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一课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2
高一第一课的化学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在现代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意识的重要学科之一。
下面,我将介绍高一第一课的化学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根据它们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而化合物是由两个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成分组成的物质,成分保持各自的性质和特征。
二、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的核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则围绕核心在轨道上运动。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核心,而体积主要由电子占据。
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所有已知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质量以及化学性质等进行排列。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元素的性质。
四、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它是保持原子组成化合物的基础。
常见的化学键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是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是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的化学键,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中的自由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五、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被转化为产物,同时伴随着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六、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产物浓度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达到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利用Le Chatelier原理进行调节,从而影响反应的方向和速率。
七、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在酸碱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的质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结合生成水,并形成盐。
高一化学第一课物质知识点在高一化学的第一课中,我们将学习有关物质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物质是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这些知识点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世界。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高一化学第一课的物质知识点。
一、物质的分类1. 纯物质与混合物纯物质是指成分一致,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的物质。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发生变化。
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所组成的纯物质,例如氧气、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纯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等。
3. 气体、液体和固体气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气态的物质,其具有可压缩性、扩散性和可变形性等特征。
液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液态的物质,其具有不可压缩性和可流动性等特征。
固体是指在常温常压下呈现固态的物质,其具有不可压缩性和不可流动性等特征。
二、质量与物质的变化1. 质量质量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用来描述物体的惯性和引力。
质量与物质的量有关,通常用克(g)作为单位表示。
2.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排列和组合发生变化,生成新的物质。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改变一些物理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状态的变化。
三、溶液和溶解1. 溶液溶液是指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2. 溶解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逐渐分散并与溶剂分子相互作用,最终形成溶解体系。
溶解程度可以通过溶解度来衡量,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溶剂中可以溶解的溶质的最大量。
四、原子结构和周期表1. 原子结构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原子核运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原子结构进行排列的表格。
周期表分为周期和族,周期是指元素原子核周围电子层的数量,族是指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所在的同一列。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梳理高一化学第一课主要涉及物质和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定义与特征,以及物质的宏观与微观描述等内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三类。
1.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数目的原子组成的,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的物质。
元素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和特征,如金属元素的导电性和硅元素的半导体性等。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化合物的组成比例是确定的。
化合物具有一系列固定的化学性质,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一种无色无味液体。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混合物的组成比例可以不固定。
混合物的性质和组成成分的性质相互独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等组成的气体混合物。
二、物质的宏观与微观描述物质的宏观描述是指对物质进行肉眼观察和感知,主要描述物质的状态(固体、液体、气体)、颜色、形状、质地等特征。
物质的微观描述是指从微观角度来描述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
1.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具有独特的质量和性质。
2. 分子: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独立存在的结构。
3. 离子:是原子或原子团通过损失或获得电子而带有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
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它们通过离子键结合在一起。
三、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固有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物质不改变组成和性质的条件下可以观察到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熔点、沸点等。
物理性质可以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测定。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物、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等。
化学高一知识点第一课内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在能量转化和物质转化中的应用的科学。
作为高中化学的开篇课程,高一化学知识点的第一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原子与分子、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原子核与电子结构以及化学计量与摩尔。
一、原子与分子物质是由极微小的粒子构成的,其中最基本的粒子是原子和分子。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原子的特点包括原子核和电子云,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云中则包含带有负电荷的电子。
二、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化学符号用来表示各种元素。
化合物则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化学式用来表示化合物的组成。
三、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式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包括分子式和离子式。
分子式表示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个数,离子式则表示化合物中带有电荷的离子的组成。
