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开学第一课
- 格式:pptx
- 大小:4.39 MB
- 文档页数:10
高中开学第一课化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高中开学第一课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高中开学第一课化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物质的溶解性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克溶剂里;状态:饱和状态;本质: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举例]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高中开学第一课化学教案篇2学习目标:理解溶液的概念,会判断常见溶液的溶质和溶剂。
侯课:请同学们把书本准备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准备上课。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溶液的形成(一)。
高二化学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5篇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接下来是关于高二化学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的文章,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化学开学第一课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大气的主要污染物,知道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2)知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大气主要污染物的认识,了解其来源和危害,通过分析讨论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分析大气主要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危害,充分认识到人类生活与自然界的矛盾,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的局限性,从而进一步领悟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树立用科学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教学重点: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教学难点:减少或消除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的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阅读、交流、讨论、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垣曲县历山视频,山西太原雾霾视频从而导入新课齐声诵读《我们和地球相依为命》课题第四章保护生存环境第一节改善大气质量一、大气污染的危害【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大气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危害2.知道酸雨、臭氧空洞、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防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1】大气污染的危害学生阅读课本P72—73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干燥洁净空气的组成成分?2、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有哪些?3、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4、大气污染的危害?学生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2】酸雨阅读课本P73相关内容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酸雨?它是怎样形成的?请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酸雨的形成过程?2、酸雨有哪些危害?3、如何防治?学生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3】臭氧层受损阅读教材P74“臭氧层受损”内容,回答:1、臭氧层有何作用呢?2、什么原因导致了“臭氧空洞”的形成呢?3、臭氧层受损造成的危害?4、为了保护臭氧层,人类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阅读,学习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引导分析氟氯代烷是如何破坏臭氧层的呢?O3→O2+OCl+O3→ClO+O2ClO+O→Cl+O2总反应式为:2O3→3O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4】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阅读教材P76完成“思考与交流”内容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点评补充。
(完整版)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特别实用)欢迎大家开学!以下是我们的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的完整版课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程目标- 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化学实验室的基本实验技巧- 学会使用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 培养化学实验安全意识课程大纲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3.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4. 常见的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介绍及使用方法5.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课程内容详述1. 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化学的定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科学。
- 研究对象:化学主要研究元素、化合物和它们之间的反应和变化。
2. 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元素: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不能通过化学方法进一步分解为其他物质。
- 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以一定的化学比例结合而成。
3. 化学实验室的基本规则和安全注意事项- 实验室规则:保持实验室整洁、不随意触碰化学品、不乱丢实验器材等。
- 安全注意事项:佩戴实验室必需的安全装备、注意化学品的储存和处理、遵守实验室紧急情况处理程序等。
4. 常见的化学实验器材和仪器介绍及使用方法- 量筒:用于精确测量液体的体积。
- 烧杯:常用于固体与液体的混合反应。
- 酒精灯:用于加热试管、烧杯等实验器材。
- 精密天平:用于准确测量物质的质量。
5. 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在实验室的指导下,我们将进行一系列简单的化学实验,例如:- 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制备氢气和氧气- 酸碱中和反应等总结这节课的完整版内容包括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实验室的基本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常用的实验器材和仪器的介绍。
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化学的重要性,并培养我们的实验技巧和安全意识。
希望大家在这堂课中能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与同学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
高中化学开学第一课一、课程简介本节课作为高中化学的开学第一课,旨在帮助同学们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理解化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化学在科学领域的地位。
2. 掌握化学基本实验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认识化学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4. 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程内容1. 化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 物质、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介绍。
2. 化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化学:炼金术、中医等。
- 近代化学:原子论、分子学说、化学键理论等。
- 现代化学:纳米技术、绿色化学、生物化学等。
3. 化学实验技能与实验安全- 基本实验操作:称量、溶解、过滤、蒸馏等。
- 实验仪器的认识与使用:显微镜、天平、滴定管等。
- 实验安全常识:防火、防爆、防毒、防腐蚀等。
4. 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食品化学:营养成分、添加剂等。
- 人体化学:生理代谢、药物作用等。
- 环境化学: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化学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等理论知识。
2. 演示法:展示化学实验现象,引导同学们观察、思考。
3. 讨论法:针对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
4. 实践法:分组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五、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提问、回答问题等。
2. 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数据记录、结果分析等。
3. 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相关教材。
2. 辅助材料:化学实验视频、科普文章、化学史话等。
3. 网络资源:教育教学平台、在线课程、学术论坛等。
本课程旨在帮助同学们开启化学学习之旅,探索化学的奥秘,为我国化学事业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高中化学(上学期)开学第一课
化学开学第一课通常会回顾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新的学习内容。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教学内容安排。
1. 概述化学学科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回顾物质的性质和分类,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状态的特征。
3. 引入元素和化合物的概念,讲解元素符号、化学式和化合物命名规则。
4. 探讨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5. 引入摩尔概念,讲解原子量、分子量和摩尔质量的关系。
6. 探讨化学计量学,包括摩尔比、质量比、体积比等的计算方法。
7. 引入化学反应的平衡概念,讲解化学平衡的符号表示和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8. 引入酸碱中和反应的概念,讲解酸碱的定义、性质和常见酸碱指示剂。
9. 引入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常见氧化还原反应。
10. 结束课程,预告下堂课内容和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理论知识、示范实验和提问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对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有初步了解,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