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第6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123节
- 格式:ppt
- 大小:16.71 MB
- 文档页数:6
word 可编辑. 第六章第六章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一、单项选择题1、法律区别于道德规范、宗教规范、风俗习惯等其他社会规范首要在于( B )。
A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B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C 、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D 、法律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法律是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2、法律由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其中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C )A 、人口的素质和密度人口的素质和密度B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C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3、法律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法律为( C )。
A 、原始社会法律原始社会法律B 、封建制法律封建制法律C 、奴隶制法律奴隶制法律D 、资本主义法律资本主义法律 4、以下不属于奴隶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D )。
A 、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具有明显的原始习惯残留痕迹B 、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否认奴隶的法律人格C 、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存在严格的等级划分D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以下不属于封建制法律的基本特征的是( D )。
word 可编辑. A 、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确立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B 、实行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封建等级制度C 、维护专制皇权维护专制皇权D 、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确认自由民之间的等级划分6、( C )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
A 、法律的制度法律的制度B 、法律的执行法律的执行C 、法律的运行法律的运行D 、法律的适用法律的适用 7、根据我国宪法、立法法等法律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 B )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A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B 、国务院国务院C 、中央及地方各级的立法机关中央及地方各级的立法机关D 、中央军委中央军委 8、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C )A 、法律执行法律执行B 、法律适用法律适用C 、法律制定法律制定D 、法律遵守法律遵守 9、国务院各部门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 B )。
课程教案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见讲义)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一种以国家政权意志出现的行为规范。
而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也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例如:《环境保护法》就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
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知识点)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1、奴隶制法律2、封建制法律3、资本主义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法律是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本质要求的反映和表现。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按劳分配为原则,以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
(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1)法律的规范作用: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教育作用。
(2)社会主义法律的社会作用①确立和维护人民民主专政专政的国家制度;②确立和维护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③确立和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④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3、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①法律制定(立法);②法律执行(执法);③法律适用(司法);④法律遵守(守法)。
第二节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一、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一)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1、我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的四部宪法:→1949年的《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5年宪法(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78年宪法(第五届)→1982年宪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我国宪法五次修正案:①1988年第七次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②1993年第八次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③1999年第九次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④2004年第十次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现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
课程教案第一节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和运行导入新课:从这周开始,我们进行法制观的学习,这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版块。
先关注一个焦点事件——复旦投毒案(见讲义)问:谈谈你对“复旦投毒案”的认识?(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应该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一、法律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一)法律的一般含义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
从法律发展史来看,法律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
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1.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国家创制、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区别其他社会规范的首要之处)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和途径:制定、认可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1)国家对公民违法行为的否定和制裁;(2)国家对公民合法行为的肯定和保护。
3.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是一种以国家政权意志出现的行为规范。
而国家政权由统治阶级掌握,因此法首先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
4.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同时也决定着法律的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
例如:《环境保护法》就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建立的法律制度。
法律的定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规定权利和义务,以确认、保护和发展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法律的历史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总是与其所在社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
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是氏族,而调整社会关系的主要规范是风俗和习惯。
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于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国家就逐渐形成了,作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手段和工具的法律也就相伴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