化学方程式则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反应物在箭头的左边,产物在箭头的右边。
四、原子核与电子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电中性的。
电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其中最外层的电子称为价电子。
五、化学计量与摩尔化学计量是指研究物质的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包括化学质量、摩尔质量和摩尔比等概念。
摩尔是一个用来计量物质的单位,摩尔质量是一个物质的质量与摩尔数的比值,常用化学公式来表示。
以上就是化学高一知识点第一课的内容,了解并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后续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要。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探索化学的应用和发展,为了更好地掌握化学,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化学思维和实验操作的能力。
化学将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自然世界的大门,带领我们走向科学的殿堂。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归纳在高一化学的第一课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化学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非常重要。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可以将物质分为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物质分类包括: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1. 元素:由同一类型的原子组成,不能被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常见的元素有氧气(O)、氢气(H)等。
2.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的原子按照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更简单的物质。
例如,水(H2O)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3.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各组成部分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例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等组成的混合物。
二、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1. 原子: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微小粒子,具有质量和电荷。
元素的性质由其原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
2. 元素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的一到两个字母的缩写,如氧元素的符号为O。
3. 原子序数:一个元素的原子核中所含的质子数,也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用来表示元素的顺序。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序数为8。
4. 原子量:一个元素的原子质量,通常以相对原子质量(标准:12C的质量为12单位)来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原子量约为16。
三、化学反应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由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会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间的重组和重新排列。
1. 反应物与生成物: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生成物。
2.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用箭头(→)表示反应方向。
例如,Fe + S → FeS 表示铁和硫反应生成硫化铁。
3.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放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释放能量,吸热反应是指在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
高一化学上册第一课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应用的学科。
在高一化学上册的第一课,我们将学习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式和物质的分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知识点。
1. 基本概念化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物质、质量和能量。
物质是指构成一切物体的基本单位,可以简单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表示物质的总量。
能量是物质运动和变化的能力,包括动能、势能和热能等形式。
2. 化学式化学式是表示化学物质组成和结构的一种符号表示法。
常见的化学式包括分子式、离子式和结构式。
分子式用化学元素符号表示,表示物质中分子所含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离子式表示物质中正、负电离子的种类和数量,用离子符号表示。
结构式表示化合物中原子的相互连接关系和空间结构。
3.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按照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按照组成划分,物质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以分为金属和非金属元素。
化合物是由两种以上不同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组成的物质。
按照性质划分,物质可以分为酸、碱和盐。
4. 单质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金属元素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热导性,常见的金属元素包括铁、铜和锌等。
非金属元素是电负性较高的元素,常见的非金属元素有氢、氧和氮等。
5. 酸、碱和盐酸、碱和盐是常见的化合物。
酸具有酸味,可以与金属反应产生氢气。
碱具有苦味,可以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
盐是由酸和碱中的金属离子和非金属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6.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特性。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和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和腐蚀等。
7.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的状态变化,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
化学变化是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后产生新的物质和性质的变化,如燃烧和酸碱反应等。
高中化学第一课一、简单介绍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工业中的一些应用化学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它涵盖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衣、食、住、行。
①衣:由于化学化学纤维材料的合成与发展,人们穿上了各种鲜艳漂亮的化学纤服装;②食:由于化肥和农药的生产和使用,使农作物增收,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我们厨房中的许多材料也是我们高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如食醋、食盐、料酒、味精、酱油等;③住:我们现在处处可见的漂亮的高楼大厦都离不开我们的钢铁、水泥、玻璃、涂料等材料;④行:人造橡胶的合成,石油化工的发展是汽车工业普及的基础,镁铝合金、钢铁、钛、镍等金属材料是制造动车、飞机、轮船、宇宙飞船的常用材料。
还有人们在非常关注的热点:能源、材料、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健康等离不开化学范畴,都是化学科研工作者研究的范围。
所以我们在学习化学的时候是不是可以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用我们学习的化学知识来指导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用生活当中的一些化学应用和实际问题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化学,来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力。
那么我们高中化学到底要学哪些内容、要考哪些内容呢?二、高中化学教材和考试范围1、高中化学教材有:必修:化学1和化学2(高一所有学生都学)选修:选修1~6(其中我们理科生学选修4、5,文科生学选修1)必修和选修的关系是:必修是选修的基础,选修是必修的拓展、延伸和深化。
2、考试范围高二学生水平考试内容:必修1、2+选修1-化学与生活(所有学生都要考)高考内容(理科):必修1、2+选修4+选修5(选考题)高考分值:100分(选择题7题共42分+非选择题4题共58分),用时50-55分钟三、学好高中化学的一些建议学好高中化学的关键在于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有以下几点:1、良好的听课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坐势端正、精神饱满、两眼炯炯有神、充满自信。
②桌面整洁简单无杂物(会影响人注意力的与上课无关的物品如:电子产品、课外书、零食、水果等),书本、草稿纸、摆放桌面,两手平放桌上,笔随时在手。
