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作业设计方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88 KB
- 文档页数:2
光的反射的教学设计
学校 科目 物理 设计者
教学对象 八年级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设计时间
课题(本学科组确定的研究主题) 4.2:光的反射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光的反射现象是自然界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并且应用也很广,学习它可以理解很多光现象,是光学知识综合应用的体现,所以学好这一节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教材中一个重要探究实验,要强化学生学习如何开展探究实验,又要让学生体验物理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节既是上一节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同时也是理解平面镜成功规律的基础,也是学习下一节光的折射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反射定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反射规律和如何作出光的反射光路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物理探究方法,从实验中总结规律
(2)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学情分析(说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特点等。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生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根据最近的考试测验和作业我发现他们对物理的理解还不够,有些东西只限于死记硬背,而无法理解物理真正内涵,所以这一节课我设计用一个潜在水底的潜水艇如何来观看水面情况开头,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出光的反射新课,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去分析光的发射几个基本概念,然后让他们实验探究一下反射规律,提醒他们去思考这个实验的方案的优点和不足,鼓励他们去创新实验,最后鼓励他们根据实验总结出反射定律和如何画光的反射光路图,最后让他们利用反射定律去完成三个例题,进而达到本节课的内容,本节内容我设计二节课,第一节先要懂得实验中分析和总结反射规律和光路图的作法,第二节懂得光路的可逆和反射类型: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目 录
一.教学分析 ………………………………………………………(2)
二.教学设计 ………………………………………………………(3)
三.板书设计 ………………………………………………………(7)
四.创新之处 ………………………………………………………(7)
五.附录I课堂模拟图………………………………………………(8)
六.附录II实验报告………………………………………………(12)
七.附录III学习评价表……………………………………………(13)
八.附录IV教材内容……………………………………………(14)
广州番禺执信中学 钟春林 《光的反射》
1 / 19 一、教学分析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二节:光的反射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标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 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
学生
分析 这节课之前,学生已探究过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51053015531305053
《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设计
【前期分析】
1、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与折射》是人教版选修3-4第13章第一节的内容。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以及接触过光的折射和反射,对于本节内容并不陌生,但是长时间的接触已让学生概念有些模糊。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经有良好的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能力,只是实验设计能力还欠成熟。
3、重难点
重点:
(1)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概念,以及光路可逆
(2)用插针法测定玻璃折射率
难点:
(1)折射率的理解
【教学目标分析】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2)掌握折射的特点以及折射率
(3)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 (2)通过实验,认识掌握插针法测折射率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性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
教师提问:大家听说过光污染么,这其中有一项就是城市中的建筑采用了玻璃墙,在太阳光很强时,这个墙也会发出耀眼的光,长时间就会影响人们的眼睛,大家知道为什么这个墙也会发出耀眼的光
同学:因为反射了太阳光
教师:嗯,(拿出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入一支笔)同学们大家观察一下水杯里的笔,发现什么现象?
同学:铅笔折断了
教师:铅笔折断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在水中化成两截了?
同学:不是,是因为发生了折射
教师:好,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对于初中学过的反射和折射还是有一定印象的,那我们今天就再来深入地讨论光的反射和折射
2、 新课讲解
(1)反射讲解
教师:阳光可以照亮水中的鱼草,水面也能出现太阳的倒影,这说明光从空气射入到水面时一部分进入水中,一部分回到了空气中,……(反射和折射介绍)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光的反射,当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老师先画界面上下分别为介质一,介质二,然后再画一条入射光线,现在有没有同学还记得初中所学愿意画一下反射光线?
1 4.2光的反射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反射定律和光路是可逆的。
3.通过身边的实例和实验现象,能区分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养成用物理知识解决
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导入语:上一节我们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遇到障碍物会怎么样呢?
生:会发生反射。
师:对,我们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板书)。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了解目标。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过渡语: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P73——76页内容,勾划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下列问题。
1.认真阅读P73实验,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2.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什么?
3.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怎样的?
