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7.50 KB
- 文档页数:2
《光的反射》教案优秀3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辛苦为朋友们带来的3篇《《光的反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实验法教学准备: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教学目标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难点和重点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选用的教具及设备1、选择教具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
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教具: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第四章第2节光的反射一、光的反射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本节知识的学习,既是学习光的直线传播的延伸,又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光的折射规律的基础,在光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此外,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对培养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
同时也为学习光的折射莫定了基础,还可为高中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进而把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经常接触到光的现象,学生对光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光的反射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以前学生掌握光的反射只是现象的观察和简单的总结,并没有对光的反射的特点进行分析和讨论。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来建立光反射的物理概念,虽然光的反射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第一节的学习中也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但本节内容的难点是从实验现象中总结出反射定律,反射定律是光学中的重要定律,是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基础上,能会应用光的反射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进一步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和方法。
3.教学思想《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
”本节课是一堂比较典型的探究课,这节课应“探究并知道光的反射定律”,在教学设计中改变过去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上,科学探究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由于学生刚学完光的直线传播,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启发式教学法。
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在反射规律的探究过程中,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反射规律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同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含义。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运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并能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2)通过对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光的反射定律的探究和理解。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
2、教学难点(1)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2)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演示法四、教学用具激光笔、平面镜、白色硬纸板、量角器、铅笔、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光的反射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如平静湖面上的倒影、镜子中的人像、月光下的路面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反射。
2、新课讲授(1)光的反射现象结合导入环节的图片或视频,讲解光的反射的定义: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的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哪些光的反射现象。
(2)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利用激光笔和平面镜进行演示,让光从不同角度射到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介绍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概念,并强调法线是通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3)光的反射定律提出问题:光的反射现象中有哪些规律呢?猜想与假设: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和生活经验,对光的反射规律进行猜想,如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等。
《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中真正让学生难以理解的只有"三线共面"这一点,所以本节课首先为突出这一点而精心
设计了一套演示实验器材,使难点不攻自破。另外还有大量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等--
实验是最丰富的语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光反射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②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③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③通过从实验现象中总结规律,培养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②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反射定律中的"三线共面"的理解和两种反射现象的应用。
关键点:通过实验探究,辅以多媒体教学。
【教法、学法】
教法:1、实验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展示清晰、直观的光的反射现象,引导学生带着
问题去观察思考,归纳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突破性的演示实验装置是帮助学生最直观的解决重、
难点问题的关键。
2、竞赛法: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在课堂上展开竞争,激发兴趣。
学法:主要采用的是观察讨论、合作探究及自主学习。
【教具】
教师:手电筒、硬纸板、平面镜、台灯、梳子、白纸、小针、量角器、铅笔等。
【导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游戏:一个学生扮演物,另外一个学生扮演物体的像,让学生评价思考好不好。
2、提问:
①夜晚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太阳?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很容易回答:太阳发出的光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
②为什么我们也能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呢?
(可让同学们讨论一下,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答案,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可把学生引入另一
种情景中。)
大家都知道:沿地面滚动的乒乓球碰到墙壁时会被弹射回来,那么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同样
遇到障碍物会不会像乒乓球有同样的效果呢?
(让从窗户进来的太阳光射向平面镜,同学会清楚的看见: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会
被弹射回来,这种现象就是光的反射。)
可以明确的得出:光源发出的光线,遇到物体,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就看见了不发
光的物体。
二、实验分析,探索新知
1.光的反射定律
教师提问引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提出:光反射时遵从什么规律呢?
☆知识准备:
教师演示:让手电筒的光沿着纸面射向平面镜,借此介绍:
入射点(O):光线射到镜面上的点。
入射光线:射向反射面的光线。
反射光线:被镜面弹射出去的光线。
法线(ON):通过入射点,垂直于镜面的直(虚)线。
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r):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
学生小组创设实验,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并引导学生归纳做出结论。
(实验方法:将准备的白纸平放在桌面上,设法在边缘处立放梳子,在梳子的右侧等高处放置
台灯,打开电灯,会发现梳子反有许多直条纹,然后在白纸上立放平面镜,与梳子有一定夹角,就
可以清楚的看见反射条纹。选定一束入射光线,用针沿这条光线扎上几个小孔,记下入射光线和反
射光线所走的路径。并用铅笔画出平面镜的位置,作出法线,用量角器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再把
白纸翻折一定角度,观察能否在白纸上再次观察到反射光线。用手改变镜面的角度,重新做几次,
测量出入射角和反射角。)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结论:1、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__________________;
2、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反射角_________入射角。(引出光线垂直入射„„)
4、光在反射时,光路是_______。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课件展示:在一间黑屋子里,用手电筒照射一面镜子和一张白纸,学生会发现:镜子看起来竟
是黑的,在相同条件下,白纸反而比镜子还亮一些,提出这是什么缘故呢?
(带着疑问,结合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讨论,进而得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异同。通过分
析,学生就很容易解释上述现象了:当平等光线遇到光滑的镜面时,虽然它的前进方向发生了变化,
但由于反射角都相同,反射光线仍将按一定方向前进;而当平行光线照在白纸上时,由于纸面不光
滑,虽然每一条光线都被反射,但是光束却被反射到许多不同的方向,所以才会有上述现象的发生。)
思考:①电影的屏幕为什么不用玻璃镜而用布?
②让学生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各种反射。
三、课堂小结:①知识结构:由大量的光的反射现象总结出定律,再应用此定律解释一些典型
现象(包括漫反射和镜面反射现象)
②知识内容: 《巴蜀英才》的要点导航 。
③方法和情感小结:本节课中我印象最深的过程和方法。
老师,我还想知道...
四、作业设计
①最后留下约5分钟的时间自由活动:自己动手利用演示装置找反射光线、射击比赛;
②课后探究:上网查阅光污染的情况及防止。