高一化学必一第一课知识点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课知识点化学是一门关于物质的科学,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一的化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化学知识的基本了解和兴趣,并奠定发展深入学习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课的主要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又可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银、氧等。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家们根据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整理而成的。
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周期表上的每一个元素都有一个对应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原子量。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础知识,对于学习元素的性质、周期规律以及元素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3. 化学反应方程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表达式。
它由反应物和生成物组成,通过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
其中,反应物位于化学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右侧。
化学反应方程式反映了化学反应发生前后物质组成和数量的变化,是化学研究和实验的基础。
4. 元素的化合价和电子结构元素的化合价指元素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化学价态。
化合价决定了元素在化合物中的位置和化学性质。
了解元素的化合价和电子结构有助于理解化学键的构成、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原理。
5.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化学反应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反应。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某一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同时另一物质获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还原反应是探究化学反应中电子转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电化学和电池原理的基础。
6. 反应的能量变化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发生变化。
能量变化可以是放热反应或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是指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出能量,使其周围的环境升温。
吸热反应则是指化学反应需要吸收外部能量,使其周围的环境降温。
了解反应的能量变化有助于我们理解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和条件。
高一化学第一节课知识点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学科。
无论是从科学的角度还是实际生活中,我们都离不开化学这门学科。
高中化学作为化学知识的深入学习阶段,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
在高一的化学第一节课中,我们将重点学习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我们周围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我们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氢、氧等;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此外,还有混合物,它是由不同的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改变其物质组成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硬度、熔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酸碱性等。
3.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描述元素性质规律的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每个元素由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应的原子量组成。
周期表将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分为若干个周期和主族,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中间是过渡金属元素。
通过学习周期表,我们能够了解元素的性质和规律。
4.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经过一系列的转化,生成产物。
化学反应的描述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和产物所组成,并使用化学符号和系数表示反应物和产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吸收或释放,这就是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5. 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闭合反应系统中,当反应达到一定条件时,反应物和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反应速率不再改变,达到动态平衡。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平衡常数和反应方向来描述。
平衡常数是描述反应在平衡时的浓度比例,反应方向则表示反应是向正向还是反向进行。
高一化学第一课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高一化学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化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解释和探讨。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单位,根据其组成和性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包括元素和化合物,而混合物则是由不同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1. 元素元素是由同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无法进一步分解成其他物质。
元素可以根据周期表进行分类,目前已经发现了118种元素。
2.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分解成元素或其他化合物。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各组成部分之间没有固定的化学组合方式。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与外界相互作用时不改变其物质本质的性质,例如颜色、相态、熔点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新的物质以及伴随的能量变化等,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物质。
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描述物质对外界作用时的响应情况,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举例来说,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就是其物理性质的表现。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变化时产生的性质。
例如,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III)氧化物,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三、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或形态的改变,而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1. 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本质,只改变其状态或形态。
例如,冰的熔化、水的沸腾等都是物理变化。
2. 化学变化化学变化是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原有物质的分子或原子发生改变,生成新的物质。
例如,烧木头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就是化学变化。
四、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物质的转化过程,包括反应物的消耗和产物的生成。
高中化学第一课
现在的中学化学课,分别在初三和高中阶段学习。
初三学习一年,新课标的人教版教材是《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两本);高中化学学习三年,使用新课标的人教版教材4-5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模块。
1、纯净水和矿泉水
2、化学与能源
3、化学与材料
4、化学与环境、生存、健康
结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高中化学教材
必修模块:必修模块是必学、必考内容,包括《化学》(必修一)、《化学》(必修二)两本教材,为所有采用新课标人教版地区的高中生所必须学习的内容。
选修模块:从六本选修教材中选择2-4 本。
六本选修教材为:
选修一《化学与生活》
选修二《化学与技术》
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六《化学实验》
考试内容是必修一、二加上选修一、选修四和选修五。
二、初中化学课程怎么开始学习?