4.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自学检测
过渡语: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做下面的检测,注意思考,独立完成。
1.在反射现象中, 、 和 在同一个 内; 与
分居在 的两侧; 等于 , 这就叫光的反射定律。
2.光的反射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_____反射的缘故;在教室里,因“反光”从某个角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这是光发生__________反射。
3.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案例
洋青中学 凌华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的反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测出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太阳、电灯、蜡烛等物体发出的光会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我们就能看见这些物体了,许多不会发光的物体为什么也能被我们看见呢?
由于自然课的学习和学生自身的经验,学生很快答出:因为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光射到物体表面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2.介绍几个基本概念(一点二角三线)
如图:a.入射光线AO;b.入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c.反射光线OB;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f.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探究光反射时遵循的规律
提出问题:
光在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也就是说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它与入射光线有什么关系?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把一平面镜放在桌上,再把一张纸竖直地立在平面镜上,纸板上的直线ON 垂直于镜面。
(2)一束光(可以用激光笔获得)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向射出,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两次。
龙源期刊网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作者:季学玲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年第10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对于光反射现象和其中的原理有基本掌握,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光反射的规律; 龙源期刊网
2.基于知识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让学生在观察与总结的基础上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加强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与锻炼.
3.让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思维.
教学重难点
光反射定律的有效学习与掌握;对于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的掌握与区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略.
二、新知教学
1.看一看
师:请大家思考,当我们在暗室中用手电筒射出一束光线照在平面镜上时,随着镜子的移动,暗室中会有其他物体被照亮吗?如果我们进一步将光线照在那些不能发光的物体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物体吗?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光在从一种均匀介质照射向另一种均匀介質时,遇到分界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最终回到最先的物质中,这是光的反射现象.
2.做一做
1)演示:如图1,把装置沿ON线剪成甲乙两半,再用胶带把剪开处粘在一起,使接缝与镜面成垂直且位于镜面中心.将甲固定在镜面上(用胶带纸粘),乙转至与甲有一定角度处.打开改装的手电筒,发出一束窄光,沿甲面45°处照射在镜面O点上,观察反射光线所在的位置.转动纸板乙,直到甲乙两板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乙板上看到反射光线.(如图2)
2)教师总结:由此可见,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和ON线在同一平面上.(多媒体显示实验图画)
3)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反射光线所在平面中的具体位置呢?这个位置是用反射角来表示的,那么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如何呢? 龙源期刊网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光的反射
苏科版第三章第五节
学校:公馆初中 设计人:吴尔学
一、教材分析:
光的反射属于几何光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光的反射定律是光传播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是认识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进一步学习其他光学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知识价值;光的反射定律在实际中应用广泛,是解释大量日常现象和解决有关技术问题的基础,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光的反射规律是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在小学科学中了解里一些光的现象,学习了一些关于光的反射的知识,但较浅,不系统,加上相隔时间较长,所以学生知道的光的反射的知识很有限。学生刚学物理虽然还没有较好的掌握探究物理世界的方法和思维,但也初步具有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结论的能力,在教师的合理指导和启发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一定能顺利完成本节实验探究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会用专门术语描述光的反射现象。
⑵、初步理解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⑶、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能在生活、生产中判别光的反射的具体运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
(3)、经历“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来提出问题和猜想、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和进行实验、收集和辨别有效信息和处理信息的科学探索的能力。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观察反射现象中光束与镜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体验自然现象的对称和简洁。 ⑵、通过解释平面镜成像的原理,领略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间的和谐与统一,从而增进对自然的亲近感,强化对科学的求知欲。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碰到镜面而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探究、交流等方法,理解光的反射及运用。
2.制作简易潜望镜。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验、善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光的反射及运用。
难点:学会画光的传播路线
【教学准备】
教师:PPT课件、潜望镜模型。
小组:手电简、遮光板,乒兵球、平面镜、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3分钟)
1.利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黑板上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我们看教室外阳光灿烂,教室黑板上却没有一丝阳光,你们有办法把外面的太阳光请到黑板上吗?
