病”的成因之一。
4、性描写:对生命、性格中情欲问题的正视和剖析。
5、感伤美:源于忧郁激愤:屈辱、贫病和不平。
大胆暴露、无顾忌的自虐自伤自悼的文字,富于情绪的感染力,激起巨大共鸣的感伤风格庐隐(文研会)作品的艺术特征:问题小说《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抒情小说《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海滨故人》。
叙写“五四”青年的情感世界关切新女性的命运、心态和历史。
纯“五四”式风格激切直露,笔调哀伤。
叹句,日记、书信,重视气氛,结构散漫。
鲁迅作品格式的特别1、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田汉的唯美主义倾向研究——以《名优之死》为例田汉是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唯美主义倾向而闻名。
尤其是他的小说《名优之死》,描绘了一个充满遗憾和痛苦的人生境遇,透露出他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的热情。
《名优之死》讲述了一个名叫明儿的女子悲惨的一生。
明儿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展示出非凡的才华和美貌。
然而,由于社会的不公和个人的努力不足,她一直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作者通过明儿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的残酷现实,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和无助。
在小说中,田汉以细腻的文字描绘了明儿的内心世界。
明儿对艺术的追求,对美的热爱与呈现在她的一言一行中。
她美丽的容貌和动人的歌喉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但是她却很少得到真正的赏识和尊重。
她在表演中的全情投入和对舞台的热爱,让人感受到她的真诚和灵魂深处的渴望。
田汉通过明儿的艺术追求,展示出了对美的向往和追寻,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艺术和美的高度重视。
在小说中,田汉通过对明儿经历的描写,突出了生命的宝贵和短暂。
明儿在人生的旅途中所受的苦难和挫折,使她的幸福变得更加珍贵和无法承受之重。
她的一生悲苦而短暂,却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田汉通过明儿的命运,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现实的思考。
他呼吁人们珍惜每一个瞬间,追求自己内心的追求,勇敢面对命运的挑战。
在《名优之死》中,田汉充满了对生命的赞美和慈悲之心。
明儿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痛苦和困苦,让人深感她所承受的无尽的压力和痛苦。
然而,她却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的美和艺术成为了她生命中唯一的寄托和力量源泉。
田汉通过明儿坚持不懈的追求和无私的奉献,传递出了对美和爱的无尽热爱和深深的敬意。
通过对《名优之死》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田汉在作品中的唯美主义倾向。
他通过对明儿一生经历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艺术的崇尚。
从她的一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田汉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深刻思考和追问。
他试图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描写,呼唤人们对美和爱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追求。
论田汉戏剧韵唯美主义蓬求与实践理Ⅱ生品格口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吕静摘要:本文认为在“转向”之前。
造成田汉“两元”的见解的原因在于他内心的唯美主义艺术追求与实践理性精神复杂纠葛。
三十年代的“转向”,也是他基于社会现实考虑,本着实践理性的选择.暂时隐蔽了艺术的唯美追求而奔赴社会运动的战场。
关键词:田汉;唯美艺术现:社会运动;实践理性田汉在《我们的自己批判》中说,“我对于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持着两元的见解。
即在社会运动方面很愿意为第四阶级而战.在艺术运动方面却仍保持着多量的艺术至上主义。
