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1
一、单项选择题1.()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严格执法领导督法公正司法科学立法全民守法2.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及公民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基本原则中()人民主权原则的要求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要求人权保障原则的要求3.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在我国法律适用的主体是()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党的纪检和监察机关4.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称为()经济法行政法民法刑法5.国家根据现行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调整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所属的法律部门是()刑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6.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实现这一原则的根本制度保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二、多项选择题7.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它的本质上。
下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本质的表述中正确的有()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尊重和反映了客观规律,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广泛的人民性,而不再具有阶级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制度保障8.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领导督法全民守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科学立法9.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政治权利的有()宗教信仰自由进行科研、文学艺术创作活动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进行监督10.下列选项中,属于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尊重他人人格依法纳税11.下列选项中,属于公民人格尊严权的有()住宅安全权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隐私权三、判断题12.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目的: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的精髓。
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及其关系。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
树立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教学难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启发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
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
尊法守法学法用法
一、尊法:
尊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尊重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遵守国家立法机关发布的所有有效法律。
要求人们在行为上努力遵守法律,尊重法律,不要违反法律,不能挑战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法治是社会的最高准则,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
二、守法:
守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上努力遵守法律,不要违反法律,不能挑战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守法就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尊重法律,遵守法律,不违反法律,不乱用法律。
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只有遵守法律,社会才能处于正常的发展和安定的状态。
三、学法:
学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之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的法律,有效的学习法律,使自己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并且掌握各种法律文书的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学习法律才能真正理解法律,并能够遵守法律,做到实践。
四、用法:
用法是一种社会道德准则,指的是要求人们在行为中应当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并且恪守其义务和权利,不轻易违反法律。
要求人们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正确使用法律,拒绝违法乱纪,既要尊重法律,又要积极利用法律,保障自身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8版思修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第二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规范着社会的秩序,保障着我们的权利和自由。
而 2018 版思修第六章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这一主题,尤其是其中的第二节内容,对于我们理解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法律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尊法,是对法律的敬畏和尊重。
这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表态,更是内心深处的认同。
法律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社会运行的基石。
当我们尊法时,意味着我们承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明白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学法,则是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
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了解法律的规定,明白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违法的。
如今,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旧的法规也在不断完善。
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学习,跟上法律更新的步伐。
比如,在网络时代,关于网络安全、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涌现。
如果我们不学习,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触犯法律。
学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违法,还能让我们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比如,当我们在消费过程中遇到欺诈行为时,通过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我们就能知道如何依法维权。
守法,是对法律最基本的遵循。
守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义务。
我们要将法律的规定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抱着侥幸心理,试图挑战法律的底线。
比如,一些人在交通出行中闯红灯、超速行驶,认为只是一时的方便,却忽视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还有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润,进行虚假宣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这些行为都是对法律的漠视,最终也会给自己带来法律的制裁。
用法,是尊法学法守法的升华。
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在面对他人的违法行为时,也要敢于挺身而出,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举报和制止。
比如,在劳动领域,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或者违反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依据劳动法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或者申请劳动仲裁,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教学目的: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和运行机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道路的精髓。
准确把握法治思维的基本含义和特征,正确理解法治思维的基本内容。
理解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含义与特征及其关系。
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妥善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各种矛盾。
树立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
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协调关系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培养法治思维;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教学难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启发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案例:谁有权制定法律?有一个典型案例,说的是某村有一公共果园,常有村民饲养的牲畜进入果园吃树叶和果实。
村委会为此召开村民大会,提出今后若再有此类事件发生,村委会有权任意处置这些牲畜。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o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具有国家强制性。
•国家强制力并不是保证法律实施的唯一力量,法律意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纪律观念等都是▪法律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具有整体性,不是统治阶级内部个别人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统治阶级不仅迫使被统治阶级服从和遵守法律,而且要求统治阶级的成员也遵守法律•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仅仅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o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o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法律制定•是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o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宪法和法律o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o······▪法律执行(行政执法)•原则o合法性o合理性o信赖保护o效率•主体o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o各级政府中享有执法权的下属行政机构o法律授权的社会组织、行政机关依法委托的社会组织▪法律适用(司法)•主体o国家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审判权o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基本要求o正确、合法、合理、及时•原则o司法公正o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o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o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法律遵守•守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基本途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o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1982,五届五大通过,2018年第五次修改宪法▪宪法的地位•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我国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居于统帅地位,具有最高法律地位,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首要在于( B )。
A、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C、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D、法律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2、法律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其中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C )。
A、人口的素质和密度B、生产关系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地理环境3、法律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为( C )。
A、原始社会法律B、封建制法律C、奴隶制法律D、资本主义法律4、以下不属于奴隶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D )。
A、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B、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C、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以下不属于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D )。
A、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B、实行封建等级制度C、维护专制皇权D、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6、( C )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A、法律的制度B、法律的执行C、法律的运行D、法律的适用7、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 B )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A、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B 、国务院C、中央及地方各级的立法机关 D 、中央军委8、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C )。
A、法律执行B、法律适用C、法律制定D、法律遵守9、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B )。
A、行政法规B、部门规章C、地方性法规D、地方政府规章10、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C )。
A、行政法规B、部门规章C、地方性法规D、地方政府规章11、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 D ),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批准后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