2.说一说他是怎样做到的。
二、探究活动——照亮目标(10分钟)
刚才,有同学用平面镜就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变化。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我们也来玩一个游戏——照亮目标。
1.小组讨论:(1)如何照亮阴影里的小球?(2)具体选用什么实验材料、采用什么方法、实验步骤、小组人员分工等问题。
2.分发材料,学生分组活动
(1)根据讨论的实验方案分步进行实验操作。
(2)边操作边画出光的传播路线,教师巡视指导。
(3)完成后展示自己画好的光线图并描连光是怎样传播的。
3.出示课件并讲解光的反射。
4.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反射光的传播路线
(1)在这个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预设: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
(2)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看光的传播路线,你还能发现什么?预设: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5.揭示课题。 (课件展示)通过刚才照亮目标的活动,我们发现了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了回去,这种现象就叫做光的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设计者:红窑实验学校 左扬四
课题:苏教版,八年级第三章第五节:光的反射
学生分析:在这节课之前,学生探究过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且老师让学生事先收集光的反射方面的信息并交流,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利用游戏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了对有关光的现象的浓厚兴趣。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建立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规律及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会用光的反射规律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分析和处理:
教学重点
光的反射规律和镜面反射、漫反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
教学方法
通过模型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进行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的延伸
把物理融入到实际生活,让物理走向社会
教具 激光手电,平面镜、自制光源、实验报告一份、自制反射仪
教学内容
引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要送给大胆聪明的学生,大家看到讲台上有礼物吗?老师把它藏在讲台的后面,谁能利用讲台上提供的仪器让班上的同学都看到礼物。
问:你为什么选择平面镜?
“光的反射”作业题
1、如图1所示:入射光线AO从O点射到平面镜上,请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反射光线
2、如图2所示:光线OB为从O点入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AO的反射光线请根据反射定律作出入射光线AO。
3、如图3请根据图中给出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作出平面镜所在的位置。
4、如图4根据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图。
5、如图5所示:利用一块平面镜使太阳光竖直射入井中,请通过作图标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6、有一条与水平面成30°角的光线,如图6,现想让反射光线沿水平方向射出,画出平面镜的位置。(有两种情况,你能都画出来吗?) A
O
图1
B
O
图2
图4 O B A
图3
30° 30°
30°
图6 图6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汤其刚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的第二节,《光现象》这一章涉及的都是光学的基础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传统内容,而本节内容《光的反射》中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在现代社会光学知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本章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解释生活中和自然界的许多现象。
教材中是以实验来探究光反射的规律,通过实验来总结归纳光的反射规律。本实验是学生碰到的第一个探究数量关系的实验,要提醒学生及时记录实验数据,从各个方面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并锻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表格的能力。另外本节探究的结果比较容易获得,探究过程比较好把握,所以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水平和科学态度方面的表现,对探究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本节课光的反射在知识结构上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前一节课的光的传播的有关知识,知道光源的概念以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初步掌握了光的反射规律探究的基本知识,同时在生活中学生也知道一些有关光反射现象。
(二)能力层面
对于初二的学生,本节课是学生接触物理课不久,还处于物理学习的初级阶段,好奇心比较强,也比较好动和好问,但学习主动性和毅力不够,学生抽象思维不够完善,对知识理性认识不足,更多的偏于感性认识,同时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激发学生兴趣,大量展示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象认识,也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亲自动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教师也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真正做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以及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郭笛
课题 光的反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式 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
内容
分析 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进行的, 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学情
分析 光的反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以及应用光的反射定律来解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光路图的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学习
策略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本校现有的实验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本节课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质疑、创新精神,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 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难点 光反射规律探究的过程及结论的概括
教具 激光笔、平面镜、白纸板、量角器(或三角板)、木块、夹子每小组各一、纸板、牙签、三角板、光具箱一套
《光的反射》教案设计
设计老师:张婉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二节,光的反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一、教学背景分析:
1,面向学生:八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本课时教学内容。
(2)、手电筒、平面镜、白纸、量角器、两块纸板组成的光屏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2.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3.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材分析:
初中光学内容主要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光的反射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并有广泛的应用。 这节课是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主要通过探究活动来认识光的反射规律和光路可逆现象,最后介绍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本节课利用生活中的反射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利用实验帮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加深知识的理解掌握。同时光的反射是学习平面镜成像的前提条件,因此,本节课内容在光学中处于基础地位。
龙源期刊网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作者:陈波
来源:《中学物理·初中》2013年第02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了解相关物理名词的含义,认识光的反射规律.