”社会运动和艺术运动是田汉毕生事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社会运动与艺术运动之间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从田汉的话语中我们也可以读出他对这二者之间分离的关系的看法。
然而我们考察田汉为什么能在追求唯美艺术的同时为社会运动而奔走.或者何以会在为民众而战的信念下仍走着艺术至上主义的道路.我们就会发现.田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走了一条知识分子的理性实践之路。
一、悲剧性、唯美的艺术本质观田汉早期的作品如《梵瑗磷与蔷薇》及翻译王尔德的戏剧《莎乐美》,都有着显的感伤、唯美、和意念的艺术成分。
正如在写给左舜生的一封信中所说,自己在《梵硪磷与蔷薇》一剧中“所写的人没有一个没有情的.其实社会上并不如此”。
田汉的这种艺术品格在旧戏渐衰,新兴的话剧尚未发展完善的二十年代初期.现出其独异的艺术色彩。
这种艺术呈现都源自于田汉所受到的艺术影响及其对艺术本质的理解。
田汉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戏曲的影响.幼年时看戏的经历对他后来的艺术修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田汉天资聪颖.且对戏剧有着天生的迷爱.所以很小时候他就能在看戏之后模仿唱戏。
他还在15岁时将京剧《三娘教子》改编为《新教子》,充分说明田汉小时候对戏剧的关注与学习。
所以田汉的戏剧从一开始就不是生活的平白的搬演.而是有着高于生活的美的追求.田汉对于艺术的本质自觉的认识。
求学过程中田汉接触了很多外国戏剧和剧作家。
他崇拜莎士比亚.第一个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翻译成中文。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关于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摘要: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戏剧。
他早期的戏剧创作是整个创作中艺术成就最大的,也是争议最多的阶段。
本文主要从感伤抒情性、音乐性两个方面探讨田汉早期戏剧创作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田汉早期戏剧艺术风格音乐性感伤抒情性田汉一生创作了近百部戏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和拓展了中国戏剧,在中国戏剧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田汉最早的作品是1912年由京戏《三娘教子》改编过来的戏剧习作《新教子》。
他真正进行戏剧创作并形成田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早期创作是从二十年代开始的。
笔者所探讨的早期是1920——1930年,主要创作包括《梵峨琳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颤栗》、《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名优之死》、《南归》、《古潭的声音》等。
这个时期田汉的作品多表现出浓郁的感伤情调和音乐性,形成了田汉戏剧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感伤抒情性感伤抒情性是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重要现象,也是研究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不可忽视的一环。
田汉自己曾说过:说我是感伤也好,但这一种心情既是我曾经一时住过的世界,我不能更好的找出当时那一世界的表现。
[1]不认清这点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田汉戏剧中的感伤情调。
田汉剧作中的艺术家追求理想与艺术,当遭到现实的压迫时自然生出感伤情绪,这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对现实的反抗方式。
田汉早期戏剧创作中的感伤情调主要是通过孤独的感伤和迷茫的感伤体现出来的。
其早期戏剧中作者融入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普遍存在对人生孤独、寂寞的体验。
《获虎之夜》中的黄大傻:一个没有爹娘没有兄弟没有亲戚朋友的孩子,白天里还不怎么样,到了晚上独自一个人睡在庙前的戏台低下,真是凄凉的可怕呀。
[2]田汉的作品中总是传达着孤独感,由孤独引起的感伤是田汉对生命的深层体验。
《咖啡店之一夜》中的林泽奇,为了减轻年迈父亲的负担,他接受了父亲安排的包办婚姻,娶了父亲债主的女儿,丧失了自由恋爱的权利。
论田汉早期话剧的诗化倾向今年是田汉115周年诞辰。
我们一直认为,对田汉的研究,尤其是对戏剧创作上的研究贡献不够。
在我们看来,中国话剧对世界戏剧的贡献,就是以田汉、曹禺、夏衍、吴祖光、焦菊隐等为代表缔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化现实主义传统,而田汉就是这个传统的最早的开拓者。