我们已经进入了高中阶段的学习,现在再来回顾一下初中化学的一些特点。
初中化学,特点是“浅、散、乱、点”。
浅:学习的知识比较浅显,即便不怎么理解,也可以通过其他知识的延伸加以弥补,考上个50多分。
散:初中化学知识不怎么系统,教材上12个单元之间的关联性也比较差。
乱:教材的12个单元,涉及到的知识有物质(空气、水、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及其化合物、酸碱盐化肥等)、基本概念(物质分类、化学反应分类、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溶液等)、基本理论(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质量守恒定律等),教材安排上比较零乱,不系统。
点:初中化学的知识好像一个一个散乱的点,尤其看到35道中考题之后,这种感觉更加强烈。
初中化学学习的特点,自然是以“背诵为主”,许多化学知识,在我们还没有理解、没能深刻理解的时候就要暂时记住它们,就是“背”:
元素符号要背
元素名称要背
元素周期表前20个元素的顺序要背
金属活动顺序表要背
元素的化合价要背
溶液质量分数计算公式要背
………………
到后来,甚至——
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系数也背,反正初中常见的化学反应少,不好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就那么几个:
甲烷完全燃烧反应的系数为1 2 1 2;
乙醇完全燃烧反应的系数为1 3 2 3 ;甲醇完全燃烧反应的系数为2 3 2 4;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系数为3 8 3 2 4;
………………
靠背,我们中考化学得了50分、60分、70多分,上了高中,还带着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
三、高中化学课程怎么开始学习?
高中化学,怎么学习?先跟着教材走吧!
高中阶段一开始接触的两个内容,一个是化学实验室的安全,第二个是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仪器识别。
有些还是靠背,但是越往后学,就越“背”不了了,靠“背”不灵了。
那就先不要“背”,要先“理解”——理解万岁!
3.1 高中化学,化学方程式系数不要背了
初中背下来的一些知识,还是非常有用的:元素周期表的前30个元素(或前30个元素)、化合价、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但是,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就不要背了,我们要学习新的方法,由此进行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由此得到所有化学方程式的系数,所以,
铜和稀硝酸反应的“3 8 3 2 4”,886
乙醇完全燃烧反应的系数“1 3 2 3”,886
甲醇完全燃烧反应的系数“2 3 2 4”,886
通通再见了,初中背下来的化学方程式系数、系数们!
3.2 高中化学,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要逐步深入学习
初中化学知识脱节很厉害。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这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头戏。
我们在初中,先学的是氧化反应(在上册《氧气》那一单元),很久之后才学到还原反应(在下册《碳和碳的氧化物》那个单元);高中就不这么学了,我们会逐渐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从必修一的第二章开始……一直到选修五《有机化学基础》。
现在,当我们在高一的第二章中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时候,就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外层电子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氧化还原反应,占高考试卷100分的40%多,因此要作为高中学习的重点之一。
3.3 抓住两条主线“分类、实验”
现在这套新课标化学教材,是以“分类学”、“化学实验”为主线的。
比如化学实验,是我们开学的第一课,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同时,加深对高中新课程的理解。
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都围绕着“分类”、“实验”两条主线在延伸,这是教材所限定的,也是老师要求我们学的,也是考试时候要考的。
四、第一课总结
五字学习法
观、动、记、思、练、问
高中化学第一课上完了。
可以感觉到,高中化学,依旧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严密的推导,区别就在于:需要用心去理解。
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
对!只要用心,没有学不会的——这就是高中化学的学习特点。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走近了高中化学。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一起点,共同努力,相信你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