(3)理解反射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测量反射角与入射角,总结探究结论,获得比较全面的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和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实际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2.难点:利用反射规律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 龙源期刊网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观察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教师演示实验:激光笔,白木板,平面镜,烟雾箱,香烟,手电筒,白纸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 激光笔,白纸板,平面镜,直尺,铅笔,量角器,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创设情境
1.战争史上的奇迹——阿基米德镜子退敌.课件展示一.
2.板书课题:光的反射.课件展示二.
1、如图所示,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要利用太阳光垂直照亮井底,应把平面镜放在跟水平方向成_____________角的位置。(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2、OA为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SO经平面镜后的反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入射角i和反射角r。
如图8所示,发光点S发出的一条光线入射到平面镜上的A点,试在图中作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在图中标出发光点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虚像S′。如果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30°,那么反射角是 。
4、电视机的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传递信息对电视机进行遥控的。一次小黄坐的位置与电视机红外线接收窗口之间刚好有张椅子挡住视线,如图10所示。小黄利用光的反射,将遥控器对准房间光滑的墙壁按动遥控器达到了遥控的目的,请你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遥控器发出红外线传播到电视机红外线接收窗口途径(红外线反射线路)。
5、如图一束水平光线射向两面夹角为45°的平面镜上,被这两面平面镜反射,请画出这束光线经这两面平面镜反射的完整光路图。 6、在图中的方框内填入合适的光学元件,并完成光路图:
7、某发光点S所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形成的光线如图所示,请完成光路图并确定发光点S的位置。
8、小明妈妈的钱包掉到了沙发下,没有手电筒,小明借助平面镜反射灯光找到了钱包.下图中已标出了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保留作图痕迹.
9、下图所示是一条经界面反射后的光线,请在图中画出其入射光线及入射光线对应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10、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从A点发出一束方向不变的光线,经水面反射后,在固定光屏PQ上形成一个光斑,光斑的位置随水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水面在CD时,屏上的光斑移到了B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光路图(保留作图痕迹)。
11、B为隧道中的一堵墙,墙的左边有一激光器S发出一束激光经平面镜MN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一条符合要求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岚皋县大道九年制学校:俞忠森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是八年级物理(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内容,它与日常生活.生产.军事.航天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属于理解的知识。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光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光沿直线传播的引申,通过这接课的学习,可以为学习《平面镜成像》这一节铺平道路,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奠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节学习,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什么是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2.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
4.会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养成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探究,用实验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的位置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过程中,养成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向上的情感。
2.养成学生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难点: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四、教法
1.教学理念:
多方面,多角度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体现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自身的积极探索,用自己的实践去亲自感悟。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
2.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光的反射》作业设计方案
一、设计目的:
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方式加深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1. 理论学习:介绍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相关知识点。
2. 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光的反射现象,并记录相关数据。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探讨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设计步骤:
1. 背景知识学习:
首先,学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自主学习等方式掌握光的反射的基本概念、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的类型(规则反射、镜面反射、漫反射等)等知识点。
2. 实验准备: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尺子、激光笔等)、实验操作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模板。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负责一次实验操作。
3. 实验操作:
(1)设置实验台,放置准备好的实验器材。 (2)根据实验指导书,调整激光笔的位置和角度,使光线射到平面反射镜上。
(3)观察光线的反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入射角、反射角等)。
4. 数据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入射角和反射角的数值,绘制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关系图表,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5. 拓展应用:
学生展开讨论,探讨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反光背心、反光镜、激光打印机等,并结合实际案例展示。
四、评价方式:
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编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2. 实验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3. 知识应用:评价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总结:
通过《光的反射》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光的反射现象和规律,培养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为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