他的早期话剧就有着浓烈而深沉的诗化倾向。
南国时期,是田汉创作生涯中色彩最驳杂、内容最丰富、思想最活跃、手法最多样的时期。
我们将其剧本分五类:抒情话剧《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苏州夜话》和《南归》;翻译改编剧《莎乐美》《卡门》;现实题材话剧《名优之死》《火之跳舞》《江村小景》《第五号病室》;观念戏剧《生之意志》《颤栗》《一致》和《垃圾桶》;历史剧《孙中山之死》《林冲》《雪和血》等。
在这五类作品中,历史剧的创作较弱,其他四类颇为可观。
但是,所有五类剧本,体现出一个共同的倾向——诗化倾向。
抒情剧《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和《苏州夜话》,是从《梵峨嶙与蔷薇》开始,到《灵光》《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都一直贯穿着的“漂泊者”那诗意感伤与浪漫漂泊的延续。
仗剑去国是漂泊,戎马倥偬是漂泊,天涯乞食是漂泊,人在旅途是漂泊……漂泊感之于人生太普通了,所以历来对田汉剧作中的“漂泊感”共鸣多于不解;但“感伤”就不同了,总被冠以“小资产阶级”的定语,被目为“颓废消极”“绝望悲观”的同义语,这就大大地曲解了田汉。
感伤在田汉的抒情剧里,有着独特的意蕴与价值。
感伤是人的常态情感的率真流露,是敏感的心灵、细腻的情感与精致的精神世界的产物。
感伤因人而异,各不相同。
田汉的感伤,作为反抗的少年诗心、作为理想与现实或者说灵肉失调矛盾中的苦与闷,作为一种诗意人生的情调,是田汉剧作浓郁的抒情氛围与独特的诗意境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其中,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理智与热情的结合,是那样地紧密;它的主观抒情性,是那样地具有客观现实意义。
因此,田汉的抒情,渗透着强烈的现实评价;他以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理想要求赋予人物以真、善、美的诗意。
田汉简介田汉(1898年3月12日—1968年12月10日),字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
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
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湖南长沙人。
生平多才多艺,著作等身。
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田汉任职文化部戏曲改进局、艺术局局长。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
1979年4月平反,在北京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成就田汉一生从事于文艺事业,创作话剧、歌剧60余部,电影剧本20余部,戏曲剧本24部,歌词和新旧体诗歌近2000首。
其中《义勇军进行曲》经聂耳谱曲后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话剧代表作有《获虎之夜》、《名优之死》、《乱钟》、《回春之曲》、《丽人行》、《关汉卿》、《文成公主》及改编戏曲剧本《武则天》、《江汉渔歌》、《白蛇传》、《金鳞记》、《西厢记》、《谢瑶环》等。
《关汉卿》代表田汉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田汉早期的剧作主要在于宣扬个性,彰显五四运动中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
他早期的作品一方面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以及传统势力剥夺人的自由与幸福的罪行,并随着创作历程的推进,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表现也在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又着力表现人们面对黑暗现实所产生的苦闷、思索以及对光明的热烈追寻,这一主题也贯穿在田汉所有剧作中,其中尤以《咖啡店之一夜》和《名优之死》为最。
《咖啡店之一夜》通过盐商之子李乾卿对纯真爱情的背叛与亵渎,揭示了带有浓厚封建主义色彩的资产阶级市侩的丑恶嘴脸,又通过白秋英与林泽奇的觉醒,体现了作者"由颓废向奋斗之曙光"的理想。
《》通过刘振声与强大的邪恶势力的斗争,更让人感到振奋鼓舞。
而到了30年代,田汉已经完全接纳了马列主义思想,他的立场又开始逐渐转向贫苦的工农一边,于是他的的剧作也开始着力宣扬民众反抗压迫求、寻求解放的斗争精神,如独幕话剧《》,这类作品主要描写工人的生活与斗争,描绘他们生活苦难,同时借此歌颂和赞扬他们的反抗压迫剥削的精神。
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作者:红菱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3年第07期今年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著名剧作家、现代杰出诗人、国歌歌词作者田汉诞辰115周年。
为纪念田汉对中国文艺事业作出的贡献,总结、继承和弘扬田汉的精神,繁荣发展当代戏剧艺术事业,由中国田汉研究会、田汉基金会、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戏剧学院、中共杨浦区委宣传部等主办的田汉戏剧论坛在上海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田汉生平和艺术思想研究、历史地位评价、田汉主要剧作研究和评论、田汉精神的当代价值、当代戏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当下戏剧人的责任与使命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田汉精神的内涵以及意义陆炜(南京大学教授):大家都感觉到有田汉精神,而且非常鲜明,非常强烈,内涵到底是什么?我把它说成是艺术家精神。
说得更明确点,是一种文化创造精神。
那么田汉为什么有这么巨大的文化创造精神呢,因为有伟大的历史责任感。
田汉最早的文章都发表在《少年中国》杂志上。
《少年中国》杂志是少年中国学会的一个机关刊物,是一个大型刊物。
当时中国各派的先进分子基本上都入了这个学会。
为什么叫少年中国呢?因为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他们把它叫做老年中国,现在要建设的是少年中国,这些人不管是40岁、50岁还是20岁,都是少年中国的“少年”,要建设全新的文化,像一个年轻人一样重新成长起来。
这个少年中国的思想在田汉的表现当中非常的多。
这个思想我们要把它找回来。
研究和发扬田汉精神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田汉的重点之一。
因为把田汉只当作一个戏剧活动家来研究是不够的。
田汉就是一团火,就是一阵风,他还是一面旗,又是一种精神,这是他发挥的巨大作用。
1946年田汉回到上海,当时的评论界说好像一下子有个主心骨了,田汉当时提出了招魂,要建设中国的文化之魂。
我们今天学习田汉,也是招魂。
郭超(中国田汉研究会副秘书长):我认为田汉精神的内涵、实质是多种精神的归一。
田汉精神有这么多,怎么来诠释呢?我觉得离不开以下四点:第一,是创新精神。
田汉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戏剧大家,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话剧在我国话剧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真仔细的研读田汉话剧是十分必要的,对于了解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及指导当代话剧的发展走向是非常有利的。
本文试图对田汉早期话剧的特点作简要的分析,简单的谈谈自己阅读田汉早期话剧的一些体会和想法。
田汉早期话剧创作于二十年代,共有20余部,为现代话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田汉早期话剧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剧本题材上多爱情剧,剧本内容多取材于现实生活。
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漫主义气息。
田汉早期话剧最大的特点是其包涵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且带有作者本人的天真。
田汉的第一个剧本《梵峨璘与蔷薇》可谓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剧本讲述了大鼓女柳翠与琴师秦信芳的爱情故事。
柳翠为了让心爱的秦信芳能到国外学习音乐,不惜委身于资本家李简斋,愿意牺牲自己以换得秦信芳出国的费用,其举动感人至深。
就在读者以为李简斋纳柳翠为妾,并出资让秦信芳出国的时候,田汉让这个故事向另一个方向发展。
李简斋不但没有纳柳翠为妾,还毫无代价的送钱给秦信芳,让其出国学习,而且不但自己出钱,还说服自己的几位太太捐出各自的几枚戒指一并赠送,且各无怨言。
李简斋可谓现代文学史上心肠最好的资本家,最慈善、最开明的资本家。
他仅仅是偷听到柳翠二人谈论没有金钱的爱情的无奈,就决计要帮助两个于己无利益关系的人的生活困苦,最终以大团圆结尾。
田汉固然同情下层人的生活,但过分的同情,使得田汉处理此剧时过多的倾注个人的情感,忽略了客观的环境与事实。
他理想中期望自己笔下的人物生活的幸福,期盼有情人终成眷属,于是设计了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显现出年轻的田汉思想上的浓郁的理想主义的色彩。
李简斋的形象是他对当时资本家的过分美化,借助于这一美化的形象实现他自己心目中对于柳翠和秦信芳的美好的祝福。
《灵光》一剧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三幕剧中的第二暮使用了“梦境”的浪漫主义手法。
田汉早期剧作与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洪宏[提要]田汉早期剧作为“五四”以来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优秀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归纳起来,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初步形成了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基于“人的戏剧”审美本体的现实批判精神;第二,致力于话剧民族化实践,赋予舶来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民族审美诗情;第三,应和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现实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步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话剧探索迈出了最初的一步,确立了百年中国优秀现实主义话剧所具有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兼容性等重要晶格。
[关键词]“人的戏剧”;现实批判;民族诗情;“现代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9)08—0170—08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以来中国现实主义话剧文学的三种叙事范式及其流变研究”(17ZWB00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洪宏,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戏剧、中国电影。
江苏南京210023田汉早期的话剧创作长期被认为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唯美色彩甚至颓废气息,贬之者曾斥之为小资产阶级“为艺术而艺术”、“艺术至上”思想倾向和艺术观念的产物。
田汉在转向左翼之际谈到“过去的南国”时也这样自指:“热情多于卓识,浪漫的倾向强于理性,想从地底下放出新兴阶级的光明而被小资产阶级的感伤的颓废的雾笼罩得太深T M[1](P185)O1980年代以后则多有从肯定的方面称之为田汉创作的重要特色和成就。
无论褒贬,这种指认可谓共识并在田汉研究中一以贯之,以致说起田汉的早期话剧,就会带出这种带有标签性质的看法。
这里产生了两个问题:其一,“浪漫”、“感伤”、“唯美”等特征能否用以指称田汉早期的全部或大部分剧作?或者说,田汉早期剧作的主要特征是否就是如此?其二,一方面,田汉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他上世纪二十年代领导的南国戏剧运动在中国话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影响,这都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现实主义又是中国话剧发展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戏剧思潮和创作方法,也是基本共识。
田汉主要戏剧作品介绍————————————————————————————————1.《获虎之夜》独幕话剧《获虎之夜》是田汉早期最优秀的独幕话剧之一,故事以辛亥革命后湖南山村为背景,描写富裕猎户魏某嫌贫爱富,强迫女儿莲姑中断与表兄黄大傻的恋情,另许他人。
黄大傻思念表妹,每晚登山眺望莲姑的灯灭。
一夜魏某在山上放置了抬枪欲猎取虎皮为女添置嫁妆。
黄大傻误中抬枪,在黄生命垂危之际莲姑坚守不离。
魏某强行拆散二人,并毒打其女。
黄大傻愤而自戕。
田汉通过这一婚姻悲剧,表达出当时青年的痛苦和追求,揭露了黑暗专制的封建势力,体现了激进的民主主义精神。
剧本通过莲姑和黄大傻两个形象的塑造,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的反抗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2.《名优之死》3幕话剧《名优之死》是田汉在南国时期的代表作,剧本描写著名京剧演员刘振声对待艺术严肃认真,注重戏德、戏品,他的徒弟刘凤仙在小有名气之后被流氓恶霸杨大爷所腐蚀,刘振声坚持正义、起而抗争,在恶势力压迫下,愤懑病发,倒毙于舞台之上。
刘振声这一艺术形象以民国初年著名艺人刘鸿声之死为素材,概括了旧社会戏曲艺人的苦难遭遇,是一个真实生动的艺术典型。
剧中旦角刘凤仙、丑角左宝奎等人物形象也都写得血肉丰满,是剧作家艺术创造臻于成熟的体现。
田汉以这些艺术形象揭露令人窒息的黑暗势力,批判的锋芒不停留于金钱势利的丑恶,而着眼于流氓、恶霸、官僚得以横行的整个社会制度。
虽然是悲剧结局,但不是孤独的追求和个人的毁灭,而写出了人们的抗争和逐步觉醒。
《名优之死》的语言自然、深沉,于1927年冬在上海梨园公所首演,由洪深饰刘振声,杨闻莺饰凤仙,左明饰左宝奎,欧小凤饰肖玉兰,唐槐秋饰杨大爷,陈白尘饰记者。
3.《乱钟》独幕话剧《乱钟》写于1932年初,由大道剧社首演于上海。
剧本反映1931年“九·一八”之夜,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听到日军进攻沈阳、炮轰北大营的消息后,鸣钟集合,慷慨赴战的事迹,无情地鞭笞了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投降行径。
田汉早年所作文章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认为电影是白日梦田汉早期的电影观深受西方现代派思潮的影响,它把电影当做是“白日梦”,强调它“宣泄苦闷”的抒情功能。
与同时出现的在中国电影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电影观——“影戏观”相比,田汉早期电影观对电影艺术本体的认识更为深入,对电影形态的把握更加准确,风格鲜明,从而在不少方面在当时表现出一定的“先锋性”。
田汉于本世纪20年代中叶开始其电影活动,他一方面从事电影创作实践,撰写电影剧本,自筹经费投入拍摄;另一方面在当时的报刊上撰文谈论他对电影的看法。
他的这些看法涉及到电影的本性、功能以及题材选择、结构样式、表现风格等方面,初步形成了他早期的电影观。
1926年,田汉在南国电影剧社的发起宣言上说:“酒、音乐与电影为人类三大杰作,电影年最稚,魔力也最大,以其能在白昼造梦也。
梦者心之自由活动,现实世界被压榨的苦闷,至梦境而宣泄无余,唯梦不可以作伪。
……吾国电影事业发达未久,以受种种限制,至相率不敢作欲作之梦,梦犹如此,人何以堪!同人等有慨于此,乃有本社之组织,将合群策群力,以纯真之态度,借胶片以宣泄吾民之苦闷。
努力不懈,期于大成,略述所怀,以召同志。
”(注:田汉:《影事追怀录》,《中国电影》,1958年第6期。
)这段启事表明了田汉对电影根本的认识——电影是一种“白昼造梦”(白日梦),和他对电影功能的强调——“宣泄苦闷”。
这是田汉电影观最核心的两个方面。
他对电影“宣泄苦闷”功能的强调也表明了他对电影抒情风格的一种自觉追求。
田汉于1927年发表在《银星》杂志上的长篇电影随笔《银色的梦》中对这些看法予以重申,还援引了日本作家佐藤春夫所谓的“没有比电影再便于实现空想世界”和小池坚治所谓的“梦的世界比我的觉醒状态‘更近真理’”等等说法,并认为电影应该表现“情与理的凄惨斗争”,情节应该“凄艳神奇”,演员应该“凄艳无双”。
一本有相当影响的中国电影史著作这样评价田汉早期电影观:“从南国电影剧社发起启事和《银色的梦》里,我们可以看出田汉这时的艺术思想是受到了资产阶级唯美派和所谓‘世纪末’思潮的影响的。
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
摘要:从现代主义的特征入手探究田汉戏剧文本主题中的现代主义倾向,作者所处的时代原因探讨她笔下人物悲剧的缘由,现代主义作品的价值,更进一步理解戏剧的内涵。
关键词:田汉;戏剧;主题;现代主义
I207.3
排斥物质文明是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现代主义站在生命本体论的立场,思考世界与人类的前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进行深刻的反思。
反对人们因过分追求物质上的富裕,满足自我的虚荣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需求。
从人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社会是由每一个人所的组成的,同时人又不能摆脱社会独立存在于任何一个空间,人和社会永远处在一个统一体当中。
但这并不代表说人和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和谐共处的状态,相反地,人和社会常常处在某种不和谐的状态之中。
当人与社会的不和谐积攒到不可忍受的地步时,人必然要起来反抗社会。
在中国过去的几千年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占据着统治的地位,中国的农民都是个体生产者,吃饱穿暖,手头富裕是他们的理想。
当他们在追求理想时,往往过分强调物质,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需求,导致个体情难以被满足而感到内心的痛
苦。
在田汉戏剧《获虎之夜》、《湖上的悲剧》等戏剧作品中均体现了这样的主题。
1924年1月发表在《南国半月刊》第二期的《获虎之夜》讲述了在辛亥革命后的一年冬天,长沙东乡仙姑岭边的一个乡山猎户魏福生家中发生的故事。
魏家是富农,只有独生女莲姑。
莲姑从小和表哥黄大傻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彼此都很喜欢对方。
不料黄大傻家生了变故,父母先后故去,家中遇到了火灾,房屋全部毁于一旦,仅有的几亩地也被卖光还债了。
黄大傻失去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却不愿意离家去学一门手艺,因为他思念表妹,不愿离开莲姑所居住的地方,于是他选择了住在庙里戏台下,过着讨饭的生活。
原本富农魏福生看到两人情投意合,曾亲口许婚,可是看到黄家如今家道中落,一贫如洗,立刻反悔,坚决不同意莲姑和黄大傻继续来往,并为女儿找到了门当户对的地主陈家,把女儿许配给了陈家三少爷。
莲姑在父亲的再三逼迫之下,应允了这门婚事。
黄大傻听说了此事,伤心欲绝,夜不能寐。
因为莲姑被父亲关在家中,不能出门,所以他每晚到她家附近的山上遥望着莲姑房间的灯光来慰藉自己的心灵。
不料有一天在山上不小心中了魏家埋伏在山上打虎的抬枪,受了重伤昏了过去。
当他被抬到了魏家,看到了日夜思念的恋人,二人含情脉脉互诉衷肠。
莲姑看到黄大傻为了自己受??,生命危在旦夕,便执意要求看护他一晚上。
父亲坚决不同意,强行拆
散他们,并把女儿拖进后院毒打一顿,当莲姑发出一阵阵惨叫声时,黄大傻知道他们是再也不可能在一起了,为了莲姑不再挨打,他用猎刀深深的刺进自己的胸口结束了生命。
《湖上的悲剧》这部独幕剧发表于1928年《南国半月刊》第五期,主人公富家小姐白薇和诗人杨梦梅自由相恋彼此一见钟情。
但是白父认为诗人地位低,与他家门第悬殊过大,强烈反对这桩婚事,另外给白薇选择了一个富家纨绔子弟包办婚姻。
白薇死活不同意,父亲也很无奈,便带她回了杭州。
她为了反抗这门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投湖自尽。
外界都以为他已经死去,父亲也追悔莫及。
谁料她投湖后被一渔夫救起,又得到了老仆的帮助,将她藏匿在湖边的一所房子里,从此隐姓埋名的生活。
杨梦梅错误的以为白薇已经死了,自己只能听父母之命结婚,但是在他心中,从来没有忘记过白薇,他想要创作一部作品,记载他们的生死爱情故事。
三年后杨梦梅来到这个素称闹鬼的房子里,朦胧间看到一女子飘然而过,翻阅了他写的那部作品,往日的情形又浮现在眼前,得知杨梦梅已另娶他人为妻,自己一直以来的念想瞬间化为了泡影,昔日的恋人有了家室这个事实给了自己毁灭性的打击,重逢过后果断自杀。
这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反对追求物质文明,批判封建社会父母讲究门当户对,给无辜的生命造成的不该有悲剧。
父母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在传统的封建制社会中,是宗法
血亲制,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社会活动,因此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家长的专制统治下完成的。
每个家庭的家长就如同管理者一样,在自己的家庭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尤其是父权文化主导下的社会,家长有权利决定家庭成员的婚姻大事,财产支配,家长的任何决定都不允许有质疑,家庭成员只有绝对的服从。
莲姑的父母担心莲姑嫁给一无所有的黄大傻,日后无法生存。
他们指望着姑娘嫁一个好人家,用金钱去说服莲姑,用亲情绑架着女儿。
他们赶制着女儿的嫁妆,冒着危险打虎,就是为了多添置点东西,以免女儿嫁到那边被婆家瞧不起,被妯娌嘲笑。
他们骨子里认定婚姻就应该门当户对。
如果将女儿嫁给黄大傻,就是害了她一辈子。
在封建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万万不能对抗的,父权是绝对不容质疑的。
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女儿未来的生活是不是有足够的物质保障,却硬生生隔断了莲姑与黄大傻的青梅竹马之情,莲姑被锁在家里不敢见黄大傻,他们从未过问过莲姑是否愿意嫁给他人,即使莲姑与这人从未相识。
他们虽然是为人父母,但是他们从未真正关心过自己的女儿喜欢什么,想要什么。
他们只是希望女儿衣食无忧,让他们后半辈子享享清福,也让邻居在闲聊中多一些羡慕的筹码。
他们心目中门当户对比女儿终身幸福重要,封建等级制度成为他们意识中的首要条件。
他们的虚荣心埋葬了两个年轻鲜活的生命,成为他们的牺牲品。
《湖上的悲剧》中白薇的父亲也是千般阻挠她与杨
梦梅的婚事。
他很宠爱自己的女儿,把她送到北京念大学,为她选了一位世交家的少爷。
两家门当户对,自认为这门婚事对女儿再合适不过。
得知女儿去世后,自己特别后悔,四处打听着女儿的消息,常常让下人把女儿的房间打扫干净。
他比莲姑的父母有进步精神懂得反省自己的错误,不该当时阻止女儿和诗人的恋爱。
可是他无法离开生活的社会,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观念依旧在他心中,他认为诗人是穷酸书生,飘忽不定,没有物质基础,无法成家立业,女儿跟着他只会颠沛流离,一生清苦。
他认为女儿应当嫁一个好人家,自己为她物色的人选才是最合适的。
女儿生性刚烈,为了自己的爱情,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也是对门当户对的反抗,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向世人表明自己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